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縣

含山縣

含山縣位於安徽省中東部,隸屬於巢湖市,介於合肥市、南京市、蕪湖市、馬鞍山市的中間位置,距這4個城市均不超過100公里。全縣面積1047平方公里,人口45萬,現轄9個鎮、1個鄉。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財政收入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2944元。

基本信息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完善配套 交通方面,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公路有“三橫一縱一高”,合寧路在北,

含山縣含山縣
巢寧路居中,合蕪路在南,塔古路縱貫全縣,合巢蕪高速公路橫穿全縣4個鄉鎮;淮南鐵路穿越縣境;裕溪河、牛屯河、滁河、得勝河、清溪河五條河流常年通航,直達長江。城鎮建設方面,1996年在全省率先高起點、高標準地完成了全縣所有集鎮的建設規劃,全面實施了村鎮規劃工程,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電信方面,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農話發展居巢湖第一,全省第二。供電方面,作為全省4個農網改造試點縣之一,2001年4月份率先在全市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任務。 供水方面,14個鄉鎮均建有自來水廠,全縣蓄水工程總蓄水量1.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豐富 地下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藏有石灰石石膏白雲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螢石重晶石石英等10多種,其中石灰石屬特大型礦床,儲量在3億噸以上,無水硬質石膏礦為國家優質礦藏,總儲量約52.8億噸,品位一級。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5%,活立林蓄積量達68萬立方米。

縣名由來

含山縣含山縣
含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設定含山縣。縣名的由來有兩說:
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治》說“在含山縣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縣廢。武后長安四年(704年)復置,更名武壽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原名含山縣。明初裁革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屬無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含山縣,屬和州,至清季不變。
1958年12月和縣、含山縣合併為和含縣。1959年6月和含分開,復設和、含二縣。

土特名產

農副產品
含山縣玫瑰花

一、玫瑰花
玫瑰花,俗稱大紅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叢生灌木。朵大、瓣厚、色紫、香氣濃郁、鮮艷者為佳。採摘後加工成乾花,是食品、香料工業原料,可提煉玫瑰花油,製成玫瑰油香精、玫瑰膏、玫瑰露和營養豐富的罐頭食品。花蕾和根可入藥,有理氣、活血、收斂功效。玫瑰花油,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相當4~6倍黃金價格。
縣內種植玫瑰花,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產規模,遠銷省內外。1988年種植300餘畝,集中分布在姚廟鄉,巨興、昭關、仙蹤、駱集等鄉(鎮)零星種植。年產鮮花2.5萬公斤,年收購2萬多公斤。

二、紅瓜子

紅瓜子,即紅打瓜子,是縣內重要出口產品。含山紅瓜子顏色深紅,大小均勻,殼薄肉厚,獨具香味,深受港、澳同胞和東南亞國家消費者喜愛。產區主要分布在巨興、清溪、半湖三鄉(鎮)。1985年以來,年種植4000畝左右。年產紅瓜子200~250噸,年收購200餘噸。

三、荸薺

含山縣荸薺

縣內栽植歷史悠久。著名品種有“蘇薺”、“界薺”。尤其是蘇薺,皮色深紅,肉色白淨,皮薄、味甜、質細,渣少,被列為荸薺最佳品種。

荸薺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5%,糖類21%,脂肪0.1%。藥用有破積攻堅、止血、治痢、解毒、發痘、醒酒等功效,並能制澱粉,冬粉、飴糖,釀酒。耐貯藏、運輸、在蔬菜和水果市場上起調節作用,是人們喜愛的冬令蔬菜和果品。荸薺全縣分布。主產地含南張疃鄉,1988年種植面積約700畝,年產量300 多噸,主要銷往蚌埠市加工罐頭出口。

四、黃花菜

含山縣黃花菜

學名萱草,古稱忘憂。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含有豐富硫氨素、尼克酸、核黃素、胡蘿蔔素、抗壞血酸、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份,不僅是乾菜珍品,還有安神、消炎、解熱、活血、利尿、通乳、健胃等功效。主產地陶廠鎮西塔行政村。關鎮、清溪、張公、仙蹤等鄉(鎮)也有種植。1982年以來,全縣種植300畝左右,年產1萬多公斤。

五、昭關銀須茶

銀須茶 1984年創製。外形白毫披身,似針如須。香氣清高持久,味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片嫩綠勻齊。清明前後採摘單芽或一芽一葉製成。長短、大小、粗細、色澤一致。1984、1986、1987年,在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會上,三次獲特等獎。1986年,中國茶科所為銀須茶作出書面鑑定。著名茶葉專家、安徽農學院茶葉系陳椽教授,1987年親臨指導採制技術,認為銀須茶外形別具特色,品質優良,符合名茶標準。同年,昭關銀須茶採制技術,在《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產品投放市場後,深受消費者讚賞。產地,主要是長山、劉武、方趙等茶場。1988年,產乾茶40公斤。

六、松針茶

松針茶,因外形緊結、圓直、挺削、似松針而得名。香氣清爽持久,湯色清澈,葉底嫩綠明亮。穀雨前後,採摘初展之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製成。芽葉長3~3.5厘米,大小勻齊一致。1985年,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昭關松針茶獲特等獎。1987年,《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昭關松針茶採制技術。產地,主要是長山、劉武、官塘等茶場。1988年,產乾茶4000公斤。

七、福山樹苗 福山鄉培育樹苗,歷史較久。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個鄉大司村農民就培育馬尾松樹苗,除自栽外,並向外地銷售。建國後,福山鄉民眾性育苗興起。1963年春蕪湖行署林業局在大司村召開全區育苗現場會。會後,這個村司家朋被派往無為縣做育苗技術輔導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鄉每年育苗近千畝。由單一培育松苗發展到培育杉木、外松、池杉、水杉等用材林、經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種。1983年,福山鄉成立種苗公司,專門經銷苗木和種子。全鄉所產苗木,除供應縣內造林外,還銷往省內40多個縣市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

八、桔梗

含山縣桔梗

桔梗又名大藥、山鈴鐺花、四葉菜,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屬名貴中藥材。根部入藥。根肉質,圓錐形,色潔白,質堅韌。味微甜,細嚼微苦,具有消炎、寬中下氣、宣肺、散寒、祛痰等功效,廣泛用於中成藥和中藥、西藥配方。縣內大部分山區都有分布。

1965年收購8.35萬公斤,在全省占第二位。1970年至1985年,總收購量15.06萬公斤。由於多年大量採挖,桔梗資源逐年減少。1986年家種桔梗培植成功。

九、明黨參

明黨參。俗稱山谷蘿蔔,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縣內名貴中藥材之一。根部入藥。根粗壯,呈柱形或粗短紡錘形。味甘微苦涼,養血生津、潤肺、化痰、止咳、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頭暈、嘔吐、目赤、白帶、療毒瘡瘍等。主要分布在昭關、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帶,70至80年代初,年收購量較大,最多年收購4萬公斤。暢銷沿海省、市及東南亞地區。由於長期大量收購,資源衰退,80年代中期產量下降。

十、徐長卿

徐長卿,又名牙蛀消、逍遙竹,為羅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根、莖或帶根全草。分布在太湖山、羊山、蒼山等低山丘陵地帶。主要用於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對膽結石、腎結石療效甚佳。歷史上為冷備藥品。隨著現代科學進步,徐長卿藥用價值提高,市場緊缺,供不應求。1979年,縣內開始大量收購。至 1986年,共收購13823公斤。其中1981年收購4582公斤。

十一、絞股藍

含山縣絞股藍
絞股藍,為葫蘆科絞股藍屬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異名小苦藥、公羅鍋底、遍地生根。主要分布在太湖山、蒼山一帶。1985年8月,縣中藥材資源調查與區劃外業普查隊首次發現,經專家鑑定,確認為疏花絞股藍。後又發現絞股藍和喙果絞股藍兩個品種。
絞股藍是珍稀中藥材,藥用根莖和全草。80年代以來,經國內外醫藥專家研究,發現絞股藍含有幾十種皂甙,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總膽固醇水平和防治傳染性肝炎、腎盂炎功能。治療骨癌、胃癌、肝癌、直腸癌、肺癌等20多種癌症有顯著效果。其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作用亦較強,可治療慢性氣管炎。

十二、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馬茸。梅花鹿鹿茸,又叫黃毛茸,花茸。多數有1—2個分枝。馬鹿鹿茸,又名青毛茸,比梅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產地,縣南太湖山養鹿場。年產茸4000餘兩。主要銷往山西、江西、福建等地。

鹿茸是貴重中藥材,性味甘、鹹、溫、無毒。主要營養成份有鹿茸精、鈣、磷、鎂以及卵激素“雌酮”等有機物。功能: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以鹿茸為成分中成藥品種較多。

十三、螃蟹

早在清代,縣內三汊河螃蟹即以個大體健,肉肥黃滿,風味獨特,著稱省內外。據經驗者談:將三汊河螃蟹仰置於玻璃板上,它能自動翻身,他地之蟹則不能。螃蟹個體重一般150克左右,肉質細嫩,卵厚膏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鮮蟹肉,含蛋白質14克,為豬、魚肉5倍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為青蝦4倍、70倍,維生素A和核黃素含量都較高,還含有鈣、磷、鉀、鈉、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有促進人體生長、增強抗病能力等藥用價值。80年代,年產成蟹50餘噸,行銷國內外。

十四、雛禽

含山是沿江縣市雛禽集中產地之一。每年孵化雞、鴨、鵝數百萬隻,銷往華東、中南、東北十幾個省、市。
縣內雛禽,主要由孵坊(又叫炕坊)孵化,歷史悠久。遠途銷售,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將出孵蛋(俗稱瓢蛋)外運,到達目的地出禽。雛鴨價格,雌貴於雄。孵坊師傅以手捏雛鴨肛門部位,雌雄自分,百不失一。1983年,全縣孵坊37家,孵化雛雞59.5萬隻,雛鴨568.2萬隻,雛鵝117.5萬隻。1988年,孵坊發展到63家,孵化雛雞、鴨、鵝942萬多隻。

十六、蜂蜜

縣內蜜源植物較多,有油菜、紫雲英、蠶豆、芝麻、玉米、黃豆、棉花、茶、洋槐等。據調查,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03萬畝,其中油菜8.31萬畝,紫雲英6.26萬畝,棉花3.46萬畝。
蜂蜜,主要依靠外來放蜂戶。縣內70年代開始養蜂。1988年養蜂833箱。每年春季油菜花、紫雲英、洋槐花開放時,浙江、江西等地養蜂戶來含山放蜂,所產蜂蜜(包括蜂王漿)就地出售。年收購蜂蜜12~15萬公斤,1985年,收購20.5萬公斤。以紫雲英、洋槐花蜜為上乘。
手工藝品
一、銅閘焰火

焰火,俗稱“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鹹豐年間(1851—1861),銅閘鎮陳姓花爆店開始研製焰火。用硝、銻、鎂等礦物質為原料,燃燒時,發出紅、黃、藍、紫等各種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紙、線、鐵絲等,將需做的花色品種,分紮成多層次、數架檔,根據需要燃燒時間的先後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藥、引信,固定在一隻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時,只要將第一個引信點燃,焰火便在火藥推動下,騰空而起。隨著各層引信逐個點燃,焰火各種形態便五彩繽紛展現在觀眾眼前。如 “天女散花”、“三羊觸角”、“花貓撲彩蝶”、“炮打西洋城”、“滿天星”等。還能製作顯現標語口號,使焰火持續閃亮兩至三分鐘,如“年年有餘”、“五穀豐登”、“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等。極受人們稱讚。
50至60年代,銅閘陳尚炎、申廣亮、過大順等,每年都製作一批焰火,銷往合肥、安慶、北京等城市。1952年,過大順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由於製作焰火危險性大,年青人不願學習,60年代後,很少有人製作。

二、刻歡門

歡門,又稱五福、掛錢。縣內習俗,春節家家戶戶門楣貼歡門,以示慶賀。相傳明、清年間,縣境西南今林頭鎮東戴、胡樓一帶,就有傳統刻紙工藝品——歡門。刻者運用刻刀,在紅紙上刻成各種吉祥圖案和吉利詞語,給春節造成歡樂氣氛。圖案有“龍鳳呈祥”、“雙龍爭珠”、“丹鳳朝陽”等。詞語有“福祿壽財喜”、 “招財進寶”、“四季平安”等。內容不斷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鄉嚴莊、鮑莊兩村刻歡門歷史也較長。每到冬閒,家家刻紙,成為副業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薩

吹糖,又名捏巧,古稱“氣漢”。製法:在糖稀中摻和色料,吹製成各種精緻物品,售給兒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瓏,色澤鮮艷,晶瑩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兒童喜愛。
吹糖始於清末今張疃鄉鄭墩村民鄭盛祥,後傳開,開始吹制,僅大刀、口哨、葫蘆等十幾個品種,後不斷更新,現可吹制飛機、槍炮、汽車、寶塔及鳥、獸、花卉等近百個品種。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冬春農閒季節,僅鄭墩村就有60多副糖擔外出。少數在縣內,多數到合肥、銅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經營。

四、素絨畫

素絨畫,是吸收國畫技藝,以禽鳥羽作原料,以針作筆,塗絨代墨,加工精製而成。所制動物,形態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給人以立體感。

張疃鄉龍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絨畫,現已成立工藝廠,所製品種較多。如小雙狗、熊貓、上山虎、下山虎、立體山水畫等。其中“貓”種類較多,形態各異。如金銀貓、坐貓、餵奶貓等。1984年素絨畫參加廣州交易會,1985年秋參加全國鄉鎮企業產品展銷會,榮獲部優。“雙貓獻花”、“雙貓戲魚”、“野渡無人舟自橫”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的“亞洲產品展覽會”上參展,並作為民間土特藝術品贈送台灣、香港及美國、日本友人,獲高度評價,

五、扎彩

縣內民間扎彩,歷史悠久,有扎燈、扎靈兩大類。其中,扎燈較普遍。運漕、銅閘、林頭、清溪、巨興等鄉鎮,都有扎彩辦燈會習俗,慶豐收,歡度節日。

含山縣含山縣

彩燈種類很多,如馬燈、兔燈、蚌精、蝦精、蟹精燈等。其中龍燈有老車龍、蒼龍、滾龍、長龍。還有神仙燈,如和合二仙、福祿壽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雜燈,如船、車轎、花挑、花籃及各種花草燈。彩燈無固定式樣,全靠扎工構思設計。巨興鄉太平行政村老藝人丁善智,自幼學習扎彩工藝,他扎的走馬燈、紗燈、花燈尤為精美,深受民眾喜愛。

六、剪紙

縣內銅閘,褒山一帶,民間剪紙工藝較普遍。用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種花卉、鳥獸、魚蝦,以及戲裝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裝飾藝術品,美化生活,深為勞動人民喜愛。平時常看到家庭擺設、饋贈禮品和喜慶節日門窗上配有剪貼,可謂“妙剪生花”。近年來,年青人追求“西洋化”,傳統剪紙工藝很少有人研習。

七、蒼山磨刀石

蒼山磨刀石是縣特產,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蒼山開鑿糙石,製作磨具。其技藝不外傳。直至建國後1966年蒼山磨刀石廠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銷量30多萬件,500多噸。磨刀石有粗石、細石之分。粗石色黃硬度高,脆性強,適用於造紙、印刷等企業磨礪切紙刀具;細石色青,有光澤,硬度稍低,韌性強,適用於剪刀廠、屠宰場、食品廠等刀具磨礪。輕重工業一些機器部件,也用細石水磨。刀具經磨礪或水磨後,刀刃鋥亮、細平、不易生鏽。其優點遠勝於人工磨料砂輪。規格有小條、長條、雙料、青方糙等十多個品種。大塊磨石重25—50公斤,適於水磨機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塊磨石重1.5至3.5公斤,適於各種家用刀具。產品遠銷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名菜名點名酒

一、名菜

八寶鴨

八寶鴨,是家庭、筵席上乘菜餚。製法:肥鴨一隻,宰後去毛洗淨,於尾部開一裂口把內雜及軟骨拿掉,以香糯米、白果或蓮子、板栗及蔥花等佐料,填進鴨肚,放入鍋內,用少量水,文火燉爛,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肥潤而不膩口。

清燉甲魚

甲魚,俗稱沙鱉、鱉。製法:甲魚一隻,重O.5公斤以上,加蔥、姜等佐料,入水清燉。其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據現代醫藥科學研究,有抑制癌細胞作用,為上等名菜。

烤方肉

烤方肉,亦稱烤方,是縣城辦盛大筵席必備佳肴,有70多年歷史。原料:豬肉一方塊(選用皮薄豬肉)約2.5~3公斤,麻油、白糖各40克,甜醬60克。方法:用淘米水洗淨肉皮,邊洗邊刮。烤時用鐵叉叉著,先烤至五六成熟,再塗麻油於肉皮,邊塗邊烤,烤熟後,用刀將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醬或白糖吃,味香甜鮮美。

烤鴨

烤鴨名氣有100多年歷史。原料:活鴨一隻,重2公斤以上,麻油、白糖各100克,甜醬150克。製法:鴨宰後洗淨去肚雜,用鐵叉將整鴨叉在木炭火上烤熟,邊烤邊塗麻油於鴨皮上。食用時將鴨切成小方薄片,蘸甜醬吃(甜醬用白糖製成),味鮮美可口。此藝今只有少數人能做。

蒸鯽魚

蒸鯽魚,是建國前縣內常用高檔菜餚,風味獨特。用料:鮮鯽魚一條,重O.4公斤左右,花油網一塊。配料有冬菇、肉絲,調料有蔥、姜、糖、醬油等。製法:將鯽魚切開,去掉魚刺,洗淨、然後將配料及調料放入魚肚內,用花油網包好蒸熟,再炮油。味香嫩鮮美。

醋仔公雞

醋仔公雞是清溪、林頭名菜。主料;仔公雞一隻,重O.8公斤左右。佐料:豆粉、醬油、白糖、米醋。製法:雞宰後去毛洗淨,取出內臟,將雞切成雞丁,用豆粉、醬油拌和,放入滾沸菜油鍋內煎炸,熟後上盤,澆上白糖、米醋食用。味香甜鮮美。

二、名點

清溪觀音糖

清溪觀音糖,潔白如玉,味甘如飴,香酥可口,名馳省內外。相傳唐代清溪即有人研製此糖。其形如觀音手指,故名觀音糖,並取觀音濟世之意。

觀音糖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每制15公斤觀音糖,用純白糖12.75公斤,摻糯米製成的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同時放入鍋內煎熬。關鍵技術是掌握火候。火候到,即取樣“水淬”(也有用口嘗),約一分鐘時間取出,用手指碾碎,如發出細微“嚓喳”聲,抽出觀音糖就潔白、細嫩、有光澤,中有藕孔,進口酥脆,香甜鮮美,嚼之無渣。縣內其他地方用同樣原料、方法加工,和清溪觀音糖相比,有兩個缺陷無法改進,即無藕孔,有渣滓。據有數十年製糖經驗老師傅談,主要是清溪泉水,因而獨具特色。

水晶燒賣

水晶燒賣,又稱糖心燒賣,是環蜂鎮有名的早點,有約200年歷史。主要原料:上等白糖、麵粉、生豬油。配料:豆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製法:將麵粉用水拌好,揉成麵團,擀成一張張薄皮;用其餘原料、配料做成餡,放入皮中包好,上蒸籠蒸熟。其味香甜,肥而不膩,鮮美可口。享譽周圍數縣。

醬餃子

醬餃子,又名糯米糰子,是縣城飲食業有名早點。製法:糯米粉七成、秈米粉三成調勻後,以手推成空心團;將生豬油(或肥豬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原料做成餡,裝入團內捏合,放蒸籠蒸熟。外面滾上糯米,叫糯米糰;不滾糯米,稱光蛋團。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乾絲

縣城乾絲,製作精細。質量好的乾子,一塊能剖出13~16層,一般剖10層。切後,細如線,韌而不斷。乾子製作也很講究,黃豆要細磨、細淋漿,不挑皮子。加工這種乾絲,技藝要相當熟練,一般徒工不行。乾絲切好、燙好後,加少許大蒜、菠菜(或芹菜)、紅辣椒片(或嫩薑絲)、蝦米、白糖等配料,澆上麻油、醬油即可。食之柔軟爽口,既是有名早茶點,又是佐酒佳品,風味別致,名聞遐邇。

三、名酒

運沉香

運沉香酒,是傳統保健營養酒,縣運漕酒廠生產。建國前,運漕鎮即產此酒,較有名氣。50年代,運漕酒廠收集整理傳統配方和山西竹葉青酒配方,改造運沉香酒,以陳年白酒作酒基,用冰糖和黨參、當歸等十幾種中藥配製而成。酒質晶瑩,酒體綿甜,風味獨具,深受消費者歡迎。

80年代,根據國家酒類產品發展方向,廠內技術人員丁兆民、黃安東、王水發等研究開發第三代運沉香酒,以黃酒為酒基,佐以佛手、肉桂、白菊花等名貴中藥浸出汁,用特殊工藝精製。酒度由60度改為30度、18度,糖度60度。色澤金黃悅目,清亮透明,具有芳香醇正,入口綿甜,酒體協調,營養豐富特點,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飲料酒,常飲有滋補健身功能。產品1988年11月經省保健食品協會鑑定通過。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是年產量122噸,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

運漕特曲

運漕特曲,開發於1985年,是運漕酒廠拳頭效益產品。選上等高梁、玉米、大麥、小麥、豌豆等為主要原料,採用獨特生產工藝釀造而成。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濃郁,醇甜爽淨,回味悠長。1986年10月,採用人工老窖泥最佳化培養,革新釀造工藝,產量、質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為適應各層次消費者需要,同時開發運漕特曲系列酒:50度運漕特曲,53度運漕特曲等。1986年,運漕特曲在巢湖地區評酒會上,以最高分評為“地方名酒”。1988年產銷量1050噸。

歷史名人

唐忠
唐忠(生卒年月不詳),字以信,含山人。明天順三年(1459)中舉,任密雲縣(今屬北京市)知縣,在任9年,政績突出,朝廷要調他去別處時,當地老百姓一再請求留任,遂續任知縣3年,後因奔祖母喪事,返回故里。後病死家中。
他為人誠實忠厚,任知縣時,以廉潔奉公著稱,在密雲先後做了12年知縣,愛惜民力,深受老百姓愛戴。當他回家奔喪時,男女老少都走上街頭,痛哭流涕,道路因之阻塞。監司(監察州縣的地方長官)也為之感動,特贈他對聯一副:“九年不改來時政,百姓應懷去後思。”
他居家十餘年,生活貧困,常靠典當衣物維生。親朋故舊中有權勢的人,提出給他的下代予以照顧,他總是婉言謝道:能使後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我就心滿意足了!後人把他列為鄉賢祭祀。
游酢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北宋大理學家,福州建陽人(今屬福建),人稱薦山先生。少時與兄以文章、品行聞名鄉里,曾受學於程頤,並有“立雪程門”的佳話。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程顥、程頤)門四大弟子。
宋元豐六年(1083)進士,任越州(今屬浙江紹興)蕭山尉。後歷任潁昌(今河南許昌市)府學教授、太學博士、簽書齊州(今屬山東歷城縣)判官廳事、泉州(今屬福建)簽判。徽宗即位後授監察御史並出知和州。出任之初,接手十多年未決的疑案,查知詳情後,及時明斷,眾人嘆服。治和期間,清德惠政,民愛戴他猶如父母。後辭職定居含山。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1歲。葬於林頭車轅嶺,建有墓祠,後又建祠於登科橋北。游酢治理學有顯明禪學傾向,認為“前輩不曾看佛書,故詆之如此之甚”。著有《易說》、《詩二南義》、《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薦山文集》等。
姚興

姚興河南相州(州治今屬河南安陽市)人,抗金將領。宋靖康年間(1126——1127)任相州州校,因劫殺金人有功,借補承信郎之職。紹興十年(1140),隨劉錡守順昌(今阜陽市),收復宿州、亳州、平定淮河兩岸,官拜右武大夫,累遷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駐紮御前,後破敵軍統制,任荊湖南路兵馬副都監,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當時劉錡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統王權迎敵,王權怯懦,不進,退守廬州。於是金兵渡過淮水,三面並進。時,姚興為宋軍前鋒,在定林(今屬合肥市)擊敗金人五百騎並生擒敵驍將鶻殺虎。王權退守昭關,派姚興迎敵至尉子橋,金兵鐵騎突然闖入,姚興率領士兵奮力拚搏,手刃數百敵軍。此時,王權為了自衛,按兵不動,姚興幾次告急,他都不派援兵。統領戴臬也率領馬軍逃避。
先前,有李二者,曾對王權有私恩,因此能夠出入軍門,偷了王權的旗幟送給金兵。於是金兵設下埋伏,樹起王權的旗幟來誘騙姚興。姚興以為王權派來救兵,帶領部隊前去。金圍兵四起,姚興以四百名騎兵與二十萬金兵決戰,自辰鏖戰至午,終因寡不敵眾,父子都戰死沙場。金兵紛紛議論:要是再有幾個象姚興這樣的將領,我們哪敢前進呢?並作詩稱頌他:“獨領孤軍將姓姚,一心忠孝為南朝;元戎若假微兵援,未必將軍死尉橋。”
其後,皇帝為了褒獎姚興的忠心,下詔追贈他為容州觀察使,並在他安營紮寨的尉子橋為他立廟。次年,又在他決戰的地方立廟(即今縣西姚廟,“姚廟”由此得名),並賜廟名“旌忠”。又賜謚忠毅。
華高

華高(1313——1371),黃墩鄉人,農民出身。生有勇智,不屑屈人下。元末,農民起義紛起。至正十二年(1352),高在家鄉聚集數百人,結寨組建水軍,日夜操練,護衛鄉里。至正十四年,高與俞通海、廖永安、桑世傑等部會合,入巢湖,擁有戰船千艘,成為各路起義軍矚目的重點。至正十五年春,高、俞、廖等致書歸附朱元璋。時元璋駐和陽(今和縣),欲渡長江,正乏舟師,得書大喜。五月,元璋親率兵至巢湖撫慰。高等隨元璋出東關口。抵銅城閘,元中丞蠻子海牙扼守入江河口,高等受阻,暫屯黃墩,此時,趙普勝欲叛元璋。高密向元璋透露,元璋得脫歸和陽。增兵後,復至黃墩,大敗海牙於裕溪口。六月,高從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今當塗),取水陽(在今宣城)、涇縣,授總管之職。十六年三月,攻克金陵、鎮江後,高升秦淮翼元帥。四月,下丹陽、金壇、謀取廣德。廣德元兵嚴陣以待,高挑戰,元兵堅壁不動。高率眾力攻破之,得兵萬人,糧數萬石。九月,從元璋平常州,升僉行樞密院事。廣德復叛,高率兵平之。至正十八年正月,高同廖永安討江陰石牌海寇。十九年四月,同俞通海擊趙普勝之柵江營,大敗之,獲戰艦數十艘。二十年五月,陳友諒以眾兵襲太平,犯龍江(今南京西),高與張得勝敗之。二十一年八月至二十三年七月,高從元璋西征,克安慶,搗九江,下南昌,鏖戰鄱陽湖,殲陳友諒。二十四年克武昌,高升湖廣行省左丞。二十五年十月,進軍淮東,高率舟師會同步騎水陸並進。至翌年四月,泰州、高郵、淮泗俱下。八月,高從徐達討張士誠,下湖州,圍蘇州。吳元年(1367)九月,蘇州城破,士誠就縛,高升任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鎮守湖廣。洪武元年(1368),進封榮祿大夫。三年,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封廣德候,賜誥命鐵券。是時,高請命巡視廣東海防城堡,整頓軍隊,次年四月二十七日卒於崖州(今海南省崖縣),六月,還葬黃墩。追封巢國公,謚武莊。肖像祭於功臣廟。
楊興楊文

楊興,祖居關鎮鄉楊府城。少年勇毅,有大志。元至正十五年(1355)自巢縣歸附朱元璋。朱元璋贊其英武,授管軍千戶。是年六月興從朱元璋渡江拔採石,取太平。時元兵時有侵襲,朱元璋駐師守御。興獨與諸將進取溧水、溧陽,每戰先登,升管軍萬戶。十六年二月。興破敵水寨,三月攻克南台,後隨諸將乘勝克鎮江,升管軍總管,鏇進軍常州。十七年克常州,取池州,十八年克通州(今江蘇南通縣)。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搗毀江州(今九江市)陳友諒都,陳友諒奔武昌。二十三年七月,從朱元璋再次征討陳友諒,大戰鄱陽湖,興以死效忠,歿於陣。
楊文,興之子。興戰死後第二年,以文管領本部神槍,初戰廬州。至正二十五年克贛州、南康(今江西星子縣)、南雄(今廣東南雄縣)。二十六年,從大軍征湖州。吳元年(1367)取山東破諸州。洪武元年(1368)克河南嵩、汝、懷慶、山西、澤、潞、平陽、絳州、太原等大片中原地帶,再出潼關、攻西安、鳳翔、秦州、鞏昌、臨洮、慶陽。三年授皇陵衛百戶,進軍定西(州名,今定西縣),遇王保軍,文擊潰王軍,再由秦州南出,克復興元。九月文奉詔還京,授承信校尉
洪武四年(1371)閏三月,文調隸廣西都尉。十月,隨高僉事征南寧、宣化等地。五年,平復麓川。八年十二月調任桂林左衛。九年元月抵平樂府平瑤人叛亂。九月再平象州、武宣。十年十一月,升六安衛右所千戶。十二年升本衛副千戶。十四年隨安慶侯仇成征討容美等洞,既而從征雲南。洪武十七年應召還京,翌年,升建昌指揮僉事。
洪武二十一年調征祿肇翼子卜落瓦等“蠻”,七月進討東川,八月克百居等寨。二十二年授世襲誥。二十五年四月,土官月魯帖木兒叛,文率衛兵抵禦,叛軍攻城,文力敵,傷敵眾多;五月敵退入山寨,文率所部平復州里。設定關寨;七月文追月魯帖木兒至打沖河陷各寨。土官既平,文應召還京,升為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誥封驃騎將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升文為左軍左都督。授特進榮祿大夫。二十八年正月掌中都留守司印,充任總兵官。征討廣西,平復南丹、奉議、慶遠之亂。

洪武三十年正月,文奉命往遼東指揮操練兵馬和負責屯田。同年七月被召回充任大總兵,掛征南將軍印往征五開“蠻”人。太祖朱元璋作征南詩為文壯行:“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懸秋水呂虔刀;馬鳴甲冑乾坤靖,風動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終有種,穴中螻蟻欲何逃。大標銅柱歸來日,庭院春風慶百勞。”文至,採取鎮壓與安撫結合,對“蠻”人中首惡者用機設奇兵擒殺之。對一般脅從者實行招撫,並設銅鼓等若干衛所安邊民。三十一年五月任總兵往開平設防,閏五月奉召回京。永樂四年(1406)正月病故,賜葬縣內梅山鄉楊府山下。子楊和、孫楊通、曾孫楊廷選世襲羽林右衛指揮使。
仇成

仇成(1324 ——1388),銅閘鎮人。少年時有膽略。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駐軍和州的朱元璋。時朱元璋以和州為根據地,與東邊的張士誠和西邊的陳友諒兩股農民起義軍爭奪地盤。朱元璋覺得仇成為人豪爽,遂留作警衛。六月,仇成跟隨朱元璋渡江。攻克採石、太平,又隨大將徐達攻克江蘇的溧水、溧陽。至正十六年二月,隨朱元璋攻克金陵,又從諸將等攻克鎮江,朱元璋很賞識他,授“領軍先鋒”之職。九月,隨徐達攻克常州。至正十七年四月攻克寧國,十月攻克池州。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九月,隨常遇春攻克衢州。每次戰鬥他都衝鋒在前,英勇善戰,所向必克。朱元璋提升他為統軍大元帥。至正二十年 (1360)五月,陳友諒的軍隊進犯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被仇成與諸將擊敗。至正二十一年,仇成隨軍西征,先後攻占安慶、江州。次年任安慶守將。至正二十三年,隨朱元璋領兵北上,拔安豐,攻廬州,擊敗張士誠一部。得悉陳友諒圍南昌,遂從征,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盡殲諒部(陳友諒中流矢死)。朱元璋提升他為留守中衛指揮僉事。至正二十五年,從大將克泰州,二十六年克高郵。四月,相繼攻克淮泗壽潁諸州。八月,從大將伐張士誠,十月取湖州,十一月,進圍蘇州。二十七年擒張士誠以歸。這時割據溫州、台州、慶元一帶的方國珍,為形勢所迫向朱元璋投降。江南大部平定。朱元璋提升他為留守左衛指揮使,仍命駐守安慶。洪武二年,升為大都督府都督僉事。洪武十二年命視大都督府事,封為安慶侯。洪武十四年六月,四川少數民族暴亂。九月仇成統兵平定之。十月,又跟隨大將傅右德征服雲南。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病故,迫封為皖國公,謚莊襄,賜葬鐘山。
李信李彬

李信陶廠鎮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州歸附朱元璋。六月,隨朱元璋渡江,克採石、太平、溧水、溧陽。至正十六年三月,隨大將湯和克鎮江。十七年克常州,被選任前部先鋒,駐守常州,至正二十四年,隨湯和攻克廬州。二十六年克湖州。二十七年克蘇州,被任命為百戶管軍。十月,從征慶元等處。十二月,克福州。洪武元年正月,克延平,循海班師,統一了浙江、福建。是年,朱元璋出兵北上,李信隨湯和北征,先後攻占了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洪武二年十二月,授“昭信校尉”。洪武三年正月,調太原守御,六月調守潞州,升太原衛管軍副千戶。洪武四年三月被封為武略將軍,改任潞州衛千戶。洪武五年進征和林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元亡後,其殘餘勢力以此為政治中心)。洪武九年三月,統軍渡黃河,至四月二日,與元朝殘餘勢力伯顏帖木兒大戰,克之,俘獲甚多。洪武十一年二月被封為武殷將軍。九月,升濟州(山東濟寧市)衛權(暫代)指揮僉事。駐守北京(今河南開封市)。洪武十八年授明威將軍。二十年三月遠征漠北,獲虜有功。二十二年李信赴京,自陳年老征傷,乞致仕。二十五年,應召至京,特升遼東都指揮使。三十年九月卒
於官。

李彬

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襲父職任濟州衛指揮僉事。二十四年隨潁國公傅友德遠征漠北,打擊元朝(北元)的殘餘勢力,後率軍駐守北平。二十五年,同劉都督等官於宣府、興和、大興、懷來、萬全、雲州等處,踏量城基,督眾修築長城。二十七年三月,統領官軍修築宣府及德勝口城。八月,補修德勝等關口。二十八年三月,總率北平都司燕山左等衛官軍,修築萬全、懷來二城。二十九年,北邊有警,領本衛官軍出口征哨於泥河營(甘肅東部)及內蒙東部、北部,至秋返回北平衛所。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為先鋒,因轉戰有功,永樂元年(1403)被封為同知右軍都督府事豐城侯。後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樂五年奉命率軍平交趾(今越南)。十四年,鎮守交趾。二十年正月,病故於交趾。追封茂國公,謚剛毅,葬於陶廠。
李衷燦

李衷燦(1615——1676),字藜仲,號梅村,東山鄉人。衷燦幼承家學,年19應童子試,獲第一。清順治五年(1648),登舉人副榜。初授推官。順治十年,任陝西省洵陽縣知縣。後歷任冀州,荊門州知州,衛輝府同知,歸德府代理知府。歷官近30年,所到之地皆能體恤民情,識拔人才,有所建樹。
居荊期間,正值清軍集中兵力,分路進攻川、鄂邊界農民起義軍李來亨等,衷燦竭力轉運糧餉,支援清軍。丈量田畝令下,有人勸其嚴加查核,衷燦以為不可。說:從長遠計,不如藏富於民,為朝廷保留元氣。於是令民自報所墾田畝。民感激,自報千餘畝,此舉深得朝廷嘉許。

衷燦清廉自守,生平以闡明理學為己任。居家時,嘗題一聯於臥室,以明其志:“支離漫學陳同甫,了悟吾師陸象山。”表示自己對南宋思想家陳亮(字同甫)和哲學家陸九淵(學者稱象山先生)的仰慕。象山曾知荊門軍,衷燦知荊門時,因書其衙齋名“景陸堂”。與諸生講學其中,人皆以為象山復出。與學者語,能從日用言行實踐中,探討心性本源,剖析精要。荊人感奮,於縣西蒙泉之上,為衷燦立生祠以祀。守衛輝,訪名儒孫奇逢,虛心求教,印證理學,時人稱其賢。
康熙十五年(1676)春,衷燦告退歸里,清風兩袖。是年十月十四日病逝。後入鄉賢祠。所著《俟正錄》、《憂是商略》,《景陸堂或問》、《通書紀性六則》等數十卷行世。其《拳拳錄》、《晚聞編》,《顏巷錄》載《四庫全書·藝文志》。
邱文江

邱文江(1860——1911),字宗海,祖籍福建省龍巖縣人。少有大志,喜讀書。幼隨父經商居合肥。20歲棄學就工,入南京製造局,習機械製圖。在此十餘年,成績頗著。時值清末,外侮方殷。國勢日危,文江激於愛國熱情,毅然辭去製造局工作,來含山北鄉邵灣村購地務農,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所住地方,因廣植花木,當地人叫“邱家花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文江在古河鎮創辦私立新興國小。以學校為掩護,向民眾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歷時既久,文江周圍聚有王甲三等一批反清愛國志士,引起地方官府嚴密注意。

為考察革命形勢和暫避風險,光緒二十九年(1903),文江赴合肥、壽州、潁上等地,先後與王占一、張孟介、吳暢谷、龔振鵬、王正藩等革命志士取得聯繫。相約緩急相濟,待機起義。

宣統二年(1910),文江赴南京,在將軍鐵良新軍中,進行策反工作;銳意結交騎尉趙克俠,以便從中舉事,因清廷對新軍防範甚嚴,未果。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告捷,長江沿岸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擁護共和政體。此時江寧提督張勛獨效忠清廷,對抗江浙起義軍,加緊控制滁、全、和、含等州縣。文江認為起義時機已到,遂匆匆返回邵灣,召集王甲三等,密商起義大計。迅即組織起義軍民千人,並組織一支敢死隊,以四子和庚為隊長。一面派得力助手前往浦口,勸故交左金台(張勛部團長)率部起義,切斷張勛歸路;一面令次子砥青兼程往合肥,約請吳暘谷等人配合。同時,在今駱集鄉黃山峰山廟內舉行誓師大會,宣布起義計畫和紀律。因所購軍火未能及時運到,募集軍款受到阻礙,原定農曆九月二十八日起義日期,被迫推遲。遷延日久,事機失密,全椒縣清廷知縣邵正丙於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公曆12月30日)帶兵夜襲邵灣村。文江不幸被俘,五子御鳴突圍時遭射殺。六子象峰被擒,一老婦出於對革命同情,認為己子,得免。砥青抵肥後,合肥已成立軍政府,派軍來援,途中得悉文江起義失敗,乃折回。

文江被俘後,大義凜然,斥邵正丙甘為虎倀,殘害百姓,隨即在古河鎮遇害。民國20年(1931)10月,象峰任山東省曹縣縣長時,為其父補開追悼會,國民黨軍政要人送唁電、輓聯甚多,緬懷其民族民主革命精神。
王再生

王再生(1903——1927),原名王繼香,後改名王湘、王再生,曾化名李胸雲、李復和、李庭漢。長崗鄉山王村人。9歲起,先後在本地私塾和國小就讀。民國11年(1922)國小畢業,次年學習於南京鐘英中學。

民國14年(1925),王再生受革命形勢薰陶,與呂文遠等在鍾英中學組建國民黨區分部及進步民眾團體“協進社”,出版《協進》期刊。此間,王再生閱讀與購買《嚮導》周報、《中國青年》、《共產黨宣言》和魯迅著作等許多進步讀物。逐步提高馬列主義水平與革命覺悟。“五卅”慘案發生後,南京各界隨即爆發反帝愛國運動。王再生緊跟共產黨,鬥爭在前,表現突出。7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後派往浦鎮鐵路工會任秘書。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5年4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經濟鬥爭委員會,王再生被推選為委員,參與負責下關地區工人運動。王再生在浦鎮鐵路工會的活動引起軍閥注意。南京地委調他到下關龍江橋“五卅工人學校”工作,隨後為籌措經費,王再生返回家鄉,在含山、和縣主要集鎮和較大村莊殷實富戶的開明人士中進行募化,經半年努力,籌集一筆經費,返回南京。由於王再生一心革命,積極工作,善於接近工人民眾,很快在下關人力車夫中建立黨的支部,在滬寧鐵路南京機務段辦起工人夜校,在英國領事館也建立革命聯繫。這年夏秋,五卅工人學校、南京機務段夜校被軍閥政府搜查。黨組織從安全考慮,調王再生去上海,以中共地下黨交通員身份到吳淞機廠工作。此時,國民革命軍已向兩湖、贛浙勝利進軍,孫傳芳在上海統治已搖搖欲墜,上海黨組織領導工人反軍閥鬥爭空前高漲。10月16日,上海總工會召開會議,商量起義事宜,決定破壞滬寧鐵路,斷絕軍閥孫傳芳後方軍事運輸,以配合北伐軍在江西前線總攻擊,並為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創造條件。21日,王再生、孫津川帶領5 名工人前往鎮江西站揚旗外破路。23日清晨,孫傳芳開往江西軍運列車在鎮江翻車。10月24日,上海工人舉行第一次武裝起義。之後,軍閥政府查禁刊物,封閉進步團體,逮捕革命民眾。王再生處境十分艱難。他一面遷移住址,一面改名、化裝,往返市區與吳淞之間進行工作。

民國16年1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職工部職工運動委員會,王再生是委員之一;同時任滬寧路黨的負責人。3月13日,王再生領導南京下關鐵路工人參加滬寧、滬杭甬兩路同盟罷工,破壞南京至鎮江鐵路,阻止軍閥孫傳芳軍事運輸。舉世震驚的“四·一二”大屠殺以後,國民黨軍查抄兩路總工會會所,逮捕總工會委員和工作人員17人。嗣後,王再生根據黨的指示,回家暫避。不多天,回滬繼續投身革命。他說:“為人在世,總有一死,碌碌無為而生,生有何意;為革命而死,死了也是光榮的。”王再生回滬後,繼續領導吳淞機廠工作。此時,上海白色恐怖嚴重,每天都有革命者失蹤、被捕、犧牲。王再生的父親聞風后,派其妻弟持家書專程赴滬,勸其返里。王再生仍以革命為重,沒有回家。不久,為安慰父親和妻子,他給妻弟寫封家信,託詞經商,隱瞞真情,信中寫道:“欲補金甌之缺,掃除舶來品之充斥,拯救平民啼飢號寒之痛苦,舍斯途而莫由。此愚見經營商業,忍飢受苦者此也,非無的放矢,而有其他意圖耳。”鏗鏘言詞,可窺其宏圖大志。同年6月底,王再生因叛徒告密,在吳淞被上海警備司令部秘密逮捕,化名李庭漢。在監獄中,王再生面對老虎凳、辣椒水、紅烙鐵等酷刑,毫不畏懼,表現了共產黨人不可征服的鋼鐵意志。敵人兩個多月的嚴刑逼供,未獲一言半語,8月底王再生在龍華被秘密殺害,年僅24歲。
張學寬

張學寬(1870——1931),字栗庵,褒山鄉下壠村人。後定居含城。學寬童年,家貧力學。生而穎異,讀書過目不忘,弱冠以前,已博覽群書,熟讀經史百家。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鏇授山東萊陽知縣。辛亥革命後,謝政返里,購置田廬,專事著述。
學寬工古詩文,精通音律,擅長書法金石。民國初,高鐵軍任和縣知事。重修鎮淮樓,請學寬作序。序用駢文寫成,古奧典雅,能協音律,時人多有讚譽。中年以後,學寬銳意學醫,終成為遠近聞名之儒醫,許多疑難雜症,垂危病人,經其診治後起死回生。有一年含山大疫(霍亂流行),四鄉病人向其求醫者,每日近百人,由是醫名大振。
學寬給窮人看病,不計脈金,對赤貧戶還免費給其治療,甚至自己拿錢替病人買藥;但對富有之家,索價很高,他常對人說:“此乃擄富濟貧之術也。”學寬集有《驗方彙編》,收有古今醫治疑難雜症200多例。
學寬常在和、含兩縣流動居住,曾設杏壇課徒講學,所授課本精心選定。教學中,他注意啟發學生,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慧眼識人,善於發現學生中人才。當代書畫家林散之,青年時也是他的學生,他見林酷愛繪畫,遂作書致黃賓虹先生,薦林在黃先生門下學畫。後來林在其詩文書畫集序言中說:“微先生之指點,吾焉有今日。”
學寬藏書甚豐,有18櫥,內有歷代碑帖300多冊。自著書《易經注》、《書經新義》、《荀子新義》、《存書》、《三傳新解》、《觀復堂詩文集》、《四書札記》、《驗方彙編》、《金石考證》等。其中《四書札記》、《觀復堂詩文集》,在其死後曾鉛印數百冊,其餘著作未能付梓,皆佚。
王愷鑾

王愷鑾(1888——1938),字怡臣,環峰鎮人。早年以官費考入北京師範學堂。學習期間,撰寫《鄧析子校正》,由商務印書館編纂出版。民國6年 (1917)畢業後,先後執教於五河、英山等中學,後回家鄉任教。愷鑾博學多才,教授國文、英語、數學三科,屬“全能式”教授。
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蔣光鼐、蔡廷鍇不滿蔣介石不御外侮政策,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福建事變”。愷鑾連襟李立民,時任福建閩候縣長,急邀王愷鑾赴閩共舉大事,愷鑾星夜兼程趕往福建,參加這一革命義舉。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面對家國淪喪,山河破碎,愷鑾痛心疾首,感慨系之,曾賦詩明志:“五十韶華逐逝波,家亡國破繼無廬;生難殺敵非夫也,力不從心奈老何。”
民國27年,含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王愷鑾恥於做刺刀下“良民”,攜全家老小,避難駱集。聞聽家中藏書及其所著《文心雕龍補註》原稿等著作被焚燒、撕毀、丟棄、散失,斯時,愷鑾捶胸頓足,涕淚俱下。此後,鬱鬱寡歡,憤懣不已,進而水米不進,臥床不起。是年秋,歿於駱集韋莊。
周璧

周璧(女),原名俞道明(1916——1940),環峰鎮人。出生於一個貧寒知識分子家庭。曾在含城南門初級國小任教三年。周璧長期閱讀“五四”時期進步書籍,追求新思想。在縣城率先剪掉長辮。這一社會叛逆行為,對當時青年女子來說,是極其不易的。
民國26年(1937),周璧與縣城進步青年刁筠壽,結為伉儷。民國27年,在戰火硝煙瀰漫的含山,她支持刁筠壽積極參加抗敵後援工作。民國28年春,駐含城的日本侵略軍暫時撤離,周璧隨流亡民眾回城。這時,含山地下黨組織經常以刁筠壽家為活動地點,周璧擔負警衛放哨任務。 民國29年春,周璧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新四軍奉命開闢淮南路東抗日根據地,抽調一批幹部到新區工作,周璧向組織積極要求參加新四軍東進大隊,被批准分配至蘇北高郵湖黎城區磨臍鄉任指導員。
磨臍鄉是剛開闢的新區,敵情複雜,敵頑、土頑暗中勾結,企圖顛覆抗日民主政權。她勇敢地組織民眾展開向地方豪紳奪槍、借糧鬥爭。6月28日,周璧在鄉政府召開大會,被混入鄉政府的“鄉長”誘騙綁架,六、七個粗野大漢,對她橫施暴力,周璧憤怒地斥罵暴徒;“你們為什麼抓我們,我們有什麼罪?你們這些民族敗類,不改邪歸正,自己不抗日,還不準人民抗日,配做一個中國人嗎?有本事跟日本鬼子拼去……!”匪徒們氣急敗壞,周被打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最後,喪心病狂的匪徒們端起刺刀刺向她的胸部,周壯烈犧牲。
慶承文

慶承文(1874——1940),字西琴,環峰鎮人。清末秀才,與張治中結為摯友。精中醫,長書法,以勤學不輟、好善樂施為鄉人所敬仰。
早年,家境貧寒,為謀求生活,光緒十九年(1893年)被介紹受聘於南京李鴻章長子公館作啟蒙師。李公館藏書甚富,其中中醫典籍頗多。在這裡他飽覽群書,開闊眼界。每於課讀之暇,潛心研究中醫藥典,樂此不疲,頗有所得。一天,李鴻章長子瘟濕病重,遍請南京名醫治療會診,月余不見起色,垂危旦夕。主人全家慌亂無措,有一侍者進言請他診治。他詳加詢問,認真觀察,靜聽聲息和仔細切脈。對處方慎作配伍,惟恐差池,並囑侍者隨時告訴他,倘有哭聲即備卷行李逃逸。突然間,病者藥後精神轉佳,且思飲食,再經複診,數日後痊癒,公館主人邀集原會診醫生作陪設宴酬謝他。席間,他以經典為據,詳細介紹該病治療方法,指出此症並非束手無策之絕症。在場眾人無不敬佩,一時名噪南京城。
回到含城後,求醫者盈門。民國10年(1921),他與嚴道治在含城小東門創立“慈善會”,購地建屋,受到當時省府褒獎並贈匾兩塊。凡含城修建街道等公益事,他都捐助。民國27年含城淪陷,日本侵略者施行細菌戰,到處投毒,縣內瘟疫嚴重,一天竟死亡30多人。疥瘡、瘧疾等病到處流行,經他與含城中醫嚴紹徐等人搶救,介紹利用本地產的中草藥防治,城鄉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慶承文在含山、和縣和巢縣一帶,行醫長達40年之久。
胡春霖

胡春霖(1882——1941),原名胡賢璋、字默青,褒山鄉環塘上壟村人。少時家貧,備受地主豪強欺凌,乃發奮苦讀,學而有成。年十七,以案首入學為諸生,後又獲優拔,曾在本地鮑探花家教家館,鑒於世變,棄教遊學上海師範學堂、安徽存古學堂,繼入北京大學,攻哲學、法律、獲學士學位,後又遊學日本。
胡春霖早年加入“光復會”、“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致力民主革命。曾任《中華報》編輯,先後發表《國是之定在政教合一》、《論國家當厲行強迫教育改良學制以發揮國教之精神》等文。
民國初,春霖任安徽農業學校學監主任。民國2年(1913)底至北京。民國4年任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教授兼學監主任。
民國14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春霖被選為北京大學滬案後援會委員,同時還被選為北京各大學教授成立的外交討論會文牘主任。又與李石曾、蔣夢麟等發起成立“國民外交後援會”。是年底,春霖南下廣州參加北伐,任黃埔軍官學校政治教官。
民國19年,春霖經李濟深推薦,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建設廳長。任職期間,參加籌備創辦安徽大學,積極興修水利工作,疏通河流,開墾荒山,發展林、牧業。
民國18年,李濟深為調解蔣桂戰爭,被蔣介石誘騙軟禁於南京湯山,春霖冒險探視,因而受牽連,東渡日本避難,入東京帝國大學從事政治哲學特約研究,歸國後,著有《日本政治、經濟考察》。
民國26年七七事變,春霖積極主張“全國團結、抗日救國”,經武漢來到四川重慶,積極參與李濟深、朱蘊山組織開展的“團結抗日”活動。
民國30年3月5日,春霖參加蔡元培逝世一周年紀念會,在赴會途中,曾與子女胡光亞、胡士慧談及李濟深要他到安徽與新四軍領導聯繫,開展安徽抗日活動,並表示接受李濟深意見,整裝待發。3月16日,突然吐血,因治療有誤,17日9時病逝於重慶。
胡春霖逝世後,生前友好李濟深、張難先、馮玉祥,于右任、張治中、柯璜、黃右昌、朱蘊山等人,共同發起創辦“春霖中學”於四川省銅梁縣,抗戰勝利後,遷來安徽蕪湖大礱坊,李濟深任董事會董事長。

旅遊景點

人文景觀、旅遊景點眾多 全縣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兩大景區。一是褒禪山風景區,包括因楚國名將伍子胥智過昭關的歷史故事而聞名遐邇的古昭關、因北宋宰相王安石傳世名篇《游褒禪山記》而勝名遠揚的褒禪山華陽洞、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仙蹤大城墩遺址、江淮之間現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橋——仙蹤江淮橋以及與半湯溫泉一脈水系的謝集湯湖溫泉等。二是太湖山風景區,包括別號“江北小九華”的太湖山,群峰連綿、佳木蔥蘢、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華東第一的太湖山養鹿場,'98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凌家灘古文化遺址等。
社會事業長足進步 教育事業發展迅猛,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聯考本科達線率連續六年在全市四縣一區中位居第一,含山中學創建成為省示範高中,含山二中創建成為市示範高中;科技創先工作於1997年順利通過省級驗收,2000年、2001年、2002年連續三年獲全市科技進步考評前兩名;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在全省率先實現縣城至鄉鎮有線電視光纜聯網,1999年成為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2001年在全省首家建成廣電寬頻數據網;衛生上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縣醫院和運漕、東關、環峰、仙蹤衛生院等5家醫療機構分別獲得“等級醫院”和“愛嬰醫院”稱號;文明創建成效顯著,綠化、美化、淨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含城文明創建工作位居全市第二;文化事業發展較快,2001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文化先進縣”;體育運動蓬勃開展,縣體育局和含山中學雙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全省縣級田徑運動會含山代表隊獲男子團體第一名。
農業產業
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 種植業主要以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為主,水產品以甲魚、河蟹、青蝦最為馳名。近年來,我縣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已逐步形成了優質米、優質油、特種動物規模養殖、經果林、出口蔬菜五個主導產業和鹿系列產品、紅瓜子、名優茶三個特色產品;成功地建成了3個萬畝高標準優質油菜生產基地、5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基地、華東地區最大的養鹿基地以及青蝦養殖基地、古塔路特種動物養殖走廊;組建了巢紅瓜子有限公司、鹿業有限公司、名優茶開發公司和獺兔養殖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華陽牧業公司被列為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褒禪山”牌麻油、“大平牌”純正葵花油及茶籽油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巢紅牌”紅瓜子被省政府評為'98特色農產品,並成功進入上海1000多家超市,“昭關翠須”茶葉、“凍運漕青蝦”獲“第四屆全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工業

工業形成了六大支柱 即釀造、日用瓷器、針織服裝、建材、機械鑄造和磨具。釀造業主要有運酒集團和金太陽啤酒有限公司,運酒集團是國家大型企業,年白酒生產能力1.5萬噸,主要產品有“運沉香”、“華陽春”等中低檔白酒;金太陽啤酒有限公司,是金種子集團的下屬公司,年生產能力8萬噸,主要產品為“狂人”、“太陽”系列啤酒。含山瓷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日用瓷器生產企業,年產日用瓷器5000萬件,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針織業年生產400萬件成衣,產品遠銷中東、北非、南美、歐洲及東南亞地區。建材業年生產能力200多萬噸。機械鑄造業年加工能力達20萬噸。巢湖砂輪公司是省政府授予的高新技術企業,國家中二型企業,東關牌水泥、皖中牌瓷器、巢湖牌砂輪、運漕牌白酒等相繼被評為省部優產品、省政府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此外,還形成了林頭鑄造、環峰祁門麻油和銅閘膠合板等三個專業市場。

風俗習慣

一、歲時節日
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為 “春節”。男女老幼穿著一新,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們喜氣洋洋,見面互致問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輩叩拜長輩。春節間,親戚鄰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攜帶一定禮品,被拜者備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飲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兩餐的)。早餐喝茶,吃早點、麵條或元宵之類。中晚餐菜餚豐盛。亦有春節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國後,人民政府提倡過革命化春節,廢除陋習,保留良俗,倡導新風。機關團體紛紛給烈軍屬拜年、慰問孤寡老人、舉行春節團拜和春節聯歡會等活動。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縣人稱“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團圓。是日晚,縣境各地遍鬧花燈,有龍燈、花挑和踩高蹺等形式(此俗民國及建國初期盛行,近年無)。元宵節後,民眾娛樂、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少,民諺曰“吃了月半飯(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乾”。
夏至是牧童的節日。舊時耕牛在該日可散放於野。縣內除圩區外,其它地區有“煉谷墩”習俗(“谷墩”諧音“谷登”,寓“五穀豐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場壘一土墩,高丈許,中央栽一棵早已備好的枯樹,樹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燒,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家長要給牧童買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禮物。早餐後,養牛戶備上酒菜到“谷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後與牧童在此共用野餐。
建國後,隨著農村國小教育的普及,學年兒童皆入學。“煉谷墩”習俗漸廢。縣人尚流行吃炒蠶豆的習俗,民諺:“夏至吃粒豆,一夏都不瘦”。 端午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早餐喝茶,吃綠豆糕和粽子。粽子是以糯米、或糯米分別與紅棗、綠豆、火腿肉等原料搭配,以鮮蘆葉裹成,清香可口,為端午必用食品。中午設豐宴,飲雄黃酒,晚餐如平常。
舊時,縣人以為該日邪毒之氣最盛,習俗大多與驅邪相關。是日,吃大蒜、鹹鴨蛋,以雄黃灑灑於住所內,塗於小孩耳鼻額頭等部位,於正午將菖蒲、艾割下懸於門旁;掛鍾馗畫像於堂上;給孩子掛“端午錦”(此錦內裝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物,以花布縫就,香氣四溢),穿虎頭鞋,掛長命鎖,圍繡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蠍子、老虎)的兜肚子。建國後,上述習俗已較少見
端午節後,縣境內裕溪河、清溪河、得勝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鄉民們有賽龍舟的習俗,鄉人稱為“劃龍船”,競賽時,河內龍舟競渡,岸邊人潮湧動,氣氛熱烈。此活動一般至農曆六月初六日終止。
含北習俗,端午日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椹,民諺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
縣人有此節給長輩拜節的習俗。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早餐食糯米糍粑,中晚餐以鴨子為主菜。晚上露天設席,置新秋果實(如菱角、柿子、石榴等)和月餅,放鞭炮以貢月,嗣後,闔家共嘗之。貢月一俗,舊時很講究,近年較少見。該節前夕,縣人皆攜月餅等禮物給長輩拜節。
除夕農曆年最後一日,俗稱“大年三十”。是日,家家將家務事處理完畢,外出人口都要盡力在此日趕回家。門上貼春聯,放鞭炮,全家歡聚一堂,吃年飯。舊時,晚上全家人坐守長夜,為“守歲”。近年電視普及,全家團聚觀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節目。
上述數節是縣民間主要傳統節日,此外,較有影響的節日有:
立春舊時於是日焚香、張燈、放鞭炮。至親好友互請春酒。素有“新春大似年”之說,建國後淡薄。
上七農曆正月初七日,俗稱“上七”。是日,家家焚香禱告神靈祖先,祈求一年平安。早餐吃雞蛋、糖、糕之類扁食,中晚餐時,先鳴放鞭炮,後全家聚餐。此節五十年代漸廢。 二月二民眾稱為“土地日”和“龍抬頭”。白天鄉民祭本方土地,晚間玩“龍燈”。建國後廢棄。 清明縣人於此節前數日即陸續去祖墳祭祖,清明節為高潮,節後停止。建國後,機關、廠礦和學校等團體組織幹部、工人、學生前往烈士墓獻花圈、掃墓,紀念先烈。
舊時,縣人於是日折柳枝掛在家門旁,以避邪氣。今廢。
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日”。是日晚,戶戶在家前屋後焚紙祭祖。建國後此俗漸廢。
重陽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縣人崇尚登高,地方文人相聚持鰲宴飲、吟詩作對。
冬至縣人於該日起去祖墳祭祖,持續至除夕。民諺;“冬至上墳上到年,清明上墳上在前。”為祖墳培土也在該日進行。
法定節日
民國時期的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植樹節:3月12日;教師節:6月3日;國慶節:10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國際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青年節:5月4日;護士節:5月12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辰:7月1日;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1984年始);國慶節:10月1日。
上述節日,政府或規定一定假期,或組織相應的慶祝活動,氣氛熱烈。
地區性節日
張什一村老人節張什一系福山鄉鄉政府所在地。1984年,民眾議訂,自該年起,每年冬至日為該村老人節。是日由村長召集全村60歲以上老人歡聚一堂,並設宴慶賀。
二、婚喪喜慶
婚嫁
建國前,縣內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講究門當戶對。其程式分為訂婚、朝節、送日子、迎娶、拜堂、鬧房等步驟”。
訂婚一方家長(多為男方)相中另一方後,即請媒人說合。若對方家長也滿意,即請陰陽先生配合雙方子女的庚八(所謂庚八,指生辰之年、月、日、時之乾支),如相合,即選擇吉日,填好男青年庚帖,備置聘禮,由媒人送至女方,並帶回女方庚帖,男方即宴請親友、鄰居,宣布訂婚。
朝節訂婚後,每年端午、中秋,男方至女方拜節。結婚當年的中秋節禮節尤為隆重,女方親戚皆是送禮對象,禮品一般為月餅、鴨子、煙、酒等,俗稱“拖酥”。
送日子“拖酥”後,男方即請陰陽先生選擇婚期,說明注意事項,並告之女方,謂之“送日子”。同時以“正禮”送女方家長,“代禮”送女方父母同輩親戚 (受者至婚期還禮祝賀)。女方在接到“日子”禮品後。便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男方彩禮的多寡準備嫁妝。俗話說:“大戶人家貼錢嫁丫,中戶人家僅錢嫁丫,貧戶人家落錢嫁丫。”
迎娶婚期前一個月,女子漸減飲食,婚期前三日尤甚,謂之“扣茶飯”。迎娶時,男方一面在家宴客、謝媒,一面組織隊伍迎娶新娘。迎新隊伍由花轎前行,吹鼓手隨後,一路上鼓樂不斷,鞭炮聲聲,喜氣洋洋。含中、含北習俗,男方起轎時,轎內放公雞一隻、腳爐一個,回轎時,女方配母雞一隻、土基一塊,寓成雙成對,新娘不忘娘家故土之意。
轎至女方門前,女方大門緊閉,男方在門外鳴炮相催,並不斷向門內遞一定數量的錢幣—該幣以紅紙包裹,謂之“催門包”。女方在門內鳴炮相答。新娘上轎前,先全部換穿男方帶去的“壽衣”(壽衣系給老年人準備的死後穿的衣服,意寓長命百歲)。接過父母遞來的飯菜,不食,由兄弟接下,意謂丟下娘家的衣飯碗。隨後新娘站在盛滿稻穀的斛上,兄弟背之上轎,並陪同其至男方家,謂之“送親”。新娘自上轎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家,謂之“哭嫁”。轎至男方門前,由全人(原配夫婦雙全,有兒有女之人)在轎下置兩個口袋“送親人”將新娘背下轎,新娘踩在袋上,隨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稱為“傳代”(“傳袋”之諧音)。
拜堂新娘至堂屋即與新郎舉行婚禮。一拜天地,再拜男方祖先父母,三夫妻對拜。拜畢入洞房。入洞房後,二新人先喝傳杯茶,後由童男童女相陪,吃團圓飯。
鬧房晚間,村鄰親友皆來“鬧新房”。習俗“三天不分大小”,即無論老少皆可鬧房,鬧房時,一說吉利話,一答好,氣氛熱烈。
1951年,國家頒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辦。農村逐漸廢除包辦婚姻,廢除配庚八、坐轎、拜堂等舊俗,其餘仍襲舊俗。城鎮青年結婚,一般經雙方自由戀愛、登記結婚,再宴請男女雙方親友慶賀,散發喜糖。或旅行結婚,或舉辦,集體婚禮(1988年,東山、九連分別有3對、5對青年舉辦集體婚禮),婚事簡辦成為新的社會風尚。70年代後期以後,城鄉少數人家婚禮呈現鋪張趨勢,男方要備置彩禮、房子、家具、家用電器、腳踏車等物,以轎車迎娶;女方也要置辦豐盛的嫁妝。
喪葬
人死後即辦喪事。其程式是:擦洗死者身體,換穿壽衣(俗稱“老衣”),壽衣古制為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褲子。家貧者,以假領假腰配足其數以代之。換穿鞋子(俗稱老鞋),為紅布軟底鞋。胸口蓋壓犁鏡。臉上蒙一張草紙,稱為“蒙面紙”。口中放一枚銅錢,稱“含口錢”。屍體停放一段時間後方可入棺,是為“冷屍”。入棺時,先於棺底均勻放置拳頭大小的石灰包,其數目以死者的年齡為準。屍體置其上,隨後將棺材置於兩條板凳上,並按一定規矩停放於堂屋。其下方點燃香油燈長明,稱“七燈”。燈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紙條,稱“招魂幡”。牌前點香燭,香燭前置一碗飯,飯上豎立一熟雞蛋,直插一雙筷子,稱為“倒頭飯”。孝子(死者的兒子)要日夜守靈致哀,親友亦輪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間,親友前來弔唁時,孝子應在門口跪接,出葬前,要讓親友與死者見最後一面,接著將棺蓋封牢,出葬日選擇農曆單日。出葬時,孝子登門跪請八大漢,以“龍槓”、“龍繩”和“出喪槓”等喪具抬棺上山,親友帶孝哭送。棺至墳地,舊俗以稻草掩蓋之,三年後擇地入土。50年代後,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稱為“復山”。七日,以蘆葦等物扎一小梯靠於院牆引亡靈回家探視。若死者為年長者(六十歲以上),下葬後,其家庭要大擺酒席宴請前來弔唁的親友,稱為“辦白喜事”。
1977年5月,縣在環峰鎮建火葬場一座。同年,縣倡導“廢除土葬,實行火葬”的新風尚。從建場至1988年底,全縣火化屍體中,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者火化占多數。其具體程式是:單位張貼訃告,述其歷史,評其功過,屍陳火葬場。擇日組織有關人員向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以盒留存。開追悼會。撫恤死者家屬。
回族實行土葬,請專門清洗人在家將死者洗淨,以白布包裹置於經盒(類似棺材),請阿訇誦經,後由回族親屬抬上山,再用白布帶將屍體緩慢放入土坑。親屬站下方,阿訇站上方誦下土經,儀式畢即堆土。經盒帶回備用。
生育
婦女懷孕期間,娘家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則於臨產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乾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後用開水泡食。
生育後,產婦一般休養一個月,俗稱“坐月子”。其間,家人準備老母雞、豬肉等營養食品以使產婦身體得以恢復。貧窮人家,產婦未至滿月即參加輕微勞動,甚至產後幾天即下地幹活。
產婦的家人則攜紅蛋等物至娘家親戚報喜。嬰兒出生三日,要為其洗澡,稱“洗三朝”。洗畢,以傘遮嬰兒至門外拜天地(打傘是為了避免嬰兒的血腥氣冒犯神靈,一說傘可使嬰兒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靈保佑“長命富貴”。
出生九日,要“做九朝”。產婦娘家親戚同來祝賀,稱為“送粥米”。賀禮一般為贈給產婦以營養品,贈給孩子以衣帽、裝飾品或錢幣(稱“百歲錢”)等物,婆家設宴盛情款待,並回贈紅蛋等禮品。運漕、銅閘一帶,“送粥米”不集中在九朝這一天,婆家不集中設宴。
七八十年代,城鎮居民生育子女時,親友同事一般贈給孩子“百歲錢”。其家長集中設宴酬客。
至小孩盈周年,由外婆饋贈禮品:項圈、手鐲、腳鐲、長命鎖、飾有銀質十八羅漢狗頭帽、繡上八卦圖案的兜肚、虎頭鞋等。同時,外婆還要給孩子“抓周”—用篩鏡(篩子放在稻籮上,籮內放面鏡子)擺上各具象徵意義的物品,如文房四寶、刀劍模型、算盤、胭脂花粉等物,讓孩子隨意抓取,以被抓之物作為預示孩子成年以後的發展趨向,“抓周”大多在較富有家庭流行,貧窮戶則較淡薄。
壽慶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雞蛋麵條,預祝長壽。逢整數生辰,如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等,則又較一般生日隆重。
做壽年齡從六十歲開始,以後每隔十年一次,循“做九不做十”之俗,例如,六十壽辰即提前到五十九歲生日來慶賀。壽慶之日,親友攜禮祝壽,壽禮有衣料、鞋帽、錢幣、壽匾、壽聯、壽茶(麵條、蛋、肉等食品)等,主人設盛宴慶壽。少數人家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壽桃粑粑,散給親友和鄰里。
做壽之俗,含中、含北盛行,含南則較為少見。
建國前,少數官僚豪紳給死者做冥壽,藉以榨取錢財,建國後絕跡。
三、迷信陋習禁忌
迷信
抬菩薩旱久無雨,民間即抬龍王或其他菩薩至野外廣場上,含南習俗將菩薩置於乾涸的水塘底,敬香、朝拜祈雨,直至下雨時,才將菩薩請回廟內。
若久病不愈,則認為惡鬼纏身,家人遂請菩薩到家裡去捉鬼,或將菩薩請到藥鋪,按其旨意取藥以治病。
每年正月初,含山流傳抬菩薩打樁的風俗。其步驟是:第一天晚上將菩薩抬至某家(稱座家),村中各家家主皆去祈請菩薩保佑風調雨順、家人平安。次日,村人即抬著菩薩巡視各村,每至一村必鳴鞭炮相迎。最後以抬菩薩者力疲時落腳位置來判斷該年的吉凶。
算命此術是運用排生辰八字、相面、測字等方法來預測人的命運。算命者大多是盲人,在民間遊歷,收取一定費用。
叫生魂孩子、成人久病不愈,或受驚嚇發燒,則認為魂魄失散在外。母親或其他家人於夜深人靜時,於戶外邊撒五穀邊喊病者的乳名,另一家人隨之答曰“來了”。直喊至病者床前。如此連續數晚。
沖喜老年人病重,家人為其趕製老衣(死後穿的衣服),準備棺材;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家人為之娶親,但婚後暫不同居。統稱“沖喜”。
唱平安戲打醮鄉村若遇瘟疫、火災或其他災害,村民則認為不平安,遂集資請戲班子來唱京戲。60年代後,鄉村一般以放電影取代之,稱唱平安戲。或集資請“山人”(即道士)念誦經文,稱為打醮。
上述活動皆耗資巨大,常由相鄰數村聯合舉行。 農曆七月十五祭祀是日,民間稱為“鬼節”。人們於當晚到三岔路口,按先祖人數劃圈焚燒紙錢,並增劃一圈以祭孤鬼。
擇墳地人死後,鄉人即請“風水先生”尋找合適的墓地(舊稱“風水寶地”)以葬之。民間認為:祖先墓地的好壞影響著家族未來的興旺與否,故很慎重。
巫術治病巫婆以坐壇(謂某大仙附體)、細察病者衣服、朝亡(謂某死者陰魂附身)等方法,並以香灰、“仙水”、“仙丹”等讓病者服用,以便敬神、驅鬼,達到治病目的。
上述習俗主要在建國前流行於民間,建國後,抬菩薩、沖喜、擇墳地等消失,餘俗亦罕見。
陋習
賭博其主要方式為押寶、推牌九、打麻將等。民國期間,賭博風行,運漕等鎮公開設賭檯,以“打頭子”(從贏家抽利錢)取利。很多賭徒因賭博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建國初,人民政府明令禁賭,賭風收斂。70年代後,有回升趨勢。政府屢禁未絕。
吸 鴉 片鴉 片 制 作 程式繁多,價格昂貴,久吸成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清末民國時期,縣各鎮皆設鴉片煙館,運漕數十家,清溪鎮9家,巨興6家。出入煙館的大多是鄉紳子弟和遊手好閒之徒。他們沾染此習,無法戒之,不少人因此耗盡家資,淪落街頭。建國後,此習得以根除。
狎娼民國時期,環峰、運漕、仙蹤等鎮公開設定妓院。民國25年(1936)當地政府明令禁娼,娼妓由明轉暗。建國後始根絕。
溺嬰清末民國時期,貧困人家無力撫養更多的子女,又節育乏術,或因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多將剛出生的女嬰溺死。建國後,此俗始廢。
裹腳清末時,婦女崇尚裹腳。即在女孩幼時,家長便用布、線等將腳長期裹起來,成人後仍呈小孩腳形狀。時稱“三寸金蓮”。民國初此俗漸廢,現已絕跡。
禁忌
1.語言禁忌:
死忌言“死”,稱“老了人”、“過世”、“走了”。小孩夭折稱“丟掉了”。 買中藥忌言“抓藥”,稱“抓香茶”。中藥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間讓人踩,好讓行人將病“帶走”。
春節三日忌說不吉之言(俗稱破話)。
2.行為禁忌;
春節三日忌打罵小孩。正月初一忌搓元宵,謂搓元宵是“白手打白手一年無獲”;忌動鐵器,包括針線、菜刀、鍬等農具;忌外倒垃圾,忌外出汲水。
拜年、拜節、探望病人、婚俗中送庚帖、朝節等都必須選擇上午。忌下午或晚上進行。
逢年過節或遇紅(婚)白(喪)喜事忌打破碗盞,若遇之則說“打發了”、“碎碎(歲歲)平安”等語解忌。
新婚後第一個月忌空床,若無人則置兩條扁擔於床以代人;婦女在婚後的第一個春節忌同丈夫在娘家同居;寡婦或改嫁的婦女忌出入紅白喜事場所。
抬病者看病時須使病者腳向前;抬死者則使死者頭向前。
出喪途經每個村莊時要鳴放鞭炮,否則被認為會影響村莊平安;客死外地者,忌將屍體抬回家;壽衣料忌用毛織品或皮毛製品,套用絲綢、棉紗織品。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時,門頭上懸掛鏡子,外人見之即不步入門檻探望,只在門外問候。等產婦滿月、孩子病癒後,取下鏡子解忌。
產婦在產後一個月內忌入別家大門,商店門(俗稱糟門)不忌。
嬰兒首次去外婆家須用鍋菸灰塗黑鼻尖,身插桃樹枝,背上束紅帶,以便驅邪逐魔。
3.其他禁忌
喜鵲忌下午叫,俗稱“早報喜,晚報喪”。
晚上忌聞貓頭鷹叫。俗稱其叫聲預兆“一更火,二更喪,三更四更叫天光。”
小孩忌食魚卵(俗稱魚籽),謂食之不識數;忌食未孵成禽的家禽蛋,如雞,鴨、鵝等蛋,俗稱“妄蛋”,謂食之不聰明。
建房時,房屋中梁(木劍)和房屋山牆(土劍)皆忌對著前面人家的堂屋大門和香火,否則會影響人家平安。前面人家的煙囪忌對後面人家大門。
四、衣食住行

服裝民國時期,農民以自織的土布(俗稱“家織布”)為衣料,顏色多為紅、綠、青三色。夏天著褲頭,肩披一條約五尺長的粗布巾。冬季上著棉衣,式樣男為對襟,女多為大掩襟;下著紮腳棉褲,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傳,俗語說:“新老大,舊老二,補補衲衲是老三”。鄉紳富豪夏穿洋布長衫,女穿旗袍、羅裙;冬著皮襖(質地為羊皮或狐皮),外罩馬褂。春秋多以中山裝、長衫和套褲為主。
建國初期,主要沿襲舊習,布料主要採用細平布、花布和嘩嘰等,後普遍流行卡嘰、燈芯絨(60年代);滌確良、滌卡、毛料(70年代);呢絨、滌綸、尼綸(80年代)等。 顏色多為藍、黃、灰、黑等,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艷麗,花樣繁多;式樣主要有中山裝、列寧裝、軍便裝、西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喇叭褲、牛仔褲(春秋);棉大衣、滑雪衫、羽絨衫、夾克衫 (冬);冬類裙裝、香港衫、襯衫、單褲(夏)等等。
鞋(襪)清末民國期間,日常多穿土布鞋、草鞋,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窩子做的雨鞋或釘鞋(此鞋底部密釘鐵泡釘,鞋幫密衲棉線,以桐油塗外表數遍,不滲水),少數富戶著元寶口膠鞋。婦女多著自製的繡花布鞋。
建國初期沿舊習,後逐漸流行力士鞋、解放鞋、旅遊鞋、球鞋、皮鞋(春秋),塑膠涼鞋、塑膠拖鞋、皮涼鞋(夏)、布棉鞋、皮質棉鞋(冬)。雨天穿淺、深筒膠鞋。80年代婦女多著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民國時,城鄉居民大多不穿襪子,少數穿口袋式套襪,男白粗布質,女黑布質。建國後,普遍著“絲光襪”、“棉紗襪”,80年代著尼綸襪。夏季時,城鎮男著薄絲襪,女著長筒絲襪,農村大多赤腳,下水田勞動時有穿超過膝蓋的長筒水襪,以防蚊蟲螞蟥叮咬。
帽清代秀才、貢生、舉人等戴官帽,以黑綢布制,上飾紅色小球。
民國時期,鄉紳戴“禮帽”,貧民戴狗頭帽、四塊瓦板鼓帽,富家子戴繡花風帽。婦女以花頭巾扎頭,老年婦女冬季戴包頭,或戴青布巾。建國後,農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舊俗,城鎮居民及農村青年人多戴黃軍帽、鴨舌帽、工人帽(春秋),棉軍帽(冬)。
首飾(髮型)舊時,年輕女子用紅毛線(又俗稱“頭繩”)扎辮子,式樣為“榔頭角子”,已婚婦女梳“粑粑頭”、戴簪子、插頭釵,其飾品銀質居多,少數為金玉質。抗戰期間梳“柿子頭”,戴耳絲(即耳環,為金銀質)。嬌慣男孩左耳扎孔戴耳墜子(民俗稱耳扎孔系破相能折災),戴銀手鐲、腳鐲、項圈等,佩長命鎖。鄉紳戴金戒指(俗稱金箍子)。男性髮型多為“平頭”,後梳“西洋裝”、“分裝”。
建國後,年輕女子先流行梳雙辮,後剪耳朵毛,其餘皆沿舊習。至1978年後,理髮運用護髮、染髮、燙髮、吹髮等技術,男女青年髮型多樣。但老年人髮型依舊。與此同時,戴金銀首飾之風在民間流行。

主食民國時,貧家隨季節而改變飲食。春季農忙時,多食野菜飯、粥;午收後,以水磨麥子“連麩搗”(即麩與面混合物,又稱“驢嘆氣”)食用。農曆七、八、九月多食秈米;農曆十月份,以瓜菜、山芋為主食,俗語說:“鐮刀上牆、家中斷糧”。農曆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兩餐,為菜飯或菜粥,俗稱“糠菜半年糧”,少數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建國後,縣人普遍以秈米為主食,並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時,以麵粉製成饅頭、粑粑、麵湯、麵條等食用;夏收後,以秈米和粳米混合磨製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後,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陰乾後成陰米子食用;春節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製成糖稀分別配以“陰米子”、芝麻、黃豆、花生等製成各種糖果食用。
餐次農村習慣早晚粥、中午飯。農忙時,下午于田間增吃一餐,謂之晚茶。城鎮居民中年長者早餐有喝茶、吃早點的習慣。名早點有油炸巴巴、炒麵皮、煮乾絲、燒賣、餃子、各類包子、五香蠶豆、糍粑、油條、麻花、糰子、方糕等等。其餘早餐以燙飯、炒飯、粥為主,中餐煮乾飯,晚餐多炒飯。
菜餚農村以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則宰殺家禽、採購葷菜。城鎮居民在70年代以前,以素菜為主,輔以葷菜,近年葷素並重。
素菜有白菜、蘿蔔、菠菜、芹菜、包心菜、韭菜、茼蒿、莧菜、通菜、花菜、芥菜、油菜、芫荽、萵筍、黃瓜,南瓜、冬瓜、北瓜、絲瓜、瓠子、菜瓜、西紅柿、雞心菜、胡蘿蔔、洋蔥、茄子、辣椒、黃豆、扁豆、四季豆、土豆(馬鈴薯)、甘薯、紅豆、蠶豆、豌豆、藕、蘑菇、銀耳、海帶、姜、蒜;豆製品有豆腐、千張、乾子、豆腐果、豆汁皮(人稱“皮子”)、皮棍(腐竹)、豆芽菜、豆圓、豆餅等。
葷菜有豬肉、家禽肉、牛肉、羊肉、狗肉、野雞、魚、蝦、蟹、鱉、黃鱔、河蚌、螺螄等。
地方名菜有掛爐燒鴨、清蒸鱖魚、八寶鴨、八寶飯、醋肉子公雞。
縣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冬季,喜醃製各類蔬菜、魚肉、家禽、辣椒、生薑、香腸等食用。

住房民國及建國初期,縣境普遍居住土牆草房,沒有窗子,廚房,不設煙囪。鄉紳和城鎮居民多居磚牆小瓦房,其中運漕鎮街道建築多為兩層木樓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漸興土木結構的瓦房,但土牆草房仍占主體,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城鄉建房以磚牆瓦房和樓房為主。其造型美觀,寬敞明亮,平房較常見的是五間,中間敞三間,兩邊各隔一間,名曰“明三暗五”,樓房一般為二層。每層三至六間不等。
建房舊時,建房先請地理先生選擇屋基地,定大門向並擇吉日動工興建,建國後此俗廢。上樑前一天,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屆時,兩旁柱上貼對聯:“上樑喜逢黃道日,豎柱正遇紫微星”,同時,在大樑上掛紅布,焚香放鞭炮,然後由木工上中梁,木工邊作業邊說好。房主先蒸一籠糯米飯或包子,寓“蒸蒸日上”之意。並撒喜糖讓孩子們哄搶,以哄托喜慶氣氛。上樑後,房主還要給木工包喜錢。
單位建房無此習。
遷居舊時,遷居須選擇吉日,一般以農曆八日為安。於天亮前進行,取“越搬越亮”之意。屆時先焚香,放鞭炮,後搬家俱,親友皆來賀“喬遷之喜”。此俗今已淡化。

民國時,縣人外出絕大多數是步行,少數富紳坐青布小轎或軟轎子。運輸貨物以肩挑為主,少數利用小木船、送腳毛驢等運輸工具。建國初期,基本上沿習舊俗, 60年代後,乘坐汽車、火車、輪船等(此三者建國前雖已在境內出現,但數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運輸時以板車為主。同時,拖拉機、汽車等運輸已出現。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腳踏車逐漸在城鄉普及。汽車客運中,國營客車普及;私營三輪車、麵包車也發展起來,並與國營客車一起成為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鐵路沿線居民則多乘坐客運火車,沿線有關單位多利用貨運火車大規模運貨。裕溪河、得勝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機動水泥船載客運貨。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