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1931年(民國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抗日軍民組建的東北抗日武裝反抗日軍侵略的一系列戰鬥。

基本信息

背景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繼續擴大侵略戰爭,企圖一舉占領東北全境,作為進攻中國全境的基地。在日軍的瘋狂進攻面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採取完全不抵抗政策,把東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日本侵略者。

東北三省軍民和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的影響下,在北平(今北京)組成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倡議組成義勇軍對日作戰;東北軍部分將領黃顯聲、李杜、馮占海、馬占山、蘇炳文等和中下級軍官唐聚五、高文斌等拒絕執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命令,先後在遼西、遼東、遼北蒙邊、吉林黑龍江各地組成各種名義的義勇軍、自衛軍和救國軍(通稱義勇軍),開展抗日鬥爭;綠林首領張海天、高鵬振宮長海、李海青等率部走上抗日戰場;早先被裹脅編入偽軍的王德林、田霖等部也相繼率部起義,重新舉起抗日旗幟,對日作戰;原東北地方當局的部分下級官員、愛國知識分子、開明人士鄧鐵梅、苗可秀、王風閣、包景華等也四處奔走,組織武裝,奔向抗日戰場;民間武裝組織大刀會、紅槍會也紛紛揭桿而起,參加各地義勇軍的對日戰鬥。

發展

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員會積極參加義勇軍的組織領導工作,派遣周保中、李延祿等大批黨員骨幹參加義勇軍的戰鬥。各地義勇軍的鬥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的組織階段,主要進行嫩江橋抗戰(參見江橋抗戰)、錦縣、哈爾濱、方正保衛戰和鏡泊湖連環戰。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近20萬。

1932年3月至10月的大發展階段,義勇軍發展到50餘萬人,遍及東北三省102餘縣,先後進行了哈爾濱齊齊哈爾、敦化、寧安、扶餘、海城、瀋陽、瀋海鐵路等反擊戰、破擊戰或其他一些樣式的戰鬥。1932年冬以後為反討伐階段,義勇軍在日軍採用逐次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針進行討伐下,由高潮走到低潮,最後失敗。

評價

義勇軍在戰鬥中牽制了十數萬日軍和偽軍,給日偽軍以巨大打擊。據日方公布的數字,1931年10月到1933年2月的l7個月中,義勇軍平均每月反討伐150餘次,1年半中共擊斃傷日軍將校官兵以下6875人,被消滅的偽軍則更多。

義勇軍自己也遭到巨大損失,總計戰死、病死和凍餓而死5萬餘人,負傷8萬餘人,潰散7萬餘人,退入蘇聯境內3萬餘人,退到熱河(今內蒙古、遼寧、河北邊區)3萬餘人,留在當地堅持鬥爭的4萬餘人大部傷亡,一部分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反日游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吸收、改編,一部分潰散和投降日軍。義勇軍由於得不到國民黨政府支援,本身組織鬆散不統一、部隊裝備低劣以及戰略戰術上的失誤而失敗,但它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