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

黔北

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 -----------------------為遵義建城之始。 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

黔北黔北
西部貴州的北部,當地人們喜歡稱呼為黔北。實際黔北的知名度遠遠沒有遵義大,遵義就是黔北的代名詞,文人們為了雅而喜歡稱呼黔北

(今遵義市地)

戰國時期邑國,附屬於夜郎。

秦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無前220年)置邑縣。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時均在邑縣境內,先後屬犍為郡、柯郡、平夷郡、平蠻郡。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屬江南道。

-----------------------播州稱謂由此誕生

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

-----------------------遵義之名始此

今市地在播州所轄帶水縣境內,五代時期先後屬前蜀、後蜀、後周等國。

一、宋元時期建置

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部在今市南10公裏白錦堡建立世襲統治。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楊氏家族內訌,楊光榮、楊文貴叔侄獻地歸順北宋,宋廷令建播州與遵義軍,今市地屬播州。

宣和三年(1121年)廢播州,置播州城隸於南平軍;

六處(1124年),改播州城為播川縣。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氏第十二代統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穆家川(今遵義市老城)

-----------------------為遵義建城之始。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設播沿邊安撫司,屬夔州路,今市地駐安撫司治所。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楊邦憲歸順元廷。

至元十八年,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慰司。

---------------播州宣慰司建立使“播州”概念得以強化

至元二十二年,改隸湖廣行省順元路宣撫司,同年降為播州軍民安撫司。

------------------隸屬湖廣行省時間不短

至元二十九年中書省奏準,播州仍隸湖廣行省,直至元末。

元末,明玉珍農民起義軍占據四川,建立大夏政權。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派竇英為參知政事,鎮守播州。

------------------播州戰略要衝地位得以體現

今市地元代駐播州安撫司、宣慰司治所。

二、明清時期建置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歸順明廷,隸四川。

----------------------隸屬四川始!

第二年由宣慰司升為宣慰使司,下轄安撫司、長官司,今市地為播州長官司轄地。

播州軍事兩次屬貴州指揮:第一次,洪武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382-1393年),屬貴州都指揮使司。第二次,嘉靖元年至隆慶二處(1522-1568年),屬思石兵備道。

--------------------這是播州軍隊首參貴州軍政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歸流,置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

----------------------- “遵義”由此始!

萬曆三十九年置威遠衛指揮使司,隸四川都指揮使司。今日市地屬遵義縣,為府、縣治所駐地。

--------------------但行政建制始終隸屬四川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玫占遵義。

--------------------終被外族占領

清襲明制,遵義軍民府仍屬四川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遠衛,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

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

------------------新的歷史篇章,清政府劃遵入黔

今市地屬遵義府我縣。

宣統三年(1911年)11月4日貴州宣告脫離清政府統治,成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各地設府、廳、州縣。

11月9日,遵義軍政分府成立,府下設縣。

1372-1728遵義隸屬四川356年

1728-2006遵義隸屬貴州278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為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先設桐梓,後遷遵義縣城(即今紅花崗區)。

1949年11月黔北各縣先後解放,設定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今為遵義市。

遵義因其歷史和地域獨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長徵文化為主線的獨特地方文化藝術,在其文化的深層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閒的靈氣,和本土少數民族勤勞、質樸、驍勇的銳氣。從現存文物上看,位於紅花崗南郊的楊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藝精湛,結構規模宏大,墓內殘存的銅鼓,陶器等物都工藝精細,文飾雕鐫,其與其他中原同時代文物相比,並不遜色,可見當時遵義的文化藝術已相當發達。到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鄭珍、莫友芝並稱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兩度出使日本,至今飲譽扶桑;殿試探花楊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躍於30年代文壇的才女盧葆華,雖英年早逝,卻才華橫溢;國內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義。綜觀遵義歷史與文化,從漢代“三賢”盛覽、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會議和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遷臨,遵義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長征精神為文化依託,融時代精神,形成了與時俱進的遵義文化藝術,她是黔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代遵義概況:

遵義市,是貴州北線旅遊的中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遵義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它的歷史悠久,唐代即稱遵義縣,南宋時播州治所遷於此地,並修築城垣。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達到遵義,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從此作為革命歷史名城而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全國解放後,國家重新整修了遵義會議會址、毛澤東長征在遵義駐地、紅軍烈士陵園和婁山關的紀念點。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遵義建設了現代化的冶金、電力、建材、絲織、食品的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點骨幹企業,川黔鐵路和川黔公路於這裡經過,使遵義成為黔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遵義市下轄13個縣級行政區(2區、9縣、2市):

市轄區:紅花崗區、匯川區。

縣級市:仁懷市、赤水市。

縣:遵義縣、鳳崗、湄潭、桐梓、務川、綏陽、道真、餘慶、正安、習水。

遵義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清代中葉以後,文化興盛,英材輩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詩人鄭珍,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詩書雙絕”的莫友芝,散文家及外交活動家黎庶昌等人,都在遵義留下了眾多的名篇佳著。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遷至遵義數年,著名學者竺可楨教授擔任校長,眾多知名學者薈萃於此,對遵義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文化、藝術獨具特色。全市擁有一個國家級和四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近千處文物點,其中,有遵義會議會址和被稱為“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的楊粲墓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被稱為“生物活化石”的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有被譽為“神州又一奇觀的赤水十丈洞瀑布。

發電總廠-----黔北高原的璀璨明珠

黔北發電總廠位於金沙縣城東北3公里處白雲山下,偏岩河畔。
黔北發電總廠作為貴州西電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幹電廠,下轄金沙電廠、黔北電廠、鴨溪電廠,設計總裝機為290萬千瓦(金沙電廠50萬千瓦,黔北電廠120萬千瓦,鴨溪電廠120萬千瓦),現有職工1313人,是一個廠新、人員新、設備新、體制新的國家特大型火力發電廠。
金沙電廠4x125MW機組工程於1997年4月18日正式開工,2000年元月全部移交生產。由於地方政府、建設單位、電建施工單位、電廠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金沙電廠工程成為90年代“精品工程”、“樣板工程”,投產後的機組都能保證安全、穩定的發供電。
黔北電廠、鴨溪電廠作為國家“西電東送”的重點工程正在緊張的施工建設中。黔北電廠4x300MW工程首台30萬機組已於2003年4月投產發電,2005年4台30萬機組全部移交生產。鴨溪電廠4x300MW工程將於2005年投產3台機組,2006年將投產1台機組,屆時黔北發電總廠將成為貴州最大的兩個火力發電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