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子口之戰

臘子口之戰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9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在甘肅省岷縣(今迭部)境對國民黨軍的著名進攻戰鬥。

地理位置

“臘子”系藏語音譯,意為“險絕的峽口”。臘子口周圍群山聳立,東西有陡峭的石崖相對峙,中間如刀劈斧削一般,有一條長約30多米,寬8米,高達100多米的隘口。臘子河從峽口奔涌而出,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橋,與東側崖壁下的棧道相通。兩岸林密道隘,抬頭望去,只見一線青天,地形十分險要,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背景

1935年9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先頭部隊一軍團,從川北出發先期到達俄界。9月11日傍晚5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隨同中央軍委縱隊和三軍團抵達俄界,與先期到達的一軍團會合。9月12日,黨中央在高吉村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革命史稱俄界會議。毛澤東首先在會上做了《關於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闡述了紅軍今後的任務和進入甘南後的戰略方針。會議做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這個決定當時只發給黨的中央委員)。會議確定紅軍以後的戰略方針是:“北上紅軍經過甘東北和陝北,以游擊戰爭去打通和共產國際的聯繫,以便取得共產國際的幫助。首先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造一個根據地,休整部隊,壯大紅軍,然後再以更大規模、更大力量進取陝甘廣大區域。”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組成五人團,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核心。
俄界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在甘肅境內召開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它對於戰勝張國燾的分裂與破壞,勝利完成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俄界會議後,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星夜離開高吉村,繼續被上,沿達拉河向臘子口方向前進。
北上抗日的紅軍勝利地征服了草地後,在1935年9月14日到達了白水江邊的莫牙寺。15日黃昏,接到了軍團首長繼續北進的命令:第二師第四團為先頭團,向甘南之岷州前進,三天以內,奪取天險臘子口。
臘子口是紅軍長征中最後的最險要的一道關口。突破了臘子口,國民黨反動派企圖擋住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就徹底破產了,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路線就能勝利實現。如果拿不下臘子口,紅軍就要被迫掉頭南下,重回草地。那時張國燾已明目張胆地反對紅軍北上,並且進行公開的反黨反中央的背叛活動,自立偽中央,破壞黨和紅軍的統一。如果西進繞道出青海,或東進川東北取道孔明六出祁山的舊地——漢中,甘肅國民黨守軍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分點布設了數道防線。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配置了兩個師,妄圖憑藉天險擋住紅軍的出路。魯大昌兩個營的兵力駐守在臘子口,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他們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築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網。尤以臘子口為其防守重點,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築了碉堡,並在山坡上修築大量防禦工事和軍需倉庫,敵人妄圖憑藉天險把紅軍扼阻在臘子口以南峽谷中。是時,紅軍左側有卓尼揚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如不能很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三面合圍的危險。因此,在當時說來,只有突破臘子口,才是北上抗日的捷徑,才能減少進軍途中的各種嚴重困難,才能保證黨中央的正確路線的勝利實現。

戰爭簡介

臘子口臘子口

1935年9月13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從甘肅省俄界地區出發,繼續長征北上。16日,先頭部隊紅4團在前進中擊潰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6團的阻截,當日下午逼近甘肅省南部要隘臘子口。臘子口岷山山脈的一個隘口,是川甘兩省的天險門戶,素稱"天險",隘口兩邊是懸崖絕壁,中間有一條寬約30米的臘子河,深約3米,不能徒涉,河上有座木橋,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在橋頭和山崖上築有碉堡,以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阻止紅軍通過臘子口。16日16時,陝甘支隊先遣隊紅4團到達臘子口附近。紅4團決定,以第6連從正面強攻,奪取木橋;第1、第2連迂迴到隘口守軍側後,兩面夾擊,奪占隘口。入夜,攻擊開始。團政治委員楊成武指揮第6連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橋頭猛衝,國民黨軍居高臨下,憑藉險要地形和堅固工事,固守橋頭堡,第6連幾次猛攻均未奏效。17日凌晨,第6連又由15名戰士組成3個突擊小組輪番向橋頭突擊,疲備與消耗守軍。團長黃開湘(又名王開湘)率領的第1、第2連從臘子口左側攀登懸崖陡壁,迂迴守軍側背,突然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守軍腹背受擊,近2個營被殲,其餘潰逃,拂曉,紅4團奪取天險臘子口。接著,紅軍在大草灘(今三草灘)殲滅守軍一部,18日,在岷縣道路上俘1個排。

戰爭經過

臘子口是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天塹。整個隘口上面寬約30米,下面寬六七米, 兩面都是直插雲霄的百丈峭壁。向東南、西南方向延伸而去的崇山峻岭在此合攏起來。兩峰之間奔騰著水深流急的臘子河,河上橫架著一座一米半寬的小木橋,把兩面山腳的小路連線起來。要進入臘子口,必須經過此橋,遠近再無別路。國民黨陸軍新編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在此重兵設防。他把一個營的兵力埋伏在臘子口右前方的加兒梁密林中,另一個營布防在左前方的洛大代古寺路口。扼守臘子口部署了兩個營,修築了牢固的兩道防線和工事。特別是東面山腰上的幾個大碉堡和無數火力點,居高臨下地控制了小橋隘口,簡直連只小鳥都很難飛過。
1935年9月16日下午4時,紅一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率領紅一軍團抵達臘子口軍團指揮部設在小溪以南的松林里。紅四團的前沿指揮所設在離小橋300多米的山包後。紅二師的師部設在松林南的山腳拐彎處,由師長陳光、政委肖華帶領通訊部隊,專門從師部到黑多村拉了一條電話線。傍晚,紅四團試探性地發動了幾次進攻,均未奏效。這時,二師師長陳光傳達了毛澤東從黑多村打來的電話:一定要在天亮前攻下臘子口!否則,後果不堪構想。於是,林彪、聶榮臻、左權和紅二師的首長們,立即趕到前沿陣地視察。他們和紅四團的團營幹部一起冒雨觀察敵軍陣地,共同商定採用正面進攻和側翼登山偷襲相結合的作戰方案。由王開湘團長率兩個連渡過臘子河,攀登懸崖絕壁,襲擊東面山頂上的敵人和摧毀大碉堡。4個連由楊成武指揮,從正面發起攻擊。晚9時許,擔任正面突擊的紅六連組織了20個勇士,在楊信相連長的帶領下,操著大刀和衝鋒鎗,連續向隘口小橋發動了5次猛攻,都因沒有得到右翼登山的兩個連配合,而未能獲勝。
至夜11時,林彪聶榮臻趕忙返回黑多村,向毛澤東詳細報告了紅四團發動進攻的情況毛澤東急如星火,一直拿著電話筒,連續向紅四團下達誓奪臘子口的指令。接著,他又和林彪、聶榮臻聯名向斷後的紅三軍團長彭德懷,發出了“臘子口守敵一營未退”的電報,嚴令彭德懷指揮後衛部隊,堅決堵擊在臘子口南面的魯大昌兩個營,謹防敵軍側襲進攻臘子口的紅四團。這時,臘子口方向的槍擊突然停止了。毛澤東帶領林、聶等人,冒著漆黑的夜雨,踏上崎嶇山道,向臘子口疾奔而去。
原來,至晚12時,擔任主攻的紅六連發動了五次猛攻,只因路窄施展不開兵力,故難衝過小橋,便暫停了進攻。團營首長立即召開黨、團員火線動員大會,進行再戰動員。並組織了由15名黨員、團員組成的敢死隊,分成三個突擊小組,制定兩路衝過小橋的計畫。深夜,15名紅軍敢死隊攀著崖壁上橫生的小樹和荊棘,悄悄向小橋下摸去,開始了第六次進攻。當第一組的5名勇士伸手抓住橋底的橫木,一手倒一手地往對岸運動時,突然“咔嚓”一聲,一位同志拉斷橫木掉進河裡。響聲驚動了對岸的敵兵,霎時密集的槍彈、手榴彈,朝橋底齊射過來。紅六連指導員胡炳雲見狀,立即率領第二、三組的10名戰士,趁對岸敵軍只顧朝橋底射擊的一瞬間,衝上橋頭,摔出一束束手榴彈,躍身插進橋東頭的敵軍工事,一陣猛射,打得敵兵慌了手腳,亂作一團。這時,隱伏在橋底的4名勇士也翻上橋面,揮動大刀,左劈右砍,跟敵人肉搏拼殺。橋窄人多,紅軍的大刀在短兵相接中,發揮了巨大威力。不一會兒,敵兵漸漸招架不住了。
這時,從敵軍側後的山頂上突然升起一顆白色信號彈,這是王開湘團長率領一、二連登山迂迴成功的信號。接著,又有三顆紅色信號彈從紅軍的陣地升起,這是發起總攻的信號。頓時,紅軍的衝鋒號、輕重機輪和吶喊聲,從四面八方響起,震撼峽谷。山頂上,兩個連的登山紅軍與碉堡里的敵兵展開激戰。山下,小橋東頭的敵軍工事裡,被紅軍打得暈頭轉向的敵人,聽到自己的陣地頂上和山後也打起來了,以為已被包圍,急忙丟棄陣地和槍枝,倉皇逃命。在炮火連天的激戰中,紅軍殺進了天險臘子口的第一道防線,追了不到一公里。紅六連又連續兩次衝鋒,擊潰了朱立溝口扼守第二道防線的敵軍。這樣,紅四團於1935年9月17日凌晨6時,占領了臘子口。這時,毛澤東和林、聶等軍團首長,也冒著槍林彈雨來到臘子口的橫河小橋上,一邊指揮大部隊向隘口外衝去,一邊向擔任後衛的紅三軍團發出“臘子口已得手即照原計畫前進”的急電。通報了紅四團已奪取臘子口的勝利訊息,並命令後續部隊加快行軍步伐,迅速翻越大喇山,向今宕昌縣的漩渦、大草灘、哈達鋪一帶挺進。此時此地,真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戰爭點評

此戰,紅軍用兵靈活,奇正結合,關鍵時刻,團長又能身先士卒,故此獲勝。作戰中,共擊潰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5團2個營及第1、第6團各1個營,繳獲手提迫擊炮3門,為紅軍陝甘支隊北上打開了通路。

突破臘子口,是紅軍進入甘南關鍵一戰,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曾評價此戰:“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現在好了,臘子口一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如果以圍棋之道喻之:臘子口之戰規模雖小,作用卻相當於圍棋中的“棋筋”。
“棋筋”雖小,卻關乎全局。長征中的紅軍在蔣介石的圍堵和自然的惡劣環境下,就像一條沒有根的“大龍”,時刻為“求活”而苦苦掙扎。
毛澤東搶到了臘子口這個“棋筋”,為這條“大龍”伸出了頭、緩了氣,為日後在陝甘根據地“生根”,創造了最為有利的條件。

影響

黨臘子口一戰,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這一仗打出了紅軍的威風,顯示了紅軍戰士智慧型雙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頭精神,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在雪山草地的罪惡計畫。中央率陝甘支隊通過臘子口後,9月20日,進占甘南的哈達鋪。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區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

領導者

聶榮臻

聶榮臻聶榮臻

1899年12月29日出生於四川江津縣。他8歲入私塾。後人高等國小,1917年夏考入江津中學。在校內,他接觸到《新青年》等雜誌,曾與同學相約“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因參加抵制日貨運動被校方勒令退學。恰逢當時四川勤工儉學運動迅猛發展,他決定到西方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21年初,聶榮臻到達法國,在那裡結識了周恩來、蔡和森、陳毅、鄧小平等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思想上也從“實業救國”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1922年,他參加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他來到莫斯科,進入東方大學學習,後來與葉挺等人被秘密派往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培養的寶貴軍事人才。
1925年,聶榮臻回國後,先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任秘書兼政治教官,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負責傳達黨的指示和調配幹部。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他協助周恩來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特別是成功地組織了以葉挺獨立團為基礎的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同年12月,聶榮臻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並身先士卒戰鬥在第一線。
廣州起義失敗後,聶榮臻赴上海轉入地下,負責軍委的日常工作。他終日兜中揣一張月票在市內奔走,還練就一身跳電車甩掉特務盯梢的本事。1931年底,他進入江西瑞金,不久任紅一軍團政委。作為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率領這支紅軍主力南征北戰長達五年。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聶榮臻任第一一五師副師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參與指揮了平型關大戰。此後,他率2O00多人進入五台山區開闢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半年多就將部隊發展到4萬人,建立了毛澤東稱讚的“抗日模範根據地”。1944年8月,聶榮臻赴延安出席“七大”。抗戰勝利後,他繼續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後擔任華北軍區司令員,領導了華北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曾任北京市市長、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等職。
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6年11月,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後又擔任國防科委主任。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先後試驗成功了“兩彈”(核彈、飛彈)“一星”(人造衛星)。
1992年5月14日,這位共和國僅存的一位元帥,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93歲。

左權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這是朱德總司令為悼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壯烈殉國而寫的一首輓詩。朱德讚譽左權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

左權左權

左權,1905年3月15日生於湖南醴陵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代參加中共領導的社會科學研究社,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負責人之一。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黃埔軍校教導團任排長、連長,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1931年12月奉命參與聯絡指導國民黨軍第26路軍舉行寧都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後,任紅15軍政治委員,後任軍長兼政治委員,努力貫徹古田會議決議精神,教育改造部隊,率部參加贛州、漳州等戰役。1933年初任中革軍委作戰局參謀,後任副局長。同年12月任紅一軍團參謀長,參加了開闢中央蘇區和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參與指揮所部進行突破國民黨軍4道封鎖線、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役戰鬥。到達陝北後參與指揮直羅鎮和東征等戰役。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率部參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戰役。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左權注重研究軍事理論,撰寫了一些軍事論文,並翻譯了若干有關蘇聯紅軍建設和作戰的文章。

紀念物

臘子口戰役紀念碑臘子口戰役紀念碑
為了紀念在臘子口戰役中光榮犧牲的革命先烈和戰役的輝煌勝利,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成為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黨史教育和榮辱觀教育的重點基地之一,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的“雪山草地紅色旅遊區”範圍。
為了紀念革命先烈英勇戰鬥的英雄業績,保護臘子口戰役紀念地,1980年省人民政府在臘子口南側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碑”,並於1981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修建了臘子口戰役紀念館。1993年,省、州、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共同重建了紀念碑,紀念碑南、西兩面鐫刻著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的“臘子口紀念碑”八個大字,北面刻寫著甘肅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

其教育設施有紅軍途經迭部路線沙盤、背景影視投影儀等;展出內容有紅軍途經迭部路線圖、紅軍遺留在迭部的各類革命文物、藏族民眾幫助紅軍架棧道、開倉放糧、救助流落的傷殘病紅軍等相關資料圖片。近年來,通過藉助臘子口藝術節、中央電視台“我的長征”、全國公安民警重走長征路、周邊各地縣黨員先進性教育、軍地青年再走長征路等大型活動,參觀臘子口戰役遺址和紀念館,突出飲水思源的革命歷史教育,成為對黨員幹部、藏漢民眾、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2004年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中列為重點建設百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的甘肅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之一,屬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的"雪山草地紅色旅遊區"範圍,是全國紅色旅遊"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紅色生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現狀

今日臘子口今日臘子口

臘子口是迭部通往內地的門戶和重要通道,也是一處風景極佳的旅遊勝地。遊人至此,即可實地遐想和體會當年紅軍浴血奮戰,攻打天險的壯烈情景,又可欣賞迷人的自然奇景。峽谷四周雲霧繚繞,古樹參天,鳥語花香,臘子河水,波光粼粼,絕壁懸崖,巍然對峙,如一道不可逾越的石門。
臘子口森林公園屬亞熱帶原始森林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適中,集革命聖地、民族風情、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為一體,是遊客休閒、度假、探險的理想勝地。公園以森林為依託,將臘子口雄、奇、險、秀的自然景觀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臘子口戰役遺址,展示給遊人。旅遊景點主要分布在臘子溝沿線的四大溝系: (1)牛路溝、紅軍橋、水簾洞、農家牧場,各具特色;(2)老龍溝、雲霧灘怪石林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到此一游,恍如仙境;(3)美路溝,標準化苗木培養基地,向您展示著她的未來;還專門為您開闢了狩獵區;(4)龍爪溝,屬公園內保護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林區,林海茫茫,松濤滾滾,可以領略到她的自然風貌。 當年的天險如今已柏油鋪面,省道南北縱橫,天險變通途,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身臨其境,遠眺高山懸崖,岩壁上的累累彈痕依稀可辨,鳥瞰咆哮東去的臘子河水,當年激戰的隆隆炮聲猶在耳邊,水聲濤濤,聲震峽谷,似在頌揚著從前的輝煌戰績。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