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滬空戰

一·二八淞滬空戰

一·二八淞滬空戰,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淞滬之戰爆發。當時日軍兵力9萬多,約有艦艇80艘、飛機300餘架;中國守軍5萬,只有32架飛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空軍配合地面部隊英勇作戰。2月5日,雙方各4架飛機首次空戰,中方飛機被擊落1架。20廣東航空隊隊長丁紀徐率機3架起飛迎擊,繳戰10分鐘將日機驅逐。

基本信息

背景

淞滬戰役淞滬戰役
1927年4月20日,田中義一大將出任日本新首相兼外相。6月27日,他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日本外務、陸海軍,以及駐外高級首腦。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大將亦參加了會議。7月7日,田中在會議上提出《對華政策綱領》。25日,田中致函宮內大臣一木喜德,請將《對華政策綱領》代奏給天皇。據傳奏摺中有“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之狂語。之後,日本加緊了侵略我國的步伐。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之後,又先後在天津、青島、上海、武漢等地挑釁,企圖繼續以武力威逼國民黨政府承認其侵占東北的既成事實,並在上海建立入侵我國內地的根據地。1932年1月21日,日本藉口所謂“日僧被毆事件”,向國民黨上海市當局提出了懲凶、道歉、撫恤和解散反日團體等無理要求,同時向上海增兵。1月28日,日寇又進一步強求侵占上海閘北地區,擴大日軍陸戰隊占領區域,中國方面理所當然的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日軍惱羞成怒於當夜突然向上海閘北地區發動武裝進攻。我上海愛國軍民奮勇抗戰,由此爆發了聞名中外的淞滬戰役。

簡介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中國空軍抗擊日軍侵略的空戰。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淞滬之戰爆發。當時日軍兵力9萬多,約有艦艇80艘、飛機300餘架;中國守軍5萬,只有32架飛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空軍配合地面部隊英勇作戰。2月5日,雙方各4架飛機首次空戰,中方飛機被擊落1架。20日,中國空軍美籍飛行員羅伯特·蕭特駕機與3架日機空戰,擊傷日機2架。22日,蕭特駕機在蘇州上空遭6架日機圍攻,蕭擊落1架日機後被日機擊落陣亡。26日,中國空軍飛機15架與日機群激戰於杭州灣上空,擊落日機1架,中國飛行員石邦藩趙甫明座機受傷迫降。同日,6架日軍轟炸機在驅逐機掩護下襲擊杭州喬司機場,廣東航空隊隊長丁紀徐率機3架起飛迎擊,繳戰10分鐘將日機驅逐。

戰前情況

淞滬戰役展開之前,中日雙方都做了一定的準備。當時中國軍隊南京軍政部下設空署,轄有6個航空隊。日寇侵占上海閘北地區的“一.二八”事件發生後,南京軍政部航空署即抽調第2、第4、第6三個航空隊共25架“可塞”、“容克”型飛機赴上海參戰。廣東航空隊也派7機組成的混合航空隊(有轟炸機和殲擊機)北上助戰。到淞滬戰役展開時,中國空軍共有32架飛機進入蘇州、杭州、上海等地協助19路軍作戰,中國空軍參戰的飛行員中有一部分是印度籍、美國籍的進步人士。淞滬戰役之前,日軍能直接使用於上海地區的作戰飛機共有300餘架,機型多為日本“13式”艦載攻擊機。日軍飛機有相當一部分部署在“風翔”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上。在作戰飛機的實力對比上,占有絕對優勢。淞滬戰役中國空軍先後擊落日機2架、擊傷2架;中國空軍亦有4架戰機被擊傷,1架被擊落。

雙方兵力

淞滬抗戰從1月28日開始,到3月3日中國軍隊主動撤離,共進行了1個多月。在整個戰役中,日方曾三易主帥,其參戰的兵力近10萬人,投入的空軍力量有第一航空戰隊的“加賀”號和“鳳翔”號航空母航、第二驅逐隊和“能登呂”水上母機艦等艦上的飛機上百架,各型艦艇約80艘。中方參戰的為蔡廷鎧將軍的第十九路軍、憲兵第六團和張治中將軍的第五軍,總兵力約5萬人,飛機32架。在整個戰役期間,中、日空軍之間曾發生了5次空戰。中方參戰的為南京政府軍政部下設的航空署第2、6、7航空隊,以及北上助戰的廣東航空隊。

作戰經過

淞滬戰役淞滬戰役

淞滬戰役展開後,日軍作戰開始雖然輕敵,導致三易主將,四次增兵,但始終注重重點突擊,全線配合,很好地運用了正面進攻與翼側迂迴相結合的戰術。在進攻中十分重視海、空火力的支援,每次進攻之前,都要派出十幾架至二十幾架飛機進行轟炸,以配合部隊作戰。淞滬戰役中的中國地面軍隊作戰英勇,但在陸空協同作戰上尚無成熟的經驗,陸軍、空軍雖在戰役上有聯繫,但戰鬥上基本是陸、空相互獨立作戰,中國空軍在淞滬戰役中先後與日空軍進行了5次空戰。
1932年2月5日,中日空軍雙方各4架飛機在上海郊區真如上空進行首次空戰。中國空軍印度籍飛行員朱達先的座機被擊傷。著陸後未經檢修,飛行員黃毓銓求戰心切,搶上朱達先返場的飛機,起飛升空,由於部分操縱系統被擊傷,飛機起飛後即墜毀在機場上,黃毓銓犧牲。
1932年2月20日,美國飛行員羅伯特.肖特(原任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應美國波音公司之聘來華任波音-218型殲擊機試飛員兼教練員)駕駛波音-218型殲擊機,從上海虹口機場飛往南京,升空後即與3架日本艦載殲擊機遭遇,激戰29分鐘,羅伯特.肖特擊傷日機2架。

淞滬戰役淞滬戰役

1932年2月22日,羅伯特.肖特駕駛波音-218型飛機在蘇州上空巡邏,與進犯蘇州的6架日機(3架艦載殲擊機,3架護衛機)遭遇,在1:6的絕對劣勢下,肖特重點攻擊日寇長機,在距敵機20米-30米時才猛烈開火,擊毀日軍小谷大尉駕駛的長機,最終因寡不敵眾,肖特駕駛的座機被日機駕駛員生田大尉擊中,墜毀於蘇州市市郊尹山鄉高塾村。
1932年2月26日,中國空軍第2隊石邦藩、第6隊趙甫明分別駕駛“可塞”、“容克”飛機同15架日機激戰於錢塘江口上空,石邦藩擊落日軍“13式”艦載攻擊機1架,我2架飛機均受重傷迫降,趙甫明傷重犧牲,石邦藩重傷致殘。
1932年2月26日,6架日軍轟炸機在9架殲擊機掩護下,企圖空襲杭州附近的喬司機場,我廣東航空隊的3架飛機升空拒敵,激戰10餘分鐘,終因飛機性能遜敵,寡不敵眾,致使1架飛機受傷迫降,人員倖免傷亡。
中國空軍經過數次激烈戰鬥,作戰損耗一時難以補充,為保存實力,南京政府電令全部機組撤到安徽蚌埠待命,這實際上等於撤出了戰役,至此上海地區的中國地面軍隊失去了空中支援。淞滬戰役空中作戰,敵眾我寡,是一場艱苦的奮戰,亦是中國空軍抵禦外敵的第一次空中戰役。

戰鬥結果

淞滬戰役,從1932年1月28日開始至3月3日止,歷時1個多月。日寇空軍控制了戰場上的制空權,敵機不僅配合其陸海軍協同作戰,對我軍陣地狂轟亂炸,還襲擊上海、蘇杭一帶的平民和民用設施,使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我愛國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給予日軍重創,但最終因蔣介石政府在政治上的妥協,使淞滬戰役以失敗而告終。

戰鬥啟示

淞滬戰役空中作戰是中國空軍抵禦外敵的第一次空中之戰,中國空軍雖然英勇作戰,但最終敗於日本空軍之手,這種失敗給後人以深刻的啟示。
其一:防空要擁有強大的空中作戰力量。淞滬空中作戰,中日空軍戰機數量相差較大。中國空軍僅有30餘架飛機,而日軍作戰飛機達300餘架,中日空軍實力的對比為1:10,在多次的空中交戰中,都是敵眾我寡,這使得中國空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在當時,飛機數量上的優勢即是整體上的優勢,中國空軍以少敵多則難免處於被動。
淞滬空中作戰,中日空軍飛機戰術、技術性能相差較大。中國空軍的“可塞”、“容克”型飛機速度慢、攜彈少,日軍“13式”艦載攻擊機速度、攜彈均優於中國空軍的“可塞”、“容克”飛機,中國空軍以劣敵優,難以奪取空戰主動權。
此外在飛行員的專業素質上亦有差別,中國飛行員中、外籍混合型,在空戰戰術和專業技術上參差不齊,在人員專業素質上中國空軍與日軍相比處於劣勢。中國空軍失敗的原因啟示後人:防空要擁有強大的空中作戰力量,強大空中作戰力量包括要擁有性能先進、數量可觀的作戰飛機,要擁有專業技術、戰術高超的飛行人員、要擁有先進的反空襲戰略戰術思想。
其二:防空要擁有強大的地面反空襲作戰力量。淞滬戰役是在中國國土上進行的作戰。日軍在上海地區參戰的作戰飛機共有300餘架,機型多為日本“13式”艦載攻擊機,大部分部署在“風翔”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上。當時中國軍隊吳淞炮台擁有的遠程火炮可以對日軍“風翔”號和“加賀”航空母艦構成威脅,如果以遠程火炮奇襲日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則可能取得一定的戰果,但當時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在淞滬戰役中,中國地面部隊已經擁有一定數量的防空火炮,但在實戰中發揮不好,沒有對日機構成應有的威脅,使得日機在上海地區氣焰囂張,為所欲為,不可一世。淞滬戰役空戰失敗的原因啟示後人:防空要擁有強大的地面反空襲作戰力量,空地一體的防空作戰是反空襲的重要對策,這一點對國土防空尤為重要。

歷史回顧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中,中國空軍首次參加了抵禦外敵的作戰。因此,可以認為中國空軍抗日空戰的序幕是從“一·二八”事變開始的。但是面對日本進行全面侵華戰爭的先奏和信號,中國國民政府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更沒有採取相應措施,對於中國空軍而言,沒有得到應有的加速發展,以至於到1937年7月抗戰爆發時,中國空軍僅有落後陳舊的305架作戰飛機,飛行員的訓練也不足,機型配置不合理,後勤保障不到位。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國民黨當局並不缺少經費,只是民眾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捐獻的巨額購買飛機款項被腐朽的當局存入銀行吃利息(註:本文作者之一陳應明先生當年在廣東上學時也曾經向廣東空軍捐過款購買霍克III)。而在採購飛機的過程中又因為官僚巨頭的腐敗、追逐回扣,並沒有按照中國真正的現實和需要來採購最必要、最急需的飛機,更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以至於當抗戰爆發後,英、美、法等中國主要作戰飛機採購國以“中立“為由,拒絕出售飛機給中國,本來就無法自給的中國空軍裝備一經損失,便無法恢復戰鬥力,最後在抗戰爆發3個月內基本損失殆盡……雖然中國空軍廣大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奮勇抗戰,全力殺敵,但終因國民黨政府方略有失、指揮不當,在付出了3個月的卓絕奮戰和壯烈犧牲後,仍然沒有達到開戰之初即定之目標——保衛大上海,扼守中國經濟、軍事命脈長江口,阻敵朔江而上,威脅沿岸首都、重地。此情此景,足以為後人扼腕嘆息。
中國空軍的抗戰史,應該從中國空軍首次參加抵禦外敵的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開始算起,但是國民黨政府沒有作好全面抗戰的準備,反而繼續進行內戰,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態度才有所轉變,但面對早已磨刀赫赫的日本侵略者,準備顯然不充分。歷來外國侵略者最怕便是中國人統一,共御外侮,因此西安事變國共合作不到1年後,日本軍國主義便急急的於1937年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企圖此為突破點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華北的同時,他們也在上海挑起事端,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駕車強闖虹橋機場被擊斃。至此國民黨政府仍企圖以“外交方式”解決,但日本已經決心就此發動戰爭。8月13日,日海軍艦艇炮擊上海市區,陸戰隊在匯山碼頭登入,在戰車掩護下進攻閘北、虹口,“八·一三”事變就此爆發。由長谷川為司令、“出雲”號為旗艦的日本第3艦隊進入上海海域。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全面抗戰的戰火從華北燒到了華東。歷時三個多月的凇滬會戰拉開了序幕。
凇滬會戰之初,中日雙方在上海戰區投入的空軍兵力是:中國空軍重轟炸機6架、輕轟炸機3 6架、驅逐攻擊機97架、偵察機51架,共190架,隨後增加到222架。日軍海軍航空隊轟炸機80架、戰鬥攻擊機38架、偵察機12架、運輸機1架,加上日本陸軍航空隊獨立飛行第6中隊的9架偵察機,共140架,隨後增加到250架。雙方空軍在總體上日本空軍占絕對優勢,但在凇滬戰場中國空軍在兵力上曾一度略占優勢。由於“八·一三”事變之初,國民黨當局雖然有抗戰決心,但是對日本的軍事勢力尤其是空中力量的持續作戰能力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沒有意識到我中國空軍將要面臨的重重困難,也沒有一個持續、有遠見的空軍作戰方略,因此甫一開戰,我中國空軍便採取了主動出擊的戰略,試圖配合地面部隊給日軍以重大打擊,一舉將其趕下海。
根據國民黨政府以及航空委員會的決定,中國空軍在凇滬會戰之初的任務是保衛上海以及南京空防安全,同時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相機打擊日海軍艦船。8月14日凌晨02:00,航空委員會發布了《空軍作戰命令第2號令》,決定不等所有空軍部隊集結完畢,利用現能調集的部隊先行對上海地區的日軍開展攻擊。當時中國空軍將士奮勇殺敵,出擊次數甚多,限於篇幅,本文僅對較為突出的略為論述:
14日上午,駐皖南廣德機場的2大隊11隊隊長龔穎澄和9隊隊長謝郁清分別率本隊9架“諾斯羅普”(Gamma)2EC輕型轟炸機出擊轟炸在長江上的日第3艦隊和在楊樹浦碼頭登入的日軍及其補給地域公大紗廠。09:05,龔穎澄率領的編隊飛臨長江,穿雲後轟炸了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2大隊9中隊分隊長祝鴻信與后座轟炸員任雲閣克服惡劣氣象影響,炸傷“出雲”,並隨後轟炸了侵華日本海軍上海司令部。謝郁清率領的9隊也以250kg炸彈轟炸了公大紗廠。
09:20,5大隊大隊長丁紀徐率領本大隊的19架霍克III各掛1枚250kg炸彈由揚州經南通順長江前往上海轟炸長江口一帶日艦。在南通江面上發現日一約1300噸的驅逐艦向江口而行,丁大隊長首先俯衝投彈,各機依次跟進,24中隊副隊長梁鴻雲的2410號機命中敵艦尾部。後但由於適逢颱風過境,氣象惡劣,加之霍克III沒有精密導航儀表,因此丁紀徐機隊到達長江口後,從1000m高度穿雲下降後沒有找到目標,此刻各機的油料也已經不多了,5大隊不得不將剩餘的炸彈投入江中返航。
下午,5大隊由24中隊隊長劉粹剛率領9機再次出擊,轟炸日軍陸上目標。不幸遭7架日機偷襲,上午建功的梁鴻雲副隊長不幸被日95水偵偷襲,空戰中受傷,再遭日艦艦炮擊中犧牲,這是中國空軍在全面抗戰中殉國的第一位飛行員。
與此同時,第2大隊11隊的9架“諾斯羅普”Gamma2E再次出動轟炸匯山碼頭,遭地面、艦炮火力反擊,多架飛機受傷。而9中隊轟炸在楊樹浦集結的日軍時,遭日機偷襲,分隊長祝馮信手上中彈,后座任雲閣犧牲,飛機勉強飛到虹橋機場迫降。另外14隊李傳謀座機被擊傷,飛返常州時墜地犧牲。
下午14:40,中央航校暫編34、35中隊6架霍克II、3架錢絲·沃爾特V92C“新可塞”由筧橋出擊,轟炸了公大紗廠等目標,並發現日軍準備利用附近的高爾夫球場修築機場。
18:30左右,我由周家口飛筧橋的4大隊21、23中隊與來襲日鹿屋航空隊的96陸攻空戰,擊落3½;架(詳見上期)。我方損失起飛時缺油墜機犧牲的劉署藩1架。
至此,8月14日一天之內,我中國空軍飛機出動多次,轟炸、掃射了日軍陸上部隊和海上第3艦隊艦船,並與日機展開多次空戰,取得了一定戰果。這是凇滬戰役空中作戰的第一天,也是中國空軍參加全面抗戰的第一天,各部隊鬥志昂揚、殺敵奮勇,給予日本侵略者以相當打擊,以至於日本將領不得不重新估量中國空軍的實力。
8月14日晚,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根據情報判斷,估計中國空軍在南京約有驅逐機波音281、菲亞特C.R.32共9架、偵察機30架,在南昌約有驅逐機40架、偵察機7架及部分轟炸機,遂決定15日鹿屋、木更津航空隊,3艘航空母艦上的航空部隊全部出動,轟炸南京、南昌、杭州及上海等地機場,企圖消滅中國空軍。
長谷川清給各航空部隊下達的任務是:
1.鹿屋航空隊轟炸南昌機場;
2.木更津航空隊轟炸南京機場;
3.“龍驤”、“鳳翔”號航空母艦上的第1航空戰隊,攻擊、轟炸杭州、蘇州及上海虹橋場
4.“加賀”號航空母艦上的第2航空戰隊,攻擊、轟炸杭州附近各機場;
5.“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上的水上飛機,攻擊杭州機場。
當時,“龍驗’、“鳳翔”和“加賀”號航空母艦上分別有各型作戰飛機48架、21架和 52架,“神威”號水上飛機母艦有水上飛機22 架。
8月15日,駐台北的鹿屋航空隊由新田少佐率領96陸攻重轟炸機14架,於7時20分起飛,目標南昌。當時南昌一帶雲層很低並下著大雨,能見度很差。新田編隊接近南昌時已無法保持隊形、只好改為單機自行前進。結果,只有8架飛機找到目標,1時40分至11時55分,在500米高度投彈,由於天氣惡劣命中目標的炸彈很少。
當天,駐大村的木更津航空隊由林田如虎少佐率領96陸攻重轟炸機大編隊,於9時10分從大村起飛,目標——南京。當時長江口處於颱風區,空中氣流不穩定,雲層很低,且能見度差,當日編隊接近中國大陸時,林田命令改為4機小編隊繼續前進。該編隊經杭州灣至蘇州上空時,即遭我空軍第四大隊21架霍克III驅逐機攔截。林田編隊到達南京時又遭我地面防空高炮射擊,遂以300米高度進入對明故宮和大校場機場倉惶投彈,命中率都不高。因飛機油料不夠,遂在朝鮮濟州島緊急降落。
木更津航空隊在轟炸南京時遭我空中攔截和地面高炮射擊,被擊落4架,擊傷6架。木更津航空隊首次出動作戰,損傷便近半。
8月15日,日軍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攻擊、偵察機共45架,空襲杭州、南京等機場。遭我空軍及地面防空部隊反擊,被擊落96式攻擊機1架、94式輕轟炸機2架、93式偵察機3架。
8月14、15兩日作戰中,我空軍共出動8次,日軍參戰飛機被擊落各型飛機15架,加上在作戰中失蹤、受傷墜海、降落時失控等,共損失飛機 24架。兩天空中作戰中日軍飛機損失遠比其預計的嚴重,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凇滬戰場,我空軍投入的作戰飛機與日軍相比,其性能都差不多,但在數量上我略多於敵,特別是我方驅逐機較多,空戰於我有利。其二,日軍轟炸編隊長途跋涉沒有戰鬥機掩護,易受我攻擊。其三,戰區天氣一直不好,日軍轟炸編隊雲下低空飛行、作戰,難以保持隊形。因而無法形成空中防禦火力網,受到攻擊時反擊能力很弱。考慮到晝間攻擊損失大大,日本海軍決定鹿屋、木更津航空隊主要採用夜間小編隊空襲中國沿海機場。
在抗擊日軍入侵的頭3天裡,空軍其他部隊在保衛城市領空和出擊作戰,都取得和上海戰區一樣的豐碩戰果,3天空戰,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30餘架,得到全國各界和最高當局的函電慰勉和嘉獎,8月25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撰文指出:“……所有前線的軍隊,不論陸軍,空軍和其他地方部隊都進行了英勇的抗戰,表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謹以無上的熱忱,向所有全國的愛國軍隊、愛國同胞,致以民族革命的敬禮”。
空軍為配合上海地面部隊進攻,從8月16日起每天都頻繁主動出擊,轟炸日軍在虹口的陣地及黃浦江中的軍艦,同時抗擊入侵日機。在這些作戰行動中,湧現出許多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身報國的英雄。8月 17日,第五大隊第 25隊飛行員閻海文駕駛霍克III飛機轟炸在上海羅店登入的日軍,他投完彈時日軍進行俯衝掃射時被敵高炮擊中,跳傘後不幸落於敵軍陣地。敵人將他團團圍住,狂叫繳械投降,閻海文拔出自衛手槍射死5名敵人後,用最後一粒子彈自殺成仁,年僅21歲。日軍欽佩他大無畏氣概,以禮相葬,並立墓碑題寫“支那空軍勇士之墓”。由於這一壯烈的場面發生在敵後,所以我25中隊成員均以為閻海文系跳傘失蹤,直到9月1日,日本大坂《每日新聞》駐上海特派員木村毅在報紙上以《中國已非夕日之之那》描述現場情形後,我方方知,其文曰:
“我將士本擬生擒(閻海文),但對此壯烈之最後(指閻海文殺身成仁),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殮。事後,在彼所御的飛行帽中,撿出珍重之摺疊之紙片,內容為鉛筆所書秀麗之女子手跡,署名為南通安東巷3號劉月蘭女士。於鵬程萬里、千犯百死、深入敵陣之時,對此紙片尤能襲仕珍藏,則劉月蘭芳名之為閻愛友,殆無疑矣。此少年空軍勇士之死,雖如苞蕾摧殘,遺蹟不久,然對此多情多恨,深情嚮往之心情,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鞠同情之淚也!”
8月19日,第二大隊第9隊分隊長沈崇誨同轟炸員陳錫純駕駛諾斯羅普2EC輕轟炸機904號,轟炸佘山海面日軍軍艦,飛機發生故障漸漸掉隊,他們完全可以跳傘或迫降,但沈崇誨殺敵心切,駕駛拖著青煙的飛機隊2000米高度對準一艘敵艦撞去,與敵艦同歸於盡,壯烈犧性。
還有9大隊隊員李文韶轟炸上海楊樹浦敵陣,腰部中彈,肚腸外露,他忍著巨痛,手蘸鮮血,在飛機玻璃風擋上寫下:“還我河山”四個字後,壯烈犧牲。
經過半個多月的激戰,在凇滬戰場中日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日軍陸軍“上海派遣軍”感到海軍航空隊協同作戰很不得力,不太懂陸上戰術。在偵察判斷情況、動作配合、火力協同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派遣軍在向統帥部要求增援時,特別提出調日本陸軍航空隊至上海參戰。日軍統帥部批准了上海派遣軍的要求,將駐台灣的第3飛行團調往上海作戰。9月下旬,該團由團長值賀忠治少將率領飛抵上海新建的王濱機場。
日本上海派遣軍給該團的任務是:
1.偵察中國軍隊的陣地及其後方,以了解其部署與調動;
2.協助炮兵作戰,指示中國炮兵陣地的位置和校正射擊彈著點;
3.轟炸機部隊在地面發起總攻擊前,對中國軍隊的陣地進行攻擊、轟炸,斷其後方交通,以阻止其增援和退卻;
4.戰鬥機部隊,主要是掩護戰場,防止中國空軍的攻擊、轟炸。
第3飛行團第4偵察機中隊對中國守軍陣地進行大面積空中接影,才知道中國守軍的防禦體系比預想的要大得多,並且在進一步加強。日軍陸軍部隊根據空中偵察情況,對攻擊目標、兵力配合、攻擊路線、火力組織等都重新作了調整和部署。
日本陸軍航空隊第3飛行團僅有各型飛機37架,利用王濱、公大兩個臨時機場,每日對整個戰場進行空中偵察,使派遣軍及時了解戰場情況,並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日本空軍除轟炸、射擊對地面部隊造成損失外,還對雙方部隊的心理上、情緒上,產生很大的作用。從日軍第三師團司令部10月 25日對第 3飛行團的通報中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種作用的影響。該通報的大意為:
師團參加作戰以來,即得到航空部隊之協助,連續、集中之轟炸威力,給中國軍隊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恐怖感,對我第一線部隊的戰鬥情緒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因為這樣的支援,才使戰鬥有很大的進展,在此表示感謝。現將第一線部隊對空中支援作戰情況及希望綜合如下:
1.對村莊的攻擊、轟炸皆很準確。
2.只要在上空飛行,中國軍隊就會沉默,尤其是中國的炮兵更是如此。
3.在村落戰鬥中,若對其有關一側進行轟炸時,進攻劇特別容易。
中國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在8月24日上報軍事情況中說,“連日敵機甚為活躍,在各處轟炸毫無間斷。我軍日間幾無活動餘地,威脅甚大。職意著我空軍驅逐機能每日來上空二次,則可減少其猖撅之程度,軍心可以稍慰。”可見,飛機在戰場上空出現對雙方地面部隊的心理影響非常之大。
凇滬會戰自開戰以來,中國守軍同日本侵略軍戰鬥一直異常激烈。日本海軍泊於長江口外的軍艦,利用大口徑艦炮猛烈射擊我軍陣地,日軍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不時投人戰鬥,支援日本陸軍作戰;日本陸軍飛機利用臨時修建的機場為陸軍提供航空偵察情報,並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同時,日軍飛機也不斷空襲我沿海及內地機場。
8月中旬,中國方面迅速集中全部空軍,以南京、廣德為根據地,以曹娥、杭州、嘉興、揚州、蘇州、長興等為前進機場,以主力打擊敵海上基地——航空母艦和軍艦,協助我陸軍作戰。由於中方在飛機數量方面處於優勢,因而在戰略上和戰術上都採取攻勢。但自8月下旬以後,日軍在華北戰場發動強大攻勢,中國空軍從凇滬戰場抽調部分兵力支援華北戰場,加上作戰中的損失,中國空軍的飛機在數量上已明顯處於劣勢。驅逐機部隊主力4、5大隊由於上海及其周遍前沿機場受敵炮火威脅過大,遂撤離上海,改駐守南京。又由於損失不小、兵力有限,遂合兵一處,共同出動。同時中國空軍還重新編成、組合了一些部隊。
9月中旬以後,由於我上海陸軍放棄第一道防線,退守北站、江灣、羅店、瀏河一帶,日本航空隊得到陸上基地,實力倍增。而我方損失日漸,基本喪失了晝間在上海戰場上空活動的主動權,因此不得不採取避實就虛戰術,避免與敵大機群遭遇,相機攻擊少數零星敵機,同時將主要襲擊行動改在夜間。與此同時,日軍加強了對南京的空襲,每日都有40~50架飛機分批進襲,我方奮力攔截,空戰戰局呈膠著狀態。
1937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六周年,也正是農曆中秋節。回憶6年來我東北三省山河破碎,三千萬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慘遭日寇欺凌屠殺的悲慘景象,中國空軍飛行員無論是東北籍的,還是其他省區的,無不悲忿沉痛、憤慨激昂,不能自禁。為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者復仇,顯示中國抗日軍民的抵抗決心,航空委員會決定對上海前線的敵人陣地作24小時的輪番轟炸。當時4、5、6大隊參加了這次行動。空軍航委會主任周至柔親臨南京大校場機場指揮。
根據情報,這一天,日本兩艘運輸艦在匯山碼頭一帶卸下全部軍火。下午,4大隊計畫從晚上七點半起,分7批每批6架飛機,每隔一小時出發到上海轟炸敵軍在匯山碼頭一帶沿江的軍火屯集處。實際分4批出擊,共17架次,陣容於下:
第一批:李桂丹(隊長)、柳哲生王遠波(分隊長)、龔業悌李有乾巴清正
第二批:鄧伯強(副大隊長)、張光明曹世榮梁添成王文華
第三批:張偉華(隊長)、張慕飛鄒康續
第四批:李桂丹(隊長)、王遠波(分隊長)、柳哲生龔業梯
18:30,第一批出擊的6架霍克III,每機攜帶炸彈8枚,於南京大校場機場出發。時浮雲暗淡,星月隱現於天空,出擊機群集結好隊形向東飛去,由許多個燈火輝煌的城鎮導航,飛臨上海戰區南匯的上空。依靠黃浦江、蘇州河和當時公共租界裡的發電廠事先點亮的電燈指引,向敵俯衝投彈。地面日軍卒不及防,多處陣地、倉庫被炸起火。但我方也損失第3分隊領隊李有乾。中國機群在完成了首波襲擊任務後,迅速撤離,雖然當時氣象惡劣,但是藉助長江和沿途城鎮的燈光作地標,4大隊的各機均安全返回。
與此同時,5大隊25中隊6架霍克III也在胡莊如隊長率領下前往匯山碼頭轟炸。22:05,4大隊王常立大隊長也親自率隊出擊,由浦東進入楊樹浦碼頭一帶投彈,造成蘇州河以東沿岸4處大火。23:20,4大隊李桂丹中隊長又率2架僚機出動,前往吳淞轟炸日軍陣地。如此反覆,4、5大隊的霍克III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敵的打擊。進入下半夜,襲擊任務交由6大隊的道格拉斯O-2MC執行。這樣,整個“九·一八”紀念日之夜,中國空軍對上海日軍進行了多次打擊,日軍物資損失慘重,據報導僅匯山碼頭一處就有700萬日元之巨。震驚敵營。同時租界報紙也對此多有報導,日本上海派遣軍深感蒙羞,加之其自修築好2個機場,新裝備的96艦戰上陸後,早有準備實施“南京空襲計畫”,以免其老舊轟炸機因為中國空軍的有效攔截而損失慘重。恰好又有此次中國空軍的持續打擊,日軍不得不立即實施報復。於是9月19日,日軍大舉對南京來襲。
當天清晨,日本出動各式飛機45架,以新銳96艦戰打頭,襲擾南京。08:30,大校場機場接警,4大隊23中隊毛嬴初隊長率領8架霍克III迎擊,10分鐘後,5大隊25中隊胡莊如隊長也率領8架霍克III起飛攔截。由於25中隊起飛過晚,因此日機已經占據了有利高度,以至我機一直被動挨打,避走他處迫降。如25中隊3分隊就沒有1架飛機能夠在大校場落地。
這次9·19日機報復性空襲,使中國空軍損失慘重,同時也使得我方認識到日本海軍航空隊的新銳戰機96艦戰性能實在在我各型戰機之上,而由於英、美等國以“中立”為由,不出售飛機給我們。面對優勢敵機,我此時卻沒有新的高性能飛機來補充,甚至連原有飛機的零備件都得不到應有的補充,中國空軍的戰鬥力不斷下降。
從8·14至9月底,我在空戰中共擊落日機81架,進行空中軍事行動113次,在蘇、皖等地進行空戰27次,我方損失飛機42架,擊傷、毀日艦48艘,同時使日木更津航空隊隊長石井大佐因所轄人、機損失慘重而剖腹自殺。
經過兩個多月戰鬥,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已損失大半,到10月22日,原有305架飛機,僅剩下81架。而日軍飛機則隨時得到補充,數量越來越多。這時,侵華日軍飛機已增至400架乃至800架之多。10月26日,在上海大場的中國守軍遭到150架日軍飛機空襲,傷亡慘重。中國軍隊被迫放棄大場、江灣、閘北等陣地,退守南翔一線。11月11日,上海市長宣布該市淪陷,12日日軍占領上海。8月 13日開始的凇滬戰役,歷時3個月。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又 2個旅團,共 25萬餘人,死傷 5萬餘人(日本陸軍省當年11月初公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參戰兵力為6個集團軍,計71個師又7個獨立旅,共70餘萬人,傷亡10多萬人。我由於指揮失誤,在退守南京與死拼上海等諸多重大問題上猶豫不決,因此日軍在破我上海之防後,不足月余即兵臨我首都南京城下。經過短暫激烈而悲壯的抵抗,12月12日,南京陷落,中國空軍撤離,部分無暇顧及的蘇援И-16-6被日軍俘獲,至此,整個凇滬戰場的空中作戰告以段落。(由於篇幅所限,南京空戰及同時期其他戰場的空中作戰另文敘述)
中國空軍初期抗戰,是在沒有外援情況下獨立進行的。至12月初,經4個月抗戰,雖然空軍飛行人員作戰勇敢,艱苦奮戰,擊落日機近百架,但由於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空軍飛機損失慘重,並犧牲了如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等大量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優秀將士,無論裝備還是人員均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凇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結束前後,所剩飛機均陸續飛漢口及南昌(可參見上文《霍克III在中國》中有關論述)。至此,中國空軍基本上失去作戰能力。惟有等待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定的援助協定重新武裝,到1937年底、1938年初,蘇聯飛機陸續到達,才得以重新裝備……

紀念館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位於寶山臨江公園內,建築面積3490平方米。紀念館主體是一座用鋼材、玻璃等現代建材構成,表現傳統建築形式美的紀念塔,塔高53米,塔館合一。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共12層。1—2層為陳列區,主要有:概要介紹淞滬抗戰歷史的《抗日戰爭與上海》陳列、以場景、多媒體等高科技為手段,與文物緊密結合為特點的《淞滬抗戰史事掇英——血沃淞滬》陳列;有《抗戰文化系列——張明曹抗戰美術作品展》以及影視放映等。3層為《上海郊縣人民抗日武裝鬥爭圖片展》,輔助用房二樓為《侵華日軍在上海的暴行》。4層以上為塔,11層設觀景室,這裡可遠眺長江口,俯瞰寶山城。 環境協調是紀念館建設空間設計的一大特色。這裡有30米長的“淞滬魂”長卷石刻牆、大型雕塑、國歌牆等藝術品;有文化廣場和大草坪;有陳化成紀念館、姚子青營犧牲處等人文歷史景點。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自2003年1月28日起實行免費開放。2000年5月,我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1月 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