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起義

寧都起義

定義一:路凡寫的同名網路小說 一個蒙冤50年的起義將領,一段寧都人的歷史,一部季振同的傳奇《寧都起義》寧都起義的精神是永世長存的。 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話,高度讚揚了這一大規模起義的重大勝利和圓滿成功。他還代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革軍委宣布,授予起義部隊以紅五軍團的番號,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從此,紅軍又一支堅強的戰鬥骨幹力量迎著革命的風暴光榮地誕生了。 對革命有過貢獻的人,黨和人民都不會忘記他,季振同的冤案時過50年後終於得到了昭雪。定義二寧都起義,又名 26路軍起義,1931年(民國二十年)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在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的指導和在該路軍秘密開展工作的中共特別支部組織發動下,於江西省寧都城舉行的武裝起義。

簡介

路凡寫的同名網路小說

寧都起義寧都起義

一個蒙冤50年的起義將領,一段寧都人的歷史,一部季振同的傳奇《寧都起義》寧都起義的精神是永世長存的。 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話,高度讚揚了這一大規模起義的重大勝利和圓滿成功。他還代表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革軍委宣布,授予起義部隊以紅五軍團的番號,任命季振同為軍團總指揮……從此,紅軍又一支堅強的戰鬥骨幹力量迎著革命的風暴光榮地誕生了。

寧都起義

作者:賴振學 正文 第一章 :九一八事變 第二章 :寧都秘會 第三章 :師長董振堂 第四章:旅長季振同 第五章:團長袁血卒 第六章:一團長黃中嶽 第七章:紅星照梅江 第八章:固厚迎義軍 第九章:第五軍團 第十章:上將李達 第十一章:軍政委何長工 第十二章:大將肖勁光 第十三章:寧都起義 第十四章:贛州戰役 第十五章:紅軍肅反 第十六章:水口戰役 第十七章:黃獅渡戰役 第十八章:宜黃戰役 第十九章:第四次反圍剿 第二十章:黃陂戰役

起義環境

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原系馮玉祥西北軍之一部。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員在該部隊開展過工作,對其官兵產生深刻的革命影響,是一支受過大革命影響的部隊。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大部共產黨員被迫離開這支部隊,少數共產黨員仍在該部隊秘密開展工作。

1937年毛澤東與寧都起義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1937年毛澤東與寧都起義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

1930年蔣、馮、閻軍閥混戰,馮玉祥戰敗,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收編該部隊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任總指揮、趙博生任參謀長。次年(1931年)1月,蔣介石令該

路軍從山東開赴江西,參加對中央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殲1個旅。7月,參加對中央根據地的第3次“圍剿”,進駐寧都,9月,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在蔣介石消滅異己的政策下,該路軍留寧都駐守,其他國民黨軍先後撤出,該路軍處於根據地軍民的包圍之中,對孤軍駐守深為不滿,內部矛盾很尖銳。紅軍反圍剿之勝利,給第26路軍以深刻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掀起抗日反蔣高潮,第26路軍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國,又遭到蔣介石拒絕,更加深該路軍官兵同蔣介石的矛盾。不久,孫連仲離贛去外地治病,由第25師師長李松昆代理總指揮。鑒於以上情況,隱蔽在該部的共產黨員,積極開展爭取工作,因勢利導,發展黨員。第七十三旅旅部參謀共產黨員劉振亞經中共中央指定為該軍黨的特支書記,10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批准到寧都的總指揮部參謀長趙博生為共產黨員。並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秘密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起義過程

(1931年)12月初,隱蔽在第二十六路軍中共產黨員的關係落入國民黨手中,起義計畫被發現,國民黨南昌行營命令立即逮捕在該部的共產黨負責人劉振亞、袁漢澄、王名五等。12月9日,蔣介石又派飛機送去一網打盡該部革命者的手令。在此情況下,劉振亞、袁漢澄、王銘五等共產黨員立即與趙博生商定,趙博生等人經過秘密策劃並與紅軍取得聯繫之後,決定趁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和第二十七師師長高樹勛不在部隊的時機,採取果斷措施,於12月14日舉行起義。並派袁漢澄等到瑞金向中共蘇區中央局報告準備起義的計畫,並取得指示:以聯合紅軍抗日為發動起義的政治口號,由趙博生爭取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支持起義。經過趙博生做工作,董、季二位愛國將領同意參加起義,還爭取了第七十四旅一團團長黃中嶽參加。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保證起義順利進行,派王稼祥、劉伯堅、左權等到寧都城東南固村就近聯絡指導,並令紅軍第4軍第12師進至寧都、廣昌之間會同地區箝制國民革命軍第6路軍,支援寧都起義。

(1931年)12月14日下午,趙、董、季、黃等按照事前商定的計畫,派起義部隊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屬隊控制了電台、指揮機構等要害部門。同時,用參謀長趙博生名義宴請全軍團以上主官,趁機逮捕了所有反對起義的軍官,並把代總指揮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松昆的師部包圍繳械,為起義掃除了障礙。只在包圍第二十五師師部時發生片刻槍戰,有幾人傷亡,其他沒有任何損失。除李松昆聽到槍聲後隻身越牆逃掉,駐在城北的1個團因路遠未能參加外,全軍一個軍直、兩個師直、六個旅直、十一個整團,共17000餘人,攜帶兩萬多件武器,全部參加了起義。

起義後,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季振同任紅五軍團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劉伯堅,轄3個軍。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第十三軍軍長,趙博生任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黃中嶽任十五軍軍長,何長工、黃火青、左權分別任各軍政治委員。同時發表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宣言》,第2天起義部隊開進蘇區。

意義

點評:寧都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蔣介石反對共產黨的政策,給中國工農紅軍增加了一支新的力量,對鞏固和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雄師鐵軍

1931年12月14日,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率全軍1.7萬多人宣布脫離國民黨,參加紅軍。而此時的紅一、三軍團,加起來也只有2萬多人。16日,軍委就授予起義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的番號,下轄第十三、十四、十五三個軍,董振堂、趙博生、黃中嶽分別兼任各軍軍長。隨後,紅五軍團開往石城一帶進行整編。毛澤東對“寧都起義”有很高評價,曾於1938年12月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經過整編後,紅五軍團成為我工農武裝的一支雄師鐵軍。1932年,紅一、三軍團攻打贛州,由於贛州城三面環水,又有堅實的城牆,易守難攻,炸城牆進到城裡的紅軍被國民黨軍包圍,此時紅五軍團第十五軍受命前往增援,戰士們揮舞大刀衝進敵陣,把受困的部隊解救了出來。隨後在攻打漳州以及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等歷次戰鬥中都屢立戰功,以勇猛頑強、善打硬仗惡仗著稱。

1933年1月8日,該軍副軍團長兼參謀長趙博生在金溪黃獅渡戰役中英勇犧牲,中央人民政府為此將寧都縣改為博生縣,並在紅都瑞金葉坪建博生堡以示紀念。寧都至今還有趙博生烈士陵園及趙博生墓,原來的起義舊址成“寧都起義紀念館”,收藏了有關紅五軍團的各種資料,寧都的博生路是目前該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長征中,紅五軍團的行軍序列一直在最後,主要負責抗擊敵軍追兵,掩護紅軍主力北上。一路上,紅五軍團以頑強的阻擊和悲壯的犧牲為自己贏得了聲譽,“鐵流後衛”成為紅五軍團的另一稱呼。紅軍隊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紅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紅五軍團殿後,守無不固。”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阻擊戰中,紅五軍團竭力阻擊數倍於己的追兵,不顧自己時刻面臨與主力失去聯繫,甚至全軍復滅的危險,擊退並遲滯了國民黨軍隊的行動,保證了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的安全,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湘江戰役中,為確保中央紅軍順利渡過湘江,軍團長董振堂臨危受命,率部同蜂擁而至的敵人殊死激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然而,負責殿後的紅五軍團三十四師,被敵軍阻隔在湘江以東,陷入重重包圍。三十四師面對4個師的敵人孤軍作戰,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在率部突圍時腹部中彈。被俘後,他從腹部的傷口中拽出腸子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

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時,紅五軍團奉命在石板河阻擊追兵。他們在崇山峻岭中與敵人奮戰三晝夜,像一個“鐵閘”一樣,緊緊把十多萬國民黨“追剿”軍堵在了僅有的一條道路上,保證了黨中央的安全。紅軍主力渡江後,紅五軍團交替掩護撤離了石板河,順利渡過金沙江。完成渡江後,他們鑿沉了渡江的7條木船,對尾隨而來的敵人關上了追擊的大門。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五軍團改稱第五軍,董振堂任軍長。1936年10月,他們編入西路軍,渡黃河西征執行寧夏戰役計畫,參加了攻占山丹、臨澤、高台等縣城的戰鬥。1937年1月12日,第五軍在甘肅高台遭到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包圍進攻,全軍將士在董振堂的指揮下誓死堅守高台,血戰七天八夜,戰至最後一人一彈,終於寡不敵眾,董振堂及3800多名紅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主要領導

趙博生

趙博生和董振堂趙博生和董振堂

寧都起義主要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897年出生於河北滄縣東慈莊(今屬黃驊市)。1931年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參謀長時,被調至江西“剿共”戰爭前線。“九一八”事變後,他與在第26路軍中的中共特別支部取得聯繫。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趙博生為中國共產

黨黨員。12月14日,趙博生和季振同、董振堂等率所部1.7萬多名官兵在寧都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他先後任紅5軍團14軍、13軍軍長,軍團參謀長、副總指揮。1933年初,國民黨軍集中4個師的兵力分兩路向江西資溪、金溪、南城蘇區進犯,趙博生奉命率領紅5軍團3個團據守長員廟一帶山脈,配合主力在黃獅渡一帶消滅敵人。1月8日與敵人展開激烈的肉搏戰,趙博生在與敵人相距只有百餘米的地方指揮,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6歲。

董振堂

寧都起義指揮員董振堂寧都起義指揮員董振堂

寧都起義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895年生於河北新河西李家莊。1931年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73旅旅長時,被調到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部

在寧都起義。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他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後任軍團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章。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中,率部擔任後衛,多次完成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第5軍團改稱第5軍,他任軍長。1936年10月隨部西渡黃河,指揮所部參加攻占山丹、臨澤、高台等縣城的戰鬥。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肅高台縣城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彈盡糧絕,於20日壯烈犧牲。高台和石家莊烈士陵園分別建有董振堂紀念碑。

季振同

寧都起義領導人之一。1901年3月出生於河北滄州。1926年9月,參加馮玉祥部五原誓師,任國民聯軍第十四師師長,參加北伐戰爭。1931年,季振同任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74旅旅長,隨後被調往江西“圍剿”紅軍。同年12月14日,季振同等發動了著名的寧都起義,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他任紅五軍團總指揮。1932年1月,季振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起義後,季振同即率領紅五軍團投入到反“圍剿”作戰中,成為中央紅軍的一支勁旅。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前夕,季振同與黃中嶽一起被錯殺於梅子山,時年33歲。

1979年6月,姬鵬飛、黃鎮、李達、王幼平、袁血卒、蘇進等寧都兵暴參與者上書中央,要求為季、黃平反。不久中央書記處批准為季、黃平反,恢復黨籍。

黃中嶽

河南羅山人。1920年加入馮玉祥部隊,在西北軍中任班、排長。1925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28年回國後,歷任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教官,手槍旅參謀長,手槍團團長,第十四師第一旅旅長。1931年任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第一團團長時,率部參加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1934年在肅反中被錯殺於瑞金。

英才輩出

寧都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寧都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紅五軍團復沒前,有不少寧都起義的參加者調往其他紅軍部隊工作,這些同志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烽火,有幸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建國後,寧都起義的參加者在黨政部門工作的有:曾任民政部副部長的袁血卒,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的姬鵬飛,曾任文化部部長的黃鎮,曾任外交部副部長的王幼平,曾任水利部副部長的劉向三,曾任商業部副部長的張永勵,曾任林業部副部長的周駿鳴,曾任國家測繪總局局長的李廷贊等。

在軍隊工作的寧都起義參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軍銜。他們是:

1位上將:李達

5位中將:王秉璋、孫毅、孫繼先、李雪三、韓振紀

24位少將:王謙、王振祥、王蘊瑞、劉放、孫潤華、李毅、李化民、谷廣善、汪洪清、蘇進、侯世奎、張汝光、張步峰、張松平、張明遠、孟慶山、徐國珍、郭卓辛、黃德魁、熊伯濤、魯瑞林、曹燦章、靳虎、靳來川。

在紀念寧都起義70周年之際,袁血卒、孫毅、王秉璋、谷廣善、劉向三、張永勵、李廷贊、高志中、牛步雲等同志仍健在。

指揮部(舊址)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在江西省寧都縣城梅江邊。原是耶穌棠,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為磚木結構兩層樓房的西式羅馬建築。占地面積約有394平方米,整個庭院占地約2040米。寧都

起義指揮部舊址保存完好,還建有寧都起義陳列室。

細數近代中國的八次革命起義

進步的革命的公開武裝行動。一種含義是革命人民為反抗反動統治而舉行的武裝暴動;另一種含義是反動集團的部分武裝力量或個別軍人背叛所屬的集團、投奔革命隊伍。前一種起義是基本的、主要的含義。革命人民的起義大致有4種:奴隸起義、農民起義、工人起義、士兵起義。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