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縣

石台縣

石台縣,安徽省下轄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西部,地跨北緯29°59′至30°24′,東經117°12′至117°59′,東與黃山區交界,南與黟縣、祁門縣相連,西與東至縣接壤,北與貴池區、青陽縣為鄰。石台縣下轄6個鎮、2個鄉,總面積1403平方公里,其中88.5%是山地,2016年總人口10.83萬人。2016年石台縣生產總值(GDP)23.8319億元,比2015年增長7.0%。石台先後被授予“國家首批生態經濟示範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安徽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安徽省首屆十佳環境優美縣”、“安徽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等稱號。2010年4月,30國駐華大使節遊覽後聯合授予石台為“最值得駐華大使館向世界推薦的‘中國原生態最美山鄉’”。2016年,石台縣獲得安徽省發展活力競爭力第2名。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國最美生態鄉石台縣中國最美生態鄉石台縣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先後屬吳、越、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地屬鄣郡。西漢初,承秦制。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劃出涇縣西境地,借陵陽山之名建陵陽縣,石埭時為陵陽、石城等縣地,屬丹陽郡。
三國吳赤烏中(245年前後)置石埭場,因秋浦河上游釣魚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猶如埭堰,鎖璉溪、管溪、鴻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
西晉太康二年(281),改隸宣城郡。東晉鹹康四年(338年),晉成帝因避杜皇后諱,改陵陽縣為廣陽縣,南朝因之。梁大同二年(536)置石埭縣,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589),廢宣城郡,設宣州,石埭併入南陵、秋浦。
唐永泰二年(766),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陽、涇縣地復置石埭縣,屬江南西道池州。據《元和郡縣誌》:“石埭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兩橫石壅江,有如埭焉,因為名”,據《太平寰宇記》:“因貴池原有兩小石埭堰溪水,遂以為名。”
五代,本縣地屬吳、南唐。後升池州為康化軍,石埭屬之。宋開寶七年(974),康化軍復為池州。
宋時,全國分為十五路,後改為十八路,又改為二十二路。石埭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為路,石埭屬池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月,改池州路為池州府,石埭縣屬之。直至明、清沿襲不變。
民國元年(1912)元月,裁府留縣,石埭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設蕪湖道,石埭屬之。1928年廢道存縣,石埭縣直屬安徽省。1932年10月,石埭縣屬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區。1938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區屬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石埭縣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2年2月,池州專區撤銷,石埭劃歸皖南行署徽州專區,同年4月12日改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元月,撤銷徽州專區,石埭改屬蕪湖專區。1959年1月1日,石埭縣與太平縣合署辦公,同年3月22日正式撤銷石埭縣。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分太平、貴池縣地置石台縣,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1980年1月池州地區撤銷,改屬徽州行署。1988年1月劃屬安慶行署,同年8月設立池州地區,9月改由池州地區領轄。2000年6月設立池州市,石台縣屬之。

行政區劃

自建縣以來,縣境地域幾經變化,分屬不一,縣治幾度遠距離遷徙。
解放初期,全縣劃分沙堘、美溪、龍巖、南屏共4個區、54個行政村,1956年撤區並鄉,調整為1鎮9鄉。1959年3月撤銷本建建制,安凌鄉劃屬祁門縣,其餘的劃歸太平縣,1965年7月,分貴池縣七里、磯灘、丁香、小河、莘田、大演、占大、珂田和太平縣六都、七都、河口、蘭關、七井、貢溪、橫渡、香口計16個公社建立石台縣,1983年,全縣進行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開,恢復鄉(鎮)人民政府,全縣設16鄉、1鎮,1985年,丁香、小河、占大、七都4個鄉改為鄉級鎮,轄5鎮、11鄉,127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
1988年,全縣轄5鎮10鄉:七里鎮、七都鎮、丁香鎮、占大鎮、小河鎮、橫渡鄉、六都鄉、河口鄉、蘭關鄉、珂田鄉、莘田鄉、大演鄉、磯灘鄉、貢溪鄉、七井鄉。
2000年,石台縣轄5個鎮、10個鄉。
2001年,撤銷河口鄉,併入七都鎮,撤銷橫渡鄉、蘭關鄉,合併設立橫渡鎮。區劃調整後,石台縣轄6鎮、7個鄉,共有9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2006年,石台縣轄6個鎮、7個鄉:七里鎮、七都鎮、占大鎮、丁香鎮、小河鎮、橫渡鎮、六都鄉、七井鄉、珂田鄉、大演鄉、貢溪鄉、磯灘鄉、莘田鄉。
2007年,石台縣將6個鎮、7個鄉調整為6個鎮、2個鄉:
1.將七里鎮和貢溪鄉整建制合併,新設仁里鎮,行政區域為原七里鎮、貢溪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七里。
2.將占大鎮、珂田鄉整建制合併,新設仙寓鎮,行政區域為原占大鎮、珂田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占大。
3.將六都鄉、七井鄉整建制併入七都鎮,行政區域為原六都鄉、七井鄉、七都鎮行政區域,鎮政府駐七都。
4.將莘田鄉整建制併入小河鎮,行政區域為原莘田鄉、小河鎮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小河。
5.將蘭關鄉整建制併入橫渡鄉,設橫渡鎮,行政區域為原蘭關鄉,橫渡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橫渡。
6.保留丁香鎮、磯灘鄉、大演鄉,鄉鎮行政區域、政府駐地均不變。
石台縣城設在仁里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縣境中部偏西。縣城沿東西延伸,東至掘珠,西抵重陽坑口,南至南山麓,北臨秋浦河,總面積近4平方公里,縣委、縣人民政府設在曙光路北側。
行政區域 數量統計 政府駐地 下轄地區
仁里鎮 5個居委會 10個行政村 城南社區 城南,馬村,新街,和平,城東,三增,杏溪,東山,永豐,同心,七里,緣溪,貢溪,高寶,杜村
七都鎮 15個行政村 七都村 七都,黃河,三甲,毛坦,畢家,河口,新棚,啟田,芳村,六都,高路亭,銀堤,七井,八棚,伍村
仙寓鎮 12個行政村 仙寓街 南源,占坡,碧潭,利源,蓮花,奇峰,山溪,珂田,大山,源頭,考坑,竹溪
丁香鎮 9個行政村 丁香村 丁香,庫山,梓桐,石泉,華橋,新中,林茶,西柏,紅桃
小河鎮 14個行政村 龍山村 龍山,梓豐,栗陽,安元,紅石,鄭村,堯田,樟村,獅山,九步,來田,東莊,莘田
橫渡鎮 7個行政村 橫渡村 橫渡,歷壩,香口,河西,蘭關,璉溪,鴻陵
大演鄉 7個行政村 永福村 永福,剡溪,新農,新聯,新火,青聯,新唐
磯灘鄉 6個行政村 磯灘村 磯灘,高樂,洪墩,塔坑,溝汀,太勝

地理環境

位置

石台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區西部。東與黃山區交界,南與黟縣、祁門縣相連,西與東至縣接壤,北與貴池區、青陽縣為鄰。地理坐標為北緯29°59′—30°24′,東經117°12′—117°59′。全縣東西最長處70.7公里,南北最寬外46公里,總面積1413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

地貌

石台縣在大地構造上屬江南古陸和南京拗陷的過度地帶,縣內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廣,總面積1156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2%,東南部為黃山北行千脈盤結,西北部是九華山脈的南端,形成南、北高,東、西低的地勢,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間,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處莘田鄉東莊黃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對高差1694米。

氣候

石台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且冬夏長,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氣和北方冷空氣的交替影響,一般年份,春季溫涼多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先乾後濕,冬季寒冷少雨。境內由於受特定的中、低山及高丘地形影響,又顯示出顯著的山地氣候特徵,如近地面風向複雜多變,平均風速小,岩、坡、谷地溫差較大,夏季晝熱夜涼,地形雨明顯,雷陣雨較平原地區多等。
氣溫:年平均氣溫為16℃,最高氣溫的歷年平均值為38.8℃,累年最低氣溫的平均值為-8.9℃。
降水:本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1626.4mm,降水的年際變化顯著,最多年與最少年相差1226mm,月際變化更大。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4~9月份,總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1%。
日照:本縣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04.4小時,最多為2004.9小時,最少為1483.7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為73.7千卡/平方厘米。
四季:縣內四季分明,春溫秋爽,夏熱冬寒,四季日期可作如下劃定:春季為3月16日至5月20日,夏季5月21日至9月20日,秋季9月21日至11月20日,冬季11月21日至翌年3月15日。

自然資源

野生植物

石台縣自然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黃山、九華山植被片。境內植物種類繁多,由於長期人類活動的結果,典型的原始植被,除古牛降自然保護區外,已不復存在,大多轉變為自然次生植被。常見的有:人工杉木林、天然馬尾松林、常綠闊葉混交林、竹林、山地草甸和灌叢蒿草群落等。(附古牛降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境內共有野生植物1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有520餘種。

野生動物

獸類:梅花鹿、金錢豹、龜紋豹、雲豹、烏麂、鬣羚、山羊、蘇門羚、獼猴、短尾猴、毛冠鹿、大靈貓、小靈貓、花松鼠、黃鼬、白猸、黃搖、豹貓、黃麂、果子狸、野豬、豪豬、班狗、水獺、穿山甲、貉、灌、獐、狼、豺、刺蝟、野兔等。梅花鹿屬園家一類保護動物;獼猴、烏麂、蘇門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靈貓、小靈貓、金錢豹、獐、霓羚、穿山甲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
禽類:白鷳、白頸長尾雉、鴛鴦、鳶、赤腹鷹、雀鷹、白尾鷂、紅隼、畫眉(噪鶥)、棕噪鶥、灰頭鴉雀、白嘔雀眉、四聲杜鵑、環頸雉、啄木鳥、竹雞、勺雞、斑鳩、烏鴉、喜鵲、麻雀、八哥、黃鸝、相思鳥、燕子、翡翠、水葫蘆等。
爬行類:蘄蛇(俗稱“五步龍”)、眼鏡蛇、蝮蛇、竹葉青、王錦蛇、銀環蛇、赤練蛇、菜花蛇、烏風蛇、石龍子、兩頭忙蛇、水蛇、蜥蜴(“四腳蛇”)、烏龜、鷹嘴龜(山烏龜)、甲魚(鱉)等。
兩棲類:大鯢(娃娃魚)、棘胸蛙(石雞)、斑腳樹蛙、日本林蛙、中華蟾蜍、蠑螈等。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魚類:青鯤、草鯤、鯉魚、鯽魚、鰱魚、鱅魚、鯿魚、花玉穗、長蛇、石斑子、黃尾鯛、翹咀白、鯰魚、黃丁、烏魚、鰻魚、斑鱖、鮫魚、黃鱔、中華花鰍、大斑花鰍、泥鰍等。
蟲類:有蜻蜓、蜂、蝶等昆蟲類800餘種,蟎類130餘種。

礦產資源

石台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銅、鎢、鉬、銻、鉛、鋅、煤、石煤、石英石及石灰石、大理石等。

人口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石台縣總人口105506人,其中七里鎮21614人、七都鎮5462人、占大鎮7989人、丁香鎮10052人、小河鎮12129人、六都鄉5816人、七井鄉2635人、河口鄉2813人、蘭關鄉3310人、橫渡鄉5573人、珂田鄉5747人、大演鄉7511人、貢溪鄉2793人、磯灘鄉5125人、莘田鄉6937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常住人口9223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5549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3311人,增長-12.61%,年平均增長-1.34%。
全縣普查登記的戶籍人口10923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9227人相比,十年間增加5人。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1240戶,家庭戶人口9028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2.8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8人減少0.49人。
據公安人口年報統計,2012年石台縣人口出生率為9.00‰,比上年上升1.4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7.71‰,比上年上升2.4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9‰,比上年下降1.04個千分點。2012年全縣城鄉居民總戶數34971戶,總人口108773人,其中男性56238人,女性52535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7.05:100,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2003人。
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108301人。其中,男性56040人,占51.7%;女性52261人,占48.3%。全年出生人口807人,出生率為7.45‰;死亡人口558人,死亡率為5.1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在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0651人。年末全縣總戶數34802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3.11人。

交通

歷史上,石台縣交通閉塞,運輸多靠肩挑背馱,步履維艱。據查,境內昔有古道5條,古渡18處,古橋31座。
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交通事業,加快了建橋、鋪路的速度。60年代,殷新公路與大青公路相接,在縣內形成“y”形運輸骨架,成為貫通縣境的兩條主幹道。1976年,全縣社社(鄉)通汽車,以縣城城關鎮為中心,縣鄉公路縱橫交錯。1985年,縣內公路總里程為398.99公里(包括幹線、支線、專用、鄉村公路,其中廣太公路未計),是建國初期的53倍;汽車客運量為89萬人次,貨運量為5.84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113倍和118.2倍;大中型橋樑17座,總長884.6米,其中以秋浦大橋為最。
石台縣內河航運,始於清初,至建國前夕,駁船運輸日漸稀少,此後,僅有木、竹紮成排筏運出。1958年以後,水路貨運逐漸為陸運汽車所代替。
自縣城開始,東至黃山區太平湖80公里(公路里程,下同),距黃山市160公里;東北至青陽縣界70公里,距青陽縣城110公里,距九華山147公里;東南至齊雲山140公里;南至祁門縣界27公里,距祁門縣城98公里;距東至縣城76公里;北沿新修的殷(匯)石(台)公路至貴池區界僅18公里,距池州市72公里,至安慶市79公里,至省會合肥市253公里,至江蘇省會南京市279公里。

經濟

綜述

2015年生產總值(GDP)220893萬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303萬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81661萬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99929萬元,增長8.7%。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9.1:41.0:39.9調整為17.8:37.0:45.2。人均生產總值達20399元,比上年增加1570元。
2016年石台縣生產總值(GDP)23.8319億元,比2015年增長7.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1096萬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84674萬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112549萬元,增長9.7%。三次產業比例為17.2:35.6:47.2。人均生產總值達22014元。

第一產業

2016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441公頃,比上年增加8公頃,其中稻穀種植面積2220公頃,比上年增加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465公頃,比上年減少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84公頃,比上年減少3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371公頃,比上年增加2公頃。
2016年糧食產量16743噸,比上年減少760噸,下降4.34%;油料產量5736噸,增長0.9%;棉花產量695噸,下降0.43%;茶葉產量3890噸,增長4.99%;蔬菜產量32819噸,增長5.78%。
2016年末全縣生豬存欄32835頭,比上年增長0.05%;全年生豬出欄38415頭,增長0.9%;肉類總產量3738噸,增長3.06%;禽蛋產量749噸,增長0.94%;水產品產量219噸,同比增長0.92%。
2016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63%;農用拖拉機3412台,下降4.5%;排灌動力機械1905台,下降3.4%;聯合收穫機58台,下降29.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226噸,下降0.04%;農村用電量1993萬千瓦小時,增長12.9%;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3410公頃。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減(%)
糧食 16743 -4.34
棉花 695 -0.43
油料 5736 0.9
其中:油菜籽 5585 0.96
蔬菜 32819 5.78
水果 1118 4.98
茶葉 3890 4.99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1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072萬元,同比增長5%。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27291.7萬元,增長2.8%;輕工業增加值8780.3萬元,增長-2%。分經濟類型看,我縣目前龜上工業均是股份制企業,沒有國有企業。
2016年全縣10個工業行業中有4個保持增長。其中產值超億元行業4個,共實現產值118230.2萬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85.7%。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31932.9萬元,同比下降1.6%,其中出口交貨值29548.6萬元,增長1.4%。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減(%)
精製茶 2758 1.5
皮革鞋靴 萬雙 107 7.0
人造板 立方米 50774 -49.6
水泥 萬噸 101350 -19.2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71527 -0.1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28879.7萬元,同比下降2.6%,實現利稅16218.2萬元,同比增長1.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2.64%,比上年高0.81個百分點。
規模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如下:
指標名稱 計量單位 2016年 2015年
工業經濟效益指數 % 222.64 221.83
總資產貢獻率 % 22.21 18.12
資本保值增值率 % 105.99 94.68
資產負債率 % 53.48 63.28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2.59 3.03
成本費用利潤率 % 8.86 6.57
全員勞動生產率 元/人 137068 159558
產品銷售率 % 95.65 95.55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085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973萬元,增長-63.8%;第二產業投資(均為工業投資)30854萬元,增長-27.3%;第三產業投資137258萬元,增長37%。
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4521萬元,同比增長82.3%。商品房銷售面積77221平方米,同比增長134%。商品房銷售額30979萬元,同比增長157%;
2016至12月底,全縣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9.47億元,占年計畫的59.8%,欠時序進度40.2個百分點。26個有年度投資計畫項目開(復)工24個,開(復)率為92.3%。
國內外貿易、旅遊
201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6449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4460萬元,增長11.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1989萬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0082萬元,增長10.3%,零售業零售額95980萬元,增長12%;住宿業零售額2710萬元,增長13.2%;餐飲業零售額17676萬元,增長10.9%。
2016年實現出口總額70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3%。
2016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710.8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實現旅遊總收入5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
財政、金融
2016年財政總收入24158萬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385萬元,增長7.7%;中央財政收入6772萬元,增長14.5%。全年共完成稅收收入19210萬元,增長10.1%。全年財政總支出111288萬元,增長10.9%。
2016年末全縣縣域範圍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32727萬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326683萬元,增長8.3%;年末各項貸款餘額為234272萬元,增長13.3%。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末,全縣共有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641人;普通中學8所,在校學生3852人,其中:高中1所,在校學生1715人,國中7所,在校學生2137人;國小16所,在校學生4480人;幼稚園31所,在園兒童1969人。全縣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5.83%、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為99.45%、國小入學率為99.98%。

科技

2016年,全縣發明專利申請量150件,發明專利授權量7件。

文化

2016年末,全縣共有專業劇團1個,綜合文化站8個,圖書館1個,文化館(非物質文化中心)1個,文化藝術中心1個。

衛生

2016年末,全縣醫院、衛生院及其它衛生機構14家,實有床位323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36人。全年實際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94402人,參合率達98%。

體育

2016年縣乒羽球館、丁香鎮農民體育健身廣場等健身工程項目順利實施。圍繞石台縣第六屆“體彩杯”全民健身運動會,成功舉辦了桌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環城跑比賽、籃球比賽、漂流比賽等系列賽事,開展了“金種子”杯全民健身日表演展示活動。成功承辦了第六屆全國綠色運動會健身大賽安徽省優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場指導活動。成立了石台縣籃球協會和足球協會。

人民生活

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13669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3118元,增長8.0%;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759元,增長8.4%。

社會保障

2016年新增就業68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年末全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0028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64665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9521人,失業保險參保2800人,工傷保險參保7405人,生育保險參保6314人。全年有7318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3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579人。農村集中五保供養人數971人,分散供養416人。

民俗文化

2012年,石台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站8個;公用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量43052冊;檔案館1個,檔案全宗56個。2012年,全縣擁有廣播電台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75%;電視台及有線電視台各1座,通電視村(含居委會)84個,電視人口覆蓋率98%。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的穩步發展,豐富了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

傳統風俗

飲食:大米為主食,兼食麵粉。逢年過節,夾吃麵條、湯圓、糯米粑、餃子等。菜餚口味重,喜酸好辣,常以辣椒為佐料,冬季家家醃菜、醃肉、曬乾菜、做豆腐乳。喜用火爐砂罐吃燉菜,俗稱“吃爐子鍋”。居民習慣喝綠茶。
居住:民間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建築十分考究宅基方位。舊時,凡建房均先請地理先生架羅盤定門向,若為地形所限,門向不吉,則將大門一側內移直至對上“吉”向。這種風俗,在鄉村中仍有時興,多注重坐北朝南。建房架梁,民間視為大事,須擇吉日良辰,親友要送禮祝賀,屋主要大宴賓客。
禮儀:民間注重禮尚來往,據縣誌所載,凡“冠、婚、喪、祭”都要送禮,名目繁雜。如今送禮除物品外,常另加紅包。另外,民間結婚、喪葬(俗稱“紅白喜事)的禮儀與習俗仍然繁瑣。
賀婚禮:親友對男家送賀聯、煙、酒、錢以及糕點等;對女家送衣物、被面、枕頭及梳妝用品等,稱為“勸嫁”。
喪葬禮:親友饋送香箔、食物、輓聯等,兒女姻親還要送豆米等。現送煙、酒、被面、花圈者居多。
祝壽禮:老人過大生日(一般為六十歲),親友一般送壽聯、壽桃、壽麵、滋補品及衣物、生日蛋糕等。
月子禮:生孩子沒有滿月前,親友饋贈老母雞、雞蛋、麵條、糯米、乾豆角、孩子衣物等,稱“月子禮”。產婦上半月吃婆家親屬的食品,下半月吃娘家親屬送的食品。今送月子禮仍盛行,但產婦分吃食品已廢。
建房入宅禮:建親房,親友贈紅綢、煙、酒等之類賀喜,住時新房時,賀聯文“喬遷之喜”,親友分發米相贈,以示“祝髮”。

茶文化

石台種茶歷史悠久,據《文獻通考》記載,宋代全國26種名茶中,產於當時的石台縣的就有“仙芝”和“嫩蕊”兩種。
民國4年(1915)“祁紅”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後,全縣成為“祁紅”的主產地。至1986年底,全縣茶園面積7.85萬畝,產量2355噸,其中紅茶產量占全縣茶葉總產量90%。
1988年始,全縣茶葉生產進行結構性調整,茶葉生產由單一的紅茶調整為紅、綠茶兼顧生產,並逐漸加大綠茶比重,特別是名優綠茶比重。至2008年底,全縣茶葉總產量2845噸,其中紅茶產量1805噸,綠茶產量1040噸,綠茶產量590噸;總產值694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2.14%。
1996年以來石台縣茶葉主導品牌是三大類:一是全縣名優綠茶公共品牌“石台香芽”;二是歷史名茶“祁紅”;三是天方茶業集團公司2000年創立的“天方”品牌。天方茶葉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茶葉品牌建設,研製成功“富硒有機茶”、“霧裡青”、“天方抹茶”三大主導品牌,其中“霧裡青”品牌綠茶被評定為“安徽名牌產品”。
2004-2008年,由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池州市政府主辦,石台縣人民政府協辦的“石台茶葉節”,每年四月中旬舉行。茶葉節以名優有機茶及特色農產品、茶葉機械的展示展銷位重點,開展“茶葉十佳經紀人”、“茶葉十佳科技示範戶”評比、名優茶評比、茶葉科技與經濟論壇、茶商茶農懇談會、茶鄉特色旅遊、旅遊推介會、石台民俗用品收藏展、秋浦畫院書畫展、集郵展、攝影展、名優茶現場製作表演、千人品茶、焰火晚會、茶王拍賣會、徽商古道論壇等一系列活動,並組織一系列茶文化表演。

方言

石台縣居民多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壯、滿等,使用的語言均屬於漢語方言。境內有四大方言的五種話,即:吳語宣州片的兩種話及徽語、贛語各一種,另有一種江淮官話。
分布情況大致是:七里、貢溪、橫渡、蘭關的土著居民說石台話,屬吳語宣州片石(台)陵(陽)小片,是宣州話的特殊一支,跟貴池灌口、太平三豐、青陽陵陽、涇縣厚岸的方言比較接近,但城關(七里一帶)說贛語及江淮話的居民占多數。六都、七都、七井、河口的土著居民說廣陽、六都話,屬吳語宣州片銅陵、涇縣小片。這種話跟涇縣、貴池東部、銅陵等地話同屬一類,是比較典型的宣州話。占大、大演、珂田的土著居民說徽語旌(德)占(大)片,跟祁門安凌、黟縣美溪、旌德話同屬一類。磯灘、丁香、小河、莘田及七里城關居民說贛語最靠北而具有許多江淮官話特點的一支,跟懷寧、東至、貴池西部、東南角等地話接近。此處多數居民為贛語區移民。此外,城關及縣西部一些鄉鎮尚有部分居民說江淮官話。上述方言中,宣州話與徽語為石台縣土著方言,贛語及江淮官話為移民方言。
隨著近二十年大批移民的進入,石台縣的方言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移民方言贛語勢力範圍擴大;另一移民方言——江淮官話被擠壓得難覓蹤跡;而土著方言——吳徽語勢力範圍急劇減縮,原屬於吳語區一帶,現在僅掘珠土著居民還說土話,且多數操兩重口音,駁雜不純,原屬於吳語區的橫渡的一些村落被贛語所覆蓋,其他地區的吳徽語也不同程度的帶上了贛語的一些語音特徵。
根據吳語學會2011年在石台開展的方言普查資料,在石台境內,有24%的人口說宣吳(銅涇片),主要集中在縣域東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37%;有26%的人說贛語(懷岳片),主要集中在縣域西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17%;有19%的人說徽語(旌占片),主要集中在縣域南部,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26%;有17%的人說宣吳(石陵片),主要集中在縣城及北部地區;還有14%的人說江淮官話,這部分人大多是集中在縣城的外來移民,宣吳石陵片和江淮官話的語言覆蓋面積占全縣的20%。

風景名勝

石台縣風景掠影石台縣風景掠影
石台縣位於安徽省南部,東傍舉世聞名的黃山、旅遊勝境太平湖,北鄰佛教聖地九華山,屬國家級生態經濟示範區,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保護自然生態教育基地--牯牛降,古稱“西黃山”,不僅集雄、奇、幽、秀於一體,而且蘊藏著達2000餘種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個天然而龐大的動植物基因庫,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稱。它是皖、贛、浙、蘇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黃崖峽谷,分布著落差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其中最壯觀的一條,豐水季節時,落差高達70餘米、寬度達20多米。
全國生態示範區——大山村,有著中國富硒第一村的美譽,富含硒、野花香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在大山深處的仙寓山,深藏了一條蜿蜒曲折的神秘古道,她就是被人稱之為“徽饒通衢”的古徽道,古徽道全部用一點五米寬的青石板鋪成,整齊劃一,全長15華里,是迄今為止除茶馬古道之外保存最完好的歷史古道。
“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有“詩之河”美譽的秋浦河,兩岸風光旖旎,曾吸引詩人李白流連忘返、滿懷激情作下流傳千古的《秋浦歌》。
瑰麗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群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蓬萊仙洞、省級風景名勝區慈雲洞、魚龍洞為代表,被譽為“藝術洞窟”。三洞風格迥然、大異奇趣:蓬萊仙洞氣勢恢宏、景觀奇絕;慈雲洞鍾乳集中、琳琅滿目、步步是景;魚龍洞幽深莫測、水景交融、乘舟而入、如進迷宮。還有許多風光迷人、民風淳厚的村落,如新中、紅桃、黃河等村落都以其優良的生態農業環境,成為“全國綠化千佳村”或“安徽省生態經濟示範村”。

地方特產

石台名茶霧裡清歷史上多次選為貢茶。霧裡清起初茶入口時有些青澀,但不久便會唇齒清香。多次獲得國際、國家金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是保存較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內多珍奇藥材,中藥材山茱萸素有“中國棗皮質量第一”稱號,在國內市場十分走俏;珍珠菜、馬蘭、蕨、筍等山野菜因其無污染的特性被奉為桌上佳肴。
“石台香芽”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歷史名人

桂仲武(約777-831),石埭七里(今石台縣仁里鎮)人。唐朝封疆大吏。清《池州府志》稱仲武“蓋有文才而兼治術者也”。《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文獻通考》等有其記。

杜荀鶴(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九華山叟,石埭貢溪(今石台縣仁里鎮)人,相傳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著有《綠窗瑣碎》若干卷,《唐風集》十卷。收錄《全唐詩》三卷326首。後人將他的詩稱為“杜荀鶴體”,與“李商隱體”、“杜牧體”合稱為晚唐三體。荀鶴當年牧鴨之湖、與羅隱相遇回驢之嶺均成為長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畢鏘(1517-1608),字廷鳴,號松坡,石埭河口(今石台縣七都鎮)人。朝廷重臣,謚“恭介”。《明史》稱“鏘遇事守正,有物望。”著有《偃松集》傳世。《明史》、《池州府志》等有其傳。

吳應箕(1594-1645),原字風之,改字次尾,號樓山,石埭興孝(今石台縣大演鄉)人。明末著名文學家。著有《樓山堂集》27卷、《盛事集》30卷、《國朝記事本末》、《讀書鑒》2卷、《友鑒錄》、《留都見聞錄》、《東林本末》、《續觚不觚錄》、《熹朝忠節傳》、《讀書觀止錄》5卷、《宋史》50卷、《庚辛壬癸錄》等。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石埭長蘆(今黃山區烏石鄉)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復興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後由金陵刻經處彙編成《楊仁山居士遺著匯刻》,於民國八年刊行。趙朴初在重印的《淨土四經》序中稱:“楊仁山居士遺著,開佛教一代之風氣,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於我國近世佛教之發展者至鉅。”

陳一甫(1869-1948),名惟壬,字一甫,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黌舉之子。愛國實業家、慈善家。著有《歐美漫遊日記》(幼子陳達有記)、《石埭備志彙編》,捐資翻印清康熙姚子莊輯修《石埭縣誌》,刊印董汝成輯稿《石埭縣誌採訪錄》、石瑤燦續輯《石埭縣誌》傳世。

陳范有(1898-1952),名汝良。石埭六都(今石台縣七都鎮)人,陳一甫之子,生於天津。愛國實業家。1985年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提出為愛國實業家撰寫百人名錄,陳范有名列其中。2007年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之際,南京“侵華日軍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完成了擴館工程,新館增加了“江南水泥廠難民營”展區,並展出陳范有事跡和照片。

李誠(1906-1977),原名澤宗,字敬夫,石台占大(今石台縣仙寓鎮)人。通曉國故的專家。先後寫下《中國歷代軍事地理概論》、《西漢人文表》、《三國人文表》、《全國各省市地理資料記要》、《安徽各縣市名稱考釋》、《清代安徽學術》、《李白秋浦詩注》、《歐曾王三蘇文評》、《合肥史料輯》、《合肥軍事概論》、《民初桐城文人軼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古今名產瑣記》等71篇30餘萬字文稿。

蘇阿芒(1936-1990),原名承宗,筆名阿芒,石埭廣陽(今黃山區廣陽鄉)人,生於北京。著有詩集《來自中國的詩》(上、下冊,在義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語)、《遲開的素馨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國際世界語博物館為他塑了半身銅像。

地方榮譽

中國天然氧吧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