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觀音糖

含山縣清溪觀音糖,形如手指,潔白如玉,味甘如飴,香酥可口,為地方食品名產,饋贈佳品,名馳省內外。

含山縣清溪觀音糖,形如手指,潔白如玉,味甘如飴,香酥可口,為地方食品名產,饋贈佳品,名馳省內外。
清溪觀音糖歷史悠久。相傳在唐朝,有一食品手藝人住在清溪鎮迎水庵內,利用泉水,用米、面作原料,製成多種食品,後來研製成一種潔白細嫩的糖點,其形猶如庵內觀音菩薩的玉指,並有觀音濟世之意,遂起名觀音糖。過去,每逢過年過節,當地人都把它作為供神贈友的供品和禮品。
觀音糖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每制15公斤觀音糖,需用摻和製成的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純白糖13公斤,同時放入鍋內煎熬。關鍵技術是掌握火候。火力大小、時間長短要恰到好處。到了火候,及時取樣“水淬”(有的用口嘗)。就是取出一點糖,投入水中,約一分鐘時間取出,用手指碾碎,如發出喳聲,糖骨子就不老不嫩,制出的觀音糖就潔白,細嫩中有藕孔,進口酥脆甜美,嚼之無渣。運漕、林頭、環峰等地,用同樣原料、同樣加工方法、同一人製作的觀音糖,和清溪觀音糖相比,有兩個無法改進的缺陷:無藕孔,有渣滓。其原因,據一位有55年製糖經驗的退休老工人說,主要是水。清溪鎮位於清溪河畔,清溪河在正常情況下,是由迎水庵來的泉水匯集而成。泉水醇和甘美,終年長流,天旱不枯。因泉水常清,故名清溪河,清溪觀音糖用此水加工,因而獨具特色。
清溪觀音糖解放前就享有盛譽,近年來產量逐年上升,行銷省內外,目前正在改手工操作為機械化生產,外形更為美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