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區

徽州區

徽州區,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處黃山[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南麓,是古徽州域名唯一傳承地,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基地、物流基地、休閒觀光旅遊接待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環境優良的城市新區。徽州區國土面積443平方公里,轄4鎮3鄉、1個社區辦、54個村(居),總人口101023人(2011年)。2013年,徽州區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5.8億元,增長12%以上。 徽州區長期來來一直為徽州歙縣地治,1987年黃山市成立後,徽州地區更名為黃山市,劃歙縣岩寺鎮和潛口、呈坎、羅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楊村7鄉以及鄭村鎮的瑤村置徽州區。 徽州區先後榮獲“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安徽養蜂第一鄉”等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徽州區徽州區
徽州區長期來來一直為歙縣地治,歙縣徽城鎮古稱徽州府,1987年黃山市成立後,劃歙縣岩寺鎮和潛口、呈坎、羅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楊村7鄉以及鄭村鎮的瑤村置徽州區。
1997年,徽州區轄1個鎮、6個鄉:岩寺鎮、西溪南鄉、潛口鄉、呈坎鄉、洽舍鄉、楊村鄉、富溪鄉。區政府駐岩寺鎮。
2002年,設立徽州街道;呈坎撤鄉設鎮。
2004年,歙縣鄭村鎮的上朱村被劃入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
2004年底,徽州區下轄1個街道、4個鎮、3個鄉。

地理環境

徽州區位於東經118°04′10″-118°53′50″,北緯29°30′25″-30°09′10″。地處皖南盆地中心,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豐樂河流貫中部,注入新安江。徽州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700毫米。

人口

2011年末,徽州區戶籍人口101023人,比2010年增加577人。其中:男性51855人,女性49168人,性別比為105.5;非農業人口26868人,比2010年增加398人。全年出生人口1004人,出生率9.938‰;死亡人口728人,死亡率為5.970‰;自然增長率為3.969‰,比2010年上升1.609‰

旅遊景點

徽州自古以來山靈水秀,俊才星馳,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築300餘處,古徽建築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綠繞亭與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模檀乾園、岩寺文峰塔、鳳山台、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史跡交相輝映。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閒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新開闢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遊休閒項目,使古徽新城錦上添花,更具魅力。

呈坎古村落:呈坎寶綸閣享堂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O5國道僅5公里,為呈坎鄉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餘人,呈坎古名龍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家遷此“擇地築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著不同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築100餘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築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遊人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

呈坎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澱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

徽州區徽州區
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屍,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於選址審慎、布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
徽州區徽州區

呈坎五街大體平行眾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牆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築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築;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築,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鏇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龍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梘;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徽州區徽州區
呈坎歷史上科甲不斷、英才輩出、人文會萃,呈坎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高官、隱士、高僧、巨賈、詩人、畫家、史學家、制墨家、自然科學家;蘇東坡在《羅氏族譜》題辭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後先繼續”評說,如宋代吏部尚書羅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羅願、元代國子監祭酒羅綺、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羅應鶴、制墨大家羅龍文、地理學家羅洪先,清代朝議大夫羅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羅廷梅、揚州八怪後起之秀羅聘、近現代欽點內閣中書孫中山秘書羅會坦、文物鑑賞家羅長銘、當代物理學家羅遼復等;其中,羅汝楫、羅願、羅龍文、羅洪先、羅聘5人《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呈坎自宋代以後徽商興起,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正如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家業赫,為歙文獻稱首”。

唐模景區: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923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兒孫重返徽州時正值五代年間後唐建立,諸侯紛爭,強盛的唐朝已不復存在。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謚“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唐模村莊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視風水與忠君思想結合的產物。

徽州區徽州區
豐樂湖:豐樂湖位於徽州區岩(寺)黃(山)公路東側,是為水利而建設,於1976年竣工的人工湖。大壩建在豐樂河上,蓄豐樂水而成湖。由岩寺鎮乘汽車去黃山,用不著半小時便來到水庫壩前。混凝土雙曲薄拱壩雄峙於兩山之間,壩高54米,壩頂弧長214.7米,壩底弧長81米,頂寬2.5米,底厚12.5米。右岸有泄洪隧洞,左岸有發電隧洞,裝機6400千瓦,年平均發電兩千萬度。庫容8400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11萬畝,每年養魚20餘萬尾。豐樂湖不僅是一項水利建設,而且也是徽州區的一個旅遊新景點。

豐樂湖鑽山越谷幾十里,幾與岩黃公路結伴同行,湖面狹長,深嵌峽谷中。趨車於岩黃公路,憑窗俯視,只見湖水沿路伸展,水色碧綠,宛若扎在秀女髮髻上用翡翠製成的玉簪,似乎伸手可摘。如在大壩邊坐上汽帆船,花兩、三個小時在這人工湖上航行一周,定覺心曠神怡。兩岸青山夾峙,中天白雲悠悠,只覺“人在湖中游,天在水中抖,幾座高峰成孤鳥,幾多青山變綠洲”。還能聽馬達轟隆,觀浪花飛舞,受清風沫浴,任思緒所縱,可謂“人人畫圖裡,仙升明鏡中”。

經濟狀況

徽州區徽州區
全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運行質量日益提高。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經濟總量快速攀升。全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0.7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0.91億元,是建區時的13.9倍,年均增長12.1%,人均生產總值達1.1萬元,是建區時的12.7倍;完成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02億元,是建區時的15倍,年均增長16.4%;人均財政收入從74元增加到1060元,是建區時的14.3倍。經濟質量明顯提高。全區經濟成長率年均遞增12.1%;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為82.4%,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到11.7%,分別比建區時提高47.8和3.1個百分點。自1999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開展縣域經濟運行考核工作以來,全區經濟運行質量一直名列全市前茅。

全區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工業主導作用日益突出。始終堅持“工業立區”戰略不動搖,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不斷改造和壯大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全區三次產業結構比由建區之初的65.4:19.2:15.4調整為2006年的17.6:47.1:35.3,初步形成以第二產業為主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工業總量大幅增長。工業企業由建區時的54戶發展到2006年的279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6.5億元,是建區時的49倍,年均增長24.1%以上。以精細化工、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三大行業為支撐的工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現擁有各類農業產業組織39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農民專業協會18個。“漕溪”牌、“千秋泉”牌、“紫霞”牌黃山毛峰為省著名商標。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14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2.36億元,分別是1988年的4.2倍、15.5倍。旅遊三產持續活躍。唐模、潛口民宅、呈坎躋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行列。“徽州文物古蹟游”、“名山秀水古徽州”、“古徽州鄉村體驗游”、“紅色之旅足跡游”等旅遊品牌初步形成。全區旅遊接待量由1988年的14.2萬人次增長到2006年的86.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由1988年的77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2.91億元,年均遞增39.1%。外貿自營出口企業由4戶發展到38戶,外貿進出口總額由40萬美元發展到1338.4萬美元,增長32倍。

徽州區徽州區
重視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活力。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十五”以來,全區累計利用外資1214.66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24.32億元,進一步增強了發展後勁。民營經濟迅猛發展。2006年底,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629戶,註冊資金4287萬元,從業人員6589人,私營企業441戶,註冊資金6.64億元;完成入庫稅收6194萬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重達60.7%,進一步增強了發展活力。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以重點項目為載體加快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到2006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5.1億元,年均增長34.2%。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區面積擴大到5.5平方公里;加強了城市道路、供水、供電、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9條城市主幹道和20多條支幹道,城市綠地面積達2.2平方公里、亮化里程達20公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鎮化水平由13.5%提高到41.4%。公路交通建設實現了大跨越。全區公路總里程由1988年的74.6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385.83公里,湯屯高速徽州區段30公里建成通車。

科教事業方面,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317項,引進轉化科技成果、技術23項。現有完中、職業高中、示範幼稚園各1所,初級中學6所,國小76所。新建教學樓37幢,新建校舍面積2.2萬平方米。國小、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家、省保單位5家,唐模、呈坎古村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唐模村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黃山毛峰手工技藝和唐模水口分別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徽州區徽州區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共有鄉以上衛生機構10個,村級醫療點及個體診所103個。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開局良好,參合率達85%。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區擁有各類體育場地69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人口出生率由1987年的18.84‰下降到2006年的8.17‰;2005年獲省級一類縣考核第一名,2006年獲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稱號。深入實施生態區建設規劃,紮實推進退耕還林和萬畝竹海工程,擁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森林覆蓋率72.9%;主要工業企業污水排放處理達標率93.8%,飲用水達標率100%。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現有58家省、市級文明單位,唐模村為“全國文明村”。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健全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網路,就業再就業工作紮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加強,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工作緊抓不放。人民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10元,是建區時的8.6倍。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6811元,是建區時的11.6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9506元。

徽州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徽州區徽州區
1988年建區時全區農村經濟淨總收入為3762萬元,構成農村經濟總收入的一產(即大農業)、二產(即工業、建築業)、三產(運輸、商飲服務業等)三次產業結構純收入比重為66.5:17:16.5。經過4個發展階段16年的不懈努力,到2004年底,全區農村經濟淨總收入達34441萬元,農民均純收入達3058元,比建區初期純增2602元,農村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純收入比重調整到28.9:31.1:40, 一產下降了37.6個百分點,二、三產分別上升了124.1和23.5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占整個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主要經歷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即1988年--1992RH ,區委區政府作出了《關於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的決定》,號召全區上下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基礎。1993年--1995年,區委區政府號召全區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881”工程(全區8萬農民,實施糧油、茶葉、蠶桑、蔬菜、畜禽、水產、林果8大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00元),區委、區下令專門成立了881“工程指揮部及辦公室,抽調農委、科委、教委三家合署辦公,3年人均純收入遞增124元。1996年--1999年,區委、區政府號召大力實施農業產業“268”工程 (山區、畈區兩大區域開發,果蔬、茶桑、畜禽、蜂蜜、漁業、林竹藥6大主導產業生產,黃山罐頭食品廠等8大龍頭企業建設),並出台了《關於加快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和《徽州區農業產業化規劃布局方案》,4年全區人均收入遞增295元。2000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實施農業結構調整“865”工程發展戰略(萬畝竹海、千畝貢菊、百畝徽派盆景等8個萬、6個千、5個百共19個農業項目工程),出台了《關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865”工程的決定》,經過4年發展階段,構建了“一帶兩區”區域板塊經濟結構格局:即深山區茶林菊立體經濟產業帶、糧產區大棚蔬菜和糧經高效經濟模式產業區、風景區及205國道花木盆景經果林旅遊經濟產業區。同時構築了山區脫毒貢菊、名優茶、竹筍;糧產區“中稻—秋冬菜”、“早蓮藕—晚稻”、“秋冬菜—甘蔗”,設施化大棚;風景區花木盆景、綠化苗經果林等20多個高效組合發展模式。

文化

文化事業

徽州區徽州區
2011年末,徽州區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42000冊,舉辦展覽1次,參觀1000人次;博物館1個,藏品529件,其中三級68件,參觀40萬人次。全年共舉辦“迎新春”、紀念建黨90周年、“文化三下鄉”等大型民眾文化活動117次。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7個、農家書屋51家。2011年完成4個古村落和30幢古民居保護利用。

民俗文化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菜、徽州方言等等。
徽商
徽商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俗稱“徽幫”。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衰於清末。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城的一半,人稱“祝半州”。
新安理學
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上起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程顥、程頤及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今黃山市屯溪區),因徽州的前部稱為新安部郡故這一學以“新安”定名。朱熹亦自稱“新安朱熹”。
徽州方言
徽州區徽州區
徽州方言頗具特色,是一種與國語差別很大的土語群,有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六類方言區。
蜀口曹氏外科
蜀口曹氏外科為清末年間歙縣六大醫家之一。因曹氏祖居今徽州區潛口鎮蜀口村,是以傳名。祖傳六代,歷今百餘年。
岩寺
岩寺,歷為皖南重鎮,也是皖南山區最大的盆地之一,現為黃山市徽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岩寺位於豐樂河畔,是南路登臨黃山的天然門戶,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這裡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呈坎古村落
呈坎寶綸閣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1996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瑤村
瑤村地處徽州區的東大門,與古城歙縣交界。1987年撤地建市時,從歙縣鄭村鎮劃歸徽州區岩寺鎮管轄。瑤村座落在岩寺城東,慈張線和皖贛鐵路穿村而過。全村由山上紅、芭蕉坦、里光山、瑤村4個自然村組成。
潛口的龍燈
潛口的龍燈,俗稱“龍燭”,即在各地通稱的“板龍”。明清以來,潛口村每年在春節間晚上定期舉行“嬉龍燭”活動。龍燭有龍頭、二段、龍尾和龍燭排,其中龍頭、二段和龍尾都有公家保管,其他的龍燭排均有各戶自備保存。
茶道
徽州人一年中,飲茶不斷,但比較集中成習的有“朝茶”、“午茶”、“夜茶”。徽州人講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會友,以茶敬賓;注重環境、氣氛,追求湯清、氣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

交通運輸

皖贛鐵路、205國道、慈張公路穿境而過,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2011年,徽州區全年貨運總量1922萬噸,貨物周轉量130601.5萬噸公里;旅客運輸總量104.3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669.22萬人公里。年末全區公路通車裡程4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公里。按行政級別分:國道47公里、省道7公里、縣道27公里、鄉道118公里、村道265公里。

社會事業

科技

2011年,徽州區全年列入國家創新基金項目2項;取得省認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獲得省級科技成果鑑定9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1個;獲得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2011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年末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2家,全年實現產值13.2億元,增長13%,繳稅8912萬元,增長52%。
2011年,全年申請專利85件,其中發明專利27個、實用新型專利57個、外觀設計專利1個;授權專利71個,其中發明專利19個、實用新型專利51個、外觀設計專利1個。

教育

徽州區徽州區
截至2011年末,徽州區擁有各類學校73所,分別為:中等職業教育2所,普通教育71所。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337人,畢業生142人,專任教師55人。在普通教育中,普通中學7所,分別是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在校學生3483人,分別是高中1386人、國中2097人;畢業生1295人,分別是高中343人、國中952人;專任教師371人,分別是高中71人,國中300人。在普通教育中,國小教育54所,在校生數4871人,畢業生786人,專任教師數351人。在普通教育中,幼稚園9所,在園幼兒2251人,畢業幼兒615人,專任教師74人。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均達到100%。國小、國中、高中生師比分別為13.88、6.99和19.52。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畢業普及率100%;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41%,畢業普及率99.31%,國中畢業生升學率87.2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9.98%。

衛生

截至2011年末,徽州區共有鄉以上衛生機構10個,其中區綜合醫院2個、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7個;病床位274張;衛生技術人員2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0人、註冊護士101人。年末全區共有村衛生室43個,從業人員6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人、鄉村醫生45人。各項醫療改革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鞏固完善。2011年全區參合農民77624人,參合率104.9%;全年新農合基金支出1350.06萬元,占當年籌資總額的75.62%;全年參合農民住院率和住院補償比例分別為7.42%和51.74%,比2010年分別上升0.3個百分點和6.72個百分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免費提供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依次實施了健康體檢、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等活動。全區完成鄉(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的村衛生室43個,一體化覆蓋率達100%。愛滋病、結核病、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重點傳染病防治防控工作良好,全區未出現聚集性病例爆發和死亡病例發生。

體育

徽州區徽州區
2011年末,徽州區擁有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所,市級傳統項目學校2所,田徑場1個,新成立區棋類協會和太極運動協會共2家;國家一級裁判員3名,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名,國家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1名,國家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78名。全年開展全民健身賽事12次,參加人數達5000餘人。2011年,在省級常規賽上,本區運動員獲得1個第一名;在全市跆拳道錦標賽上,獲得22枚金牌。全年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個,全民健身苑項目3個,晨晚練點3個,社會體育俱樂部1個。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86萬元。

名優特產

花菇石雞,徽菜名品。這道菜採用黃山特產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
方臘魚,是徽菜烹飪界人士為紀念農民起義英雄方臘而創製的。
臭鱖魚,徽菜名品,俗名“臭鱖魚”。
黃山毛峰,產於中國安徽秀麗的黃山之中,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雲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

著名人物

古徽州一府六縣

姓名 簡介
方臘 北宋末年農民義軍領袖
胡仔 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
程大昌 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
朱熹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
羅願 宋代著名史志學家
鄭玉 新安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朱升 元末明初著名學者、政治家
程敏政 明代著名文學家
汪機 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新安醫學奠基人之一
胡宗憲 明代大臣、抗倭英雄、著名軍事家
鄭之珍 明代著名戲曲家
徐春甫 明代著名醫學家,新安醫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汪道昆 明代著名戲曲文學家、抗倭名將
許國 明代著名政治家
程大位 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
黃應組 明代著名木刻藝術家
何震 明代著名篆刻藝術家,徽派篆刻創始人之一
程以蕃 明代著名漆器工藝家,徽漆藝術代表人物
汪廷訥 明代著名戲曲家、版畫家,徽派版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君房 明代制墨大師
胡正言 明末清初著名出版家、藝術家
程邃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篆刻家,徽派篆刻代表人物之一
漸江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新安畫派奠基人和領袖
張小泉 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
吳謙 清代前期著名醫學家
江永 清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
馬曰琯 清代著名徽商、藏書家
江春 清代著名徽商
程蘭如 清代圍棋大師,圍棋“新安派”代表
吳魯衡 清代著名工匠,“萬安羅盤”創造者之一
戴震 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樸學的創建及領袖人物
程瑤田 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
鮑廷博 清代著名藏書家和古籍整理專家
金榜 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
鮑漱芳 清代著名徽商
胡天柱 清代制墨名家、胡開文墨業創始人
凌廷堪 清代著名經學家和音律學家
俞燮 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的後期代表
鄭復光 清代著名科學家
王茂蔭 清代財政專家、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
胡光墉 清代著名徽商
崔國因 著名外交家
黃士陵 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徽派篆刻的重要代表人物
詹天佑 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
黃賓虹 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
許承堯 近現代著名詩人與史志學家
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
胡適 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
蘇雪林 現代著名作家
張曙 現代著名音樂家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