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起義舊址

寧都起義舊址

寧都起義是1931年12月14日發生的一場革命。

基本信息

簡介

寧都起義舊址寧都起義舊址

寧都起義是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二十六路軍一萬七千人,在該軍地下黨組織中共特別支部委員會的(簡稱特支)的策動、組織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的指揮下,由趙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嶽率領,於江西寧都縣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這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一次著名的、有重大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事件。“耶穌堂”就是當年起義的總指揮部舊址。這裡原來是耶穌教牧師的住宅,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西歐式羅馬建築,占地280平方米,為兩層磚木結構,高瞻元矚10.8米,四周是拱券式迴廊,在房屋底部有高出地面1.2米的防潮、防水磚基。1987年這裡被列為全國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還被列為贛州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寧都起義舊址
寧都起義舊址

8、孫訁利墓:址於城南2公里馬家坑。始建於唐末,明、清時期多次維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八十年代後期。墓前為面闊6米、高3米的仿石牌坊。墓呈圓形,徑2.8米,頂有高在封土堆。墓左側碑刻《重修唐故東平侯孫訁利墓記》,右側碑刻蘇東坡的《東平侯像贊》。

《寧都直隸州志·塋墓誌》載:“東平侯孫訁利墓,在州南第三橋烏石營(今名馬家坑)。”孫訁利為孫中山先生的世祖。中山大學羅香林教授著《國父家世源流考》(民國三十一年版)載:“其遠世源流,則唐以前俱住陳留,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時黃巢變亂,其遠祖訁利公,始以領兵堵御之故,遷居江西寧都,歷五代至宋,子孫寢多,散布於贛南閩南等地,元明之際,始多自閩贛遷粵。國父之人粵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長汀河田遷粵之一支也。”

概述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梅江畔。舊址原來是一座耶穌堂,始建於1916年,建有寧都起義陳列館。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建築,占地面積約有394平方米,底層展覽圖片照片,二樓是當年的會議室,陳列了趙博生的部份生活用具。整個庭院占地約2040米。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保存完好,還建有寧都起義陳列室。1931年春,蔣介石派由西北軍一部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開赴江西對紅軍進行"圍剿",因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蔣介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指導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軍將士一萬七千多人,在參謀長趙傅生(共產黨員)、旅長季振同、董振堂和團長黃中嶽等的率領下,在寧都宣布起義,加入紅軍。起義是當天晚上在這棟房子的樓上宣布的。次日凌晨,趙博生、董振堂率部向蘇區進發。這支起義部隊後來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由季振同任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趙傅生任參謀長兼紅十四軍軍長,黃中嶽任紅十五軍軍長。

寧都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勝利的一次武裝起義,紅五軍團的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強了中央紅軍的力量。

歷史文化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在江西省寧都縣城梅江邊。

東海之濱的三門灣畔東海之濱的三門灣畔
原是耶穌棠,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為磚木結構兩層樓房的西式羅馬建築。占地面積約有394平方米,整個庭院占地約2040米。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保存完好,還建有寧都起義陳列室。1931年春,蔣介石派由西北軍一部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開赴江西對紅軍進行“圍剿”,因不滿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蔣介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指導下,同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軍將士一萬七千多人,在參謀長趙傅生(共產黨員)、旅長季振同、董振堂和團長黃中嶽等的率領下,在寧都宣布起義,加入紅軍。起義是當天晚上在這棟房子的樓上宣布的。次日凌晨,趙博生、董振堂率部向蘇區進發。這支起義部隊後來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由季振同任總指揮,肖勁光任政治委員,董振堂任副總指揮兼紅十三軍軍長,趙傅生任參謀長兼紅十四軍軍長,黃中嶽任紅十五軍軍長。

寧都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的規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勝利的一次武裝起義,紅五軍團的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強了中央紅軍的力量。

交通方式

公交:可坐贛州開往寧都縣的旅遊大巴,票價20元

自駕:可駕車到市內後向寧都行駛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