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六軍團西征

紅六軍團西征

紅六軍團西征是1934年8月至10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退出湘贛蘇區向黔東地區實行的戰略轉移。

簡介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8月至10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退出湘贛蘇區向黔東地區實行的戰略轉移。

1934年7月23日,紅6軍團奉令退出湘贛蘇區,到湖南中部發展游擊戰爭,並同紅2軍團(當時稱紅3軍,軍長賀龍、政委關向英)取得聯繫;留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在原蘇區繼續堅持鬥爭。接著成立以任弼時為主席、蕭克王震為委員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6軍團9700餘人於8月7日,從江西省遂川縣的橫石挑區出發,突破國民黨軍衙前、五斗江之封鎖線開始酉征。接著,紅6軍團通過國民黨軍的兩道封鎖線,於11日到達湖南省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地區。12日,在此正式成立紅6軍團領導機關,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7師和第18師。國民黨西路軍總司令何鍵為防止紅軍深入湖南,急令劉建緒指揮第15,第16兩師由永新地區尾追;並令第19師第55旅及。4個保全團設防攔擊,企圖與北上的粵軍相配合,消滅紅軍於湘南地區。由於軍情的變化,紅軍決定放棄在在東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原計畫,乘國民黨軍部署尚末形成之際,迅速西進。9月3日,在灌陽以北的文市地壓,紅6軍團擊潰追剿軍8個團的進攻。4日渡過湘江,5日占領西延城(今資源)。9日,紅軍由西延西進,跳出國民黨軍的合圍圈,進到城步縣的丹口,17日乘虛襲占通道城。19日,在靖縣的新廠地區,紅軍給尾追之湘軍補充第2總隊兩個團以殲滅性的打擊。爾後紅軍繼續西進,通過錦屏、黎平縣境,進入了苗、侗兩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紅軍在苗、侗廣大民眾協助下,順利地渡過清水江。26日,紅軍在清江縣(今劍河)地區擊潰追剿軍後,經鎮遠、台拱(今台江)縣境進至黃平的瓮谷壠地區。這時,湘桂兩軍尾隨跟追,黔軍設防堵擊。紅軍為迅速擺脫追剿軍,於10月1日在施秉、黃平之間突破黔軍防線,乘虛占領黃平縣城(今舊州鎮),繼續向石阡前進。7日,紅軍進至石阡西南之甘溪街與桂軍第19師遭遇,戰鬥失利,紅軍一部被隔斷(該部後與紅3軍會合),主力被迫向東南轉移。爾後在施秉的大慶地區遭到國民黨軍的攔擊。紅軍又被截斷一部。此時,紅6軍團處於各追剿軍20多個團的包圍之中,情況十分嚴重。為擺脫困境,紅軍利用山高林密,採取靈活的游擊戰與追剿軍周鏇,經過十多天的艱苦轉戰,終於在石阡以南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紅軍第3軍領導人賀龍、關向應等在得知紅6軍團的情況後,親率紅3軍主力南下接應。10月24日紅6軍團主力在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與紅3軍會師,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