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赤豆棗蒜湯

花生赤豆棗蒜湯

花生赤豆棗蒜湯是一款美味湯譜,主要原料有花生、赤豆等,這道湯能益氣養血,除濕解毒。

配方

帶衣花生米90克,赤小豆紅棗各60克;大蒜30克。

製法

以上諸物加水共煮湯。

功效

益氣養血,除濕解毒。

用法

早晚分服。

落花生

【異名】花生(《酉陽雜俎》),落花參(《滇南本草》),番豆土露子(《物理小識》),長生果(《本經逢原》),落地松地豆(《滇海虞衡志》),落地生(《劉啟堂經驗秘方》),土豆(《綱目拾遺》),及地果(《南城縣誌》),南京豆(《植物學大辭典》),番果(《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花生赤豆棗蒜湯
【植物形態】落花生
一年生草本。根部有很多根瘤。莖高30~70厘米,匍匐或直立;莖、枝有棱,被棕黃色長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4,長圓形至倒卵圓形,長2.5~5.5厘米,寬1.4~3厘米,先端鈍或有突細尖,基部漸狹,全緣;葉柄長2~5厘米,被棕色長毛;托葉大,基部與葉柄基部連生,成披針形,長3~4厘米,脈紋明顯。花黃色,單生或簇生於葉腋,開花期幾無花梗;萼管細長,萼齒上面3個合生,下面一個分離成2唇形;花冠蝶形,旗瓣近圓形,寬大,翼瓣與龍骨瓣分離,雄蕊9,合生,1個退化;花葯5個矩圓形,4個近於圓形;花柱細長,枝頭頂生,甚小,疏生細毛;子房內有一至數個胚珠,胚珠受精後,子房柄伸長至地下,發育為莢果。莢果長橢圓形,種子間常隘縮,果皮厚,革質,具突起網脈,長1~5厘米,內含種子1~4顆。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花生赤豆棗蒜湯
本植物的枝葉(落花生枝葉)及脂肪油(落花生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末挖取果實,剝去果殼,取種子曬乾,俗稱"花生米"。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40~50%(其組成見"落花生油"條),含氮物質20~30%,澱粉8~21%,纖維素2~5%,水分5~8%,灰分2~4%,維生素等。
含氮物質除蛋白質外,還有胺基酸,如γ-亞甲基谷氨酸γ-氨基-α-亞甲基-丁酸卵磷脂嘌呤生物鹼:花生鹼、甜菜鹼、膽鹼,一說花生鹼實際是不純的膽鹼
維生素中有維生素B1,泛酸,生物素,α-及γ-生育酚等。
種子中還含三萜皂甙。種子的子葉和胚軸部分的非皂化部分主要是甾醇,已確證的有豆甾醇菜油甾醇膽甾醇和24-甲撐膽甾醇。種皮含脂質,其中烴17.1%,甾醇酯12.4%,三甘油酯8.4%,二甘油酯9.9%,單甘油酯25.2%及游離脂酸3.9%。還含相當量的甾醇焦性兒茶酚型鞣質7%和少量赭朴吩及花白素,如無色矢車菊素無色飛燕草素,又含致甲狀腺腫的花生甙。殼含對心血管有作用的甙(系1,3,二苯基丙二醇-1,2-酮-3的取代物)。
【藥理作用】①止血作用
最初發現口服花生米能緩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後來知道,不僅對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Ⅷ因子所引起)有效,而且對B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對其他某些出血患者亦有止血功效,但對嚴重出血者,其效果很差。花生米皮的效力較花生米本身強50倍,炒熟後效力大減(弱20倍)。每日口服10克皮的提取物即有作用。最初主張需用己烷提取,現多用乙醇提取,即將花生米200克微炒後,用96%乙醇2公斤浸96小時,每日用力攪拌8小時,靜置、過濾,蒸發濾液,殘渣以96%乙醇稀釋至100克,口服40滴,每日4次。其止血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闡明,它對血友病的血凝缺陷並無特異作用,僅為減輕出血症狀,不增加患者血漿中Ⅱ~Ⅹ因子的含量。花生油對飼高脂飲食的大鼠,也不增加Ⅱ、Ⅶ、Ⅹ因子含量,對人的纖維蛋白元、Ⅷ因子均無影響。花生米皮能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時間縮短至正常,曾有人提出其止血與血管收縮有關,但未經證實;現多認為其止血與抗纖維蛋白溶解有關。對正常人的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口服花生米皮亦能使其降低(自100%降至40%)。對正常及飼高膽甾醇飲食之家兔,花生米亦有此功效。此種作用或由於它增加了纖維蛋白溶解酶元抑制劑的作用,或由於其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從花生米中分離出的半精製的胰蛋白酶抑制劑能延緩纖維蛋白溶解,其活性大於從大豆中分離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劑。血友病人的"優球蛋白血塊溶解時間"也有明顯延長。有人提出,花生赤豆棗蒜湯花生米對血友病的臨床療效與其所含的膽鹼脂類物質有關。此外還有報告其提取物能降低血友病人的"再鈣化時間"、加速血漿凝血致活酶的活性,增進血栓彈性,其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大劑量能延緩凝血酶生成,更大劑量可輕度延緩"組織凝血致活酶時間",對"凝血酶時間"則無影響。在動物身上也證明,花生水溶液給正常犬注射(10%2毫升/公斤)可縮短凝血時間,再鈣化時間,提高血漿對肝素的耐受力,增進血栓形成及凝血酶元活性;如先使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很明顯的受抑制或纖維蛋白元濃度降低時,它還能增進第Ⅸ及第Ⅷ因子的血中含量。在體外試驗中,它無任何加速血凝的作用。早年曾有報告,花生種子中除去脂肪及大部分蛋白質的浸出液,有肝素樣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
②其他作用
種子中含某種植物血球凝集素,能凝集以涎酸酶處理過的人紅細胞,屬抗P凝集素。花生米中易產生黃曲菌毒素,能致肝癌。
【性味】甘,平。
花生赤豆棗蒜湯《本經逢原》:"甘,溫,無毒。"
《食物宜忌》:"性平,味甘。"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潤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腳氣,乳婦奶少。
《滇南本草》:"鹽水煮食治肺癆,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內冷積肚疼。"
《滇南本草圖說》:"補中益氣,鹽水煮食養肺。"
《本草備要》:"補脾潤肺。"
《醫林纂要》:"和脾,醒酒,托痘毒。"
《藥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開胃醒脾,滑腸,乾咳者宜餐,滋燥潤火。"
《綱目拾遺》:"多食治反胃。"
《現代實用中藥》:"治腳氣及婦人乳汁缺乏。"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研沖湯或煎服。
【宜忌】體寒濕滯及腸滑便泄者不宜服。
【選方】①治久咳、秋燥,小兒百日咳:花生(去嘴尖),文冰煎湯調服。(《杏林醫學》)
②治腳氣:生花生肉(帶衣用)三兩,赤小豆三兩,紅皮棗三兩。煮湯,一日數回飲用。(《現代實用中藥》)
③治乳汁少:花生米三兩,豬腳一條(用前腿)。共燉服。(《陸川本草》)
【臨床套用】①治療各種出血症
將落花生衣製成100%注射液,一般少量出血症每日肌肉注射1~2次;每次2~5毫升。通常在1~2日內即可收到止血效果。嚴重大出血可行靜脈注射,每日1~2次,每次20~40毫升,在數小時至12小時內即可止血。曾使用於內、兒、外、婦產科等出血症285例,80%以上病例都獲得較滿意的止血效果。尤其是對血友病,原發性及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病出血,手術後出血,癌腫出血及胃、腸、肺、子宮等內臟出血的止血效果更為明顯。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落花生衣2兩,加水煎約10小時以上,過濾,濃縮到100毫升,加糖。每日2次分服,10日為一療程。治療407例,近期控制8例,顯效74例,好轉230例,無效95例。
③治療凍傷
將花生皮炒黃,研成細粉,每50克加醋100毫升調成漿狀,另取樟腦1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後加入調勻。塗於凍傷處厚厚1層,用布包好。治療50餘例,一般2~3天即愈。
【名家論述】①《本經逢原》:"長生果,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或雲與黃瓜相反,予曾二者並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
《本草求真》:"花生,按書言此香可舒脾,辛可潤肺,誠佳品也,然雲炒食無害,論亦未周。蓋此氣味雖純,既不等於胡桃肉之熱,復不類烏芋、菱角之涼,食則清香可愛,適口助茗,最為得宜。第此體潤質滑,施於體燥堅實則可,施於體寒濕滯,中氣不運,恣啖不休,保無害脾滑腸之弊乎?仍當從其體氣以為辨別,則得之矣。"
赤小豆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藥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藥材學》)。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

花生赤豆棗蒜湯花生赤豆棗蒜湯

【植物形態】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米,密被倒毛。3出複葉,葉柄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脈3出,具柄。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毫米,具毛;花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廣東廣西江西上海郊區等地。
②赤豆,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藥條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上有硬毛。3出複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於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赤小豆葉)、花(赤小豆花)及發芽的種子(赤小豆芽)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分批採摘成熟莢果,曬乾,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藥材】①赤小豆: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乾,顆粒飽滿,色赤紅髮暗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②赤豆:又名飯赤豆。乾燥種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於側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藥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化學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甘酸,平。
《養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
《千金·食治》:"甘鹹,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藥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蜀本草》:"病酒熱,飲汁。"
《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選方】①治水腫坐臥不得,頭面身體悉腫:桑枝燒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飽,飢即食盡,不得吃飯。(《梅師集驗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乾,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③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獨行方》)
④治腳氣: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破碎),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鏇鏇啜汁令盡。(《本草圖經》)
⑤治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二兩,紫蘇莖葉一握(銼,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搗羅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盞煮熟,去豆,取汁二盞半,入藥末四錢匕,生薑一分,拍碎,煎至一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再。(《聖濟總錄》赤小豆湯)
⑥治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⑦治急黃身如金色:赤小豆一兩,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陸香一錢,青布五寸(燒灰),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若用少許吹鼻中,當下黃水。(《聖惠方》小豆散)
⑧治腸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乾,復納清酒中,候酒盡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後方》)
⑨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杵末,水調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腸癰,濕熱氣滯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湯服。(《瘍科捷徑赤豆薏苡湯)
⑿治小兒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癢或腫:赤小豆二升。末之,雞子白和如薄泥敷之,乾則易。一切丹並用此方。(《千金方》)
⒀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⒁治小兒重舌:赤小豆末,醋和塗舌上。(《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攪取汁飲。(《肘後方》)
⒃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⒄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⒅治風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塗之。(《綱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燒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於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治療7例,均獲效果。
②治療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後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

【藥物名稱】

花生赤豆棗蒜湯花生赤豆棗蒜湯

【別名】大棗紅棗,棗子。
【科屬】鼠李科
【植物形態】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枝平滑無毛,有刺,對生,一長一短,長者約1厘米,直伸,短者向下鉤曲;小枝叢生。葉互生,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少數為卵形,基部偏斜,具3~5脈,先端微尖或鈍,邊緣有細鈍鋸齒,表面綠色而有光澤,背面灰白色,有柄,長1~5毫米。花黃色,腋生短聚傘花序,花萼,花瓣均5片,雄蕊10枚,子房上位,2室。核果長橢圓形,熟時暗赤色。
生態分布:我國各地均有栽植。
藥用部分:果、根、樹皮入藥。8~9月採收。
用途:果性味甘、溫,無毒。能補中益氣,養脾生津,和解百藥。治中氣虛弱,脾胃不和,虛瀉,虛咳,攣引強急等症。解附子,天雄毒。根性味甘、平、無毒。能下乳,清熱,調經;治濕氣及小兒風丹(蕁麻科)。棗樹皮治刀傷出血和腹瀉。用量:果3~10枚;根5錢~1兩。

大蒜

【異名】胡蒜(崔豹《古今注》),(《別錄》),獨蒜(《普濟方》),獨頭蒜(《補缺肘後方》)。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植物形態】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於膜質鱗被。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青蒜),花莖(蒜梗)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6月葉枯時採挖,除去泥沙,通風晾乾或烘烤至外皮乾燥。
【藥材】鱗莖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被;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全國各地均產。
【性味】辛,溫。
《別錄》:"味辛,溫,有毒。"
《醫林纂要》:"辛甘,熱。"
《隨息居飲食譜》:"生辛,熱;熟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
《綱目》:"入太陰、陽明。"
《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蛇蟲咬傷。
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用於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
《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邪,防毒氣。"
《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
《食療本草》:"除風,殺蟲。"
《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療瘡癬。"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療勞瘧、冷風、痃癬、溫疫氣,敷風損冷痛,蛇蟲傷,並搗貼之。"
《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泄精,解水毒。"
《綱目》:"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肩及乾濕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核,血痢,及崩中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宜忌】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後均忌食。
《本草經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本經逢原》:"腳氣、風病及時行病後忌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鹹忌之。"
【選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顆。(《瀕湖集簡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研、日乾),乳香五分。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醫褥效方》)
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忌用椒、鹽,蔥,醬。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熱。(《攝生眾妙方》)
⑥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獨蒜一枚,黃丹半兩。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發時以茶下二丸。(《昔濟方》蒜丸)
⑦治瘧病:獨頭蒜,於白炭上燒之,末,服方寸匕。(《補缺肘後方》)
⑧治食蟹中毒:乾蒜煮汁飲之。(《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本事方》蒜連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簡要濟眾方》)
⑾治鼻衄,咯血,嘔血,尿血。獨頭蒜兩個,搗成泥狀,分成兩份。一份用八層麻紙包裹,置於百會穴。另一份用七層麻紙包裹,置於湧泉穴,然後在包裹之藥上用熱鐵烙加溫。(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⑿治肺結核:新鮮大蒜,每次一至二頭,搗碎後以深呼吸吸其揮發氣,每日二次,每次一至三小時。(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⒀治小兒百日咳:大蒜五錢,紅糖二錢,生薑少許。水煎服,每日數次,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驗方》)
⒁治腦漏鼻淵:大蒜切片,貼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⒂治金瘡中風,角弓反張:大蒜一升,破去心,無灰酒四升,煮蒜令極爛,並滓服一大升以來,須臾汗如雨出,則瘥。(孟詵《必效方》)
⒃治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簡易方論》)
⒄治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乾處,乃是瘡頭):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外科精要》)
⒅治一切腫毒: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乾再易之。(《食物本草會纂》)
⒆治神經性皮炎:蒜頭適量,搗爛,以紗布包裹,外敷患處。另用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一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⒇治婦人陰腫作癢:蒜湯洗之,效乃止。(《永類鈐方》)
(21)治蜈蚣咬人,痛不止:獨頭蒜,摩螫處,痛止。(《梅師集驗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細菌性痢疾
大蒜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臨床療效亦明顯。用法:㈠灌腸法:先用生理鹽水500~800毫升洗腸,再以經水浴加溫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於10分鐘內緩緩注入肛門內,囑患者忍耐15~30分鐘後排便。每日1~2次,3日後可改為每日1次,6~10次為一療程。此法的缺點為肛門直腸及回盲部有燒灼感,初次灌腸時可出現腹痛,但均為一過性。孕婦忌用。㈡口服法:一般多採用"大蒜糖漿"。以去皮紫皮大蒜50克,搗碎後浸於38℃溫開水100毫升內2小時,然後用紗布過濾,加入半量糖漿。新鮮配製者冷藏1周尚不致變質。用量:成人每次口服20~30毫升,每4~6小時1次,直至痊癒為止;亦有介紹用10%大蒜糖漿,每次20~30毫升(兒童5~10毫升),日服3次;或用20%大蒜糖漿(內含100%紫皮大蒜液20%,40%茶葉液20%男,糖漿60%),成人每次10~15毫升,日服3~4次(10歲以上兒童每次10毫升,10歲以下每次5毫升,2~3歲每次2.5毫升)。觀察數百例,平均治癒率為95%以上,體溫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後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復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據臨床及實驗觀察,紫皮蒜較白皮蒜殺菌及抑苗作用強,新鮮的比陳舊的效力好。對用大蒜保留灌腸治療的130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療後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完全恢復正常者126例(96.9%),平均時間為6.3日,證明大蒜灌腸治療在促使遠端結腸病變癒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據實驗室觀察,痢疾桿菌在大蒜培養基中,經較長時間後對大蒜的適應能力便逐慚增高,並產生明顯的抗藥性;至於痢疾患者在套用大蒜口服或灌腸治療中,尤其是較長期的治療中能否產生抗藥性,尚需進一步觀察。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
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同時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顆,分三次生食。治療10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治癒率88%,實踐證明,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癒病例,為了防止復發,在症狀消失後,仍須繼續食紫皮蒜1~2月。
③防治流行性感冒
用10%大蒜溶液(含普魯卡因0.5%)每4~6小時肌肉注射10毫升,對散發性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有較好療效,有些病例在48小時內體溫即完全恢復正常。採用10%大蒜汁(內加3%普魯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連用3天,可起到預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㈠在預防和對帶菌者的治療上曾採用不同劑量分組觀察,效果顯著。甲組:成人在進餐時服生大蒜6克(16歲以下減半),每天1次,連服3天。乙組:成人每天10克(16歲以下減半),吃後用2%鹽水漱口,連服3天。甲組1500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為15%,服後第4天降至1.3%。乙組275人,服藥前帶菌陽性率1.81%,服藥後第4天全部轉陰。另有未服大蒜者200人作為對照,觀察26天,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後繼續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㈡用於治療,以10%大蒜蒸餾液(加0.5%普魯卡因稀釋)肌肉注射。5歲以內首次劑量5~10毫升,以後每6小時5毫升。5~10歲首次10~15毫升,以後每6小時10~12毫升。11~15歲首次15~20毫升,以後每6小時10~20毫升。15歲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後每6小時20毫升。治療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癒(其中2例復發,經再用大蒜液治療而愈)。療程平均7.6天,體溫恢復正常平均3.7天,頸強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轉陰平均5天,腦脊液恢復正常平均6.1天。治療中未見局部或全身反應及血尿現象。
⑤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大蒜液靜脈點滴治療乙腦17例,除1例重症患者在神志轉為清醒、一般情況好轉而體溫遲遲不降時加用抗菌素外,其餘均未用任何抗菌素,只輔以脫水劑、鎮靜劑及退熱療法,少數加用了激素。結果16例痊癒,未遺留嚴重後遺症;另1例重症患者昏迷高燒,於入院後一天死於呼吸衰竭。治癒病例,神志恢復時間3天以下4例,3~5天7例;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天以下3例,3~5天6例,6~8天3例,9~12天3例,13天以上1例。用法:5%大蒜液成人每日80毫升,小兒20~40毫升,分二次靜脈滴注。據臨床觀察,大蒜液能較快的控制病情發展。對入院時神志恍惚、煩躁及寒戰高熱的患者,經治療只有少數進入全昏迷,大多數於1~2天停止發展,很快清醒穩定。療程短,且很少發生合併症。
⑥治療大葉性肺炎
用大蒜糖漿15~20毫升,每4小時服1次(一般用10%,也有用100%的)。治療9例,6例治癒,3例效果不滿意。治癒病例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為1~3天,症狀及體徵於熱退後均迅速改善或消失。X線胸部複查,均在3~6天后陰影逐步減退或消失。
⑦治療百日咳
服用20%大蒜浸出液(加適量食糖,5歲以上每次15毫升,5歲以下酌減,每天8~10次,治療201例,10天痊癒者占60%,15天痊癒者占26%。一般在服用3~4天后,症狀即見好轉,痙攣性咳嗽和嘔吐逐漸停止。曾有用大蒜植物殺菌素的揮發性部分作吸入療法,治療110名不同發展階段的病孩,其中60%病孩經6次治療後,臨床症狀停止進展,治療10天即完全停止咳嗽,且不再復發.用法:將生大蒜頭2~3個搗碎,盛在清潔乾燥瓶內,囑病孩把嘴唇貼附瓶口,每分鐘經嘴作15~20次深吸氣,並經鼻作15~20次深呼氣,每次持續15分鐘,每日2次,療程為5天。一法用生大蒜30~40克搗爛裝瓶加塞,用氣球作加壓吸入,每日1次,每次15分鐘,7~17夭為一療程,治療100例,對卡他期的療效為100%,痙攣期63.9%,恢復期40%。
⑧治療白喉
用去皮生大蒜3~5克,置75%酒精內浸3~5分鐘,放入消毒器皿中搗爛如泥狀。取2x2厘米消毒紗布墊塗上蒜泥約1~2克,貼於患者雙手"合谷"穴,繃帶固定。經4~6小時,局部可有痛癢及灼熱感,8~10小時,表面出現水泡,用消毒針刺破拭乾,塗以龍膽紫液,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治療16例(9例找到白喉桿菌),其中4例同時加用青黴素,均獲痊癒。一般敷藥B~10小時後咽喉病灶即明顯縮小以至消失,偽膜逐漸脫落,乃至痊癒。
⑨治療肺結核
採用大蒜液氣管內注射。全療程分為六個階段,每階段治療5日(每日1次注射10毫升),休息2日,集菌法驗痰(療程結束時作痰培養)。藥液濃度第一階段用1%,以後每個階段依次遞增為2%,3%,4%、5%及6%。若病人中途不能耐受高濃度時,可依其能耐受之濃度注射。適應症:支氣管結核新鮮空洞,痰結核菌陽性者,切肺、胸改、填充術後痰仍陽性者。相對適應症:雙側慢性纖維空洞、支氣管結核,以及作為準備手術的慢性纖維空洞型患者的術前用藥(先消滅或減少細菌,防止支氣管結核)。禁忌症:心臟病,肺氣腫具有劇咳者,氣喘病,高血壓病,普魯卡因過敏者,對大蒜臭氣特殊厭惡者。觀察17例,治療前均經各種抗癆藥長期套用效果都不滿意,特別是痰中結核菌不能轉陰,經注射大蒜液後,痰陰轉者12例;有空洞者13例,閉合4例,縮小3例,無改變6例。治療中有少數病例出現發熱反應,一般在38℃左右,經加用青、鏈霉索滴入後退熱。此外有報告用4%大蒜液10毫升作環狀軟骨下氣管內注射,或鼻導管滴入,每周6次,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肺結核空洞60例,其中慢性纖維空洞型3例,亞急性血行播散型1例,浸潤型46例,經1~4個月觀察(滴入次數為25~100次),空洞閉合者25例,縮小者23例,無變化者2例,無一例惡化。其中以薄壁空洞療效較好。50例中治療前痰菌陽性者34例,滴入蒜液後,18例轉為陰性。另有少數病例採用3~5%大蒜液,每次10毫升以膠管作氣管插入滴注,對厚壁空洞患者亦收到滿意效果。也有採用大蒜加白芨治療肺結核的報導:法將生紫皮蒜約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1~1.5分鐘撈出,以表面熟裡面生為合適,再取粳米1兩,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待粥成,再將蒜放入粥內。另用白芨粉1錢和入蒜粥同吃,或食粥後,再服。以上為1次量,每天早晚各1次。療程平均為3個月.病灶吸收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4個月。治療肺結核40例,病灶大部吸收者22例,部分吸收者16例,無變化2例,惡化1例;其中有空洞者12例,閉合6例,縮小1例,無變化3例,惡化2例;其中痰菌陽性者11例,陰轉10例。初步觀察,以滲出性為主之病灶療效較好,混合型病灶次之,乾酪及增殖病灶為主者又次之。對結核空洞以早期可逆性空洞療效較好,晚期病例療效不滿意。
⑩治療傷寒、副傷寒及副傷寒甲帶菌者
㈠大蒜片2克,每4小時1次(亦可用大蒜酊,用量按片劑折算),服至體溫正常後繼續用藥7~9天。療程9~16天。治療傷寒,副傷寒甲及副傷寒乙共12例,除1例並發腸穿孔外,其餘11例在給藥後12~72小時體溫開始下降,體溫降至正常平均為94.5小時,臨床症狀及體徵亦隨體溫下降而改善或消失。初步認為大蒜的降熱效果並不次於氯(合)黴素。㈡用100%大蒜液(含1%普魯卡因),行穴位或並用肌肉注射。注射穴位為:天樞、氣海、足三里、關元、中脘、下脘、大腸俞、小腸俞等,輪換套用,每次10毫升,分5~6個穴位注完;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毫升),兩側臀肌分注。注射局部有時有輕度刺激症狀,但不影響治療。治療6例副傷寒甲帶菌者,其中2例單用大蒜液穴位注射,治程分別為10、11天,於治療後第3天大便培養,均轉陰,以後連續培養7、9次均為陰性。另外4例除穴位注射外,並加用肌肉注射,治程分別為11、18、11、20天;分別於治療後3、6、8、13天大便培養,均轉陰,連續培養8、8、4、8次,亦為陰性。上述病例於出院後4~6個月複查大便,除1例陽性外,余均陰性。
⑾治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用100%大蒜低壓蒸餾液作穴位注射,取穴依次為:肝俞、脾俞、足三里、天樞、氣海、關元、中脘、下脘、大腸俞、小腸俞等。每天注射1次,按病情輕重,每次取4~8穴,每穴注射1.O~1.5毫升,每天總量為5~10毫升。治療50例,黃疸在4天以內消失者21例,1周內消失者12例,2周內消失者9例,最晚的至第7周消失。主要症狀消失時間,最短者2天,最長者24天,以1周內消失者最多。一般治療2天后食慾即見明顯增加。肝腫大的消失最快者4天,最長者38天。少數伴有腹水的患者,腹水消失日期為12~14天。肝功能的恢復較慢。
⑿治療急性闌尾炎
取生大蒜4兩,芒硝1~2兩,共搗爛如泥,另取生大黃粉1~2兩用醋調成糊狀備用。治療時以右下腹壓痛明顯處或麥氏點為中心,先蓋一層直徑大於10厘米的細紗布以保護皮膚,然後將大蒜、芒硝泥攤在細紗布上(約10x8或12x12厘米大,厚約2~3厘米),敷於其上,上面再蓋一層細紗布,使上下兩層細紗布粘住,再覆蓋紗布墊一塊,以膠布或腹帶固定。2小時後去藥,用食醋洗淨皮膚,改敷大黃醋糊劑,覆蓋紗布墊如前,8~10小時後揭去大黃醋糊劑。敷後24小時如不見效,可重敷1~2次。經治急性闌尾炎200餘例,有效率在90%以上,復發率在10%左右。本法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早期蜂窩組織炎性闌尾炎,效果較顯著;對闌尾膿腫和老年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也可套用;對壞疽性闌尾炎效果差。在外敷大蒜泥的同時,如再配合中藥內服,則效果更好。此外,大蒜合劑外敷又曾用於肺炎、盆腔灸、軟組織膿腫、肝硬化伴腹水感染等疾患,能加速炎症吸收、減輕患處疼痛;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尿閉和腎絞痛、尿路小結石的病例中,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上述疾病在外敷大蒜合劑的同時,應配合其他治療措施,如對肺炎、盆腔炎,可加用中藥銀黃、四季青注射液或抗菌素,腎絞痛可伴用阿托品,急性尿閉用甘露醇靜脈滴注等。
⒀治療化膿性軟組織感染
在感染部於局麻下切開或擴創後,用10%大蒜浸液(2/3)加入0.25~0.5%普魯卡因溶液(1/3)沖洗膿腔,再用蒜液紗布條充填,次日交換敷科。據50例觀察,絕大多數病人經治療1~2次後,膿腔與創面可完全清潔,無膿性分泌物,逐漸出現肉芽組織,再用油紗布條交換敷料1~2次,即可癒合。蒜液放置不宜過久,超過6日即失效。
⒁治療慢性化噥性中耳炎
用20%大蒜乳劑(蒜汁20毫升,研細阿拉伯膠5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混合均勻成膠狀液,然後緩緩加入蓖麻油75毫升,隨加隨沿一個方向研磨,至成淺黃色乳糜液為止,貯冰櫃中,可保存1周)滴耳,治療45例(單純型38例,壞死型6例,膽脂瘤型1例),治癒38例,好轉3例,無效4例。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有1例患者耳膜緊張部前下方發生小穿孔,經滴藥3日後流膿停止,8日後穿孔變小,1月後複查穿孔已癒合。此外,有報導採用大蒜內皮做鼓膜修補術,曾獲得滿意效果,但病例不多,尚待進一步觀察。
⒂治療沙眼
鮮紫皮大蒜去外皮,洗淨搗成泥狀,用消毒紗布包裹擠出蒜汁,盛在消毒瓶中密閉備用。另以烏賊骨去殼,磨製成3厘米長鴨嘴形小棒,高壓消毒備用。操作方法:先用0.5%地卡因滴入結膜囊內,1~2分鐘後,用瞼鉤反轉上瞼並固定,使穹窿部結膜完全暴露,以烏賊骨棒輕輕磨擦肥大的乳頭和濾泡,使其表面微破,摩擦既要徹底,又不可傷及深部組織及正常結膜面。再用消毒鹽水棉球將血液及濾泡內容物拭淨,然後在結膜面上塗擦蒜汁,放回眼瞼。兩眼一般同時治療。1周后複查,如未愈,即進行第2次治療。共治療沙眼患者1256人,治癒率在60%以上,有效率97.9%。

花生赤豆棗蒜湯花生赤豆棗蒜湯
⒃治療萎縮性鼻炎
用40%大蒜液或50%大蒜甘油塗布鼻腔,每日3次,3~4天后即見效果。或以50%大蒜甘油用消毒棉花製成大蒜油棉栓,均勻鋪蓋鼻腔各個部分。半小時後取出,6~12次為一療程。須持續進行三個療程。
⒄治療牙質過敏
將大蒜搗碎,取一小塊置過敏點(酸痛點),用齒料充填器在酒精燈上燒至微紅,迅灼牙面上之蒜泥,稍壓幾分鐘,痛感即消失。一般採用上法2~3次即可見效。
⒅治療滴蟲性陰道炎
用50%大蒜甘油明膠栓劑,於陰道沖洗後置2枚(每枚1.2~1.5克)於陰道內,每日一次,療程7天。共治404例,治癒者11.3%,有效者75.2%,復發者9%,無效者4.5%。
⒆治療阿米巴原蟲性陰道炎
用鮮紫皮大蒜3~4瓣,放在消毒缽中,加生理鹽水I~2毫升,研成泥糊狀備用。陰道用1:5000過錳酸鉀溶液灌洗清潔後拭乾。尿道口塗上消毒甘油。使用陰道窺器,將蒜泥先填塞於陰道穹窿、子宮頸然後到陰道壁,15分鐘後抹去所有大蒜泥.4例患者經1~6次治療,陰道分泌物的阿米巴原蟲即轉為陰性,治療7~10天后,潰瘍黏膜即光滑癒合。
⒇治療黴菌感染
用大蒜製成100%注射液,成人每天20~50毫升(兒童酌減),加入葡萄糖鹽水中行靜脈滴注,治療各種黴菌感染20例(隱球菌腦膜炎1例,肺部黴菌感,染16例,消化道黴菌感染4例),顯效14例,有效5例,無效1例。又有用10%大蒜糖漿內服,1歲以內3~5毫升,2歲以內5~8毫升,每日3~4次(治療10天后無效者改用他藥治療),同時配合服用多種維生素,治療40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小兒消化不良,痊癒38例,無效2例。
(21)治療頭癬
以30%大蒜汁油膏,30%大蒜粉油膏及大蒜泥三種製劑,共治122例頭癬患者,治癒、顯效及一般有效者計81例(66.4%),無效者36例,加重者5例。從臨床觀察和檢查結果來看,大蒜對鐵鏽色毛菌所致的頭癬,療效較為顯著。
(22)治療蟯蟲病
取新鮮大蒜,每兩加水200毫升,微火煮爛,紗布過濾,裝瓶中備用。選用大號注射器接上導尿管,吸取煎液灌腸。每次注入10~15毫升,於下午4~5時或8~9時進行。治療2~9歲兒童154例,在治療1次後的第3天和第7天,分別採用肛拭鏡檢蟲卵,陰轉率為76.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