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

胡宗南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 ,字壽山,原名胡琴齋,漢族,浙江鎮海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一期畢業生,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其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直到1947年指揮進攻占領中國共產黨的首府延安,轉戰西北,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指揮幾個兵團的二級上將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1950年兵敗後去台灣,曾在大陳島指揮沿海游擊部隊。歷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等。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6年5月12日(農曆三月三十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的一個貧寒人家,三歲時隨父輩遷居於浙西距孝豐縣城西十里之鶴鹿溪。

1904年就讀於私塾,自《三字經》學至“四書”、“五經”。

胡宗南胡宗南

1909年進入孝豐縣城高等國小堂讀書。

1912年以第二名成績畢業。

1913年考入湖州公立吳興中學。讀中學時,各科成績優良,尤以體育、地理兩科更為突出。

1915年中學畢業後,先後受聘於孝豐縣立國小和私立王氏國小,任國文、歷史和地理教員。

1921年利用暑假時間到處遊歷。

1922年到1924年間,並任《孝豐日報》總編輯。後因與同校教員競爭校長職位失敗,父親又硬逼他與不相愛的女子成婚,遂決然離家出走。

報考軍校

胡宗南胡宗南

1924年,前往浙江湖州參加別縱隊,與王亞樵結拜為金蘭兄弟。別縱隊

解散後,得同學在上海做毛竹生意的章雲家長資助,到廣東投考黃埔軍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體格檢查時被淘汰,經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特許參加考試4月被錄取;5月5日入校,編在第1期第2大隊第4分隊;6月16日正式開學,此間結識了“同鄉”蔣介石;11月於黃埔軍校畢業後,胡宗南被分配在軍校教導第1團第3營第8連任少尉見習。

正式從軍

1925年2月,調任機槍連中尉排長;3月參加第一次東征棉湖戰役,因功升機槍連上尉連長,4月任第1師第2團第2營營副;6月參加討伐楊劉叛亂;10月參加第2次東征河婆戰役。

參加北伐

蔣介石與胡宗南合影蔣介石與胡宗南合影

1926年初升任第1軍(何應欽)教導師第2團(團長鬍公冕為共產黨員)第2

營營長;7月把同鄉戴笠推薦給蔣介石,胡宗南在胡公冕的推薦下,升任教導師第2團上校團長,參加北伐戰爭;同月,參加了北伐戰爭,任第一師團長。10月,胡宗南在南昌城郊使用火攻計,以1個團的兵力打敗孫傳芳1個精銳師,俘虜軍長李彥春等;11月教導師改為第1軍第1師,隸屬東路軍(何應欽)序列,進軍浙江。

1927年3月20日攻克上海;5月任第1軍第1師少將副師長兼第2團團長,成為國民黨黃埔系學生的第1個將軍;8月從杭州飛馳南京參加龍潭戰役;10月26日,胡宗南升任第1軍(劉峙)第22師師長;11月擊毀直魯聯軍白俄僱傭兵裝甲車隊。1928年4月參加第二期北伐。8月第22師縮編為第1師第2旅,任旅長,11月所部在蔣介石校閱中因訓練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旅”。

1928年4月參加第二次北伐,一舉攻占蚌埠;5月1日進濟南,5日撤退到曲阜整訓;10月第1軍第22師整編為陸軍第1師(劉峙)第2旅,胡宗南任少將旅長;11月蔣介石親臨徐州校閱第1師,第2旅被譽為“模範旅”,其第3團受閱成績列全國陸軍第一。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胡宗南率軍警戒武漢,第2旅改成第1旅,胡宗南仍任旅長。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在河南開封附近與反蔣部隊作戰,6月7日胡宗南任第1師代理師長,沿隴海路迎擊西北軍孫良誠部。

1930年率部參加蔣馮閻戰爭,戰後任第1師師長。

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升任第1師中將師長,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體系,形成黃埔系“少壯派集團”;7月參加討伐石友三。

圍剿紅軍

1932年3月,胡宗南、賀衷寒、戴笠、康澤等參與組織“力行社”和“復興社”,胡宗南居蔣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黃埔系“太子”自詡;5月參加“圍剿”大別山的紅4方面軍,胡宗南乘紅軍兵力分散之際,將紅軍第10師和第12師攔截包圍於河口鎮以東地區,紅軍傷亡很大,6月紅4方面軍向西北突圍時,胡宗南等幾十萬大軍尾追攔截,與楊虎城部將紅軍壓縮在漫川關,徐向前、許世友等幾經拼殺才突出重圍,不久率領第1師進入甘南布防。

戴笠與胡宗南合影戴笠與胡宗南合影

1935年2月任“剿匪”第3路第2縱隊司令官;4月9日敘任陸軍中將;6月積極參加攔截圍攻長征紅軍,在松潘差點被活捉,部隊傷亡過半;9月任“西北剿匪”第1路軍第2縱隊司令,在川西北地區阻擊紅軍;11月22日當選為國民黨第5屆中央督察委員,標誌著黃埔系的勢力開始進入中央決策機構。

1936年4月21日,行政院任命胡宗南為第1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進攻陝北紅軍,彭德懷率領紅軍迎擊,大敗胡宗南;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胡宗南正在陝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蔣介石被扣的訊息後,鏇即趕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營救蔣介石。

抗日戰爭

1937年2月第1軍開赴陝西鳳翔,受顧祝同指揮,向西安施加軍事壓力;4月24日辭第1師師長。7月7日抗戰爆發,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3日升任第17軍團軍團長,是黃埔學生中第1個軍團長,由於第1軍倉促上陣,兩度參戰部隊損失很大;11月6日第17軍團撤出戰鬥;12月回關中。

胡宗南胡宗南

1938年5月12日辭第1軍軍長,參加開封會戰,指揮部下攻打蘭封外圍,掃清了通往城內的

道路,但土肥原第14師團仍突圍而去;6月18日兼任第27軍軍長;9月1日胡宗南辭軍長,支援武漢會戰,占領信陽,日軍反攻信陽時,留守的團長馬載文臨陣脫逃,導致信陽失守,乃撤回西安。

1939年1月14日任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8月4日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系學生的第1個集團軍總司令;12月,胡宗南受蔣介石指使,集結部隊準備向延安進攻。

1940年1月,蔣介石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胡宗南奉命在空軍的配合下,向陝甘寧邊區縱深進犯,蠶食5個縣,並公開喊出“消滅邊區”的口號,嚴密封鎖,構築了一條長達700餘里的由碉堡、工事組成的封鎖線。

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戰區(朱紹良)副司令長官兼第34集團軍總司令,掌握第8戰區實權,屯兵西北,封鎖、侵犯陝甘寧邊區,號稱“西北王”。

1943年7月,胡宗南曾密謀突襲延安,被胡宗南的機要秘書、地下黨員熊向暉暴露而作罷。

1944年4月,胡宗南被任命為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因不服司令長官陳誠,稱病赴華山休養;5月日寇土肥原部調集12萬兵力突然進攻中原,守軍連失數城,土肥原率兵向西急進,如入無人之境,6月13日中美空軍大炸豫西之敵,胡宗南部猛烈反攻,取得勝利;8月17日被任命為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與陳誠數次衝突;9月空運增援桂林、重慶;12月19日被任命為第1戰區代理司令長官。

1945年1月12日就任代理司令長官,轄4個集團軍、16個軍、42個師、5個特種兵團,計45萬人;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7月31日被正式任命為第1戰區司令長官,成為黃埔系學生中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8月21日被任命為洛陽、鄭州、開封、新鄉地區的受降主官,向石家莊發動進攻;9月22日在鄭州接受日本第12軍團司令官鷹森孝投降,共6萬餘人;10月3日特加陸軍上將銜,此時第1戰區指揮的部隊有5個集團軍、25個軍,總兵力達50萬人,勢力分布到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晉東南地區;10月10日授予抗戰勝利勳章。

解放戰爭

1946年1月1日,胡宗南被任命為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副主任;3月1日獲頒青天白日勳章;4月所部國軍整編,軍改“整編師”,師改“整編旅”,胡宗南部下20多萬;7月4日整編第1軍越過黃河,企圖與閻錫山部南北夾擊太岳部隊;9月,其部隊分兩路進犯晉東南,與山西閻錫山部隊配合欲“肅清”解放軍太岳兵團(司令員陳賡),24日整編第1旅被全殲,旅長黃正誠被俘,接著整編第48旅遭受殲滅性打擊,旅長何奇被擊斃,胡宗南慌忙收兵。

1947年3月4日被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3月11日,胡宗南在洛川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劉戡的整編第29軍和董釗的整編第1軍組成左右兩個兵團,採取鉗型攻勢,企圖包圍殲滅陝北解放軍,占領延安以及整個邊區;3月13日指揮15個旅(14萬人)進犯延安;3月19日令整編第1師第1旅進入延安空城,胡宗南組織作戰參謀捏造戰報,大吹大擂“俘虜敵5萬”的“重大勝利”,被授二等大綬雲麾勳章,24日胡宗南將其前進指揮所由宜川移到延安,並抽出5個整編旅的兵力守備延安,機動進攻兵力減少為只有10個整編旅;3月25日,第31旅在青化砭大部被殲,旅長李紀雲被俘,此後胡宗南行動變得更加謹慎,採取國防部制定的“方形戰術”,穩紮穩進,乃令劉勘兵團和董釗兵團進行“掃蕩”,尋找西北野戰軍主力決戰,一次次撲空;4月16日第135旅在羊馬河被全部殲滅,代理旅長麥宗禹被俘;5月7日第167旅在蟠龍被全殲,旅長李昆崗被俘,蟠龍的眾多戰略物資成為解放軍戰利品;6月胡宗南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8月6日,西北野戰軍為調動和牽制胡宗南主力,配合陳謝兵團挺進豫西,進攻榆林,胡宗南令整編第36師等部隊增援,12日解放軍主動撤圍,胡宗南令部隊追擊,22日整編第36師在沙家店全軍復沒,師長鍾鬆化裝逃脫;10月4日解放軍猛攻清澗,10日守備清澗的整編第76師被全殲,師長廖昂被俘;至12月,陝甘寧邊區大部分被解放軍收復。

1948年2月,解放軍重兵包圍關中的咽喉要地宜川,胡宗南令整編第29軍增援,在瓦子街被包圍,至3月1日,整編第29軍全部被殲滅,中將軍長劉戡自炸斃命,整編第90師少將師長嚴明被擊斃,胡宗南向南京請罪,被撤職留任;3月5日西北野戰軍包圍洛川,胡宗南急調5個整編師解了洛川之圍;4月21日整編第17師撤出延安,延安解放;12月25日,新華社公布43名戰犯名單,胡宗南列第30位。1949年2月1日兼第12編練司令部司令;5月19日,解放軍軍突破西安涇河南岸的胡軍防線,胡宗南決定放棄西安向寶雞轉移,20日西安解放;7月14日寶雞解放,胡宗南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胡宗南竄逃漢中,從此離開西北,部隊有第5兵團(李文)、第7兵團(裴昌會)、第18兵團(李振)等13個軍40萬人;8月,胡宗南和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一起晉見到重慶巡視的蔣介石,欲放棄西南轉進滇緬,被蔣介石訓斥責罵;9月8日兼任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11月向成都轉移;12月7日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顧祝同)副長官兼參謀長,代行軍政長官職權;12月9日川康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通電起義,雲南也宣布起義,西南形勢大變,20日胡宗南決定將軍政長官部遷西昌,23日私自飛往海南三亞,留在四川的胡宗南部3個兵團全部戰場起義,28日在顧祝同勸說下飛到西昌。

飛逃台灣

1950年3月26日解放軍逼近西昌機場,胡宗南將剩餘6萬部隊的指揮權交給參謀長羅列,自己悄悄飛逃台灣,其殘餘部隊陸續被圍殲;5月台灣“監察院”李夢彪等四十六位“監察委員”提出彈劾,經蔣介石、陳誠、顧祝同、蔣經國周鏇,“立法院”108名委員簽名上書“行政院長”陳誠求情,陳誠將彈劾案移交“國防部”處理,8月“國防部”答覆“應免議處”。

1951年9月9日,胡宗南化名為“秦東昌”,就任“江浙人民反共游擊總指揮”,駐守大陳島,指揮部隊騷擾破壞大陸沿海。

1952年10月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七屆中央評議委員,兼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953年6月24日,解放軍進軍大陳島,台灣當局撤消“江浙人民反共游擊總指揮部”;7月23日胡宗南飛回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顧問;8月進入“國防大學”進修。

1954年2月從“國防大學”畢業,在台北家中閒居。

1955年9月胡宗南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晉任陸軍二級上將。

1956年4月以考察名義到美國訪問。

1957年10月23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八屆中央評議委員。

1959年,胡宗南在澎湖任期四年後正式退休,結束了長達三十五年的軍旅生活。10月回台北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2月進入“國防研究院”第一期,任研究員。

胡宗南各個時期的照片胡宗南各個時期的照片

1960年9月任國防研究院畢業同學會會長、國防研究院院務委員,深居簡出,鬱鬱寡歡。

1961年身體出現高血糖。

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惡化,7日“總統府副秘書長”蔣經國奉父命探望,10日蔣介石親自探望,胡宗南激動萬分,涕淚交流,14日凌晨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67歲,2月15日以台晉字第198號令,“故陸軍二級上將胡宗南,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另頒“旌忠狀”,“以永垂式范”,台灣成立以何應欽、顧祝同為正副主任的治喪委員會,移靈台北市極樂殯儀館,17日公祭,蔣介石親自參加祭奠,發表紀念講話,挽“功著旗常”;3月13日頒發“褒揚令”;6月9日安葬於台北陽明山紗帽山麓。

胡宗南可稱得“天子門生”第一人,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乃至躊躇滿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內戰時則成了急先鋒,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戰略,對蔣介石盲目服從、不辨善惡,軍事上遠不是彭德懷的對手,部隊被逐個殲滅,逃到台灣又被彈劾,狼狽不堪;著有《宗南文存》。

主要成就

五個第一

胡宗南,是黃埔學生在國民黨陸軍中的第一個軍長(1936年4月);

第一個兵團總指揮;

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

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

第一個跨入將軍行列、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第三顆將星的人。

胡宗南堪稱傳奇(第一個師長的名頭被范漢傑奪走,後范參加福建事變,不久重回蔣陣營充當胡的副手後,就再也追不上胡的晉升步伐)人物。

胡宗南升任戰區司令長官後,開始建立自己的派系,是黃埔系內的一個小派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陳誠土木系,杜聿明第五軍系是黃埔系中的幾個實力最強的小派系。

褒揚原文

胡宗南胡宗南

褒揚令:“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戰略顧問、陸軍二級上將胡宗南,氣度恢宏,志行堅卓,早歲入黃埔軍官學校研習軍事,曉暢戎機。東征以來,參與革命奮戰役,臨陣奮勇,迭建奇功。歷任第一軍軍長,第十七軍團長,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指揮鎮攝為國千城。抗戰勝利後,共軍擴大叛亂為禍國家,該上將秉承方略,窮追逋寇,直搗其巢,丕振軍威。政府播遷,率軍殿後,艱危備歷,勞瘁不辭。來台以後,整訓隊伍,鞏固海防,鹹收績效。比年升任戰略顧問,方質蓋籌,期多獻替,遽聞溘逝,軫悼殊深,除追晉一級上將外,應予明令褒揚,以彰勳績。此令。”

家庭成員

妻子

葉霞翟,葉霞翟早年畢業於師範,當過國小教師,後來考入浙江大學,然後又考入“浙警”,成為軍統高級特工。其後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系、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院學習,並獲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後曾在南京當大學教授,並出任過國民黨中央委員。台北師範專科學校校長,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特殊教育與家政研究。

子女

長子,胡為真,台灣當局“國安會”秘書長。妻子林惠英。

次子,胡為善,台灣中原大學副校長,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幼女,胡為美,美國北加州華人作家協會會長。

孫輩

胡為真子女

長女,胡斯惠。

次女,胡斯華,曾在新加坡讀大學。

幼子。

外孫女

胡為美子女

長女,王克藏。

人物評價

1947年5月12日,《人民日報》將胡宗南描述為“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陰險虛偽的常敗將軍”。

圍剿共黨

1932年6月12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了第四次"圍剿"紅軍各根據地的整個戰略步驟:先集中主要力量"圍剿"消滅鄂豫皖、湘鄂西兩蘇區的紅軍,然後再全力進攻閩贛中央蘇區的紅軍,重點進攻、分區"圍剿",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為著先行對鄂豫皖、湘鄂西兩蘇區的紅軍"圍剿",蔣介石在武漢設立"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下轄左、中、右三路軍: 左路軍司令官為何成浚,指揮進攻湘鄂西蘇區。 中路軍司令部設在河南南部的信陽,後移湖北北部的廣水,司令官由蔣介石兼,劉峙副之,共轄六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 右路軍司令部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司令官由李濟深兼,第三軍軍長王均副之,共轄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 中、右兩路軍從東、西兩面夾擊進攻鄂豫皖蘇區。 總計國民政府軍兵力達二十四個師另六個旅,約三十餘萬人,其中三分之一為中央軍嫡系精銳。另外還配備了四個航空隊。蔣介石令中路軍為"圍剿"鄂豫皖蘇區的主力,集中在平漢鐵路東側;在皖西的右路軍擔任助攻。進攻的戰術也有了重要改變,採用"縱深配備,並列推進,步步為營,邊進邊剿",遇紅軍主力,則據地固守,待援合圍,擊破紅軍主力後,則並進長追,四面堵截,特別講究穩紮穩打,力求克服以往此進彼退、易被紅軍各個擊破的弱點。 胡宗南的第一師是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被編入右路軍,進駐皖西。 1932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軍對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的全面進攻開始。中、右兩路軍從東、西兩面,向鄂豫皖蘇區發動進攻。中路軍於1932年8月中旬攻占黃安,9月9日占領鄂豫皖蘇區政治中心新集,14日攻占商城。紅軍主力被迫東移皖西,因見國民政府軍在這裡已有戒備,遂轉頭南下,接著西進,於10月上旬重返黃安地區,10月8日進抵黃安西、黃陂北的河口鎮以東地區,前鋒威逼武漢。當時在河口鎮僅駐湖北地方保全部隊一個團,戰鬥力很弱,情況十分危急。蔣介石急調胡宗南的第一師以及總預備隊的錢大鈞第八十八師一個旅和第十三師等部前往河口鎮增援,堵截紅軍西進。 胡宗南的第一師於7月間隨右路軍,從皖西進入鄂豫皖蘇區。因右路軍是這次"圍剿"的助攻部隊,又因紅軍轉移,未發生大的戰鬥。9月底,胡師奉命被調往武漢,準備增援南昌。10月上旬,胡宗南突然接到蔣介石"增援河口鎮"的急令,立即率第一師前往河口堵截紅軍。當時胡師各部駐防分散,胡宗南令各部分別出發,緊急趕往前方。最先搶在紅軍前面到達河口鎮的是第二旅袁朴部的羅歷戎團,立即占領陣地,阻擊正從黃安、麻城方向西進的紅軍主力部隊。從10月8日開始,雙方展開激戰,打了一天多。胡師第一旅李鐵軍部的廖昂團趕了上來,立即投入戰鬥。作為師長的胡宗南在這時並不後人,匆匆趕到前線,親自指揮這兩個團作戰。在這同時,國民政府軍其他部隊第八十八師、第十三師也先後趕到,協同胡師阻擊紅軍。 這就是著名的河口之役。它是南京國民政府軍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中的最後一仗。戰鬥的雙方都是精銳主力部隊。戰況十分激烈。紅軍勇猛衝擊。胡師的一個團與第八十八師一個旅被全部擊潰。胡宗南指揮所部退據河口鎮憑險固守,堅不後退,並給進攻的紅軍造成很大傷亡。紅十一師政委甘濟時與紅二十五軍軍長蔡申熙先後陣亡。紅軍被迫向黃柴畈轉移。胡宗南師阻擊兩天以後,10月10日下午,從東而西緊追紅軍的陳繼承縱隊先頭第二師黃杰部趕來,從後面夾擊紅軍。不久陳繼承主力也趕來,協同第十三師密布於河口鎮以東至華家河一線,從南面與東面向紅軍進攻;馬鴻逵縱隊由平漢路東側南下,向四姑墩方向逼進;胡宗南則指揮第一師與第八十八師一部從河口鎮向北推進。--這樣,就將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包圍壓縮在一塊方圓僅幾十里的"彈丸"之地。紅四方面軍"四面臨敵,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上。然而,正當胡宗南即將大功告成之時,被圍處於危境中的紅軍主力於10月11日夜突然突圍西去,越過平漢鐵路向鄂西北地區轉移。 國民政府軍雖控制了鄂豫皖蘇區,卻未能消滅紅四方面軍主力。蔣介石立即下令:以劉茂恩等部在襄陽、棗城、宜城地區依託沙河堵截西去的紅軍,以衛立煌部跟蹤紅軍追擊,以肖之楚部在南面沿京山至宜城公路平行追擊,以胡宗南部在北面沿花園至襄陽公路平行追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頁。 胡宗南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立即令第一師在孝感集結後,沿花襄公路向西疾進。10月19日至20日,胡師協同友軍在新集對紅軍形成合圍之勢。紅軍雖迅速突圍,卻無法再實現打回鄂豫皖根據地的計畫,被迫向西面的豫陝地區轉移。 國民政府軍各部隊繼續尾追不捨。胡宗南率第一師一馬當先,經老河口、鄖縣、鄖西,在崇山峻岭中長途跋涉,於1932年11月初到達鄂豫陝交界地區,協同其他追擊部隊,再次對紅四方面軍形成三面進逼之勢,迫使紅軍從南化塘撤向漫川關地區。 漫川關位於湖北陝西交界處,高山峽谷,形勢極為險峻。陝軍楊虎城部三個團在這裡防守,堵住了紅軍前進道路。胡宗南率第一師兩個旅在紅軍後面追擊,於11月11日首先由鄖西進至漫川關東南任嶺、雷音寺一線,與紅軍先頭部隊紅十二師意外遭遇。當時胡師在大山以南行進,紅軍在大山北麓西進,彼此由於大山相隔,互相都未發覺。胡師先頭部隊袁朴旅李用章團在通過交叉路口時,未發現紅軍,順利通過,繼續前進。但當袁朴帶著第二旅旅部與羅歷戎第四團爬上山來到交叉路口時,就遭遇上紅軍。袁朴麻痹,認為前衛團剛過去,不會遇上紅軍,可能是陝西友軍,令吹號聯絡,想不到紅軍突然發動猛烈攻擊,袁朴部猝不及防,譁然大亂,向山下潰逃。 這時適羅歷戎趕上山來,指揮所部拚命抗擊。胡宗南急調其他部隊增援。雙方展開激烈的近戰,拼刺刀,拼手榴彈,死傷慘重,羅歷戎也負了重傷。王應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胡宗南部"追剿"紅軍的概況》,刊《陝西文史資料》第20輯,第133頁。胡宗南知道這場爭奪路口的戰鬥極其重要,指揮部隊頑強攻擊。而紅軍方面因紅十二師師長曠繼勛指揮不力,貽誤戰機,致使胡宗南師奪取了有利陣地,站住了腳。紅軍被迫後撤。這時,其他國民政府軍追擊部隊陸續趕到,協同胡宗南師,將紅軍包圍壓迫於康家坪至任嶺十餘里懸崖峭壁的峽谷中,眼看即可將紅軍全殲。 胡宗南師經過約半個多月的行軍,於3月3日下午,進駐甘肅南部的天水。 在1933年年初胡宗南率第一師進駐隴南後,到1934年年底,這兩年時間中,在川陝邊大巴山區活動的紅四方面軍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四川政局隨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中共紅四方面軍,自1932年冬進入綿延千里、地勢險峻的大巴山區後,連續擊退四川各路軍閥與陝軍楊虎城部的多次"進剿",建立起川陝根據地,主力軍隊發展到五個軍、十五個師,達八萬餘人,另有赤衛隊等地方部隊數十萬人。特別是在1933年12月到1934年9月,四川軍閥傾其全力對紅四方面軍進行的歷時十個月的六路圍攻,遭到慘敗,震動了全川。蔣介石利用四川軍閥的困境,在1934年年底,一方面部署"川陝會剿",一方面調派中央軍分路入川。其中,令胡宗南的第一師從隴南進入川北,接替川軍鄧錫侯部在廣元、昭化的防務,防堵紅軍北上。 胡宗南在天水接到蔣介石命令援川的電報後,想起兩年前川軍阻撓胡師入川的事,仍氣憤難平,對親信部屬說:"第一師如果早入四川,共軍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了。"他對自己的軍隊很自信。確實,胡宗南師是中央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精銳部隊之一,現又經在隴南近兩年的高原山地作戰訓練,軍力充實,戰鬥力提高,遠非川軍等地方雜牌部隊可比。 不久,擔任第九十五軍軍長的川軍將領鄧錫侯親自來到天水胡宗南師部請援。胡宗南排列師部儀仗隊歡迎,胡宗南本人親自站在儀仗隊前列,以接待長官之禮接待鄧錫侯。胡宗南的謙抑儒雅使鄧很為高興。胡、鄧商定了胡師接替鄧部在廣元、昭化地區防務的日期與具體事宜。 1935年1月初,胡宗南調派部隊開往廣元、昭化。他當時輕視紅軍,將第一師主力仍留在天水,先派遣駐防川、甘邊界碧口的獨立旅丁德隆部開往廣元、昭化。 丁德隆率各部進駐廣元、昭化地區後,立即指揮官兵加強工事,籌集糧草。 1935年1月22日,即獨立旅等部進駐廣元、昭化地區剛兩三日,部署剛定,工事還未完備之時,丁德隆就得到各處告警,紅四方面軍主力對廣元、昭化的攻擊開始了。 原來,在川陝根據地活動的紅四方面軍在1934年9月粉碎川軍的六路圍攻以後,休整了三個多月,於1934年11月中旬在巴中縣的清江渡召開作戰會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也是胡宗南的黃埔一期同學徐向前,在會上提出新制訂的"川陝甘作戰計畫",規定紅四方面軍今後的作戰計畫是,依託老區,收縮戰線,發展新區,主要打擊胡宗南部,重點奪取甘南的碧口和文(縣)、武(都)、成(縣)、康(縣)地區,並伺機向岷州、天水一帶發展,在甘南建立新的根據地。 1935年1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總部為貫徹清江渡會議精神,並策應正在貴州作戰的中央紅軍向西北前進,決定組織廣元、昭化戰役。戰役目的是殲滅胡宗南部的丁德隆旅等部,奪取廣元、昭化兩戰略要點與川北通道,以利日後向甘肅南部文縣、武都、成縣、康縣地區發展,尋殲胡宗南部主力,從而粉碎蔣介石的"川陝會剿"計畫,使川陝邊根據地擴大為川陝甘邊根據地。 1935年1月22日開始,徐向前親自指揮紅四方面軍主力第三十一軍、第九軍及第三十軍、第四軍各一部共約十八個團的兵力,向廣元、昭化地區發動進攻。 1935年1月22日,丁德隆親自駐守的廣元城被紅四軍第十師等部團團包圍後,廣元、昭化外圍各據點首先遭到紅軍猛烈攻擊: 1月22日,駐守轉斗鋪的胡部兩個游擊支隊遭紅三十一軍攻擊,第一游擊支隊全部及第二游擊支隊大部被殲; 1月23日到24日,駐羊模壩的補充旅第一團羅克傳部被圍攻,激戰一夜又半天。該團成立不久,除各級軍官及軍士外,多是新兵,戰鬥力不強。到24日中午,除一部逃往烏龍堡外,大部被殲。但羊模壩地勢險峻,該團在頑強激戰時,給進攻的紅軍很大殺傷,紅二十五師副師長潘幼卿、紅八十八師副師長丁紀才戰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頁。 駐三磊壩的第一旅第一團的一個營懼怕被殲,竟棄防逃往碧口。 廣元、昭化的外圍各據點被紅軍掃清後,從1月25日開始,廣元、昭化兩城遭到紅軍的猛烈攻擊:昭化的獨立旅第二團甘竟生部遭到紅九十三師圍攻;廣元城則遭到紅軍主力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的圍攻。戰鬥異常激烈。丁德隆為防紅軍夜襲,下令每到夜間,即以火把緊緊圍繞各個據點以照明,在城牆四周也密布燈籠,通宵點燃,給紅軍攻擊造成很大困難。 紅軍將攻擊重點指向廣元城西的烏龍堡。這裡是廣元城的制高點,與廣元城隔嘉陵江相望,地形險峻,為李正先團防守。李團是胡宗南部第一師的第一旅第一團,號稱"天下第一團",為胡師最精銳的部隊,頑強抗擊紅軍的猛攻。1月27日廣元飛機場被紅軍攻占。1月29日烏龍堡部分陣地被紅軍突入。李正先指揮所部拚死頑抗並進行反擊。丁德隆也從廣元城派兵增援。雙方短兵相接,肉搏爭奪,戰況慘烈。最危急時,丁德隆恐烏龍堡不保,危及廣元城,竟下令拆除廣元城通烏龍堡的浮橋。李正先團孤軍奮鬥,終將失去的陣地奪回。王應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胡宗南部"追剿"紅軍的概況》,刊《陝西文史資料》第20輯。 在這同時,廣元與昭化兩城守軍憑藉險要地形與優勢火力,也多次成功地抗擊了紅軍的進攻。 胡宗南在天水聽到廣元、昭化戰況的報告,先很為廣元、昭化外圍各據點全部失守感到震驚,後見紅軍進攻廣元、昭化兩城數日無進展,斷定在目前情況下,紅軍無重武器,斷難攻進廣元、昭化兩堅城,且紅軍利在速戰速決,不會持久攻城,不久必會撤退,因而決定不派兵增援,以免援軍在行軍路上中伏。他還下令駐守平陽關的第二旅第六團撤回碧口。胡宗南打算憑藉廣元、昭化堅城以疲紅軍,然後配合川軍聚殲之。 果然,紅四方面軍鑒於廣元、昭化多日攻擊未下,無法大舉西進,長期屯兵堅城之下,亦非所宜,乃放棄原定戰役意圖,於1935年1月30日主動撤廣元、昭化之圍。同時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入川,因而決定暫停對胡宗南部的角逐,集中主力準備西渡嘉陵江。 廣元、昭化戰役以後,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2月先行向陝南出擊,虛晃一槍,後迅速回師西向,撲向嘉陵江邊,準備渡江西進;與此同時,長徵到達黔滇地區的中央紅軍也向川西挺進。 剛在重慶建立委員長行營的蔣介石接到上述報告,就判斷兩路紅軍有在川西會師後北上,進出甘、青、新,打通通往蘇聯國際交通線的企圖。蔣將此判斷電告胡宗南。 胡宗南十分同意蔣介石的判斷。胡駐軍隴南兩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堵紅軍北上或西進。他一直在研究川陝甘與西北地區的地理人事,特別認真蒐集與研究紅軍的情況與動向。他早在接到蔣介石電報前,就得出了與蔣介石大致相同的判斷。他對幕僚與部屬們說:"共產黨為什麼放棄在江西多年的根據地到處流竄呢?就是因為共產黨沒有蘇聯的援助,根據地也保不住。共產黨只有移到新疆或外蒙附近,才能取得蘇聯的物質援助。馬步芳 1935年4月初,胡宗南督率第二縱隊各部陸續開抵甘肅最南部的碧口、文縣一線集結。 這時,紅四方面軍已全部放棄川陝邊根據地,於3月28日開始強渡嘉陵江西進,迅速控制了嘉陵江西岸的廣大地區,並於4月10日攻占青川城,在青川城北川甘交界的摩天嶺布防,企圖憑險阻擋胡宗南部從甘南南下。所謂摩天嶺,即古稱陰平道,縱橫數百里,形勢極為險要。 1935年4月中旬,胡宗南令補充旅第一團留碧口擔任警戒,接應尚未趕到的第六十師與中央補充第一旅,胡親率各部從碧口南下:以第一旅李鐵軍部為右縱隊,越摩天嶺,穿原始森林,向平武方向進擊,擔任全軍掩護;以第二旅李文部、獨立旅丁德隆部、補充旅廖昂部(缺一個團)為左縱隊,經大刀嶺、蒿溪、三鍋石之線,向青川攻擊前進,此為全軍主力,胡宗南率第一師師部隨該路跟進。其他各部隊第四十九師、第六十一師、第二師補充旅等隨後按序跟進南下。 李文第二旅為左縱隊的先頭部隊,翻越過摩天嶺後,經激戰,突破紅軍防線,占領青川;接著李鐵軍旅攻占平武城。胡軍後續各部源源開入川西北地區,在青川、平武一線集結,構築工事,與紅軍隔涪江對峙,歷時約一個多月,企圖配合薛岳的"剿共"軍第二路軍追擊部隊,實施對紅軍的南北夾擊。 1935年5月底6月初,胡宗南在青川得報,紅四方面軍在歷時約一個月的土門戰役擊敗川軍後,已放棄對青川、平武的進逼,西渡岷江向西急進,其中一部逼近平武西北的松潘、鎮江關一線。胡宗南知道松潘也是川西通往甘南的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判斷紅軍有從這裡奪路北上的企圖,立即將青川、平武一線的防務交給獨立三十二旅等部,令以鍾松的第二師獨立旅在平武擔任掩護,其他各部以第二旅李文部為先頭部隊,迅速搶占松潘。胡向部下指出:"能先搶占松潘,就能協同第二路軍(薛岳部)消滅共軍。"胡要李文部不惜一切代價,趕在紅軍之前占領松潘。 包座戰役後,胡宗南在向重慶行營與蔣介石的報告中,將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伍誠仁的第四十九師。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民國二十四年十、十一月份賞罰統計表》中,就稱:"第一師康莊團及游擊隊張孝萊部,全體官兵下包座求吉寺阿西茸一帶之役,以少勝眾。""四十九師,代師長伍誠仁,包座之役,指揮無方。"對胡宗南在指揮全局與調派部隊中的嚴重錯誤隻字未提。不久,伍誠仁被蔣介石下令撤職查辦。 1935年8月底包座戰鬥後,紅軍一部在毛澤東等率領下,北上入甘;另一部紅軍則在張國燾率領下,脫離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領導,從阿壩揮師南下,重過草地,向川康邊境的天全、蘆山一帶退去。 這樣,胡宗南率重兵扼守的松潘城就失去了防堵紅軍的戰略意義。 1935年9月底,胡宗南得到軍委會允許,率第一師離松潘回甘。但這時甘南碧口一帶胡師原駐防地已為第三軍王均部進駐。胡遂率第二師經弓木貢嶺、南坪、鄧橋、岩昌、西固、禮縣,於10月上旬,開抵天水甘谷一帶駐紮。當時正是農曆中秋前後。 甘濟時(1900-1932),湖北黃安人(今紅安)1924年入黃安師範講習所學習,畢業後,回家鄉任國小教師。1926年參加革命,在紫雲區開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思想,組織農民協會和婦女協會。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黃麻起義。工農革命軍鄂東軍轉移到黃陂木蘭山游擊後,他奉命留本鄉堅持鬥爭,任中共紫雲區區委書記。1928年至1929年領導區農民武裝,配合紅軍主力開創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任中共黃安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委委員,領導全縣人民積極配合紅軍作戰,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1931年,調任紅四軍第十師政治部主任。6月任紅四軍第十一師政治委員,同師長王樹聲率部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配合兄弟部隊取得黃安、商黃和蘇家埠戰役的勝利。1932年任第十師政治委員。同年10月9日在反敵第四次"圍剿"中,犧牲於黃陂長嶺崗。 蔡申熙(1906-1932),湖南醴陵人。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湖南醴陵人。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 運動。1924年春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留校教導團工作。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營長、第20軍團長。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第24師參謀長,南下途中參加了會昌、三河壩等戰鬥。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利後,他轉赴廣州。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後到上海,在中共中央軍事部工作。1928年起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1路總指揮。曾率部攻克峽江縣城,配合湘贛邊區的革命武裝鬥爭。 1930年初,蔡申熙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不久被派赴鄂東南陽新、大冶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領導遊擊鬥爭。他來到陽新後,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當地分散游擊的武裝力量,於同年10月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任軍長。紅15軍組建後,蔡申熙率部東進皖西,攻克太湖縣城,後經英山、羅田等地,於12月到達鄂豫皖蘇區,參加第一次反"圍剿".1931年1月紅15軍與紅1軍合編為第4軍後,任第10師師長、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率部參加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他指揮機智,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戰鬥中右臂被敵機槍子彈擊中,負傷致殘。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蔡申熙為分局委員,並任彭楊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他言傳身教,貫徹教育訓練與實戰要求相結合的教學方針,主持辦學4期,為鄂豫皖蘇區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 1932年7月,當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時,蔡申熙臨危受命,出任紅25軍軍長。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他指揮部隊和皖西地方武裝,在南起英山、北到庥埠的廣闊地域內,與各路進犯的國民黨軍不斷展開激戰,予敵以重大殺傷。9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總部率4個主力師向皖西轉移,在金家寨與紅25軍會師。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召開的燕子河會議上,蔡申熙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主張以主力西出英山、隨縣、棗陽一帶,將國民黨軍引出蘇區尋機殲滅,然後再回師收復失地。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贊同。9月底,紅四方面軍主力由燕子河出發西進,蔡申熙率紅25軍殿後掩護。10月8日,紅軍主力在黃安(今紅安)河口鎮地區,與國民黨軍兩個師遭遇,發生激戰。9日,國民黨軍增加兵力後繼續進攻。蔡申熙指揮部隊頑強抗擊敵人,不幸腹部中彈。他捂住傷口,咬緊牙關,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曹光南(1908年-1932年),湖南平江人。又名廣南。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後入國民黨某部當兵。1930年隨所在國民黨部隊譁變,參加工農紅軍,先後任鄂豫皖紅一軍排長、連長、營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12月,任鄂豫皖紅軍獨立一師一團團長。1932年,先後任紅四方面軍少共國際團團長,紅四軍十師二十九團副團長。曾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10月,參加西征,在轉戰鄂陝邊途中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十師代理師長。11月,率部隨全軍出秦嶺,在王曲鎮殲敵一部,威逼西安。12月1日,在陝西戶縣徨鎮指揮全師與敵作戰時犧牲。 潘幼卿(1912年-1935年),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紅9軍25師副師長等職。1933年8月,率紅9軍25五師74團在攻打儀隴戰鬥中,以小的代價突破敵人的堅固防線,殲敵200餘人,繳槍200餘支,俘敵數十人,為營渠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在保衛川陝革命根據地鬥爭中,率部參加了儀南、營渠、宣達三大戰役。1935年1月,在四川廣昭戰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犧牲,時年23歲。 丁紀才(1912年-1935年) 安徽省六安市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戰士、排長、連長,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擊隊,攻克漫水河、聞家店、燕子河,奪取三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勝利。後隨部隊由商南東進,進攻麻埠、獨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編入紅1軍第2師、紅4軍第十11師,隨部轉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後參加過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戰役,粉碎蔣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圍剿".1932年10月隨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西越京漢鐵路,進行戰略轉移。12月經陝南的城固、西鄉、鎮巴、石泉、紫陽、安康進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11師擴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0軍後,因戰功卓著,於1933年7月任紅四方面軍30軍90師270團團長。1934年任紅30軍88師副師長。率部參加儀南、營渠、宣達戰役,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剿".1935年1月率部參加廣昭戰役。1月下旬,在四川廣元羊模坎戰鬥中犧牲,時年23歲。 王友鈞(1911年-1935年)王友鈞,又名王友均。1911年生,湖北廣濟(今武穴)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15軍當戰士。1931年1月,紅15軍與紅1軍合編為紅4軍。在軍部特務隊任戰士、班長、隊長。同年11月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特務隊隊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黃安、蘇家埠等戰役。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途中,他率特務隊擔任前衛,屢立戰功。由於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職務晉升很快。1933年初任第73師218團1營營長。同年7月,任紅31軍第91師271團團長。1934年8月任第91師副師長,率部參加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和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他擅長指揮夜戰,在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作戰中,曾率手槍隊夜襲並摧毀國民黨軍1個團部,被譽為"夜摸將軍".所率第271團曾榮獲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授予的"夜摸常勝軍"獎旗。1935年5月參加長征。6月,調任紅4軍第10師師長。8月,在指揮包座戰鬥中,身先士卒,帶隊衝鋒,身負重傷,英勇犧牲,年僅24歲。

民國十大戰將

在南京國民政府存在的二十二年間,中國大地硝煙瀰漫,征戰不斷,蔣介石麾下也出現了一批為他所倚重的戰將,他們或打擊軍閥,或互相廝殺,或圍剿紅軍及進攻解放區,或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戰功赫赫的李宗仁 | 戰火中崛起的將星陳誠 |“小諸葛”白崇禧 |“海歸”將領孫立人 | 亦儒亦將的張治中 | “常勝將軍”衛立煌 | 四守長沙名將薛岳 | 著名將領胡宗南 | “國際名將”杜聿明 | “吾之名將”陳明仁

蔣介石的文臣武將

蔣介石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在其漫長的軍政生涯中,有一大批御用文臣和嫡系將領成為他所倚重的左輔右弼:或為軍師、智囊,出謀劃策;或為高級幕僚,官居要職;或為統兵大將,執掌兵符;或為封疆大吏,鎮撫四方……

舊中國21大氣質“大帥”

在軍閥割據的舊中國,他們成為了雄霸一方的“霸主”,他們因為獨特的軍人特質,被認為是舊中國氣質不凡的“大帥”。
張作霖 | 段祺瑞 | 吳佩孚 | 馮國璋 | 曹錕 | 閻錫山 | 唐繼堯 | 張宗昌 | 張勛 | 馮玉祥 | 馬步芳 | 馬鴻逵 | 王龍雲 | 李宗仁 | 胡宗南 | 陳濟棠 | 何鍵 | 劉湘 | 盛世才 | 袁世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