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大沙河

遵義大沙河

大沙河,它是貴州最北的一道生態屏障。有著茫茫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生態資源,千姿百態的奇花異草。大沙河銀杉自然保護區位於道真縣北部邊緣的大沙河地帶,山巒重疊,溪谷縱橫,森林茂密,植被完整。被稱為“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在該區分布較廣,林區內不僅是樹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花和杜鵑花最為獨特。以山茶花為例,其分布廣泛,樹高10米左右,四季常綠,花大如盤,色彩鮮艷,氣味清香,花期長達五個月。當白雪滿山、萬物凋零時,山茶花獨自盛開,紅花映白雪,對比強烈,色調鮮明,賞心悅目。

遵義大沙河遵義大沙河自然保護區

概述

大沙河自然保護區地處黔北山區,位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境內,與重慶南川市、武隆縣為鄰,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川市金佛山、武隆縣芙蓉洞形成跨省旅遊一條線,屬省級自然保護區。

遵義大沙河遵義大沙河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南北長24.82公里,東西寬41.04公里,總面積24954.4公頃,海拔在1300—1900米之間。境內生物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常見植物295科1235種,有中國特有植物15屬18種,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珍稀植物20種,其中一級保護樹種有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杉和銀杏、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水杉、異型玉葉金花7種。此外,林區動物多,共有98科292種;中藥材資源豐富,有626種。境內的仙女洞、帽子山、天生橋、革命烈士紀念碑、仡佬風情等自然景觀、人文古蹟,為旅遊業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秋天的大沙河,宛如一幅巨型油畫。遠看,黛色的山峰,紅、橙、綠混交的茂林,清幽透亮的大、小沙河,不管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構成一幅幅層次分明、色彩艷麗的畫面。穿行於原始林區,滿枝的野果,依然盛開著的爛漫山花,見著人一點不驚恐的鳥獸,還有遍地生長的七彩野生菌……

大沙河自然保護區,不僅生物資源豐富,而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景觀資源眾多。城門洞、甑子岩的岩溶地貌,老龍洞和大河南壩的瀑布碧潭,石香爐的奇峰怪石,大標水的湖光山色,大沙河的曲徑清流,石筍梁子的古碑“黔蜀門屏”等,千姿百態,足令遊客流連忘返。大沙河自然保護區景區屬南溫氣候類型,雨量充沛,常年雲霧重,潮濕多雨,溫和涼爽,是避暑的最佳場所。

大沙河攻略

住宿 大沙河周圍有許多上檔次且價格低廉的賓館,其中以國酒門度假山莊、瑞海酒店、婁山大酒店、國酒店賓館、仁懷賓館、金虹大酒店最為有名。

交通遊客可以從遵義各大客運站坐車抵達道真,到景區時乘坐巴士車就行。公車:乘1路或6路公共汽車都可到達。

氣候 景區屬南溫氣候類型,雨量充沛,常年雲霧重,潮濕多雨,溫和涼爽,是避暑的最佳場所,所以最佳旅遊時間為七、八月間。

遵義大沙河大沙河附近仡佬族

遊樂 山巒重疊,溪谷縱橫,森林茂密,植被完整。被稱為“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在該區分布較廣,林區內不僅是樹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花和杜鵑花最為獨特。以山茶花為例,其分布廣泛,樹高10米左右,四季常綠,花大如盤,色彩鮮艷,氣味清香,花期長達五個月。當白雪滿山、萬物凋零時,山茶花獨自盛開,紅花映白雪,對比強烈,色調鮮明,賞心悅目。

民族風情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居住在貴州仁懷、遵義一帶的仡佬族,又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王”。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線,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據仡佬族才人說,這一天是為牛做壽,酬謝耕牛對仡佬人民所作的貢獻。

大沙河特色小吃

大沙河保護區小吃眾多,其中特色小吃又:遵義豆花面、烏江魚、折耳根炒臘肉、雞蛋糕、南白黃糕粑……現僅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介紹。

遵義大沙河遵義大沙河自然保護區

南白黃糕粑

黃糕粑為遵義特產,尤以南白鎮所產最為出名。黃糕粑的原料為上好的大米糯米黃豆。將米磨成粉,糯米蒸熟,黃豆磨漿,摻合拌勻,待漿乾後搓揉成團,打成長條形塊狀,外包斑竹筍殼蒸製而成。蒸熟後的粑表面黃亮油潤,不沾手、不稀皮。上等的黃糕粑切口斷面呈金黃色,細膩而油潤,其中的糯米粒晶瑩閃亮,吃進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切片蒸食,吃起來綿、軟、香、糯,滋潤爽口。如果是油炸或者烘烤,則外焦內糯,香味濃烈。

精辣脆皮魚

貴州槽辣椒,是黔味菜餚的調味品之一。糟辣椒清香脆嫩,其味鮮鹹,經久不易變味,能促進食慾開胃,生熟葷菜都可食用,頗具獨特的地方風味。糟辣脆皮魚,是貴州省傳統名菜之一,大小宴會及居家請客,均常把這道菜作為款待客人的佳肴。其烹製方法:取一條約一斤至一斤半左右鮮鯉魚,殺割後,用刀在魚身兩面打上花刀,雞蛋、芡粉、食鹽等配料合均,塗在魚全身上下,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撈出放入盤內待用。鍋里留適量油,放人生薑、蒜粒,燴鍋後,再將糟辣椒烹製濃香味,放入湯半瓢,醬油、鹽、糖等炒均,加上蔥花、香油、水英淋在魚身上就可食用。此魚的風味是殼脆肉細,色紅油亮,鮮香可口,味略酸、甜、鹹而微辣,是下飯佐酒之佳肴,食後使人餘味無窮,促進食慾。

龍爪肉絲

爪菜,即蕨菜,盛產於貴州各地。蕨菜又分為甜蕨與苦蕨;甜蕨較小,質味最佳;苦蕨較大,有苦味,次之。龍爪菜不宜在新鮮時食用,因其澀,不爽口。宜將用開水水過,再用冷水漂白曬乾,即便貯存,其味亦佳。龍爪肉絲是黔菜特有的一種地方傳統名菜,歷時甚久。先將龍爪菜破成絲,切成二寸長,為主料。豬瘦肉洗淨同樣切成二寸長,稍粗於火柴梗的絲,肉絲放入盤中,加少許鹽,水災粉碼和,將炒鍋燒熱放少許豬油將肉絲炒散,倒入漏勺濾油,鍋內留油約五錢,再將貴陽花溪乾辣椒加工成的糍粑辣椒少許,放入鍋內煉製,再加上本地生產的豆鼓粑少許燴炒,再下肉絲與龍爪菜,兌上醬油、滋汁、香蔥,一併炒轉起鍋即可。此菜有龍爪菜的脆香,色澤紅亮,肉絲鮮嫩微帶辣味,香氣撲鼻,十分可口。是貴州人民最喜愛吃的地方菜餚之一。

遵義豆花面

遵義豆花面創製於本世紀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如今的遵義市,豆花麵館遍及大街小巷,生意火紅。那么多的豆花麵館中,以老城一帶最負盛名,其中,又數老城新華橋頭劉承富家豆花面最出名。豆花面的製法是,先選用上等麵粉摻和新鮮雞蛋,再加少量芡粉和鹼水製作而成“寬刀面”;再選用黃豆磨漿點酸水而成水豆腐,然後再用豆漿煮熟而成“豆花”,其特點是細嫩軟綿;所用的“佐料”有肉末、麻油,熟菜油、細辣椒油、豬油、魚香菜、薑絲、香椒末、蔥花、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等,有的還加上碎細的魷魚、雞丁、豬蹄筋等。食用時將煮熟的麵條盛裝在一碗內,蓋上煮熟的豆花,盛上豆漿。用一小碟拌勻的佐料。用筷子將麵條和豆花挑進小碟內,邊蘸佐料邊吃,一定要趁熱吃,鮮香嫩滑,食慾頓開。

遵義大沙河大沙河特色小吃羊肉粉

遵義羊肉粉

遵義羊肉粉在製作過程中,選料特殊。首先是羊,在黔東北的思南德江鳳崗務州真、正安一帶,有一種特殊的矮腳山羊,既肥又無膻氣。選用這種矮腳山羊的羊肉最為上乘,最好是當天宰殺後入鍋,下鍋後用大火煮開改用文火煨,而後取出肉切成薄片。粉煮好後將肉片用開水燙熱,加上鮮骨湯即可食用,品嘗羊肉粉講究喝原湯品原味。在羊肉米粉湯上澆下鮮紅的辣椒油,再撒上花椒粉、蒜苗、香蔥等,熱氣騰騰,香味撲鼻,非常誘人。遵義羊肉粉不僅色香味俱全,還具滋陰壯陽的功能。

購物

大沙河土特產有菸葉、夏橙、苦丁等。但杜仲茅台民族織錦的購買將讓你不枉此行。

杜仲

來源為杜仲科杜仲屬的多年生落葉喬木植物,藥用其於燥樹皮。杜仲在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兩千多年來,它一直是醫家推崇的主要常用中藥之一。杜仲盛產於貴州婁山山脈和四川大巴山脈。貴州大部分地區都產杜仲,在《藥物生產辨》中就有"杜仲產四川、貴州者最佳"的記載。貴州省遵義杜仲林場,現為全國最大的專業性經營林場,其質量和產量都在不斷提高和發展。

貴州茅台酒

遵義大沙河貴州茅台酒

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運用傳統獨特的工藝釀製而成,經過8次下曲、7次蒸餾、9次發酵,並經過長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後才能成為出廠的成品。

中國舉行國宴或駐外使館舉行盛大招待會時,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釀。茅台酒酒體豐滿醇白,晶瑩剔透,醬香突出,幽雅細膩,低而不淡,濃而不艷,回味悠長。

茅台酒產於遵義市西面的赤水河茅台鎮。茅台鎮釀酒歷史悠久,早在明代釀酒的工藝就已經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間,茅台鎮成為川鹽入黔的重要口岸,鹽運興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釀酒生產迅速發展;道光年間,茅台鎮的釀酒作坊不下20餘家,產量已達170噸。

民族織錦

當地民眾叫做“織花”。她是祖國兄弟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山花,播馥傳俏於貴州高原清水江兩岸;在苗族侗族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傳,是貴州各族婦女朝暮接觸的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貴州民族織錦的織造,是用土機進行手工數紗挑織,即挑經織緯和緯線起花。它分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如黔東南從江一帶的侗錦和丹寨的苗錦。

大沙河周邊旅遊

婁山關

遵義大沙河婁山關

婁山關又名婁關、太平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戰,清鹹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婁山關前,經過反覆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婁山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鄭珍、莫友芝等都吟詠過它。鄭珍詠嘆婁山關的雄險道:山勢西來萬馬奔,大婁一勒九旗屯。天隨路人藤蔓峽,人共雲爭虎豹門。舊日劉兵率飛過,六年黔國任翻傾。黃心無復將軍樹,空逐流移泫石根。莫友芝在《亭遺詩》中也寫道:大樓高壓萬峰顛,鳥道才容一線穿。豈料養痛成為潰,翻今天險等虛傳。翦除勁旅勞三省,通塞殘籌費五年。始信大刀功第一,當時斡腹競爭先。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在遵義老城楊柳街的天主教堂里。這座教堂由經堂和學堂兩部分組成。經堂在北端,是一座“羅馬式”建築,空斗磚牆栗色木柱,穿斗屋架,傘狀拱頂,由縱深四排32根7米以上的圓滿4柱支撐,兩列邊柱承受屋頂重量。學堂在南端,是一組庭院式平房建築,磚木結構。整個教堂舊址長105米。寬129米,占地面積13545平方米。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黨中央在經堂內召開紅軍部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在大會上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為了發動民眾,紅軍剛入城,總政治部就在這裡召開了民眾大會,並討論決定成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回山鄉革命委員會”、“赤色工會”等各種革命政權組織、民眾組織和革命武裝,點燃了民眾的革命烈火。會上還散發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共中央告民眾書》等革命檔案和宣傳品。

這座教堂始建於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於從未修繕過,木柱腐朽,四壁傾斜。1978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徹底維修,在嚴格保持原貌的情況下,改磚木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84年,又撥專款維修了天主堂學堂,作遵義會議陳列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會議會址的組成部分。

遵義會議舊址

遵義會議舊址位於遵義市老城紅旗路(原子尹路)80號,老地名叫琵琶橋。會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上蓋小灰瓦,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窗”,有抱廈。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部分。主樓樓屋四周有迴廊,樓房的檐下柱間有十個券拱支撐,保留了我國古建築“徹上明造”的結構風格。樓上有梭門梭窗。檐柱頂飾有堊土堆塑的花卉。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門窗塗飾赭色,鑲嵌彩色玻璃,窗外層加有板門。樓內各房間設有壁櫥。整個主樓通西闊25.75米,通進深16.95米,通高12米占地

遵義大沙河遵義會議會址

面積528平方米。房屋原是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是遵義城三十年代最宏偉的建築。

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八間鋪面,是柏輝章家的商店。進大門,穿過廳,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磚徹牌坊,上有彩瓷碎片嵌字,前為“慰廬”,後為“慎篤”。過牌坊是小天井,天井南側有小門通往柏家的內四合院,北側是主樓。

1935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遵義後,總司令部駐此。中共中央於15日至17日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糾正了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並在組織上作了一些調整。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隨後,中央又對最高領導進行了更換,並成立了毛澤東等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從而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開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正確領導,為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奠定了基礎。

會址為當年紅軍總司令部和總部一局的駐地,樓上除陳列有遵義會議會議室、軍委總參謀部辦公室外,還有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司令朱德和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參謀長劉伯承的辦公室兼住室,參謀長葉劍英的辦公室兼住室外。樓下有作戰室、機要室、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住室,一局局長彭雪楓張雲逸的辦公室兼住室,還有工作人員、警衛人員的住室。

遵義會議會址1954年1月開始復原陳列,195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底,毛澤東主席為紀念館手書“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海龍囤

海龍囤(或作海龍屯)是遵義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始建於唐朝,擴建於南宋及明朝,之後焚毀於明朝。經過千餘年的滄桑,現在海龍囤不再固若金湯,早已不見“養馬城中,百萬雄師旌日月;海龍囤上,半朝天子鎮乾坤”的宏偉氣象。幾戶農民已將其變成大片杜仲林場。當年官兵焚毀的主要是木結構建築,而城牆、關隘敵樓、卡門和石砌建築仍然保留著400年前的形制,展示著慘烈戰爭後的場景:外圍氣勢森嚴的巨石門洞、箭樓上巨大的石制柱礎、36步天梯俱在;囤內老王宮、新王宮、總管廳、金庫、軍營、校場、火藥庫、繡花樓等遺址尚存。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古城堡”。

海龍囤遺址對於研究中世紀的軍事、政治、技術、工藝等,頗具價值。四百年來,文人學士、官紳百姓遊覽憑弔者,絡繹不絕。特別是“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簡直就是一部反映當時軍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檔案。海龍囤現已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各地大沙河

邢台大沙河

大沙河貫穿邢台市東西全境,沙河境內全長86公里,河床寬800-7800米,流域面積718公里,自西向東流經山區、丘陵、平原。開發治理大沙河,建設大沙河堤防加固采砂工程、荒沙治理工程、結合防護林工程和藥材種植基地,有利於防洪、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遵義大沙河大沙河保護區珍惜蛇類

深圳大沙河

深圳大沙河公園位於南山區中部,北鄰廣(州)深(圳)高速公路、南接北環大道、西連大沙河東岸、東至南山區歐洲城,占地面積31.2公頃。剛剛踏入公園門口,只見兩棵榕樹上各掛著六隻大紅的燈籠,深圳市花簕杜鵑盛開著紫紅色的花。進入園內,一個生活生態的巨石樹立在門口,高大的棕櫚樹、檳榔樹象一排排哨兵迎接遊人的光臨。

公園內掛滿紅色的小燈籠,充滿著節日歡樂的氣氛。園中的植物樹種很多,為了方便遊客認識它,絕大多數樹上都掛著小牌子。有小葉榕、扶桑、四季桂花、樟樹、榕樹、臘腸樹、山茶等;還有一些珍貴樹種如原產中美洲的日日櫻琴葉珊瑚,馬來西亞群島的糖膠樹、菩提樹,東南亞的小葉欖仁樹等等。榕樹的根從樹枝間落下象馬克思的鬍鬚,矮壯厚實的菩提樹枝繁葉茂,四季桂花苗條修長。公園內有許多觀賞性植物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曉得有大紅花、夾竹桃、雞蛋花、鳳凰木、青皮竹、龍船花、毛杜鵑、美人蕉……。徜徉在綠樹鮮花層中,我們真是流連忘返了。

綠色基地里有環保市民紀念林,一些企業集團公司和環保市民個人認領的樹,都刻有名字標在石塊上。深圳市為推動全民關注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特組織歷屆“環保市民”在此植樹造林,以帶動更多的環保同路人為生態市建設,從2005年起,每年評選一屆“深圳市環保獎”。獲獎者以環保市民的身份在綠色基地認領一棵樹標上市民的名字作為永久的紀念。

江蘇大沙河

發源於江蘇豐縣大沙河鎮陳莊,全長50餘千米。流經沛縣棲山,鴛樓,龍固。1851年,黃河於安徽蟠龍集決口,洪水過後形成了“只長茅草不長糧”的大沙河荒灘,漫漫黃河故道“風起三尺沙,黃土埋莊稼”。西南連線安徽碭山境內的黃河故道,東北流入微山湖。河道寬闊的大沙河與碭山黃河故道連線的水道細若遊絲。

大沙河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解放後,興修水利,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改善環境,力求防沙和治沙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以果園為中心,在大沙河流域故道進行果樹和白酥梨的引進推廣,並首先和日本合作引種紅富士蘋果,在黃河故道上開挖了大沙河,引來了長江水,目前形成了糧食,果品,蔬菜,畜牧,林業等五大支柱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