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戰役

遵義戰役

遵義戰役是紅軍長征以來殲滅國民政府軍最多的一仗,遵義戰役是在敵情極其嚴重的情況下,由彭德懷指揮的發生在紅軍長征路上的一次重要戰役。

戰爭概述

遵義戰役中犧牲的鄧中夏遵義戰役中犧牲的鄧中夏

1935年1月中旬,到達貴州遵義地區的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計畫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1月29日,擊敗堵截之敵,迅速西渡赤水(一渡赤水),尋機渡江北上。此時,敵重兵封鎖長江,遂暫緩北渡長江的原計畫,改到敵人兵力空虛的川滇黔邊作戰。當紅軍進入川滇邊境後,敵湘軍、薛岳兵團及滇黔敵軍長,在龍雲指揮下由東向西壓來,企圖配合江防部隊殲滅紅軍。為此,2月18至21日,中央紅軍全部東渡赤水(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川敵3個旅由雲南東北部的扎西向東追擊;黔敵急調遵義及附近的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吳奇偉縱隊的第59、第93兩師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妄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2月24日,紅1軍團攻占桐梓,25日,紅5、紅9軍團在桐梓西北地區阻滯川敵,紅3軍團一舉攻占婁山關,殲敵一部。26日,紅軍主力在婁山關及其以南擊潰王家烈的部隊,攻占板橋,殘敵向遵義逃跑。27日,紅1、紅3軍團乘勝追擊,在遵義以北擊潰黔敵3個團的阻擊,28日凌晨再占遵義。接著於遵義以南忠莊鋪擊破敵吳奇偉縱隊兩個師的進攻,殲其第59師大部,重創第93師,戰役結束。這次遵義地區的作戰(遵義戰役),是紅軍在敵情非常嚴峻的情況下,5日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戰爭背景

遵義戰役遺址遵義戰役遺址

遵義戰役是在敵情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打的。二渡赤水後,紅軍後尾有川軍潘文華部,滇軍孫渡部的緊急壓迫,前方有黔軍王家烈部和中央軍薛岳部的迎頭堵擊,機動迴旋的餘地已經不是很大,再加上紅軍有土城新敗,川滇邊境又無法立足,頗有幾分“走投無路”的感覺。紅軍五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占遵義城,尤其是消滅中央軍吳奇偉部九十三師大部,五十九師一部,擊潰黔軍8個團,斃傷敵2400多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大量槍枝彈藥,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充分顯示了人民軍隊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和英勇頑強的作戰精神。

中央紅軍各部迅速回響中央號召,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於2月18日至21日,由太平渡、二郎灘等渡口東渡赤水河,此即二渡赤水。接著,以紅1、紅5、紅9軍團及軍委縱隊為左縱隊,以紅3軍團為右縱隊,向敵人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地區急進;同時,以紅五軍團的一個團向溫水開進,以吸引和迷惑追敵。24日,紅一軍團第一團占領桐梓縣城。中央紅軍回師黔北,打亂了敵人的部署,川軍又急忙抽調部隊由扎西地區回頭向東追擊;黔軍王家烈也急忙抽調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吳奇偉第一縱隊的第五十九、第九十三師也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企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地區。鑒於此,中革軍委決定,乘追敵尚在川南之際,迅速擊破黔軍的攔阻,占領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再取遵義城,以爭取主動。

戰爭進程

紀念碑紀念碑

1935年2月,紅軍一渡赤水後遭川軍重兵阻擊,原定行軍路線已走不通。為甩掉敵人的追堵大軍,跳出敵人的合圍圈,紅軍二渡赤水,攻占桐梓。25日14時,紅軍三軍團第13團向婁山關挺進。婁山關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扼川黔咽喉,素稱黔北門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守關黔軍為柏輝章部3個團,共3000餘人。紅13團在團長彭雪楓率領下,從北往南向婁山關發動猛攻,敵人居高臨下,瘋狂阻擊,婁山關戰鬥打響,遵義戰役打響。

26日拂曉,黔軍為奪回婁山關的控制權,調集約6個團的兵力,趁婁山關關口上濃霧籠罩之際,組織多次反撲。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第10、11、12團投入戰鬥,命令12團協助13團從正面向婁山關以南之敵實施衝擊,以10、11團從東面迂迴板橋,配合正面部隊突擊敵人,並指揮紅一軍團由長崗、大銀一出發,攻占石炭關,繼而向黑神廟(駐有黔軍杜肇華一個旅)東南之側後迂迴。第12、13團在10、11團的迂迴配合下,從正面猛攻猛打,黔軍向南潰逃,紅一、三軍團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當天,川軍劉湘派飛機轟炸婁山關,投彈20餘枚,胡耀邦羅明等受傷。婁山關戰鬥,黔軍被殲600餘人,紅軍傷亡100餘人。

27日,紅軍按彭德懷楊尚昆命令,不顧疲勞追擊黔軍,相繼攻占板橋、觀音閣。黃昏時分,紅軍逼近遵義城下。19時,紅軍攻占遵義新城。紅三軍團分東、西兩側包抄老城,軍團參謀長鄧平將軍在湘江東岸鳳凰山腳(紅軍烈士陵園河邊)查看攻城路線,不幸被拱安關上守敵冷槍擊中頭部犧牲,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28日凌晨,紅三軍團第11團指戰員高喊著“為參謀長報仇!堅決拿下遵義城!”的口號,從洗馬灘涉水過湘江,一舉攻占遵義老城。7時,遵義新、老城已完全被紅軍占領。至此,紅軍第二次占領遵義,完全打亂了蔣介石的既定軍事部署。蔣介石立即一邊調整部署,一邊急調國民政府中央軍吳奇偉縱隊兩個師遠途馳援黔軍王家烈部。到了下午,國民政府中央軍派出飛機狂轟濫炸,攻勢愈加猛烈。15時,守衛老鴉山主峰的紅三軍團第10團經受敵人一個師以上兵力的猛烈進攻,雙方短兵相接,肉搏拼殺,場面異常慘烈。老鴉山主陣地也一度被敵人占領,第10團退守山腳。敵人居高臨下,威脅紅軍各團和遵義城的安全,形勢對紅軍十分不利。在最危急關頭,紅三軍團長彭德懷一面命令第10團固守陣地,一面命令陳賡團長、宋任窮政委率幹部團配合第10團反擊。朱德總司令在給第11團團長王平的電話中說:“這是背水一戰,必須打勝,如打不勝,我們就得到烏江喝水去了。”紅一、三軍團各團密切配合,經過猛烈反攻,激烈爭奪,終於奪回老鴉山主峰。在整日激戰中,紅10團團長張宗遜兩次負傷,腿被彈片打殘;文年生繼任團長。紅10團參謀長鍾偉劍老鴉山戰鬥中犧牲。幹部團因英勇堅決奪回已失陣地,足稱模範,受到軍委表彰。

3月1日,紅一、三軍團按軍委指示,乘勝向懶板凳(今遵義縣城南白)、鴨溪方向追擊逃敵。當時,國民政府中央軍已潰不成軍。紅軍追至烏江邊,殲其兩個師的大部,生俘1800餘人,戰鬥於上午結束。軍委發布捷報稱:紅軍在3日內連下桐梓、遵義,擊潰王家烈8個團,消滅吳奇偉部2個師,繳獲槍枝在2000以上,俘虜約3000人,開展了黔北新的局面,造成了創造雲貴川新蘇區的更有利的條件,使圍攻我軍之敵不敢輕進。

歷史謎團

遵義戰役戰鬥遺址遵義戰役戰鬥遺址

一、紅軍進軍遵義沿途擊潰黔軍幾個團?

《紅軍長征史》載:“中央紅軍在占領婁山關後,紅一、紅三軍團即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2月26日,紅三軍團在董公寺、高坪、大橋等地擊潰黔軍第六、第十五、第九團的攔阻。”

在婁山關被紅軍擊潰的黔軍第六團團長劉鶴鳴回憶:“27日拂曉,我到高坪,擬煮飯(吃後)再行退卻……未及進餐,又集合迅速退向遵義城外的董公寺。11時到達該地,正擬稍行休息,而紅軍已猛追而來。(我)倉卒應戰,旅長杜肇華負傷,去省就醫。王家烈柏輝章乃親率第二十五軍(即黔軍——筆者)第一、五、八3個團,到董公寺應戰,我倖免被殲滅。”

黔軍軍長王家烈回憶:“我估計紅軍力量不下四五萬人,回攻遵義勢在必得。要硬打嗎,眾寡懸殊;不打嗎,我身邊又有蔣介石派的督察專員路邦道、潘壯飛監視我,內心惶惑不安。我暗中對遵義的鄉親們說:‘紅軍力量大,我的力量單薄,我打算離開遵義,你們為了安全,趕快疏散。’基於這個打算,2月24日,我對遵義的守城戰作如下的布置:命第八團開赴城北10華里之董公寺一帶構築陣地,準備迎擊紅軍,並掩護由婁山關退下來的第六團;命第一團在董公寺以西飛來石一帶構築陣地,準備抵抗;第五團剛由金沙(時屬黔西縣打鼓新場——筆者)開來,其後尾尚未到齊,命該團在遵義城垣集結待命。2月27日拂曉,城北之董公寺、飛來石一帶,各團均已展激烈戰鬥。我同猶國才(應為柏輝章——筆者)親到鳳朝門(今苟家井市場——筆者)郊外觀察情勢,得知杜肇華旅長和第一團團長江榮華都負了傷,第八團營長以下幹部傷亡不少,全線已經動搖。同時得知薛岳派吳奇偉帶第四軍已從貴陽開來增援,計程明天(28日)可到。由於當前情勢迫切,命第一、五、六共3個團退入遵義城垣,歸劉鶴鳴指揮守城;命萬式炯第八團繼續與紅軍接觸,必要時退守南門關高地。我自己帶手槍一排,出南郊往忠莊鋪,預期與吳奇偉見面,商量如何協同動作。我遂於是日下午3時出城。我出城後,由於紅軍攻勢猛烈,各團受到很大傷亡,第一團由飛來石現地向遵義西郊之馬坎退卻;第六團因在婁山關打了兩天一夜,也過分疲乏,即向西郊之牛蹄場退卻;第五團除幾個兵在紅花崗作瞭望哨外,全團向西郊之牛蹄場退卻;第八團於黃昏後退到南門關高地警戒”。

此時,黔軍第九團正隨黔軍師長何知重、旅長楊昭焯尾追紅軍,經土城、二郎灘三合土進至遵義縣、桐梓縣、仁懷縣交界的新場地區。紅軍進軍遵義途中,實際只擊潰了黔軍第一團。

二、戰役開始前黔軍有無在婁山關設防

《紅軍長征史》記載:“2月25日,中央紅軍以紅五、紅九軍團在桐梓西北地區遲滯川軍,集中主力南取婁山關。當時,婁山關由黔軍杜肇華旅和第十五團防守。”

《中央紅軍在遵義》記載:“24日凌晨,紅三軍團十三團向婁山關前進……活捉到黔軍1個參謀和3名尖兵。獲悉黔敵杜肇華的旅部駐在關南黑神廟,敵軍已在婁山關關口至黑神廟布防。”

本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收錄原黔軍第六團團長劉鶴鳴回憶錄載:“黔軍所部在婁山關阻擊紅軍之戰役,開始於1935年2月25日下午4時,於26日下午8時結束。先是在2月22日柏輝章由遵義來令,限杜肇華於23日率第六團到遵義集中待命,杜遵命到達。24日,杜率我團向桐梓出發,宿泗渡。25日續向桐梓前進,下午4時至紅花園,與由赤水回師的紅軍遭遇。因地形不利,杜命我退守婁山關,旅部退駐婁山關以南之黑神廟。我與紅軍接觸後,且戰且退,至南溪口,即以團之楊國舟第二營占據入關隘口兩翼高地,主力置於我右翼(東面——筆者),左翼僅以兵一連扼山拒守,以阻紅軍由正面進攻,並掩護一、三兩營速撤至婁山關構築工事,以阻紅軍的前進。到達婁山關時,已夜幕低垂,即在關上與杜肇華研究,都感到紅軍回師,兵眾勢猛。看來不僅婁山關不能據守,而遵義亦不能保。幾經籌商,我乃促杜速到黑神廟用電話機(團旅只有一部電話機)掛在有線電話線上向遵義王家烈,柏輝章請示。我則在關上指揮一、三兩營構築陣地,並派(兵)至小箐方向(南溪口右側[東面]高地)與楊營聯絡,告知我指揮位置。楊函告我:紅軍對婁山關隘路正面已不猛攻,其主力均向南溪(口)我右翼急進,其兵力約兩團,尚有後續部隊;我右翼由小箐可通牛王屯抄至板橋,請速增兵一、二(個)團於此線上,方能防守。我接信後展開軍用地圖研究,判斷紅軍既不向正面進攻,可能抄我後路,包圍我於黑神廟、婁山關之間而殲滅之。當以此意轉告杜肇華。杜於夜10時復我信:謂柏(輝章)有電話來,命我固守婁山關3日,以掩護中央軍吳奇偉 部隊過烏江。並謂已派宋華軒的第十團由板橋出發,向我右翼牛王屯小箐等地增援……26日拂曉,紅軍向我第一線上的楊國舟營猛攻,楊不能支,逐步撤退。於9時,楊營有被圍殲的危險,我乃親率楊仁瑞的第三營去接應”。

《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載原黔軍第八團團長萬式炯回憶:“王家烈為母祝壽,正住在桐梓小水老家。2月21日,接到貴陽薛岳轉蔣介石由重慶來電:‘紅軍回師東渡赤水,似有取道川黔邊界往酉陽、秀山與賀龍、蕭克匯合模樣。’命王家烈率部在松坎以北的趕水之線堵擊……紅軍輕取桐梓縣城,繼續揮師南進,順利到達紅花園。”依親歷圍追堵截紅軍長征的國民黨軍將領回憶,黔軍第六團在紅花園同紅十三團遭遇前,黔軍在婁山關沒有設重兵防守,婁山關爭奪戰,事實上是一場遭遇戰。

遵義城戰鬥

遵義戰役戰鬥遺址遵義戰役戰鬥遺址

《紅軍長征史》載:中央紅軍“於27日在遵義城西北的石子鋪(今十字鋪)等地,又將黔敵第一、第五、第八團擊潰,進到遵義城下。黔軍殘部退入遵義城固守待援。是日黃昏,紅一、紅三軍團不顧連日作戰疲勞,奮力發起攻城戰鬥,一舉突入遵義新城,王家烈慌忙率黔軍第一團、第六團棄城向南潰逃。28日晨,紅軍重占遵義城,並控制了城南的紅花崗、老鴉山一線高地。”

《中央紅軍在遵義》載:“27日晚,彭德懷楊尚昆滿懷對戰友的哀思,給所屬各團下達攻城命令……28日零時30分,攻城開始。”

臨危受命守遵義城的黔軍第六團團長劉鶴鳴回憶:“紅軍進至董公寺附近後,採取大包圍急進,王(家烈)、柏(輝章)見勢不利,不能抵抗。午後4時左右,命各團向遵義城撤退。我到遵義城鳳朝門,王、柏命我率第六團和第一團之張吉安營共守遵義新、老城,並雲(說)第五團已去占領黃(紅)花崗,以掩護我們守城部隊。柏、王隨即撤走。此後一日間,我與旅、師、軍部均失掉聯絡。27日下午5時,吳奇偉的部隊已到忠莊鋪,派有100多人至遵義設營。我與該營指揮官相商,認為軍隊混駐不便指揮,建議新城由吳部駐防,該營指揮官同意,我集中兵力移防老城。此時城內居民,家家閉戶,青壯逃走,僅有少數老弱在家。庫無存糧,4個營一天的糧食均難籌出;且經3天戰鬥,子彈平均每槍不過10粒。我召集4個營長會議,研究守撤去留問題,一致認為:(一)中央軍有假手紅軍消滅黔軍,以達蔣介石統一西南目的;(二)遵義城守亦失,不守亦失,與其困難而作犧牲,不如撤走尋找主力再圖反攻。因此,決心於夜半撤走。會議完畢後,於是夜10時我派人至黃(紅)花崗聯絡,第五團不在該地,已發現有少數紅軍在該高地上;又派人至新城向中央軍駐守營聯絡,悉該營亦已撤走。夜半,乃以第一團之張營為前衛,第六團為本隊,向黃(紅)花崗衝出,嚴令禁止士兵射擊,臨陣只許白刃交鋒。幸崗上僅有紅軍10餘人,乃突圍向金沙方向遁去,至泮水追上王、柏和黔軍主力。”

中央紅軍二占遵義城,是紅軍強攻,還是黔軍怯戰棄城?

烏江鏈子橋

遵義縣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政協主席申邦祥,生在烏江岸邊,長在烏江岸邊。據申幫祥介紹:紅軍來時,烏江大渡口地方沒有鐵索吊橋,只有一座用一根鐵鏈子橫跨烏江兩岸,把若干只木船用鐵鏈懸掛在橫跨兩岸的主鐵鏈上漂浮水面,再在木船上鋪設木板供人、馬通行的浮橋,俗稱“鐵鏈子橋。”

《紅軍長征史》載:“中革軍委決定抓住吳奇偉部孤軍冒進,黔軍觀望不前,以及尾追之川軍又被阻於桐梓以北地區的有利時機,集中全力殲滅吳奇部於忠莊鋪地區……吳奇偉恐被活捉,率殘部率先逃過烏江,立即砍斷浮橋,尚未過江的1000餘人和大批輜重物資均被紅軍俘獲。”

《中央紅軍在遵義》載:“3月1日,吳奇偉逃到烏江北岸浮橋橋頭,倉惶對守橋官兵布置:‘待武裝部隊過完後撤掉浮橋’……吳奇偉帶著10多名隨從人員,搶先過橋南去。聚集在橋北的潰兵,爭先逃命,蜂擁擠上浮橋,浮橋折斷……。”

時任國民黨軍第四軍第九十師師部參謀處主任李駿回憶:“第二天上午,吳部開始攻擊紅花崗,紅軍予以迎頭痛擊,激戰至下午,紅軍出擊部隊向吳部左右兩翼包圍攻擊,吳部不支,紛紛向南潰退。吳奇偉先向烏江奪路逃走,他到北岸時,接到電話,得知由清鎮趕來增援的九十師已到烏江南岸,吳要九十師立即渡江增援,被九十師師長歐震拒絕。在吳奇偉身邊的軍部參謀姚大年過江後對李駿說:‘吳奇偉驚慌失措,臥地大哭說,我不過江了,就在此死了算。軍參謀長吳德澤即令幾個衛士將吳扶過烏江南岸。隨後敗兵亦利用浮橋陸續過江’。”

時任國民黨軍第六路軍總司部上校參謀李以劻回憶:“吳奇偉、王家烈無可奈何,便率第九十三師殘部不足2000人從養龍站渡過烏江,就令工兵砍斷浮橋,以免紅軍南渡。” 李以劻沒有在作戰現場;且養龍站並非在烏江北岸遵義境內,而在當時修文縣內;再有王家烈也沒有同吳奇偉一塊逃過烏江。

黔軍軍長王家烈回憶:“紅花崗的紅軍,俯瞰著全局情勢,同時由正面出擊,將韓、唐兩師殲滅大半,接著銜尾追擊,一直追到烏江邊。該兩師在潰不成軍的敗逃下,自己把烏江浮橋砍斷了。” 參加進攻紅花崗的黔軍第八團團長萬式炯回憶:“正當關鍵時刻,一支紅軍神出鬼沒地由東迂迴,經甘堰塘、南宮山直搗(吳奇偉)忠莊鋪指揮所,坐陣指揮的吳、王兩人才知道部隊鑽進紅軍設定的口袋中,弄不好將要成瓮中之鱉,就慌忙下達全軍撤退命令。吳奇偉急忙跳上汽車逃奔貴陽;王家烈也迅速縱身上馬,奪路逃向金沙。” 王家烈沒有同吳奇偉一道,怎么知道是吳奇偉部自己砍斷了浮橋?

吳奇偉部參謀魏鑒賢回憶:“下午2時,紅軍向吳部左翼(西側)猛烈攻擊,忠莊鋪北端的有利地形,均為紅軍占領。這時吳奇偉在忠莊鋪南端一個高地上,親眼看到右翼受到壓力越來越大,占領老鴉山的計畫又不可能實現,有點急了。環繞在他左右的人,只有兩個參謀和數十名衛士,其於的隊伍及縱隊指揮部隊人員均留在清鎮後方,沒有一個人能向他提出具體的作戰意見。他回顧在他身邊的我和另一個參謀姚大年說:‘我們正是面對著共軍主力,周縱隊距離太遠,九十師也要明後天才能趕到這裡,你們看該怎樣?’我建議立即脫離戰鬥,否則入夜將受到紅軍主力殲滅打擊的危險。他猶豫一下,看姚大看沒有出聲,就叫我擬撤退命令。撤退時間是午後4時,撤退順序是:軍部、九十三師補充團,九十九師……離撤退時間只有半小時,吳奇偉與薛岳通了一次電話。薛岳命韓師撤回烏江北岸,守住烏江兩個渡口,不許退回南岸,但此時也無法改變撤退計畫。晚7時許,吳奇偉率衛士數十人退到刀靶水,銜尾追擊的紅軍已追上補充團,在背後打響了。這時候,走在先頭的一伙食擔子和一部分補充團隊伍亂在一起,使吳奇偉無法掌握部隊。要走嘛,薛岳有令不準渡江;不走嘛,只有等待紅軍俘虜。吳奇偉急得哭起來,叫一聲:‘好!我就死在這裡吧!’……到烏江渡口北岸,已是入夜時分。守浮橋工兵連長問吳:‘是否拆橋?何時拆橋?’吳答待武裝部隊過後拆橋。說畢,他率領數十名官兵首先渡過烏江。他過橋之後,聚集在渡口北岸附近的輜重隊伍,看見軍長過江了,一擁而過,橋頭的秩序頓時大亂,使守橋部隊無法維持。我隨吳過橋後剛走到半山,背後槍聲大作,紅軍已占領了渡口北岸山頂,打槍下來。吳部敗兵則麇集在山腳河谷,擁擠搶渡。我們坐在半山,只聽浮橋‘喳啦’一聲,接著橋上官兵大叫起來。大家回頭一望,知道浮橋已經壓斷了……吳奇偉搖搖頭,以雙手掩眼,不敢觀看。”

戰爭結局

遵義戰役生俘國民政府中央軍團長1名、黔軍旅長1名、團長2名。紅軍傷亡近千人,其中陣亡軍團參謀長1人,團參謀長1人,副團長1人,營長7人,營教導員6人。(據當時《紅星》報就遵義戰役發表的社論:“在24日到3月1日六天的戰鬥中,……,連續擊潰王家烈全部和吳奇偉兩個師,共二十餘團,連奪桐梓、遵義兩城……,繳獲步槍兩千餘支,輕重機槍及自動步槍三十挺,子彈三十萬發,……,敵死傷千餘,俘虜官兵兩千餘名,……,這是我中央紅軍從反攻以來空前的大勝利,……。”)

《紅軍長征史》載:“中央紅軍在五天之內,取桐梓、占婁山關,再奪遵義城,共擊潰和殲滅敵人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1935年3月2日,紅軍總司令部發給紅五、紅九、紅二、紅六軍團及四方面軍、中央軍區的《關於俘敵及槍彈等統計》公布:“各部首長:我野戰軍於二月二十四日克復桐梓,擊潰守城黔敵兩連。二十五日南下攻占婁山關,將黔敵杜旅兩個團全部擊潰,小部殲滅。二十七日乘勝直下遵義城,擊潰王家烈部守城約六個團,消滅一部。復於二十八日擊潰遵城之薛敵五十九、九十三兩師,追至烏江及鴨溪俘獲九十三師大部、五十九師一部,其餘潰散附近山中,殘部分退仁懷及烏江南岸。此役計共俘人在二千以上,槍一千以上,子彈約十萬發,輕重機槍數十挺,俘敵團長一名,傷旅長一名、團長一名。總司令部,二日。”

查王家烈、萬式炯、劉鶴鳴等親歷者回憶:駐守桐梓縣城的是黔軍蔣德銘第四團,在紅軍攻打桐梓縣城前已逃到松坎。杜肇華率領去松坎以北阻截紅軍的是第六團、第十團、第十五團,第十團、第十五團在婁山關遭重創後不知撤往何處,後回到打鼓新場;第六團在婁山關遭重創後撤退到董公寺阻擊紅軍,後撤回遵義城,27日夜半撤回打鼓新場。27日在董公寺、飛來石參加阻擊紅軍的是黔軍第一團、第八團和第五團,第一團戰敗後撤退到馬坎關,逃回打鼓新場;第八團於27日黃昏後撤回到南門關高地宿營,參加28日進攻紅花崗紅軍,28日戰敗後逃回打鼓新場;第五團沒有直接參加遵義阻擊紅軍的戰鬥,27日夜逃回打鼓新場。又查國民黨第九十三師第五五八團團長陳金成回憶:“吳奇偉率領去遵義增援是五十九師、九十三師六個團”。

滿打滿算,黔軍在遵義戰役中總計投入第一團、第五團、第六團、第八團、第十團、第十五團5個團加第四團兩個連,且第五團一兵未損、一將未折,何來遵義戰役擊潰和殲滅敵人2個師又8個團?

歷史本身是人類過去真實事物之本體,是純客觀的歷史;歷史知識是主觀的歷史,歷史知識無論如何正確,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等於歷史本身。史學家的任務,就是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考證,以求縮短歷史知識與歷史本身之間的距離,使歷史知識更接近歷史本身。纂寫拙文,僅此而已。

戰爭意義

鄧萍烈士之墓鄧萍烈士之墓

遵義戰役是紅軍長征以來殲滅國民政府軍最多的一仗。此次巨大勝利打擊了國民政府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鬥志。為紅軍徹底跳出國民政府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有利條件,充分體現了遵義會議改變軍事領導人後紅軍在正確軍事路線指揮下發揮的巨大威力。

是役,中央紅軍在5天之內,二渡赤水,再取桐梓,攻占婁山關,復克遵義城,共殲滅和擊潰敵人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使紅軍得到及時補充,並取得短期休息的機會。二渡赤水,回師黔北,是在毛澤東等指揮下,發揮紅軍運動戰的優勢,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軍特別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囂張氣焰,為中國工農紅軍在戰略上轉入主動、擺脫被動局面奠定了基礎。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