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戰役

漳州戰役

漳州戰役,是國共內戰中,中共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後的一次戰役。漳州戰役,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的一次重要戰役,在黨的軍事鬥爭實踐中占有重要地位。這場戰役的勝利,在中國革命軍事鬥爭史上,在中國工農紅軍鬥爭史上,都有著較大影響,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黨更好地領導民主革命時期武裝鬥爭勝利,開展民眾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漳州戰役

發生時間:1932年4月

發生地點:福建省漳州地區

背景

漳州守軍系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第一四六旅及第一四五旅餘部。其主力配置在漳州外圍天寶、南靖(今精城)一線,依託楊梅嶺、十二嶺、風霜嶺、寶林一帶山地固守。另以一部兵力置於漳州市區。紅軍東路軍決心,首先殲滅漳州外圍之敵,爾後,乘勝奪取漳州。

過程

漳州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東路軍對駐守福建省龍巖、漳州地區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戰役。漳州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東路軍對駐守福建省龍巖、漳州地區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漳州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東路軍對駐守福建省龍巖、漳州地區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戰役。

1932年3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撤圍贛州後,國民黨軍增強了贛江流域大中城市的防禦,其在蘇浙皖邊、浙贛邊及福建境內的兵力卻比較薄弱。中旬,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在贛州東北江口圩舉行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針問題。毛澤東提出了向贛東北方向發展,以求在贛江以東,閩浙沿海以西,長江以南,五嶺山脈以北的廣大農村建立蘇區,發展革命戰爭的戰略方針。蘇區中央局拒絕了毛澤東的意見,堅持沿贛江兩岸向北發展,奪取贛江流域中心城市,並決定將中央紅軍第1、第5軍團和第3軍團分別組成中路軍和西路軍。稍後,又決定將中路軍改稱東路軍,臨時到福建行動,打擊福建國民黨軍和進入閩西的粵軍,鞏固閩西,籌措經費。下旬,毛澤東隨東路軍到達長汀後,根據閩西地區敵我形勢和漳州易攻難守的地形特點,致電蘇區中央局,建議以東路軍攻占龍巖,奪取漳州,消滅國民黨軍第49師,發展革命形勢。蘇區中央局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此後,毛澤東即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身分,率東路軍執行攻取漳州的任務。

1932年4月3日,紅軍第1軍團總指揮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率紅4、紅15軍由長汀出發,向龍巖、漳州前進。10日,紅軍在龍巖以西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9師第145旅約兩個團,俘600餘人,當日攻占龍巖城。該旅餘部撤往漳州。14日,紅5軍團政治委員蕭勁光、副總指揮董振堂率紅3軍(欠第8師)、紅13軍到達龍巖城,與紅 1軍團會合。隨後東路軍即進行進攻漳州的準備工作。漳州守軍系第49師第146旅及第145旅餘部。其主力配置在漳州外圍天寶、南靖(今靖城)一線,依託楊梅嶺、十二嶺、風霜嶺、寶林一帶山地固守;另一部兵力位於漳州市區。中央紅軍東路軍決定:首先殲滅漳州外圍之敵,爾後乘勝奪取漳州。部署是:紅1軍團第4軍在左為主攻,第15軍在右為助攻;紅5軍團第3軍位於南坪附近為預備隊;第13軍位於龍巖,保障主力側後安全,並維護龍巖至漳州交通,閩西軍區之紅12軍位於上杭、武平、永定地區,監視粵軍行動。19日拂曉,紅軍主力對漳州外圍之國民黨軍發起攻擊,首先突破了國民黨軍主陣地十二嶺,接著由左向右橫掃,將守軍陣線全部打亂。當日占領天寶、南靖,乘勝向漳州市區進擊。在漳州以西茶鋪地區擊潰由漳州出援之國民黨軍一部後,於20日8時占領漳州。漳州戰役結束後,紅軍在當地共產黨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相繼占領角尾、海澄、石碼(今龍海)、山城(今南靖)、小溪(今平和)、漳浦、舊鎮、浦南、長泰等地,實行分兵發動民眾,宣傳抗日主張,擴大紅軍和籌款。

1932年5月28日中央紅軍東路軍回師閩西地區。此役紅軍攻占城鎮10餘座,殲滅國民黨軍第49師大部,俘副旅長以下2300餘人,繳獲長短槍5000餘支、火炮8門、飛機2架和軍用物資,同時籌款百萬(銀元)。這一勝利,鞏固和擴大了閩西蘇區,發展了閩西地區的游擊戰爭,支援了東江地區人民的鬥爭。

歷史意義

漳州戰役漳州戰役

漳州戰役是中央紅軍在執行外線作戰任務情況下所進行的一次城市進攻作戰,是毛澤東同志在總攬全局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審時度勢、正確選擇戰役進攻方向,於被動戰局中爭取主動並取得勝利的傑出典範。

(1)正確選擇了紅軍東征的戰役進攻方向。贛州撤圍後,中共蘇區中央局就紅軍下一步的行動方問題進行討論,毛澤東提出向贛東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但遭到"左"傾路線的否定,直至進入閩境後,在不利的戰事情況下,蘇區中央局才同意了毛澤東再次提出的向敵人力量薄弱地區進攻的戰略方針,使漳州戰役的順利實施成為可能。

(2)在選擇戰役進攻方向時,毛澤東及時提出了紅軍東路軍應"直下漳(州)泉(州)"的建議,為紅軍東路軍戰役行動指出了正確的作戰方向。第三,在戰役部署上,紅軍東路軍實行了集中兵力,先掃外圍,後取中央的正確戰法,使得攻克漳州順利進行,大長了紅軍的志氣。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