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戰役

西征戰役

西征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對陝西、甘肅、寧夏3省邊界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於1936年5月19日和20日開始,七月底戰役結束,歷時兩個多月,大獲全勝。在陝甘寧3省邊界開闢縱橫各200餘公里的新區,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對抗日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起了積極作用。

基本信息

戰役概述

西征戰役西征戰役

1936年5月蔣介石堅持內戰政策,拒絕議和,並調集16個師另3個旅準備對陝甘蘇區發動新的“進剿”。中革軍委於18日下達《西征戰役計畫》。

5月19日和20日,西方野戰軍分左右兩路相繼從延長、延川地區出發西進。紅1軍團為左路軍;紅15軍團為右路軍;野戰軍直屬隊和紅81師隨紅15軍團跟進。

6月中下旬,右路軍相繼攻占定邊、鹽池、豫旺縣城,殲敵新編第7師騎兵2個多營,擊潰3個團又2個營;左路軍攻占豫旺堡。7月間,西方野戰軍在紅城水、安邊、七營等地擊退敵人的數次反撲和襲擾,鞏固和擴大了占領區,新老蘇區連成一片。7月底,西方野戰軍主力集結在豫旺地區休整,戰役結束。

戰鬥背景

西征戰役西征戰役
1936年5月5日,紅一方面軍東征回師陝北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人民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

但是,蔣介石堅持內戰政策,拒絕議和,並調集16個師另3個旅準備對陝甘蘇區發動新的“進剿”。其中寧夏第1路軍司令馬鴻逵以其新編第7師一部駐守定邊、鹽池、豫旺等地;第35師(師長馬鴻賓)駐守慶陽、曲子、環縣、鎮原地區,防堵紅軍西進。

中革軍委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擴大和鞏固西北抗日根據地,壯大紅軍,努力爭取西北抗日力量大聯合,實現全國性的對日抗戰的任務,於18日下達《西征戰役計畫》,決定以紅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和第81師等部共1.3萬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進行西征,打擊寧夏“二馬”,在陝甘寧三省邊界地區創建新蘇區;以紅軍第29、第30軍和地方武裝、陝北游擊隊在東線堅持游擊戰爭,牽制國民黨軍,保衛陝甘蘇區,策應西征作戰。

戰鬥進程

紅一方面軍西征戰役要圖(1936年5月18日―7月)紅一方面軍西征戰役要圖(1936年5月18日―7月)
西征戰役西征戰役
1936年5月19日至20日,西方野戰軍分左右兩路從延長、延川出發。左路軍第1軍團,經蟠龍、安塞、吳起鎮向西南進入甘肅,爾後經元城向曲子鎮、馬嶺前進。6月1日,紅2師攻占曲子鎮,殲滅敵馬鴻逵第35師騎兵旅300餘人,生俘該旅旅長冶成章。紅4師於馬嶺附近擊潰第35師1個營。3日,左路軍第1軍團主力在阜城地區殲滅馳援之第35師6個營,擊潰2個騎兵營,俘敵1100餘人。隨後乘勝北上,相繼攻占環縣、洪德城。13日,左路軍第1軍團進至寧夏的七營附近地區。右路軍第15軍團,經永平、蟠龍、新城堡地區,於5月28日攻占寧條梁,爾後向定邊、鹽池方向前進。6月11日,右路軍先頭部隊占領寧夏境內的同心城,主力進至王家團莊附近地區。14日,由第28軍、第81師和騎兵團組成中路軍,執行奪取安邊、定邊等地的任務。與此同時,第29軍一部也進至元城、曲子鎮、阜城、合水地區,配合左路軍行動。

由於西征作戰地區,多為回民聚居區。西方野戰軍各部隊向回族民眾大力宣傳我黨反內戰和團結抗日的主張,幫助回民建立民眾組織和武裝,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嚴禁住清真寺,不吃豬肉,不提“豬”字,不在回民區籌款,不打回民的土豪,進行同結回民、發動民眾和擴大抗日力量的工作。

西方野戰軍進占大片地區後,為鞏固和擴大勝利成果,從6月15日至27日,右路軍相繼攻占了定邊、王家團莊、豫旺城;左路軍攻占了七營;中路軍攻占了鹽池。7月間,西方野戰軍又相繼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反撲和襲擾,鞏固並擴大地占領區,使新老根據地連成一片。7月27日,西方野戰軍主力集結於豫旺地區休整,準備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至此西征戰役勝利結束。

戰鬥意義

西征戰役歷時兩個多月,共殲敵7個營,擊潰敵3個團又5個營,俘敵2000餘人,繳槍2000餘支,戰馬500餘匹,占領城鎮10餘座,在陝甘寧三省邊界開闢縱橫200餘公里的新區,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起了積極作用。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