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崁樓

赤崁樓

台南市向以古蹟聞名,赤崁樓更是最耀眼的地標,《華盛頓郵報》曾將赤崁樓列為世界十大景點之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少數觀光客的評語,雖不能抹煞赤崁樓的光芒,但有關單位應以此警惕,加強赤崁文化園區的維護與行銷,讓遊客都能一窺堂奧。台南市政府近年來為發展觀光,規劃出赤崁、孔廟、東安、寧南、鎮北、五條港等多處文化園區,這些園區有的自成一格,有的可以相互連結,遊客置身其間,有如走進時光隧道,可以體驗府城濃郁的古早味,以及文化藝術之美。

基本信息

(圖)赤崁樓夜景與贔屓碑赤崁樓夜景與贔屓碑

赤崁樓,或作赤嵌次崁樓,位於台灣台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分殘跡。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贔屓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跡,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今列為一級古蹟。

歷史

(圖)赤崁樓牌匾特寫赤崁樓牌匾特寫

1624年,荷蘭人由安平登入,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治城;三年後,改名為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上水源缺乏,乃遷往赤崁一帶,重建市街。
1652年發生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蘭人警惕,便於次年在赤崁建造普羅民西亞城,公元1655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台江內海
1661年,鄭成功攻取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時任知縣為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台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此後,舊基填平的赤崁樓,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
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式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棲並立;從填平城基,到碑林佇立,歷盡滄桑,變化萬千。二戰後,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1982年被台灣當局列為一級古蹟。

歷史沿革

(圖)普羅民遮城棱堡遺蹟普羅民遮城棱堡遺蹟

台南市是台灣本島最早有漢人開始開發的地方。早期的台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之首的一鯤鯓(即今安平一帶),是西拉雅平埔族台灣社的聚居地。台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因此,明代的地圖、文獻上分別稱呼台江西、東岸為台員與赤崁。

早期的漢族移民,可以追溯至明代中葉。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台南為基地為禍附近海域,中國東南沿海居民與台灣原住民皆深深受其騷擾,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與原住民有了初次接觸,也開啟了漢人往台灣移民的歷史。閩粵一帶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捕魚、經商等目的而移居到台南,在一鯤鯓、北線尾沙洲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普羅民遮城

1624年,原占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沈有容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入台灣南部。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即為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稍後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台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與“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台灣第一街”之稱。至於後者,則是台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

(圖)赤崁樓外觀赤崁樓外觀

荷蘭人在台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漢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征、限制,終於招致漢人不滿,引爆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該起義事件雖然最後被弭平,但荷蘭人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遂於普羅民遮街北方建造了普羅民遮城,漢人則稱該城為赤崁樓或紅毛樓。此城是用糖水、糯米汁,攪拌蚝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圍約一百四十一米,樓高十米半,南北角有瞭望台,還有古井與地窖兩所,儲存糧食預留水源,作為戰時的準備。

然而由於無法平息漢人憤怒,直到鄭成功入台前,全島形勢始終動盪不安。

承天府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首先攻下普城。之後,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並頒布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在東都暫居9個月以後,鄭成功再攻下熱蘭遮城,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經營。

稍後,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做為鄭氏府第;已改名為原普羅民遮城則是做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然而不到半年,鄭成功即因病逝世。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在1664年廢東都,改稱東寧。承天府裁廢后,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

清領時期

(圖)蓬壺書院遺址蓬壺書院遺址

1721年,朱一貴起義反清,赤崁樓的鐵鑄門額被拆去鎔鑄武器。以後再加上人為的殘損,風雨飄蝕、地震顛搖,到後來,赤崁樓只餘下四周的頹兀城牆,呈現一片淒清荒涼的景象。

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朝將福康安將軍平定過程刻成八塊長方形石碑碑文,以漢文、滿文撰寫,立置放於赤崁樓(鄰近清治時代台灣知府衙門),供人閱覽瞻仰。

19世紀後半葉,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這五座建築物,巍峨高聳,為破落的赤崁城址平添了壯偉氣派。

日治時期以後
台灣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當做醫院和學生宿舍。

1921年,日本人在拆除大士殿重整該址時,又重新發現了普羅民遮城的舊堡門,然後又發掘到東北角的荷蘭炮台殘跡,以及通到堡壘地下室的門戶,因此將之為歷史館。戰後重加修繕,成為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1974年又重修一次,而成今貌。

赤崁樓在1983年由內政部宣布為國家一級古蹟。

建築特色

(圖)鄭成功受降圖鄭成功受降圖

如今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檐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檐歇山的表現,重檐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桿;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檐雕欄,赤崁城樓下有九隻大石龜各負丈余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 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另外,赤崁樓還擁有廣闊的庭園,除了可供遊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歷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御龜碑,馱著碑的其實並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贔屓,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

台南古味濃厚

台南市內擁有許多歷史的熱門旅遊地點,而且鄰近的景點也相當受到民眾的歡迎,例如億載金城、安平古堡等,而台南旅遊觀光潮流,也正蓬勃發展,當地業者也花招百出,讓台南旅遊、台南觀光內容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加上台南美味的鱔魚意面、棺材板等傳統小吃,讓國內外遊客,都能徹底體驗台南地道的人文風情!

交通

赤嵌樓位於民族路、赤嵌街交叉口.

自台南火車站前搭17路市公車,於赤嵌樓下車即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