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東區

潁東區

潁東區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設立於1996年。由於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河從阜陽城穿境而過,潁東轄區全部在潁河以東,故名為“潁東”。潁東區西部與潁州區相鄰,南部與潁上縣接壤,北部潁泉區毗鄰,東部與利辛縣相連。截至2011年底,潁東區面積685平方千米,下設3個街道,8個鎮,1個鄉。總人口65.7萬(2013年)。潁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勢平坦,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1151521萬元。主要景點有程文炳宅院,杜康燒酒遺址,北照寺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潁東區潁東區

夏代,潁東區地域屬豫州所轄。

商代,潁東區地域屬梅伯國

西周初,潁東區的現轄區域隸屬鬍子國。東周敬王25年,即魯定公15年(公元前495年),潁東區之地歸楚。潁河北岸建立的城邑有慎(今潁上縣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如今這裡北枕濟河,西臨烏江古河流),今潁東區楊樓、烏江和老廟三個鄉鎮屬慎所轄。

秦置汝陰縣在今阜陽市區泉河北(即今潁泉區泉潁街道辦事處古城村),屬陳郡(治所在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潁東區歸汝陰縣管轄。

西漢時,置汝陰都尉於今潁泉區泉潁街道辦事處古城村,置慎縣於今潁上縣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屬豫州刺史部(治所在譙)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的上蔡縣)。今潁東區楊樓、烏江和老廟三個鄉鎮屬慎縣所轄,其他區域屬汝陰都尉管轄。

王莽建立新朝時,改汝陰為汝墳,改慎縣為慎治,潁東區歸屬依舊。

東漢時,恢復西漢時期建置舊稱,並在潁河流域有所增加建置,但汝陰和慎陽仍屬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治所移於今河南省的平輿縣)。潁東區歸屬依舊。

三國時期,潁河流域屬魏。仍置汝陰、慎縣等7縣,屬豫州汝南郡(治新息,即今河南省的息縣)。潁東區歸屬依舊。

西晉置汝陰郡,轄8縣,屬豫州。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封其叔司馬駿於汝陰為汝陰王,封陳溫於慎縣為慎子。汝陰與慎以烏江為界,今潁東區歸汝陰王國所轄。

東晉十六國時,戰事紛爭,國家分裂,群雄割據,建置混亂。東晉南遷後,境內地屬後趙。汝陰地當南北要衝,又有淮、潁諸河交通之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戰事頻仍,人口流亡,鹹和2年(公元327年)前後,後趙石勒政權保留汝陰郡,郡下廢縣。永和5年(公元349年),晉將褚裒率兵3萬伐趙,收復汝陰之地,不久又喪失。

前燕代後趙,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後,境內仍僅置汝陰郡,郡下無縣。

前秦滅前燕,太元7年(公元382年)前後,境內仍僅置汝陰郡,郡下無縣。太元8年(公元383年)在今淮南市八公山下淮河之濱發生了淝水之戰,東晉收復了包括汝陰和古慎邑在內的大片土地,因戰爭連年,人口流失大多,此地未置郡縣。

南北朝時期,汝陰之地初屬南朝宋。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僑置樓煩縣(原在今山西省寧武縣境內)於慎(今潁上縣江口集北面古城自然村),屬豫州管轄(治所在懸瓠城,今河南省汝南)。直到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宋收復汝陰地,置汝陰郡。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北魏圍攻汝陰城,被宋汝陰太守張景遠打敗,第二年張景遠病故,北魏占領汝陰。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僑置南汝陰郡於合肥,並同城僑置汝陰縣。僑置慎縣於今合肥東面梁園鎮。升明二年(公元478年),宋收復汝陰故地。南朝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蕭道成黜宋順帝劉準為汝陰王。第二年,北魏步騎20萬南侵,占領汝陰。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拓跋元宏封拓跋景和為汝陰王。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南齊伐北魏,收復汝陰。同年,北魏捲土重來,再度占領汝陰。

南朝梁天監七年(公元508年),梁攻克汝陰故地,封劉端為汝陰王。僑置“雙頭郡”--汝陽弋陽郡,轄汝陰縣。又置潁川郡,僅轄一個許昌縣(今潁東區口孜鎮康橋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所謂“雙頭郡”,實際上一個治所。一個官員管兩郡,有時郡縣同在一個土城內,如潁川郡和許昌縣,實際人口不多,所轄區域也有限。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攻入汝陰。梁普通5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北伐,又收復汝陰,可謂戰事不斷,政權更迭。

北魏孝昌四年(即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攻進汝陰故地,改置潁州,這是歷史上首次使用潁州地名。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乾汝陰故地置潁州。煬帝大業3年(公元607年),廢州,行郡縣制,改潁州為汝陰郡,轄汝陰、潁陽、青邱(今潁東區口孜鎮康橋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潁上、下蔡(今淮南市鳳台縣)5縣。今潁東區之地域屬汝陰、青邱兩縣管轄。

唐初稱汝陰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信州(阜陽城)、青邱(今潁東區口孜鎮康橋行政村西古城孜自然村)、永樂(阜陽城西聞集鎮附近)、永安(阜南縣永安店)、高塘(臨泉縣高塘集)、沈丘(今臨泉縣城)、汝陰、潁陽、潁上等縣,今潁東區之地域屬汝陰、青邱兩縣分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信州為潁州,撤高塘、永樂、永安3縣入汝陰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又撤沈丘、潁陽、青邱等4縣,併入汝陰縣。同年,全國設10個道,潁州屬河南道,轄汝陰、潁上、下蔡3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李為潁王。至德2年(公元757年),唐肅宗封來為潁國公。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封李為潁王。天復2年(公元902年),唐昭宗封李為潁王。

五代十國時期,本地域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稱潁州,沿襲唐朝設定。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置潁州,轄汝陰、萬壽(今太和縣原牆集)、沈丘(今臨泉)、潁上四縣,屬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今潁東區地域屬汝陰縣管。慶曆年間,仁宗先後封趙從靄和寵籍為潁國公。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封其子趙項為潁王(後即帝位,是為神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因潁州為龍飛之地(趙項封地),升潁州為順昌府。哲宗封趙宗育為汝陰侯。

金天會八年(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金兵南下,占領順昌府。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收復順昌府。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攻打順昌府,宋將劉錡大敗金兵。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議和,順昌屬金,改為潁州,轄汝陰、泰和、沈丘和潁上4縣。屬南京路(治所在南京,即今河南省的開封)。

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太宗窩闊台率軍侵犯淮西,占領潁州。蒙古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因戰亂侵掠,人口亡散,蒙世祖忽必烈撤汝陰、泰和、潁上、沈丘等縣,並縣入州。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潁州隸屬元河南行省汝寧府(治汝陽,今河南省汝南縣)。轄沈丘和潁上兩縣。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在潁州東鄉的白鹿莊(今棗莊集北白木橋附近)發動農民起義,於潁州柳溝(治所先後在今潁東區的公平集和棗莊集)組建紅巾軍,攻打潁州東門。隨即破潁州,繼而往南,焚潁水縣(今阜南縣地理城),又攻下朱皋鎮,並分兵連陷上蔡、羅山、確山、舞陽、葉縣及汝寧、光州、息縣等地,從者如流,眾至十萬。公元1355年,劉福通擁韓林兒為小明王,徹底動搖了元朝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由於元軍多次圍剿,潁州各縣名存實亡,人口大量流散,耕地荒蕪。

明朝建立,潁州轄太和、潁上兩縣,屬南京(又稱直隸省)風陽府管轄。潁東今口孜鎮、楊樓鄉、老廟鎮、烏江鄉屬潁上縣,其餘鄉鎮隸屬潁州管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潁州設軍事機構潁川衛,屬河南都司,形成了軍事、行政兩條線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封傅友德為潁國公,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封王佐為順昌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封楊浩為潁國公,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封朱子埯為汝陰王,嘉靖年間,曾封朱載為潁王。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軍攻占潁州,潁州轄太和和潁上兩縣,屬江南省風陽府管轄。康熙6年(公元1667年),以江南左布政使司置安徽省,潁州屬安徽省風陽府管轄。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潁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潁州升為潁州府,附廓置阜陽縣,直屬安徽省。潁東區地域當時稱阜陽縣的東鄉。但需要說明的是,清朝時期,現潁東區轄域,僅有老廟集附近有些村莊屬潁上縣管,是潁上縣插入阜陽縣的一塊屬地(詳見道光《潁上縣誌》),其餘皆歸阜陽縣所轄。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存縣,阜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省下增設道一級行政機構,阜陽縣屬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駐鳳陽)。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廢道,在阜陽設定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阜陽、亳縣、渦陽、蒙城、潁上、太和6縣,至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改稱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阜陽全境解放,建置阜陽專員公署,轄阜陽、亳州、風台、渦陽、蒙城、潁上、阜南、臨泉、太和9縣及阜陽、界首、亳州3市,隸屬皖北行署(駐合肥)領導。現潁東區轄域,一直歸阜陽縣管轄。當時,縣下設區,今插花鎮和冉廟鄉歸屬王老人集區,正午鄉、老廟鎮、棗莊鎮、口孜鎮、袁寨鎮、楊樓鄉和烏江鄉隸屬洄溜集區管轄。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後,阜陽專員公署屬安徽省人民政府,轄阜陽、亳州、風台、渦陽、蒙城、潁上、阜南、臨泉、太和、界首10縣,現潁東區轄域,一直歸阜陽縣管轄。當時潁東設有茨河區(轄辛橋、洪山和潁河以東等周圍鄉村)、洄溜集區(轄袁寨集等周圍鄉村)、正午區(轄棗莊集等周圍鄉村)、口孜區(轄楊樓孜等周圍鄉村)、插花區(轄冉廟及趙店和高集等周圍鄉村)和胡集區(轄烏江和老廟集等周圍鄉村)等七八個區。

1958年,阜陽縣在現潁東區範圍內設定城關、插花(轄冉廟、正午、趙店等周圍鄉村)、老廟(轄棗莊集、王胡同等周圍鄉村)、口孜(轄楊樓孜等周圍鄉村)、袁寨(轄洄溜集等周圍鄉村)5個人民公社

1961年至1962年,阜陽縣劃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區,公社以下仍劃分生產大隊和小隊。

潁東區鄉鎮圖潁東區鄉鎮圖

1965年,建置利辛縣和阜城鎮,今潁東區轄域,分別歸阜陽縣和阜城鎮管轄。

1969年,阜陽縣進行了撤區並成大公社。

1975年12月在阜城鎮的基礎上建置阜陽市(縣級市),1979年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並再次劃小公社,社上建區。除原老廟區變成棗莊區,區政府駐在棗莊集外,其餘和1962年相同。

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建置,改建為鄉(鎮)政府、村委會和村民小組。

1992年,撤銷阜陽縣和阜陽市,重新組建阜陽市(縣級市)。

1996年,撤銷阜陽地區,設立地級阜陽市。同時撤銷縣級阜陽市,設立潁東、潁州、潁泉三個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潁東區位於安徽省阜陽市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00′,北緯32°54′。南依潁河與潁州區和潁上縣相望,北跨茨準新河與毫州市的利辛縣接壤,東臨烏江與潁上縣和利辛縣毗鄰,西與潁泉區的阜陽北站和伍明鎮為界。

地形

潁東區地處黃淮海平原,地勢平坦。

氣候

潁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為900mm。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1月1日,潁東區轄河東、向陽、新華3個街道和插花、棗莊、老廟、口孜、袁寨、冉莊、正午、楊樓、王古同9個鄉鎮。

2000年,潁東區轄3個街道、5個鎮、4個鄉。

區劃詳情

2009年潁東區轄3個街道、8個鎮、1個鄉:河東街道、新華街道向陽街道、口孜鎮、插花鎮、袁寨鎮、棗莊鎮、老廟鎮、正午鎮、楊樓孜鎮、新烏江鎮、冉廟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潁河、茨淮新河穿經而過,其支流密布全境,農田水網交錯,僅潛層地下水含量就達7351萬立方米,且水質良好。

礦產資源

潁東區盛產原煤石油。截至2013年,已勘測煤炭儲量達15億噸,口孜煤礦即將投產,年出煤800—1000萬噸。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潁東區總人口54757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如下表:

地區 戶籍人口(人) 地區 戶籍人口(人)
河東街道 51699 袁寨鎮 57736
新華街道 33937 棗莊鎮 38014
向陽街道 47008 老廟鎮 36862
口孜鎮 68100 正午鄉 42278
插花鎮 69817 楊樓鄉 32869
冉廟鄉 30738 烏江鄉 38518

2013年末,潁東轄區戶籍人口657293人,比2012年末增加184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9955人,減少2491人。

民族

潁東區有漢族、回族、壯族,滿族、苗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哈尼族等族。漢族分布在潁東區各地。回族分布在口孜、洄溜、行流、岔路口、韓寨、瓦房、清河等地。其他民族零星分散在茨河鋪、老廟、郭營、張灣、伍明等處。

資源概況

潁東區潁東區

潁東區地處淮北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900MM,自然資源豐富。首先是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農田水利網縱橫交錯,機械化水平較高。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大棚蔬菜、果品等,是黃淮海外資開發區,也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皖西北蔬菜供應基地之一。種植、養殖業發達。口孜的萬畝大蒜,袁寨的千畝銀杏,新華、插花等地的大棚蔬菜,楊樓的馬鈴薯均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畜禽品種繁多,名、優、特、新產品不少,是國家重要的瘦肉型豬、牛皮、山羊板皮和兔毛生產基地。魚、鱉、嚇等水產養殖發展較快,鯉魚、鰱魚、革子胡鯰、中華鱉、中華絨螯蟹、羅蝦等遠近聞名。其次是水資源充沛。由於潁河、茨淮新河穿經而過,其支流密布全境,農田水網交錯,地下貯水豐富,僅潛層地下水含量就達7351萬立方米,且水質良好。林果資源獨具優勢。主要用材林有楊樹、桐樹、柳樹等,桑樹及銀杏種植初具規模,盛產水蜜桃、杏、李、棗、柿、櫻桃等水果,屬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區。

交通運輸

潁東區潁東區

潁東區地處阜陽市東大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京九鐵路貫穿其中,年客流量400萬人次、日最大客流量3萬人次的京九鐵路阜陽客運站就在潁東區內,商阜、漯阜、青阜、阜淮鐵路在此與京九鐵路交匯,形成“米”字型框架,並與京滬、京廣、隴海三線接軌,形成八線引入,五路交匯的鐵路網。 公路網路四通八達,105國道在區內延伸,東連京滬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經潁東城區接入阜陽市,正在建設的阜陽-六安高速公路在我區境內占地1918畝,長約20.644Km,並設有大型出入口,合阜高速公路也將在“十五”期間建成通車;區內有三條幹線公路,往東北、東南呈放射狀分布,即S305省道阜蚌公路,縣道阜展路(阜陽-展溝)、阜謝路(在區內阜陽-八里段),另有幾條大致南北縱向縣道,基本呈網狀,其中省道長31.6Km,屬二級公路,縣道140.15Km,其中瀝青路面118.1Km,主要鄉道17條長約86.856Km,村道85條,長305Km;阜陽客運東站、潁東客運站分布於城區。以潁東區面積為基數的公路網 密度為78Km/百平方公里,以人口為基數的公路網密度為9.5Km/萬人。 區內河運也較發達,茨淮新河橫臥東西,潁河縱貫南北,並與泉河相互交匯,穿境入淮,通江達海。 4C級阜陽民航機場可起落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線。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潁東區將大力加強農村公路的“通達”、“通暢”工程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創造基本雨通車裡程將達879.2Km,幹道度密度為128.4公里/100Km2,100%行政村實現晴雨通車。縣道將達三級以上標準,鄉道達四級以上標準,形成等級結構配置合理,橋涵和交通附屬設施完善的農村公路網。

經濟

綜合

2013年實現生產總值115152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6097萬元,比2012年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648063萬元,比2012年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317362萬元,比2012年增長10.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6.22:57.11:26.67調整為16.16:56.28:27.56。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17544元,比2012年增加1334元。

2013年潁東區生產總值表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2012年增長%
潁東區生產總值 1151521 9.5
第一產業 186097 3.7
第二產業 648063 10.5
工業 575918 11.0
建築業 72145 6.1
第三產業 317362 10.7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55845 7.9
批發零售業 76383 9.9
住宿和餐飲業 15541 6.7
金融業 34982 24.0
房地產業 29082 5.9
經營性服務業 38930 12.1
非經營性服務業 66598 10.3

第一產業

潁東區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基地、皖西北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和瘦肉型豬、黃牛、山羊、禽類生產基地。主要用材林有楊樹桐樹柳樹等,桑樹及銀杏種植初具規模,盛產水蜜桃櫻桃等水果,屬中國平原綠化先進區。

2013年潁東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1319公頃,比2012年增加536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69679公頃,比2012年減少162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1640公頃,比2012年增長698公頃,油料、棉花種植面積分別為1253公頃和781公頃,分別比2012年減少233公頃和54公頃;蔬菜種植面積7279公頃,增加294公頃。

2013年潁東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495萬元,比2012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177600萬元,比2012年增長0.6%;林業產值10534萬元,比2012年增長5.2%;牧業產值130472萬元,比2012年增長5.7%;漁業產值9435萬元,增長0.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454萬元,比2012年增長25.3%。

2013年潁東區糧食產量33.4萬噸,比2012年增產0.5%。其中夏糧產量22.2萬噸,比2012年增產2.9%;油料產量2554噸,比2012年減產12.0%;棉花產量794噸,比2012年減產4.8%。蔬菜產量30.1萬噸,,比2012年增產4.7%。

2013年潁東區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元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2012年增長%
糧食 334492 0.5
其中:夏糧 222061 2.9
油料 2554 -12.0
其中:花生 518 -2.4
油菜籽
1785 -15.7
棉花 794 -4.8
蔬菜 300902 4.7
瓜果 54001 0.9

第二產業

2013年潁東區規模以上工業涉及的22個行業中17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比2012年增長24.2%,食品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15.1%,紡織服裝、服飾業比2012年增長38.4%,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比2012年增長43.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比2012年增長20.1%,化學原料和化學品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8.5%,醫藥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2.0%,金屬製品業比2012年增長15.3%,非金屬製品業比2012年增長7.8%,通用設備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19.2%,汽車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8.0%,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比2012年增長61.6%。

2013年潁東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配合飼料、速食麵捲菸、紙製品、多色印刷品、精甲醇、合成氨(無水氨)、水泥、內燃叉車、滾動軸承、光攬比2012年分別增長18.6%、19.7%、2.1%、20.2%、24.3%、20.7、2.8%、1.0%、40.0%、11.2%、6.9%,鮮、凍藏肉、包裝飲用水、紗、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折純)、中成藥、小型拖拉機、發電量分別下降13.5%、13.9%、19.0%、2.1%、23.2%、11.4%、13.9%。

2013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9368萬元,比2012年增長10.5%;實現產值1624609萬元,比2012年增長11.1%。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比2012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 619368 10.5
其中:輕工業 398740 8.7
重工業 220628 13.7
其中:國有企業 276406 6.7
集體企業 1821 -7.1
股份合作企業 681 5.8
股份制企業 335283 14.0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2384 4.7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2794 -5.1

第三產業

2013年潁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384萬元,比2012年增長14.3%,按銷售地區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8710萬元,增長20.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8674萬元,增長7.0%。

2013年潁東區批發、零售業銷售額1026717萬元,比2012年增長21.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53227萬元,增長24.6%。

2013年潁東區進出口總額8722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33.8%,其中出口總額6657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19.5%。

2013年潁東區共實施區外項目248個,上報到位資金94.9億元,比2012年增長37%,其中工業項目77個,上報到位資金40.2億元,比2012年增長45%。

社會

科技

2013年末潁東區城鎮非私營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249人,比2012年增加2708人。技術研究與開發支出848萬元,發明專利申請量102件,比2012年增加63件。

教育

2013年末潁東區共有各類學校187所。其中:普通中學40所,國小147所。各類在校學生85471人,比2012年增長15.8%。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2289人,比2012年增長29.2%;國小在校學生41040人,比2012年增長5.2%。專任教師4886人,比2012年增長13.8%。其中:普通中學2391人,比2012年增長17.7%;國小2495人,增長10.3%。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國中入學率100%。

文化

2013年底,潁東區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6520冊。全年舉辦文藝活動34次,戲曲節目創作3件,舉辦各類培訓班29期,電影放映1236場,書刊借閱3480冊。

衛生

2013年底,潁東區共有衛生機構75個。其中,醫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3個,基層衛生院9個。衛生技術人員222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83人,註冊護士882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04423人,比2012年增加12455人。

潁東特產

潁東區潁東區

1、口孜大蒜口孜“爽口牌”大蒜曾被阜陽市政府評為全市二十大名牌農產品之一,生產基地輻射到周邊鄉鎮,每年種植面積均在兩萬畝以上。蒜頭個大、口感好,蒜薹莖粗、薹長、色鮮、質嫩、耐貯、味正、無病蟲害,均屬無公害產品。產品遠銷北京、天津、深圳等大城市,部分產品出口韓國等。大蒜規模生產已成為口孜一大資源優勢,蒜頭、蒜薹及其加工品蒜粉、蒜片、蒜油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2、楊樓馬鈴薯按無公害蔬菜生產要求以楊樓為中心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每年都在萬畝以上,暫定名為“楊花牌”,特點是:個大、皮薄、光滑、口感好、產量高。主要銷往南京、上海、武漢等地。春季馬鈴薯一般畝產5000斤,產值2000元。

3、口孜曹莊無公害蔬菜口孜鎮曹莊村蔬菜種植面積4000畝,蔬菜總產值600萬元,蔬菜人均純收入占全村人均純收入的80%。蔬菜生產以反季節辣椒、番茄、茄子及夏季蘿蔔、豆角、黃瓜、大蔥為主,全部採用優良品種。2002年曹莊村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審定委員會認定。

4、插花姚塘大棚菜插花姚塘村大力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現已初具規模,年均種植大棚菜300餘畝,畝產量3500公斤,畝產值4000元,以番茄、黃瓜、辣椒、西葫蘆、大蔥為主,全部採用優良品種,產品質量上乘、價格合理。

潁東區潁東區

5、優質強筋小麥潁東區是國家小麥商品糧基地,常年小麥播種面積45萬畝左右,單產350公斤上下,總產約15萬噸。其中優質強筋小麥20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44%,其主要品種為鄭麥9023、豫麥68、皖麥38等。 6、優質高蛋白大豆潁東是高蛋白優質大豆的生產基地,大豆年均生產面積20萬畝,總產2.7萬噸,其中高蛋白大豆約15萬畝,主要品種皖豆21、豫豆22、中黃13、豫豆25等。推廣種子包衣、免耕栽培等配套高產、保優與節本技術。優質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套用獲省農業廳1998年農牧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7、優質脫毒紅芋潁東區脫毒紅芋結薯早、膨大快、早熟、高產、品質優、效益好,年均面積已達8萬畝,占紅芋栽培面積的70%左右,單產一般在350公斤(鮮薯5折)左右。紅芋加工澱粉、冬粉占30%,鮮食占25%,加工曬乾及釀酒占45%。主要品種有徐薯18、皖薯1號、北京553以及特色品種西農431、穿川紫等。2000年我區作為完成單位之一,獲農業部豐收計畫一等獎。

8、正午三元雜交豬自2002年起,正午鎮共引進大約克和長白公母豬4組(每組25母2公),建立4個二元母豬繁育場,到目前已繁育二元母豬1500多頭,已推廣農戶307戶,共飼餵二元雜交母豬928頭,已產母豬達20%,已孕母豬達60%。該鎮農民對發展三元雜交豬熱情高漲,由過去的分散零星養殖逐步走向規模化、專業化。當前僅存欄生豬50頭至100頭的規模戶就有27戶,4個二元母豬繁育場存欄生豬最少的是150頭,最多的達1000頭。

潁東區潁東區

9、新華波爾山羊新華辦事處自1999年推廣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技術以來先後由農民個體興辦了“三友波爾山羊繁育中心”和“嚴峰波爾山羊胚胎移植基地”,並建立了“新華辦綿羊湖家畜改良點”,開展波爾山羊鮮精輸配技術推廣,已經形成波雜羊生產基地。 10、口孜釣台雞蛋口孜鎮釣台村自1997年開始,由村支部書記李顯山同志帶領村領導班子以集體的形式飼養蛋雞,並帶動全村村民通過飼養蛋雞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已發展了50多家飼養專業戶,存欄蛋雞近20萬隻,年產雞蛋150萬公斤。並成立了協會,形成了雞蛋基地,口孜釣台雞蛋也因個大、色鮮、營養豐富而遠銷省內外。

風景名勝

穎東區文化古蹟有北照寺、真武廟七孔橋遺址、袁寨程文炳故居、棗莊程家海改程文炳故里、單壇孜三國徐庶母親墓、童古堆、風凰台、劉伶墓、望月樓、青邱城遺址、釣魚台、七十二眼轆轤井、上天梯、杜崗、陳古堆和清真寺等。

北照寺

北照寺位於阜陽市穎東區東約九公里處的袁寨鎮北照村,始建於東晉,興盛於明,歷代香火興旺,高僧輩出,故有“真山 真水 真龍地,古寺 古剎 古禪林”之稱,又名善觀寺;明太祖朱元璋出家、參軍、稱帝、托缽均寄籍於此;又是奉建和敕封的皇家寺院。

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位於潁東區袁寨鎮,是清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所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磚木結

構,三院進落,清題建築為兩層樓房,門窗雕幾何圖案,變化豐富。左右迴廊貫通前後院落。

杜康燒酒遺址

杜康燒酒遺址位於口孜鎮東北方向2千米處,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崗。

白夏墓

白夏墓位於口孜鎮白屯村白屯。屬於明代。說明:墓葬原存封土高約3米,占地約50平方米,墓前有石碑,題“白郡丞夏之墓”,該墓民國時期被黃泛復於地下。

康橋古城孜遺址

康橋古城孜遺址位於口孜鎮康橋行政村古城孜自然村東側。當地民眾稱此處為西古城(潁上縣江口鎮北有古城,習慣稱其為東古城)。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程文炳(1833-1910),字從周,諡號壯勤今,清末阜陽縣(今潁東區棗莊鎮)人。少有大志,愛研兵法,常以無錢讀書為憾。11歲時因家無隔夜糧而輟學。14歲時經人介紹進潁州城為人幫工。17時應募入潁州府衙鄉團當兵,知府才宇和見他身材魁偉,足智多謀,並給守兵200名讓他帶領;後被駐守潁州的袁甲三看中;收為馬隊選鋒,後升為守備。因剿捻有功,同治二年(1863年)補為潛山游擊,帶2000人駐守蒙城;同治四年擢為貴州清江協副將,統15000人,仍駐守皖北;同治十二年被皇帝加封為九江總兵;光緒九年(1883年)遷湖北提督。中日戰爭起,奉詔駐守張家灣,遷福建提督。光緒二十六年,節度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勤王師,次年升長江水師提督。宣統二年(1910年)病死於水師提督住所,卒年77歲。 程文炳飛黃騰達後,就想到光宗耀祖。做了湖北提督,他就在城東南鄉中流村(即今袁寨村)擇風水寶地,修建了莊園;做了福建提督,就在潁州府鼓樓東側(今地區建設銀行)耀眼處大建宗祠。

(1882-1943),字稚周,清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第六子。20歲入安徽武備陸軍學堂學習,光緒三十一年(1905)東渡日本,入同文書院,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孫中山見他才智超人,十分器重,委他與孫毓筠(少侯)同主安徽革命事宜。不久,派他與呂蔭南等回國,組建國內革命組織。他回國後,利用父親長江水師提督之便,在官兵中發展安仁會會員,進行革命鼓動工作,翌年回東京復命。不久,復回南京,擬發動士兵起義,事敗,回家鄉播種火種。回潁後,他開辦益智書局,以此作為安仁會辦事機構,發展一大批青年為會員,並創辦商會、團練。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首義,他派人南下摸清情況後,於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公曆1912年元月15日)召開安仁會會員大會,成立皖北國民軍,宣布潁州獨立。潁州知府長紹、阜陽縣知縣驚慌遁逃。辛亥革命的烈火在阜陽燃起。後,他又為討袁用盡家產。許多老同盟會員得知他的窘狀,相幫助他,他謝絕道:“犧牲乃革命黨人之本分,若計較得失,與術工投機者何異?”“9.18”事變後,國難日深,恩普憂憤交加,疾病日重,於民國33年(1944年)7月25日嘔血逝世,時年61歲。

呂西園

1999—1931年)別名呂文淵,插花集人,呂浩汝胞兄,畢業於安徽省第三師範學校。民國15年(1926)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國小教員,校長,參與領導了“四九”起義,起義失敗,他到鳳台,田家庵一帶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0年,他去金家寨蘇區工作,在反“圍剿”戰鬥中犧牲,時年32歲。

潘善齋

(1877—1951年)新華區潘寨人,黃埔軍校畢業後,歷任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連、營、團長,4.12政變後,被提升為三十三軍教導師師長,民國16年駐阜陽,與駐防阜陽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秦慶霖發生摩擦,他密告秦“暗藏北洋軍閥五色旗,心懷異端,強令農民種鴉片,毒害地方”。秦慶霖師被解決後,他關心地方水利建設,捐資興建永安閘,抗日戰爭時期,調升為國民革命軍騎兵第二軍副軍長,參與指揮保衛阜陽的戰鬥。民33年,解甲歸里,被任為導準委員會主任,蒞任後,常冒雨監督修提,1951年病逝。

名勝古蹟

程文炳宅院

程文炳宅院位於我市潁東區袁寨鎮,是清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所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磚木結構,三院進落,清題建築為兩層樓房,門窗雕幾何圖案,變化豐富。左右迴廊貫通前後院落,整個建築群內,磚雕、木雕、石雕點綴得體,錯落有致,技法精湛。

程文炳宅院原有房屋100多間,解放後被收歸公有後一部分被改造成糧站,一部分改辦幼稚園,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現保存完好的還有50餘間。根據“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原則,2004年4月潁東區人民政府將程文炳宅院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投入部分資金,將幼稚園搬遷出程宅。

現存的北宅為傳統的四合院,正房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東西兩面的廂房為平房,南面是門庭,由此門經南宅直通程家大院的跑馬門樓,北宅及東西廂房的花窗經歷百年風雨,依然完整精美,像這種具有江南風格的民居在皖西北是獨有的。

潁東區人民政府根據文物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文物工作五納入”的精神,按照守土有責的原則,對程文炳宅院進行了修善和全面測繪,並於2000年4月正式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確立了控制地帶,為使這一具有典型風格古建築完好地保護下來。2005年“程文炳宅院”被正式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宅院正在修復中。

名優特產

安徽光正肉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集“產品技術開發、生產、銷售 ”為一體的現代化股份制企業。是阜陽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占地30多畝。擁有總資產3000多萬元;擁有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原材料預處理間、煙燻製品車間、醬滷製品車間、殺菌間、包裝間、冷藏庫等先進設備20套”的全封閉式的現代化生產車間;設備、設施完全符合國家肉類加工企業技術規範和衛生標準。

公司生產的“正光”牌、“三原王”牌系列產品被授予“中國肉牛經濟委員會推薦產品”及“安徽省名牌產品”榮譽稱號。企業先後被授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食品衛生A級單位等稱號。已通過 ISO22000-2005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經過多年的市場探索和研發積累,公司先後成功開發並推出的“三原王黃牛肉醬滷製系列、三原王黃牛肉特色休閒小食品(牛肉系列)、酒店特色產品系列、地方特色醬醃菜系列”共四大系列的主打產品已遠銷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等二十多個省市。深受市場歡迎。

公司將繼續依託“品牌、市場、技術、人才、交通”等企業優勢,圍繞“肉食品加工作做大、做強、做精”的民族肉食文化;始終堅持“以全優的質量、誠信的態度”取信於消費者,努力打造企業品牌。

安徽競賽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調味食品生產企業;是一家以蔥、姜、蒜、辣椒、菇類天然調味料等農副產品為原料,以競賽鮮菇素、牛肉菇素、雞肉菇素等味業的研製、開發與生產銷售技術為一體,生產經營醬油、醋、調味料三大類系列產品

競賽公司成立於二00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位於京九幹線上最大的編組站(阜陽站)東北側,緊鄰東營至香港和阜六高速公路出站口一公里;坐落在環境優雅的阜陽市潁東經濟開發區——競賽路66號,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競賽公司成功申辦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順利通過IS0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7年——2009年度被評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08年“競賽”商標被推薦為安徽省著名商標,2008年“競賽牌‘鮮菇素’評選為‘中國國際調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覽會產品金獎”。

競賽公司始終堅持品質好、信譽好、服務好、價格公道的經營宗旨,公司視質量為生命,不斷開展各種品質活動,確保產品質量與國際同步。設立了食品研發中心和質量控制中心,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健康調味食品。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