迎江區

迎江區

迎江區位於安慶市的東南部,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是安慶經濟、金融、商貿、文化中心。擁用41公里的長江岸線資源,轄區內的安慶港是國家一類口岸和對外籍開放口岸,是安徽省內水運能力最大的港口。迎江區商業發達。迎江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轄區內有始建於北宋的迎江寺、享譽“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省內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等著名古蹟。截至2012年,迎江區轄4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8萬,是安慶市城帶郊的中心城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安慶知府黃干將府治由潛山縣遷往古盛唐山宜城渡,並著手築城。

景定元年(1260年)完成,迄今已有780多年歷史。

乾隆25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省)自江寧府還治安慶作為省會開始,

民國27年(1938年)歷時170多年,迎江區一直是安徽省會和安慶府治所在地。

迎江區始建於1949年4月,時稱為安慶市樅陽區,

1952年5月更名為城東區,1955年9月改名為東市區,

1960年5月成立安慶市人民公社迎江分社,是年11月為使區社統一名稱又改稱為迎江區;

1968年恢復為東市區,

1980年7月又更名為迎江區至今。

2005年5月安慶城區區劃調整,將原郊區(現宜秀區)的龍獅橋鄉、老峰鎮、長風鄉、新洲鄉劃為迎江管轄,是時迎江國土面積由15平方公里增至207平方公里。

區域概況

郵編:246001 代碼:340802 區號:0556

拼音:Yíng Jiāng Qū 英譯:Yingjiang District

迎江區是安慶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安慶市的東南部,依江而城,是安慶經濟、金融、文化、交通中心。現西抵龍山路與大觀區相連,北沿菱湖南路至湖心中路向北延伸至菱湖北路與市開發區接壤,向東與宜秀區接壤,南臨長江北岸與東至縣大渡口鎮和貴池區牛頭山隔江相望,國土總面積207平方公里。迎江地處東經117.02度、北緯30.30度,呈東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形。海拔高程均在黃海高程系30米以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年日照2030小時,無霜期年均240天。名勝古蹟、紀念地有迎江寺、振風塔、蓮湖公園、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徐錫麟紀念台、黃鎮生平事跡陳列館、陳獨秀故居、趙朴初故居、太平天國英王府、倒扒獅、百花亭、熊范二烈士專祠、濱江風光帶、長風沙等。

迎江歷史悠久。自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安慶知府黃干將府治由潛山縣遷往古盛唐山宜城渡,並著手築城,到景定元年(1260年)完成,迄今已有780多年歷史。乾隆25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省)自江寧府還治安慶作為省會開始,一直到民國27年(1938年)歷時170多年,迎江一直是安徽省會和安慶府治所在地。

政區歷史

迎江區始建於1949年4月,斯時稱安慶市樅陽區,1952年更名為城東區,1955年改名為東市區,1960年改稱迎江區,1968年迎江區又改稱為東市區並成立東市區革委會,1980年撤銷東市區革委會,成立迎江區人民政府至今。

迎江區機關大院坐落於市人民路515號,目前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 區紀委機關約40家單位集中於大院內辦公,僅有區經貿委、區民政局、區勞動局、區教委等幾個政府部門搬出大院辦公。

2000年,迎江區轄6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50221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宜城路街道 23305 新河路街道 26348 華中路街道 35073 人民路街道 24351 孝肅路街道 22131 建設路街道 19013

200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函38號)批准調整安慶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安慶市郊區的老峰鎮、龍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劃歸安慶市迎江區管轄。調整後,迎江區轄新河路、華中路、人民路、宜城路、孝肅路、建設路6個街道辦事處和龍獅橋鄉、長風鄉、新洲鄉、老峰鎮4個鄉鎮。總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2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8萬人。

行政區劃

迎江區截至2012年轄6個街道辦事處、4個鄉鎮(老峰鎮委託市開發區代管)、43個社居委、28個行政村。

鄉、街道(駐地) 村、居民委員會
龍獅橋鄉(紅旗) 居6 紅旗 前進長青 機場 任店 余橋
長風鄉(長風) 村13 樅南 合興 聯興 將軍 新義 營盤 長風 新建 前江 元橋 柘山 高松 柘林
新洲鄉(青龍) 村5 青龍 天然 南木 康寧 永存
老峰鎮(老峰) 居6 老峰 馬窩 新橋 山湖 西湖 新豐
村10 老峰 馬窩 泉河 金星 段山 秦潭 和平 長山 新光 廣豐
建設路街道辦事處(大南門) 居4 錢牌 南水 大南門 建新
孝肅路街道辦事處(雙井) 居5 荷花塘 吳越 雙井 四照園 菱南
宜城路街道辦事處(雙蓮寺) 居5 火正 雙蓮寺 天后宮 天台里 錫麟
人民路街道辦事處(康熙) 居5 東正 人民 炮營山 康熙 先鋒
華中路街道辦事處(光榮) 居6 皖江 湖濱 光榮 青少年宮 永勝 華中
新河路街道辦事處(新河) 居6 新河 龍獅 地質 宜光 曙光 新龍
合計 4鄉(鎮 ) 6街道辦事處 31村民委員會 40社區居民委員會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迎江區浮游植物73屬(種),濕地草本維管束植物39科、85屬、152種,占安徽省濕地維管束植物種數的76.5%,共有濕地植物群落31種類型,植物群落具有複雜性、完整性的特點,濕地植被生態系列分布完整,有發育良好的挺水植物,有多種類型的浮水植物,有大面積分布的沉水植物。尤其是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群落在保護區大量分布,這些沉水植物不僅為魚類、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和棲息地,而且對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提高濕地的抗干擾能力尤為重要。保護區濕地植被分布面積827.5平方公里,植被復蓋率占保護區面積的83.8%,位於長江中下游各內陸湖泊之首。

動物資源

迎江區內共有浮遊動物105種,底棲動物71種,脊椎動物349種,占安徽省脊椎動物種數的50.7%。其中,魚類98種,分別占長江中下游湖泊和安徽省魚類種數的50.9%和81.7%,有12種長江水系特有魚類和42種江湖洄游性魚類。保護區共有鳥類191種,其中水鳥100種,分別占我國和安徽省水鳥種數的45%、75%,鳥類的總數超過30萬隻。

人口

截至2010年底,迎江區常住人口為25108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579人,增長8%,年平均增長0.7%。

其中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83165 戶,家庭戶人口為 23286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29人減少0.49人。男性人口為126363人,占50.33%;女性人口為124717人,占49.6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9.6上升為101.32。0-14歲人口為30504人,占12.15%;15-64歲人口為192783人,占76.78%;65歲及以上人口為27793人,占11.0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4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7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73百分點。

城區地位

迎江區是全市經濟、金融、文化、交通中心。郵電、供電、自來水等市直公益事業部門均在迎江轄區,汽車站、碼頭也坐落於轄區。安慶市的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宗教的主要活動場所,都設在迎江所轄範圍。

經濟發展

安慶第一商業街--人民路安慶第一商業街--人民路

安慶第一商業街--人民路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34億元,區級財政收入3.28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2.5倍、3倍,年均增長19.8%和22.6%。先後獲得"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 和"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五年累計利用市外資金133.56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0倍。對外貿易穩步增長,2010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157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3億元,同比增長18.1%,是"十五"末的3.4倍。

全年年三次產業比例為2:21:77,全區經濟結構繼續呈現一產穩定、二產持續上升、三產總量增長而比重適當回落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加快發展,規模工業企業增至39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家,特別是臨港經濟開發區近年來新投產的南風日化、中俊新能源、橫電電纜等企業產銷兩旺、增勢強勁,迅速顯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去年園區企業完成稅收1186萬元。商貿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重點骨幹企業不斷壯大,金華聯、玉安物貿、新百百貨、蘇寧電器銷售收入分別超過7億元、3億元、1.5億元和1.4億元,入庫稅金756萬元、986萬元、170萬元和267萬元;港口物流業發展加快,馬窩港、五里廟港實現貨物吞吐量258萬噸、貨櫃1.47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8.53%、21.67%;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先後引進投資擔保公司6家、組建小額貸款公司3家,累計發放貸款1.38億元。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彰顯特色,新洲鄉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長風鄉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5.76億元,同比增長20.9%。

開發區建設快速突破,發展平台更加夯實。迎江工業園已經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升格為省級開發區--安慶臨港經濟開發區,並確立了輕工紡織、機械製造、新型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定位。規劃面積2851畝、總投資近60億元的安徽華茂國際紡織工業城一期工程成為臨港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已全面開工建設,作為首個入駐工業城的香港德生印染項目進展迅速,春節後全面投產;投資6.2億元的華茂400台高檔色織生產線項目簽約落地,即將開工建設。工業城全面建成後可望實現產值100億元、利稅20億元。屆時,我區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紡織產業創新基地和先進制造基地。正式納入臨港開發區的安徽華泰林漿紙項目進展迅速,累計完成投資13億元,年產15萬噸高檔文化紙項目紙機設備開始安裝;年產30萬噸漂白硫酸鹽針葉漿項目主體廠房全面竣工。此外,比雷福年產30萬噸高速線材和農民工、大學生創業園等新項目的順利投產及西航機械製造、中俊光伏玻璃等項目的加快建設,為全面加速臨港開發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碧桂園秦潭鳳舞、山水雲間,雨潤香水百合、中央新城,綠地迎江世紀城,中海外宜海林語堂,大發宜景城等大型房地產項目相繼建成,帶動了東部新城區房地產市場持續興旺,全年商品房銷售52.9萬平方米,房地產交易額25.2億元,分別占宜城板塊的71.1%和74.6%。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振風大道二期開工建設,順安路二期建成通車,新城區路網不斷完善。征遷還建安置工作紮實有效,全年累計拆除房屋17萬平方米,征地723.5畝。東部新城商務區二期還建點27.8萬平方米、2688套房屋主體工程全部竣工,配套工程建設也已接近尾聲,春節後交付安置;規劃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的東部新城商務區三期還建點即將開工建設。征遷還建工作的穩步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奠定了城市發展基礎,全面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老城區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強,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加快推進老城區市政設施改造,健康路南一巷、汪家塘巷、華中西路北一巷、北三巷、棋盤山路西巷等五個道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大南門、荷花塘、天后宮、錫麟街等小區破損路面全面修復,市容市貌進一步改觀。集中力量和時間綜合整治菱南公寓生活小區,修繕市政環衛設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小區環境衛生狀況徹底改善,受到了居民民眾的普遍讚譽。全市首個由區政府作為一級開發主體的曙光路、人民路東段項目規範運作,進展很快,實現了依法拆遷、陽光拆遷、和諧拆遷。加強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安樅東路、新洲鄉南木路、長風鄉張咀橋三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新洲永存、長風高松等20個農村公路候車亭、招呼站通過竣工驗收,農民出行條件進一步改善。

區內的安慶臨港經濟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產業基礎雄厚,發展環境優越,吸引了華茂國際紡織工業城、華泰林漿紙、中俊新能源、西航非航空產品生產基地等項目落戶發展,確立了以輕工紡織、機械製造、新型材料為主導的鮮明產業定位。中心商務區的發展目標是,努力打造安徽省"城市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示範區",全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檔次。港口物流園區投資5億元,改擴建長風港區,建設五里廟外貿貨櫃綜合物流基地,年貨物吞吐量將超過千萬噸和5萬標箱。東部新城區快速推進,上海綠地、廣東碧桂園和北京中海外等知名開發企業相繼入駐,一個集政務、商貿於一體的高品位濱江新城區不久將全面建成。現代農業開發區位於長江之中四面環水的新洲鄉,發展休閒旅遊農業優勢明顯,定位為安慶"江中綠島"、"天然氧吧"。

旅遊資源

迎江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安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大多數文物古蹟位於迎江區。轄區內有始建於北宋的迎江寺,享譽"萬里長江第一塔"的振風塔,有安徽省歷史最悠久、面積最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著名的古蹟與紀念地還有趙朴初故居、太平天國英王府、倒扒獅、百花亭、紫雲閣、徐錫麟紀念台以及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故居等。標誌中國近代工業發源的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個軍械製造所誕生於此。五千年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及皖江文化園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成為安慶市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振風塔

振風塔振風塔

振風塔

振風塔----長江第一塔,又名萬佛塔。明朝隆慶二年(1568)動工修建,至四年(1570)竣工,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被稱作是"萬里長江第一塔"。

振風塔,世傳是北京名剎白雲觀主張文彩設計,安慶知府王宗徐主持構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64.8米(海拔高82.74米),是國內僅次於河北開元寺塔的磚石古塔。底層供有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有磚雕線條流暢、量度合體、神態各異的小型佛像600多尊,大都嵌在三、四、五層塔壁腹牆之中,僅四層就多達 417尊。"萬佛塔"之名也緣於此。塔中還嵌有碑記51塊,其中第三層就有35塊。塔的每層飛檐之上瓴蓋筒瓦,八角均有造型奇特的異獸口銜風鐸,風吹鈴響,清脆遠揚。自塔底攀援至塔頂共有168級梯型台階,各層塔門迥異多變,游者十有九迷。七層之上則是由多種形體組合而成的塔剎,勢若利劍刺天。更令人驚嘆的是"塔影橫江"的奇幻之景,古塔雄姿倒映大江之中,隨浪濤上下而動,伴江水時隱時現,"靈光隱射,足駭天吳"。

又世傳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時,冰輪高掛蒼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無數塔影,五彩紛呈,煞是神妙奇絕。傳說此為萬里長江兩岸群塔集會安慶,向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覲"盛況,為此,振風塔又有" 長江塔王"之說。數百年來,風雨蒼桑,"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閒來游塔,如登雲梯,如入瑤台仙闕。

迎江寺

迎江寺迎江寺

迎江寺

迎江寺----中江第一剎,雄踞在安慶市區沿江東路之頂端。世傳始建北宋開寶七年(974),緣於全寺供有十萬神佛,故初名萬佛寺。至清順治七年(1650)再修之際,改名為敕建迎江禪寺,俗稱迎江寺。是禪宗所屬臨濟宗正宗禪林和十方選賢叢林,又是安徽省開壇放戒大叢林,一度為安徽省垣五大名寺之首,被佛門宗宿譽稱為"中江第一剎"。

該寺占地2.2萬平方米,規模之大為中江之冠。全寺由殿、閣、樓、堂、寮房、林園、傑塔等古建築有機組合而成。布局之巧是安徽寺廟之最。寺門上高高地鑲嵌著清光緒帝走筆御書的"迎江寺"楷書鏤金寺匾。尤為奇特的是"寺"字竟然無故缺點,是偶爾失落還是匠心獨運?不得其解。山門楣額之上還隱約可見清順治帝" 敕建迎江禪寺"6字暗影。漢白玉石砌成的門券之上,浮雕有四爪金龍,昂首擺尾,勢欲飛騰撲江。山門左右各置有重逾3噸的大鐵錨,寓意安慶城之船,塔為桅,故置鐵錨鎮之,是國內眾寺廟中所僅有。入山門即為天王殿,面積近300平方米的大殿迎面神龕內,端坐著憨笑可愛的彌勒大佛。與之相背而坐南面北的神龕內,昂立的是威風凜凜的大菩薩韋馱。大殿東西兩廂分別昂立著象徵風調雨順的高於屋脊齊肩的四大天王。自天王殿後而出,沿28級石階而上,即是全國佛協會長趙朴初題書殿額、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大雄寶殿。殿中枋梁之上高懸著清朝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御賜的"善獅子吼"和" 妙明園鏡"兩塊黑底鎏金字匾和桐城女居士姚楊慈敬獻寫有"佛光普照"4字匾額。佛幛禪幔之中,佛祖釋迦牟尼與阿難、迦葉兩佛面門而坐。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肅坐在佛祖身後。藥師、阿彌陀佛兩位大佛分列在佛祖與阿難、迦葉左右。大殿東西廂的佛台之上,分列的是十八大羅漢菩薩。寺內還有新建的園林景勝與建築、佛像等,使名寺滿布禪機,佛韻悠悠。寺內西北占地1600平方米的宜園內,有效生池、五角攢尖亭、湖石假山,小溪流水,花木扶疏,是佛門靜地獨具野趣的幽境。另有雲水堂、祖師堂、齋堂、寮房等。全寺大小神龕中供奉著600多尊佛像。

天主堂

天主堂天主堂

天主堂

天主堂位於安慶市錫麟街34號,面積1300平方米,由法國人榮司鐸於1866年開始興建,金式玉、韓伯祿兩神甫於1872年建成。

院內的聖心教堂坐北朝南,面積500平方米,門頭嵌有3塊豎額石刻:東曰" 仁基遠奠",中曰"萬有真源",西曰"聖城洪廳"。堂內設5個祭堂:中為聖心祭台,後左為方濟閣祭台,後右為依拉爵祭台,前左為若瑟祭台,前右為聖母祭台。另有十四路耶酥受苦的苦路像,教堂中門頂端為鐘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天主堂歸還天主教並修復如初,1982年正式開放。

徐錫麟紀念台

徐錫麟塑像

1907年,徐錫麟在巡警學堂從事革命活動,槍殺清朝巡撫恩銘,後被捕犧牲。為紀念英烈,辛亥革命後將天后宮至二中一條南北向的街,命名為錫麟街。

徐錫麟槍殺恩銘的壯舉,震驚中外,為緬懷這位民主主義的革命先軀,1984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決定,由安慶市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局和安慶市文化局在其殉難處的西邊,即新光電影院大門前的西邊,興建一座"徐錫麟紀念台"。台址背南面北,呈正方形,占地面積約259平方米,四周環以石欄。從下面入口處升9級台階,迎面為一橫亘的石壁,中嵌刻有徐錫麟事跡簡介的大理石,由此分東西兩面再各升9級台階便到台上。以漢白玉雕成的徐錫麟全身坐像在台中央大理石底座之上,神情自若,目視遠方。入口處兩邊和像的前後皆有松、柏、桂和其它花草點綴,象徵著烈士的業績永垂不朽。

清節堂

清節堂在人民路華清池西。清光緒九年(1756年),由葉伯美李鴻章捐巨款建,專為青年寡婦及其子女居住,故名。清光緒四

清節堂清節堂

清節堂

年(1878年),省紳葉伯美等祟懇巡撫裕祿獲準,將安慶通至局屋、馬王廟三清殿遺基改而建成。

建國前,地方上的達官士紳,為了維護封建禮教,誘導婦女在夫亡後,要從一而終,終身守節而進入清節堂。入堂的節婦,要嚴守堂規。抗日戰爭前,在200多編號房間內,(其中有20個號的居室設備條件較好的,為官紳家的節婦所住,其名為"特號")她們每年除清明節這一天,可獲準外出祭掃亡夫,其餘時間不得出堂門,終年守號。該堂1987年拆除,改建成"清節堂商場"。

清真寺

清真寺清真寺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大南門江岸上(清真寺街7號),建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65年),當時面積較小,取名"清真堂"。鹹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兵焚。同治九年(1870年)由回民籌資在原址重建並擴大規模,改名"清真寺"。寺內原有中文、阿文碑記、匾額、對聯約五六十件。還有銅鼎、字畫六方宮燈,這些珍貴文物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1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大殿。

清真寺占地面積1829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91.2平方米。寺內有兩組建築合成。一組為禮拜正殿、廂堂、客廳,主要建築有無像寶殿,寶殿長25米,寬 23米,面積為575平方米,高20米左右。系宮殿式磚木結構,有木柱56根,雄偉壯觀,供回民念、禮、課、朝五功之用;另一組是阿訇住所、開經學、沐浴室、養正堂,計面積327.86平方米。整座建築構思巧妙,殿堂宏大,莊嚴肅穆。此外環繞殿宇內外有隔牆、照壁以及過門、垂花門等,布局精美,風格與其他佛廟寺宇迥然異別。該寺為長江中下游負有盛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院。

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天台里街。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誕生於此。 故居占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築面積2773平方米。花崗石鋪地廣場,造型別致的趙家古井置於其間。建築群坐北朝南,外牆為青磚勾縫清水牆,古樸典雅。馬頭牆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築系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 84米,分東路四進,西路三進,共七進。除西三為三開間外,余均為五開間,面闊約20米,沿南北走向兩條中軸線規整排列,每進兩側由廂房或迴廊貫通。東一、東二進,東三、東四進,西一、西二進之間為起採光和承接四面檐水作用的天井。古建築群西北部是982平方米的後花園,園內西側建有32米長碑廊,鑲嵌 11版塊趙朴初先生書法作品碑刻。世太史第(趙朴初故居)古建築群風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獷及徽州古建的細膩、精緻於一體,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亦是我省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一組明清古建築群。

長風沙

"長風沙"現位於安慶東郊長風鄉沿江一帶,也稱"長風夾",即春秋時吳楚大戰的鵲尾渚。那兒屬皖山山脈與黃山山脈形成的河谷風道,江流呈S形,江中礁磯林立,又大風常起,沙塵瀰漫,灘涂濕地,白沙如水,是自古與瞿塘、灩渝並稱的長江險段,南來

長風沙長風沙

長風沙

北往船舶多在此停泊過夜。自唐代以來,不少文人墨客經過或停泊此地,對長風沙印象深刻,留下了不少詩章,摘如下:李白《古樂府·長干行》中寫道:"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公元761年又在《江上贈杜長史》詩中有"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句。詩人陸游在《長風沙--記阻風夜泊》中對長風沙自然環境作了生動描述:"江水六月無津涯,驚濤駭浪高吹花。櫓聲已出雁翅浦,獲夾喜入長風沙。長風自古三巴路,牆桿參差雜煙樹。南船北船各萬里,淒涼小市相依住"。 北宋詩人梅堯臣言:"長風沙浪屋許大,羅剎石齒水下排。歷此二險過湓浦,始見瀑布過蒼崖"。元代詩人楊載更發出:"長風沙長風不斷,行人嗟嘆奈君何","但祝行人好心事,長江何處是安流?"

菱湖風景區

菱湖風景區風貌菱湖風景區風貌

菱湖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城市中心,總占地面積4.4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107平方公里、陸地2.389平方公里引。菱湖風景區範圍為龍眠山路以西、菱湖南路以北、湖心中路西側綠地以東、菱湖北路以南的區域,以及菱湖公園、西湖景區安慶城市景觀幹道湖心中路縱貫整個景區,2007年,"安徽省安慶市菱湖風景區綜合整治工程"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菱湖風景區目前包含菱湖公園,蓮湖公園,皖江公園和文化廣場四大景區,共由五個湖泊組成,分別是菱湖、蓮湖、小菱湖、東湖、西湖,其中東湖和西湖並稱為大湖。安慶市轄三區共享菱湖風景區,目前菱湖風景區東南片隸屬迎江區。

倒扒獅街

倒扒獅街倒扒獅街

從街名形成到現在已有400餘年歷史,是老城有文字記載最老的一條街,也是安慶市目前保存歷史遺存最多和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歷史街區。 明隆慶五年(1571),曾任山東左布政使司的劉尚志(狀元劉若宰之父),在知府衙署西的商業街建起一座四柱三門的大牌坊,坊額兩面題刻,一為"黃門司諫",一為"青瑣納言"。

倒扒獅歷史文化老街,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就已形成以老字號為龍頭的倒扒獅、國貨街、四牌樓、三牌樓、大小墨子巷、大南門等街組合成的繁華商業區。一些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老字號如"胡玉美"、"余良卿"、"劉麻子"、"麥隴香",以及徽州人開辦的"老寶成"、"胡開文",浙江人開設的"正泰昌"、"寶成"、"寶慶"等,均為老街添色。當年倒扒獅商業街區有"安徽第一商業街"的美譽。民國年間,省商會在此舉辦全省國貨展銷會,來振興民族工業,與洋貨抗衡。

社會事業

醫療服務

建立35歲以上社區居民首診測血壓制;接診醫師根據服務對象的病情需要,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提供相應的健康教育處方;為前來就診的服務對象建立健康檔案;有雙向轉診的臨床標準及管理規範,指導患者合理轉診。

每季度開展一次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復等健康知識講座;結合每年衛生主題宣傳日,開展控煙、無償獻血、禁毒、衛生法律法規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內容的宣傳教育;每兩月製作一期健康教育宣傳欄;有供居民免費索取的健康教育處方,不少於12種。

社會救助

2013年我區貧困重度殘疾人生活特別救助任務數是996人,實際完成任務1093人,超額完成任務97人。2013年共救助1368人,其中重度殘疾人1093人,三級殘疾人275人。在安徽省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先行墊付資金,保證救助金足額發放到殘疾人手中。截止到2013年5月底,全區貧困殘疾人生活特別救助資金已全部打入救助對象賬戶中。

教育

截至2012年4月底,迎江區內有公辦完全高中4所(二中、三中、十中、十一中),初級中學4所(十四中、長風國中、新洲國中、羅塘國中),國小30所(城區9所,鄉鎮21所),幼稚園1所(墨幼);民辦高中2所(菱南、洪運),民辦國中1所(洪運),民辦國小1所(洪運),民辦幼稚園6所。現在校學生數為31687人,其中高中學生9160人,國中學生7761人,國小生14946人。應屆高中畢業生2751人,國中畢業生2494人,國小畢業生3050人。2007年高中畢業2548人,國中畢業生2614人,國小畢業生2920人。2007年高中畢業考入本科約600人,約占高中畢業總人數的22%;2007年國中畢業進入普通高中的1568人,約占國中畢業生總人數的60.5%,進入中職、技校的約1000人,占38%。專任教師1454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341人(不包括民辦學校),國中專任教師333人(不包括民辦學校),國小專任教師780人(不包括民辦學校)。

民俗風情

【民風民俗】

除夕俗稱"過大年"。上午各家安排好年貨年事,清潔衛生,貼春聯,掛燈籠,室內外布置一新。入晚,戶戶房間亮燈通宵,取一片光明之意;家家預備豐盛的年夜飯,請祖宗、燒紙、放鞭炮後,闔家團聚,吃年飯。年飯的菜餚比平常豐盛,雞肉魚土特食品齊全,其中有一尾整魚當餐不食,寓意年年有餘(俗稱"聽話魚");吃飽時碗裡面有意地剩餘一點,叫"有吃有餘"。

春節俗稱"新年"。凌晨,各家競相鳴放鞭炮,謂之"開門鞭",以喻示辭舊迎新。早上以吃雞湯下麵條,或者雞湯泡炒米為主。初一,一般不動刀,不掃地,早上的洗臉水不倒掉,以留財氣。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相傳,人們為紀念屈原,沿江(有的在大湖中)舉行龍舟競賽,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當龍舟接近看台時,看台上即放鞭"接龍";並有吃以箬葉、糯米裹成的粽子的習俗。民間過端午節,各家門窗上插菖蒲、艾葉以驅五毒,所余艾葉留作藥用。中餐飲黃酒,謂可驅邪祛毒。又以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畫一"王"字,謂熱天不生皰癤。節令菜餚為鰣魚、黃鱔、鹹鴨蛋。親友互送粽子、綠豆糕,幼兒身穿印有五毒圖案的圍兜,胸前佩鎖、香袋、"老虎索"。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又名團圓節、八月節。是夕,家家合家團聚,賞月吃餅。舊俗鄉間有"摸秋"之樂:既在該夜,本家妯娌結伴,趁月色往鄰里莊稼地里"摸"取瓜果之類,多是家有孕婦以寄予"添子得果"之意。

【風味小吃】

麥隴香墨子酥安慶糕點名坊"麥隴香"的傳統特產。製作須經過九道工序,精心配料。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細白糖等。產品形同烏墨,油而不膩,香甜爽口,具有潤肺補腎利肝等功效,老少皆宜。曾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安徽省優質產品獎。

江毛水餃 其創始人江慶福1914年在三步兩橋(高井頭北、現建設路向西往人民路的拐彎處)經營"江萬春"水餃。因其創始人綽號"江毛"而得名"江毛水餃"。該水餃選料精,製作細,味道鮮醇,是安慶地區最為盛名的小吃。

蕭家橋油酥餅蕭家橋油酥餅系清光緒年間,由李道隆所創,因其在蕭家橋經營而得名。油酥餅由富強粉、桂花、酵面、芝麻油、黑芝麻、白芝麻仁等十多種原料精製而成,分甜、鹹兩種,製作過程一強調精工,二注重細料,成品色澤金黃,形如蟹殼,且香甜鬆脆,在老城一傳百年,成為傳統名點。

迎江寺素點素菜相傳,迎江寺素菜是徽幫素菜的起源之一,在清光緒年間時就已經赫赫有名了。迎江寺的素鍋貼與素雞、素火腿、素香腸、素炒裡脊丁以及其他素菜,融合了寺廟素菜和飲食業素菜的特點,具有造型逼真、營養豐富、清爽鮮美等特色。可用16字概括"凡葷所備、素必具全、以素代葷、以假亂真"。

迎江名人

迎江區地理位置優越,物化天寶,人傑地靈,古往今來不少人仁志士誕生於此,並在轄區居住與活動。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領導了聞名中外的安慶保衛戰,革命志士徐錫麟在這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熊成基率領了馬炮營起義。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故居在轄區南水關,其子陳延年、陳喬年青少年時期亦在此居住過。建國後,毛澤東、陳毅、劉瀾濤、趙朴初、黃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親臨安慶視察了安慶鋼鐵廠,人民路,迎江寺等地,給轄區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劉若宰:字元平,祖籍安徽潛山,生於安慶,為明隆慶五年(1517年)進士,山東布政使劉尚志四子。其熟讀經史,學識淵博,並長於書法,工繪水墨花卉。明崇禎元年(1628年),劉若宰經殿試,中一甲一名。大魁以後,曾充任崇禎帝經筳日講官。為官不阿,善諫,仕途無意進取,後回鄉終養。

馬大用:字萬宜(1679-1759年),安慶人。年少熟讀兵書,善武。在雅正街未科武會試上,得第三名,中武探花銜。"探花第"是其故居。入仕後,歷任陝西火藥器營參將,湖北宜昌鎮總兵,福建漳州鎮兼都督,福建水師提督等職。

韓衍:1870年生,江蘇舟徒縣人,辛亥革命時期激進民主主義者。曾任北洋幕府督練文案。1908年輾轉到安慶,領導安慶新軍起義失利,1912年被刺身亡。

徐錫麟:(1873-1907年),字伯蓀,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青年時曾兩渡日本學習軍訓,1904年經陶成章介紹加入同盟會,後任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1907年秋,與志士秋瑾聯手起義,槍殺安徽巡撫恩銘失利被俘,英勇就義。後人為紀念他,立錫麟街,並設紀念台。

陳獨秀:(1879-1942年),普名慶國,又名乾生,字中甫。生於安慶北門後營十八家,後遷往安慶南水關。1901年後四渡日本求學,並組織留學生成立"中國青年會"。1915年,創辦了《青年雜誌》,第二期改名《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的興起。隨後創建中國共產黨,並於1921年7月23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局書記,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正式走進中國政治舞台。1926年,因陳獨秀錯誤判斷形勢,走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次年被開除黨籍。抗日戰爭爆發,發表了民族統一戰線言論。晚年從事古漢語研究,著有《國小識字教本》和《實庵自傳》。1942年病逝於四川江津,其棺木於1947年移葬在安慶大龍山腳下。其長子陳延年、次子陳喬年均為中共早期領導人和政治革命家。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