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2月至8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地區粉碎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基本資料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2月至8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地區粉碎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國民黨軍為確保其追擊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的側後安全;阻止中央紅軍與紅2軍團(總指揮賀龍、政委關向英)、紅6軍團(總指揮肖克、政委王震)會合,趁紅軍兩個軍團尚無鞏固蘇區的弱點,迅速集中11個師又4個旅共80多個團約11萬人的兵力,採取分進合擊、攻堵結合的戰法,在較短的時間內,企圖殲滅紅2、紅6軍團於湘鄂西部邊界地區。面對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的圍剿,紅2軍團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率領紅2軍團(轄6個團)和紅6軍團(轄5個團)共約1.2萬人,於1935年1月初由常德、桃源地區回師大庸一帶,進行反圍剿準備。2月初,國民黨軍開始進攻。紅2、紅6軍團反圍剿開始後幾次作戰,均未達到預期目的。紅軍準備退出蘇區,北渡長江,轉移到湖北南漳、興山、遠安邊界地區去創建新蘇區。4月12日,紅2、紅6軍團撤離塔臥、龍家寨等地,開始向北轉移,在桑植縣城西北陳家河與沿澧水西進的國民黨軍第58師第172旅遭遇。13日下午,紅2、紅6軍團向該部發起猛攻,戰至黃昏,全殲該旅,15日在桃子溪又殲該師師部和第174旅。16日,紅軍收復桑植城和永順、大庸部分地區。國民黨各圍剿軍後撤,由進攻轉入防禦。紅軍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放棄北渡長江的計畫,繼續在蘇區堅持鬥爭。4月底,紅2、紅6軍團主力東進占江埡,前出到慈利城北,造成奪取慈利、石門,進攻津市、澧縣和北渡長江的態勢。圍剿軍湘軍急忙回兵慈利;鄂軍抽兵退守長陽、漁陽關,以防紅軍北渡長江。5月,紅2、紅6軍團主力北出鄂西,尋殲鄂軍。6月9日夜,紅2、紅6軍團以一部兵力包圍宣恩城,主力隱蔽集結於城南待機打援。12日,鄂軍約4個旅分3路由來鳳、李家河向宣恩增援。紅2、紅6軍團留1個團繼續圍攻宣恩,主力南下忠堡地區截擊,至14日,在忠堡以東的溝皮嶺山谷,全殲第41師師部、1個特務營和第121旅,俘縱隊司令兼師長張振漢。接著,紅2、紅6軍團回師湘西,以一部兵力圍困龍山,主力分散開展民眾工作,擴大紅軍和整訓部隊。7月下旬,國民黨軍10個團增援龍山,紅2、紅6軍團撤圍龍山,隱蔽集結於龍山以東地區待機。國民黨軍第85師由江西調入湖北參加對湘鄂川黔蘇區的圍剿。紅2、紅6軍團鑒於第85師新到鄂西情況不熟,決定集中主力以伏擊或截擊的戰法,求殲該師於運動中。8月3日,第85師由宣恩向李家河開進。紅2、紅6軍團迅速趕至板栗園東南的利夫田谷地設伏。當第85師全部進入伏擊地域時,紅軍突然發起猛攻,激戰至午夜,全殲該師師部、1個特務營和兩個團,擊斃師長謝彬,俘1000餘人,繳槍近1000支、迫擊炮6門。板栗園戰鬥後,鄂軍被迫後撤,湘軍亦收縮兵力轉入防禦,反圍剿即告結束。 點評: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紅軍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經過半年多的作戰,紅軍共殲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又1個旅,繳獲各種槍8000餘支、火炮20餘門。鉗制了湘、鄂兩省的大量國民黨軍,有利地支援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相關條目

黨史 史料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