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朝代表

中國歷史朝代表

中國朝代順序如下: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西漢(新朝、玄漢)、東漢(曹魏、季漢、孫吳)]、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桓楚)]、南北朝[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元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朝(北宋、南宋)、遼朝(北遼、西遼)、西夏、金朝、元朝(北元)、明朝(南明)、清朝(後金)、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基本信息

朝代簡表

  • 朝代 起止時間 都城 都城今址 建立者
    夏朝 前2029年-前1559年 陽城、陽翟 老丘、斟鄩、西河 登封、陳留 偃師、安陽 禹(姒文命)
    商朝 前1559年-前1046年 亳、西毫、奄、殷 商丘、偃師 鄭州、安陽 湯(子天乙)
    周朝 前1046年-前771年 前770年-前256年 鎬京、洛邑 西安、洛陽 姬發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鎬京 西安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洛邑 洛陽 姬宜臼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 鹹陽 鹹陽 嬴政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彭城 徐州 項羽
    漢朝 前202年-8年 23年-220年 221年-263年 長安、洛陽、成都 西安、洛陽、成都 劉邦
    西漢 前202年-8年 長安 西安
    玄漢 23年-25年 長安 西安 劉玄
    東漢 25年-220年 雒陽 洛陽 劉秀
    季漢 221年-263年 成都 成都 劉備
    新朝 8年-23年 常安 西安 王莽
    曹魏 220年-266年 洛陽 洛陽 曹丕
    孫吳 222年-280年 建業 南京 孫權
    晉朝 266年-316年 317年-420年 洛陽、長安、建康 洛陽、西安、南京 司馬炎
    西晉 266年-316年 洛陽、長安 洛陽、西安
    東晉 317年-420年 建康 南京 司馬睿
    劉宋 420年-479年 建康 南京 劉裕
    齊朝 479年-502年 建康 南京 蕭道成
    梁朝 502年-587年 建康、江陵 南京、江陵 蕭衍
    南梁 502年-557年 建康 南京
    西梁 555年-587年 江陵 江陵 蕭詧
    陳朝 557年-589年 建康 南京 陳霸先
    魏朝 386年-557年 平城、洛陽 鄴城、長安 大同、洛陽 安陽、西安 元珪
    北魏 386年-534年 平城、洛陽 大同、洛陽
    東魏 534年-550年 鄴城 安陽 元善見
    西魏 535年-557年 長安 西安 元寶炬
    北齊 550年-577年 鄴城 安陽 高洋
    北周 557年-581年 長安 西安 宇文毓
    隋朝 581年-618年 大興 西安 楊堅
    唐朝 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 長安 西安 李淵
    武周 690年-705年 神都、長安 西安、洛陽 武則天
    後梁 907年-923年 開封 開封 朱溫
    後唐 923年-936年 洛陽 洛陽 李存勖
    後晉 936年-947年 開封 開封 石敬瑭
    後漢 947年-979年 開封、晉陽 開封、太原 劉知遠
    北漢 951年-979年 晉陽 太原 劉崇
    後周 951年-960年 開封 開封 郭威
    宋朝 960年-1279年  開封、應天、臨安  開封、南京、杭州 趙匡胤
    北宋 960年-1127年 開封 開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 應天、臨安 南京、杭州 趙構
    契丹國 907年-947年 臨潢府 巴林左旗、鄂爾多斯 耶律阿保機
    遼朝 947年-1125年 上京 巴林左旗、鄂爾多斯 耶律德光
    西遼 1124年-1218年 虎思斡耳朵 鄂爾多斯 耶律大石
    東遼 1213年-1269年 中京 開原老城 耶律留哥
    西夏 1038年-1227年 興慶府 銀川 李元昊
    金朝 1115年-1234年 中都、汴京 北京、開封 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 1206年-1271年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 包爾之金· 鐵木真
    元朝 1271年-1368年 大都 北京 包爾之金· 忽必烈
    北元 1368年-1402年 上都、應昌、哈拉和林 上都、應昌、哈拉和林 包爾之金 ·妥懽帖睦爾
    明朝 1368年-1644年 應天府、順天府 南京、北京 朱元璋
    南明 1644年-1661年 順天府、天興府 安龍府、雲興府 南京、福州 安龍、昆明 朱由崧
    後金 1616年-1636年 興京、遼陽、盛京 新賓、遼陽、瀋陽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朝 1636年-1911年 奉天府、順天府 瀋陽、北京 愛新覺羅·皇太極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 北京、南京 北京、南京 孫中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北京 北京 毛澤東

朝代歌訣

第一種

[大陸人教版國小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中國歷史朝代表中國歷史朝代表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后莊,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第三種

[大陸蘇教版歷史教材]、[香港版]第二首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第五種

盤古開天神話傳,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人民共和開新篇。

第六種

[香港中學生常用簡易版本]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七種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謀。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華。

第八種

[模仿周杰倫《菊花台》]
你的課堂,歷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開來繼往。
周朝太長,一分成了雙;春秋在竹簡上,戰國忙打仗。
秦滅六國,長城曾輝煌;就因為那暴政,二世而亡。
漢在遠方,西元前後傷;隨風飄散,新的模樣。(新:王莽新朝)
三國殘,兩晉殤,胡人模樣已泛黃;北方人斷腸,天蒼蒼,野茫茫。
吳晉偏,宋齊梁,陳的江山被剪斷;六朝胭脂粉,在何處成雙。
隋朝太短,唐落了燦爛,凋謝的絲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兩半,怕遼金上了岸,江山在搖晃。
元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明朝的戎裝,呼嘯滄桑。
清軍入關,天朝輕聲嘆;一聲巨響,如此難堪。
歷史書,滿是殤,你的容顏已泛黃;讀書人斷腸,傷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斷;徒留我孤單,落下淚兩行。

第九種

夏商西周繼,春秋戰國承。
秦後西東漢,三國西東晉。
兩晉南北朝,隋唐大一統。
五代和十國,宋遼與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國疆土定。

朝名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具體朝名及來由: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諡號魏武帝。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朝代順序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總計:471年
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總計:514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總計:791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總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總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總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新太祖)高皇帝[建興帝]王莽,總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更始帝劉玄,總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總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總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總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總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楊堅,總計:39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總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總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總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總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總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總計:277年
清朝:公元1636-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總計:267年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又稱秦帝國,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開始,歷3帝。
1).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名嬴政,生於趙都邯鄲。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秦始皇
2).秦二世,名胡亥(前210年-前207年),在位時間前210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的弟弟,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殺死,卒年24歲。
3).秦三世,即秦王子嬰(?-公元前206年),姓嬴,名子嬰(一說名嬰),贏扶蘇之子、秦始皇的嫡長孫。他是秦帝國第三任皇帝,也是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在位46天。
他即位四十餘日後,劉邦首先進入關中,到達灞上後勸子嬰投降,並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用繩綁縛自己,並攜同皇帝御用的玉璽和兵符等,親自到劉邦軍投降。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束。劉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不久,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因無力抗爭而撤退。項羽進入鹹陽城後,立即殺死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秦朝累代之積至此一炬而盡。

西楚

西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在位,雖稱霸王,實際上相當於皇帝,存在5年。

漢朝

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始於漢高祖劉邦,終於皇太子孺子嬰,歷11帝、12主。
1).漢高祖劉邦,字季,號沛公,諡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人。是劉太公第三子,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公元前216年,時年31歲,為泗水亭長。公元前209年九月,參加陳勝,吳廣起義,後加入楚國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鹹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02年稱帝于山東定陶,建立漢朝,定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卒於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享年61歲,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縣東,稱長陵。其妻呂雉,曾稱制八年,史稱高后,卒於公元前179年,葬於長安鹹陽縣東陵。
2).漢惠帝劉盈,諡號孝惠帝,生於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94年,17歲時登基,在位7年,卒於公元前188年,壽24歲。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安陵。
3).漢文帝劉恆,諡號孝文帝,廟號太宗。生於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195年封代王。公元前179年,呂后死,周勃等殺西漢後少帝及呂產,迎立劉恆為帝。劉恆即位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並減輕刑罰;厲行節約,興修水利,加速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駐軍北方,增強邊境防禦。漢朝由此趨向安定繁榮。在位23年,卒於前157年,享年46歲,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縣霸陵。
4).漢景帝劉啟,諡號孝景帝。生於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56年登基。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繁榮,國內殷富,府庫充實;同時實行“削藩”,任周亞夫平“吳楚七國之亂”,集權中央,削弱諸侯王之力量;國泰民安,世稱文帝與景帝統治時為“文景之治”。在位16年,卒於公元前141年,享年48歲。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縣陽陵,坐東向西。
5).漢武帝劉徹,諡號孝武帝,廟號世宗。生於公元前156年,卒於公元前87年。公元前150年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年登基,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在位54年,病故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縣茂陵。
6).漢昭帝劉弗陵,又名劉弗,諡號孝昭帝。生於公元前94年,卒於公元前74年,武帝劉徹之少子。公元前86年劉弗陵八歲登基,在位期間政事一直委任霍光。在位13年,享年21歲,無嗣。葬於陝西省西安鹹陽縣平陵。
7).漢宣帝劉詢,本名劉病已,字次卿,諡號孝宣帝,廟號中宗。生於公元前91年,卒於公元前48年(黃龍元年冬十二月),漢武帝劉徹之曾孫。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受誣陷,全家遇害,襁褓中的劉詢被關入監獄,受到廷尉監邴吉的捨命保護,於是武帝為他大赦天下,劉詢為祖母史家收養。後武帝詔令將劉病已收養於掖庭,籍屬宗正。公元前七四年登基,劉詢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後趁匈奴內部分裂之機,與呼韓邪單于建立友好關係,使邊境逐步寧息。擊敗西羌,任將軍趙充國實行屯田,加強邊防,使羌人歸順。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郭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史稱“宣帝中興”。在位25年,享年43歲。葬於今天西安市東郊的杜陵。
8).漢元帝劉奭,諡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東漢時廟號被削)。生於公元前76年,公元前48年登基。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於匈奴呼韓單于。卒於公元前33年,在位16年,享年43歲。葬於渭陵。
9).漢成帝劉驁,諡號孝成帝,廟號統宗(東漢時廟號被削),生於公元前51年,卒於公元前7年,公元前32年登基,在位26年,享年45歲。葬於延陵。
10).漢哀帝劉欣,諡號孝哀帝,生於公元前26年,卒於公元前1年,漢元帝劉奭之庶孫,父為劉康,成帝養子。公元前22年,劉康去世,年僅3歲的劉欣嗣立為王,公元前6年登基,在位6年,享年26歲,葬於夷陵。
11).漢平帝劉衎,諡號孝平皇帝,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生於公元前9年,卒於公元5年十二月。公元前6年登基(時年九歲),在位5年,卒年14歲,葬於康陵。
12).孺子嬰,也稱漢孺子,名劉嬰(公元5-25年),公元6年-公元8年十一月任漢朝皇太子,沒有即皇帝位,不算皇帝。他是漢宣帝劉詢(劉病已)的玄孫、楚孝王劉囂的曾孫、廣戚煬侯劉勛之孫、廣戚侯劉顯之子。

玄漢

玄漢王朝(公元23年-公元25年),歷1帝、存在3年。
漢更始帝劉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5年,他是漢景帝劉啟的後裔長沙王劉發的五世孫,公元23年二月登基,建立玄漢。公元25年劉秀稱帝,遂被廢為淮陽王,後被赤眉軍勒死,在位3年。

東漢

東漢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於光武帝劉秀,終於漢獻帝劉協,共12帝。
1).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登基,公元57年去位,出生:公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劉秀,字文叔。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參加綠林起義軍後,在昆陽以少勝多,打敗王莽軍。公元25年稱帝。死於公元57年,時年64歲。
2).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登基,公元75年去位,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他是劉秀第四子。他在位時,吏治比較嚴明,賦稅比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於75年,時年48歲。明帝時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佛寺,至今仍存。
3).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登基,公元88年去位,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他是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術”,並且實行與民修養的政策,人口增長.在位時有班超出師西域。章帝還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後世稱“章草”。死於88年,時年31歲。
4).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登基,公元105年去位,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他是章帝第四子,即位時才10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後殺竇憲掌權。在位18年,死於105年。時年27歲。
5).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登基,公元106年去位,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他是和帝的幼子,即位時剛滿月,在位8個月,病死。
6).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登基,公元125年去位,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他是章帝之孫、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即位時才13歲,鄧太后掌權。太后死後掌權。安帝時政治黑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125年,時年32歲。
7).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登基,公元144年去位,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他是安帝的兒子。順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敗。他下令宦官可以養子,世襲封爵.後來宦官與外戚相互勾結,政治更加腐敗。死於144年,時年30歲。
8).漢沖帝劉炳:公元144年登基,公元145年去位,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他是順帝的兒子,在位半年死,卒年3歲。
9).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登基,公元146年去位,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他是章帝的曾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即位時8歲,卻頗伶俐。說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被梁翼毒死,時年9歲。
10).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登基,公元167年去位,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他是章帝的曾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即位時15歲,外戚掌權。後他依靠宦官誅殺外戚梁翼,此後又宦官專政。死於167年,時年36歲。
11).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登基,公元189年去位,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他是章帝玄孫,桓帝死無子,劉宏即位。靈帝朝一團污氣,宦官把持朝政,稱“十常侍”。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靈帝之世,民不聊生,買賣官爵,橫徵暴斂,社會矛盾激化,終於在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死於189年,時年33歲。
12).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登基,公元220年去位,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靈帝次子,即位時9歲,董卓專權,後曹操迎獻帝於許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漢亡,劉協被貶為山陽公,死於234年,時年54歲。

新朝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歷1帝,存在16年。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也稱新朝建興帝,簡稱為新帝。他是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生於公元前45年。公元8年臘月,王莽自立為帝。公元23年,在昆陽,王莽軍被更始帝大軍打敗。同年十月初六,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在位16年,死時69歲。

唐朝

1).唐高祖李淵(566-635):618年稱帝,在位9年,退位後死於635年,時年70歲,626年被迫禪位於李世民。甘肅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2).唐太宗李世民(599-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是李淵之子。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政治清明,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3).唐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是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後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
4).則天皇帝(624-705):690年即位,在位15年。655年被高宗立為皇后,開始參與朝政,690年自立為帝,國號“周”,雖然稱帝十幾年,實際統治卻有五十多年。武則天當政期間,社會發展很快,國庫豐盈。她注意選拔人才,量才適用。她於705年讓位與李顯,同年病死,時年82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統治期間史稱“貞觀遺風”。
5).唐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兩次在位,在位6年。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後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后所廢。705年武后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后韋氏毒死,時年55歲。
6).唐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兩次在位,在位8年。是李治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後,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於716年,時年55歲。
7).唐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是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史稱“開元盛世”。但後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
8).唐肅宗李亨(711-762):756年即位,在位7年。是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於762年,時年52歲。
9).唐代宗李豫(726-779):762年即位,在位17年。是肅宗長子。762年被宦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於779年,時年54歲。
10).唐德宗李适(742-805):779年即位,在位25年。是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於805年,時年64歲。
11).唐順宗李誦(761-806):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是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
12).唐憲宗李純(778-820):805年即位,在位15年。是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一戰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束。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卒年43歲。
13).唐穆宗李恆(795-824):820年即位,在位5年。是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卒年30歲。
14).唐敬宗李湛(809-826):824年即位,在位3年。是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
15).唐文宗李昂(809-840):827年即位,在位14年。是穆宗次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成為宦官的傀儡。死於840年,時年32歲。
16).唐武宗李炎(814-846):840年即位,在位6年。是穆宗第五子。他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
17).唐宣宗李忱(810-859):846年即位,在位13年。是憲宗第十三子、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
18).唐懿宗李溫(833-873):859年即位,在位14年。是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873年,時年41歲。
19).唐僖宗李儇(862-888):873年即位,在位15年。是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占領長安。死於888年,時年27歲。
20).唐昭宗李曄(867-904):888年即位,在位15年。是懿宗第七子。被後梁太祖朱溫所殺,時年38歲。
21).唐哀帝李柷[zhù](892-908):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是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

宋朝

北宋

時間:公元960-1127年;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
1).宋太祖趙匡胤,宋宣祖趙弘殷次子
生卒:927——976.1250歲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開寶(968.11——976.12)
2).宋太宗趙匡義(又名趙光義、趙炅),宋宣祖趙弘殷第三子
生卒:939——997.359歲
在位:976.12——997.3
太平興國(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傷屢發而死
3).宋真宗趙恆(原名趙德昌),宋太宗第三子
生卒:968——1022.255歲
在位:997.3——1022.2
鹹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興(1022)
4).宋仁宗趙楨(原名趙受益),宋真宗第六子
生卒:1010——1063.355歲
在位:1022.2——1063.3
天聖(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寶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慶曆(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5).宋英宗趙曙,宋仁宗堂侄兼義子
生卒:1032——1067.136歲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6).宋神宗趙頊(原名趙仲針),宋英宗之子
生卒:1048——1085.338歲
在位:1067.1——1085.3
熙寧(1068——1077)
元豐(1078——1085)
7).宋哲宗趙煦(原名趙名傭),宋神宗第六子
生卒:1077——1100.124歲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紹聖(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8).宋徽宗趙佶,宋哲宗之弟
生卒:1082——113554歲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國(1101)
崇寧(1102——1106)
大觀(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9).宋欽宗趙桓(原名趙亶),宋徽宗之子
生卒:1100——115657歲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國亡被俘後被馬踩死
金滅北宋,北宋亡

南宋

時間:公元1127-1279年;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趙構,宋徽宗之子
生卒:1107——118781歲
在位:1127.5——1162.6
建興(1127.5——1130)
紹興(1131——1162)
禪位於子
2).宋孝宗趙昚(原名趙伯琮),宋高宗義子
生卒:1127——1194.668歲
在位:1162.6——1189.2
隆興(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禪位於子
3).宋光宗趙惇,宋孝宗第三子
生卒:1127——1194.668歲
在位:1189.2——1194.6
紹熙(1190——1194)
被廢
4).宋寧宗趙擴,宋光宗第三子
生卒:1168——1224.857歲
在位:1194.7——1224.8
慶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開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5).宋理宗趙昀(原名趙與莒),宋寧宗之侄兼義子
生卒:1205——1264.1060歲
在位:1124.8——1264.10
寶慶(1225——1227)
紹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寶佑(1253——1258)
開慶(1259)
景定(1260——1264)
6).宋度宗趙禥(原名趙孟啟),宋理宗之侄
生卒:1240——1274.735歲
在位:1264.10——1274.7
鹹淳(1265——1274)
7).宋恭宗趙顯,宋度宗次子
生卒:1271——132353歲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藏,後被冤殺
8).宋端宗趙昰,宋度宗長子
生卒:1268——1278.411歲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軍追擊中受驚而死
9).宋祥興帝(宋幼主)趙昺,宋度宗第三子
生卒:1271——1279.29歲
在位:1278.4——1279.2
祥興(1278.5——1279)
由陸秀夫背負投海而死
1279年,元朝滅南宋。

元朝

1).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1206年稱汗,在位22年。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

2).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3).昭慈皇后,即乃馬真後:1242-1246年稱制。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后。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稱制。
4).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元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5).欽淑皇后:1248-1251年稱制。欽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6).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成吉思汗之孫,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占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7).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父拖雷,蒙哥之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8).元成宗孛兒只斤·鐵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是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9).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10).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1311年即位,在位10年。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11).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刺(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12).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13).元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個月。泰定帝之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14).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木兒(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兩次在位,在位共5年。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15).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瓎(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16).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26-1332):1332.10-1332.11月在位,在位月余。是元明宗次子。
17).元惠宗孛兒只斤·妥帖睦爾(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遣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出逃。1370年,病死,時年51歲。

明朝

  • 年號 紀年 廟號 名字 即位時間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死時年齡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歲 31年 71歲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6) 22歲 4年 不詳 朱元璋長孫
    永樂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歲 22年 65歲 朱元璋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歲 1年 48歲 朱棣長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歲 10年 38歲 朱高熾長子
    正統 1435 英宗 朱祁鎮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歲 14年 38歲 朱瞻基長子
    景泰 1450 代宗 朱祁鈺 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年 30歲 朱瞻基次子
    天順 1457 英宗 朱祁鎮 景泰八年正月復辟(1457.2) 31歲 8年 38歲 朱瞻基長子
    成化 1464 憲宗 朱見深 天順八年正月(1464.2) 18歲 23年 41歲 朱祁鎮長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歲 18年 36歲 朱見深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歲 16年 31歲 朱佑樘長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歲 45年 60歲 朱佑樘之侄
    隆慶 1567 穆宗 朱載垕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歲 6年 36歲 朱厚熜三子
    萬曆 1572 神宗 朱翊鈞 隆慶六年六月(1572.7) 10歲 48年 58歲 朱載後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萬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歲 1月 39歲 朱翊鈞長子
    天啟 1620 熹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歲 7年 23歲 朱常洛長子
    崇禎 1627 毅宗 朱由檢 天啟七年八月(1627.10) 18歲 17年 35歲 朱常洛五子
    弘光 1644 安宗 朱由崧 崇禎十七年五月(1644.5) 37歲 1年 39歲 朱常洛之侄
    隆武 1645 紹宗 朱聿鍵 弘光元年六月(1645.6) 43歲 2年 44歲 朱元璋九世孫
    紹武 1646 - 朱聿鐭 隆武二年十一月(1646.12) 41歲 1月 41歲 朱元璋九世孫
    永曆 1646 昭宗 朱由榔 隆武二年十一月(1646.12) 23歲 16年 37歲 朱常洛之侄

清朝

1).清太祖(入關前的第一位皇帝):即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瀋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2).清太宗(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即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3).順治帝:即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瀋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廟號“世祖”。
4).康熙帝:即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帝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廟號“聖祖”。
5).雍正帝:即愛新覺羅·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帝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6).乾隆帝:即愛新覺羅·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廟號高宗。
7).嘉慶帝:即愛新覺羅·顒琰,乾隆帝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8).道光帝:即愛新覺羅·旻寧,為嘉慶帝次子,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9).鹹豐帝:即愛新覺羅·奕詝(zhù),他是道光帝第四子,母親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廟號文宗。
10.同治帝:即愛新覺羅·載淳,他是鹹豐帝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11).光緒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tián),年號光緒,愛新覺羅·奕譞(xuān)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但朝政大權仍由慈禧太后實際控制。廟號德宗。
12).宣統帝(清廢帝):即愛新覺羅·溥儀,他是愛新覺羅·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慈禧太后於十月發懿旨,立溥儀為嗣帝,十一月初,溥儀登基,號宣統。
三年後,辛亥革命暴發,宣統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宣布成立,並優待清室,讓宣統在紫禁城繼續做了十二年的皇帝。溥儀後來在東北的偽滿州國當皇帝,但是實際上是日本的傀儡,是傀儡皇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投降,逃離到蘇聯的溥儀被遣送回國。新中國成立後,溥儀在被宣判有期徒刑三年,出獄後當上一名普通的工人。

清

偉大成就

天文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最早記錄日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現象。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石氏星表。
3、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渾儀和簡儀。
4、中國古代的曆法成就——《甘石星表》、《太初曆》、《授時曆》等。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物理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藥和火藥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地理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製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採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生物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農學

1、中國古代四部重要農書——《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
2、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精耕細作。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醫藥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藥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肘後備急方》。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

印刷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冶鑄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頤和園。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等。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造船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民族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歷史分類導航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專門史歷史學歷史學家歷史戰爭
區域歷史歷史事件各國歷史各年代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