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四川軍閥部隊圍攻川陝蘇區的作戰。1932年12月~1933年2月,紅軍第四方面軍乘四川各派軍閥在川西混戰之機,由陝南進入川北,創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中心的川陝蘇區。川陝蘇區的建立,使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蔣介石先後促成四川各派軍閥停戰言和,並委任第29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撥給大量軍費和武器裝備,令其乘紅四方面軍入川立足未穩,迅速組織圍攻。田頌堯遂將所部由川西東調,於2月中旬開始對川陝蘇區進行“三路圍攻”。

起因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示意圖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示意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四川軍閥部隊圍攻川陝蘇區的作戰。
1932年12月~1933年2月,紅軍第四方面軍乘四川各派軍閥在川西混戰之機,由陝南進入川北,創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中心的川陝蘇區。川陝蘇區的建立,使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蔣介石先後促成四川各派軍閥停戰言和,並委任第29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撥給大量軍費和武器裝備,令其乘紅四方面軍入川立足未穩,迅速組織圍攻。田頌堯遂將所部由川西東調,於2月中旬開始對川陝蘇區進行“三路圍攻”。
田頌堯部圍攻蘇區的兵力計38個團近6萬人,編成左、中、右3個縱隊,由其副軍長孫震任前敵總指揮,設總指揮部於閬中。依據蔣介石“著重左翼,防匪西竄”的指令,其部署是:左縱隊24個團為主攻,集結於旺蒼壩地區,企圖經木門、長池奪取南江,進而控制大巴山南麓,截斷紅四方面軍往陝南的退路;中央縱隊4個團,集結於蒼溪、巴中間之龍山場及其以北地區,企圖經恩陽河奪取巴中,爾後以一部協同左縱隊奪取南江;右縱隊10個團,集結於儀隴及其以北地區,企圖控制巴河沿岸,協同中央縱隊進攻巴中,爾後經曾口場、得勝山奪取通江。盤踞營山、渠縣地區之第20軍和達縣、宣漢、萬源地區之川陝邊防軍(司令為劉存厚)亦相機出動,配合作戰。
此時,紅四方面軍共有4個師12個團約1.5萬人。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根據敵我情況和川北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決定採取收緊陣地、待機反攻的作戰方針,先以少數兵力控制敵必經之險隘地區,構築工事,節節抗擊,消耗、疲憊敵人,逐步向心收縮,待敵進入蘇區內地,反攻條件成熟時,則集中兵力實施反擊,粉碎圍攻。遂以紅73、紅11師主力位於南江及西南之三江壩、長池、木門地區,共同對付左縱隊;以紅12師位於巴中及東南之曾口場、蘭草渡地區,對付中央縱隊和右縱隊;以紅10師位於通江東南麻石場至東北竹峪關一線,紅11師一部位於通江西南之江口(今平昌)至得勝山地區,為方面軍預備隊並警戒劉存厚、楊森部,保障蘇區側後安全,另以紅73師一部位於南江東北之碑壩地區,警戒陝南方向。方面軍總指揮部位於通江城。
田頌堯部於2月12日開始,以小部隊在蘇區邊沿地區進行襲擾、偵察活動,掩護主力展開。18日全線發起進攻。

過程

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開創的川陝蘇區初步形成。國民黨當局急忙調停川軍各派在川西的混戰,並委任第29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剿共”督辦,調集川軍38個團約6萬人,分左、中、右3個縱隊,向川陝蘇區和紅四方面軍發起圍攻,企圖消滅或驅逐紅四方面軍於立足未穩之際。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指揮下,決定採取“收緊陣地”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先以少量兵力依據險要陣地節節抗擊川軍,予其大量消耗,爾後集中兵力實施反攻,粉碎川軍的進攻。2月18日,川軍開始全線進攻,其左縱隊擔任主攻,中央縱隊和右縱隊擔任助攻。集結於旺蒼壩地區的左縱隊轄第1、第4、第5師(各欠1個旅)及第2、第3路和獨立旅,擬經木門、長池,進占南江;集結於恩陽河以西地區的中央縱隊轄第2、第5師各1個旅,擬經恩陽河奪取巴中,爾後會同右縱隊進占通江;集結於儀隴以北的右縱隊轄第3師及第1路,擬經曾口場、得勝山進占通江。至3月18日,紅軍第1l(師長倪志亮、政委李先念)、第73師(師長王樹聲)在三江壩、木門、長池、八廟埡等地予川軍左縱隊大量消耗後,撤出南江,收緊陣地至南江以東的貴民關、官路口、觀光山、大明埡一線,紅軍第12師在南壩坡等地予川軍中央縱隊大量消耗後,撤出巴中,收緊陣地至清江渡一線;紅軍第10師(師長王宏坤)、第11師第33團、第12師第36團亦遏止了川軍右縱隊、第20軍、川陝邊防軍向得勝山、元山場、余家坪的進攻。此間,川軍雖進占巴中、南江兩城,卻傷亡近8000人。此後,3月下旬至4月25日,戰局呈對峙狀態。4月26日,川軍經休整準備後,再次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將紅軍壓迫於通江以北後圍殲。紅軍於殺牛坪、趙公寨、大明埡、屈家山、黑岩場予其大量殺傷後,於29日主動撤出通江城,再次收緊陣地至通江以北的平溪壩、鷹龍山、雞子頂、九子坡一線。5月中旬,川軍左縱隊第4、第5師各1個旅及第2、第3路各1個旅和第19團進至空山壩以南地區,並以9個團孤軍進逼空山壩;川陝邊防軍的8個團也搶占竹峪關,威脅紅軍左翼。此時,紅軍已收緊陣地至方圓不及百里的空山壩地區,戰線已縮短,主力全部集中,遂決定實施反攻。5月15日至16日,紅軍首先反攻竹峪關,擊潰該地之川陝邊防軍,解除了左翼威脅。接著,紅軍集中主力4個師,於21日至24日,向進逼空山壩的川軍反攻,將其9個團基本全殲。繼之,紅軍又於趙光嶺、麻石寨、烏龍埡地區擊潰川軍左縱隊第3路第20旅和第1師第1旅共4個團,川軍左縱隊遂全線崩潰,中央縱隊和右縱隊亦收兵後退。紅軍乘勝追擊,至6月上旬,連續收復南江、通江、巴中三城,並進逼儀隴,沿途俘川軍6000餘人。田頌堯急調留守部隊5個團於三江壩、長池一線阻擊紅軍的前進。6月10日至15日,紅軍於華蓋山殲其一部後,又追擊三江壩守軍至旺蒼壩,殲其1個旅大部,同時擊潰長池守軍,攻占長池、木門,並直逼廣元、蒼溪二城。田頌堯餘部退至嘉陵江沿岸,轉入守勢。至此,歷時4個月的戰役結束。

點評

此戰,歷時四個月,由於紅軍成功地運用“緊縮陣地”的方針,適時實施反擊、追擊作戰,取得斃傷國民黨軍1.4萬餘人,俘國民黨軍萬餘人,繳槍8000餘支、機槍200餘挺、追擊炮50餘門,不僅收復了川軍進占的地區,而且使川陝蘇區擴大一倍以上,達3萬平方公里,人口逾200萬,進入一個鞏固和發展的新階段。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