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塘

安豐塘

安豐塘古稱芍陂,又稱期思陂,是中國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於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中部地區。史載由春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建於楚莊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古時候被譽為“天下第一塘”。與後來的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隋唐以後設定安豐縣。因此被稱為安豐塘。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地。2015年10月13日,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壽縣縣長程俊華接過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證書。安豐塘(芍陂)從此成為安徽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安豐塘安豐塘
古代安豐塘南起壽縣眾興集的賢姑墩,北至老廟集、戈店一帶,水源來自六安右穴山和淠河。原為一南北傾斜低洼地,呈不規則方形,周長60餘公里,環塘斗門24座。唐代以後,豪強占塘為田,至明代,已有三分之二的塘身被占。現存塘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四周築堤,高達31米,堤頂寬8~10米。南有中心溝,引淠河水入塘,泄水斗門27座。北堤有節制閘和泄水閘各1座。

閘壩工程遺址在北堤越水壩地方,建築在一條泄水溝上面,用一層草一層黑色膠質泥相間迭築而成。其中有排列整齊的栗樹木樁。草層順水方向散放,厚度基本相同。閘壩前有一個水潭,水潭前有一道樹木縱橫錯疊的攔水壩。該閘壩為一蓄泄兼顧、以蓄為主的水利工程。推測該壩在缺水時,可以把大量的水蓄在塘內,但又能使少量水經草層滴泄到壩前水潭內,使之有節制的流到田間,灌溉農田。此閘壩結構與後漢書記載王景修浚儀渠時所用的“塢流法”頗相一致。遺址出土了“都水官”鐵錘、各種鐵器以及“半兩”、“五銖”、“貨泉”、“大泉五十”等貨幣。北堤外有孫叔敖祠。祠最早記載見於《水經注》,歷經興衰,現存為近代的建築。內有孫叔敖石像和明清以來修塘的碑刻。

1950年對塘壩進行維修加固,並成立安豐塘水利委員會。

1958年開始對安豐塘進行綜合治理,先後進行裁彎取直、拓寬疏浚引水工程,加高培厚老堤,築塊石護坡,改建斗門,修築灌溉排水工程,使蓄水量增加5倍,灌溉面積增加9倍,達63萬畝。

1955年成立安豐塘灌溉工程管理處,現為安豐塘管理處。

1959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在此處發掘出一座漢代閘壩工程遺址。

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0月13日,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安豐塘(芍陂)從此成為安徽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地理位置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建造者

安豐塘為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楚國相國孫叔敖主持修築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譽為“世界塘中之冠”,史記原面積為“周百二十里”,後經歷史滄桑,諸多變化,但千百年來它在“納川吐流”,農田灌溉,水路運輸,發展農業,屯田濟軍,治理淮河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孫叔敖者,是上了《史記》的人物,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說他在楚為相期間,政績斐然,“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而他個人生活也極為儉樸,經常是“糲(粗)餅菜羹”,“面有飢色”,為相12年,死後卻兩袖清風,一貧如洗。他在主持修築安豐塘之前,曾到實地做過詳細調查研究,並廣泛徵求當地民眾意見,做到選址合理,堤壩位置安排得當有序,蓄灌關係考慮周到,收到良好的效益,所以沿用至今。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人民做了好事的孫相國,早在北宋之前就在安豐塘北端建立了“孫公祠”。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讚譽孫公修塘之益。

主要景點

碑刻亭

現在該塘堤壩約長24000米,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左右,蓄水庫容近一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面積達45萬畝左右,成為皖西北淠史杭灌區的一個重要調節水庫。北堤外側的孫公祠(孫叔敖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歷代文人多有詩文讚譽孫公修塘之益。現存殿宇、碑庫各3間,石刻19塊,碑文記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區分布、用水規劃及歷代整修情況,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安豐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稱。古名芍陂,為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後人為紀念孫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孫公祠。
孫公祠位於安豐塘北堤的外側,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國丞相孫叔敖而建的。孫公祠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時,壽州同知顏伯珣《孫公廟記》談到當時孫公祠已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就間,戶牖五十有七戶”。並還逐漸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據《芍陂紀事》載,祠堂正殿祀奉楚國令尹孫叔敖像,東西配立漢至清代致力於興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孫公祠內藏有古碑二十餘方。有歷代重修安豐塘記碑、禁侵塘為田之積水界碑、安豐塘灌區圖示碑、孫公叔敖像贊碑等。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碑刻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清代書法家梁梁書丹的行書《重修安豐塘碑記》等尤為書家稱道。

其他遺存

鄧艾廟塔、利澤門賞月、罩口觀夕陽、孫公紀念祠、古城牆遺址、石馬觀古塘、五里迷霧、鳳凰觀日出、洪井晚霞、沙澗荷露。
安豐塘現已形成了許多景觀。孫公祠是書法藝術鑑賞處;安豐塘塘中有島島中有塘,已成為垂釣樂園。

價值意義

安豐塘安豐塘
安豐塘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中國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安豐塘環境清新而幽雅。良田萬傾、水渠如網;環塘一周;綠柳如帶;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慶豐亭點綴在平波之上,與花開四季的塘中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逢萊仙閣圖。

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鑑賞價值。

交通信息

天下第一塘”安豐塘離壽縣縣城30公里,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1公里,合六葉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62公里,距六安市70公里,省城合肥80公里,距合肥新橋國際機場55公里,交通便捷通暢。

六安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