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氣憋,聲音嘶啞,犬吠仟咳嗽,咽、扁桃體及其周圍組織出現白色偽膜為特徵。嚴重者可並發心肌炎和神經麻痹,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白喉可分為四種類型,其發生率依次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成人和年長兒童以咽白喉居多,其他類型的白喉較多見於幼兒。

基本信息

歷史

白喉白喉
白喉被法國物理學家1826年比埃爾·布勒扎諾命名。
白喉曾經是大規模頻繁爆發的恐怖疾病。一段發生1735年-1740年的流行,在新英格蘭某些城鎮據說導致10歲以下兒童80%死亡。
1920年代美國每年有10-20萬患者,死亡人數約1萬3千-1萬5千人。兒童是白喉主要患者及死者。其中一次最著名的爆發是發生在諾母(美國阿拉斯加州西部的一個城鎮)。;
為將抗毒劑以接力方式送至諾母的行動如今演變為艾迪塔羅德狗拉雪橇比賽。
1890年代,德國醫師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開發出一種抗毒劑,並不殺死白喉病箘,而是抑制已釋放到患者體內的毒素。他因為發現和研製出抗白喉血清獲得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美國的William H.Park,Anna WesselsWilliams和巴斯德研究院的科學家Emile Roux,Martin Chaillou同期也獨立研製出白喉抗生素)。首度成功地白喉疫苗於1923年研製成功。但是抗生素並未用於治療白喉直到二戰後開發出磺胺藥。

臨床表現

白喉可分為四種類型,其發生率依次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成人和年長兒童以咽白喉居多,其他類型的白喉較多見於幼兒。
1.咽白喉
(1)輕型發熱和全身症狀輕微,扁桃體稍紅腫,其上有點狀或小片狀假膜,數日後症狀可自然消失。易誤診為急性扁桃體炎。在白喉流行時應加注意。
(2)一般型逐漸起病,有乏力、胃納差、噁心、嘔吐、頭痛、輕至中等度發熱和咽痛,扁桃體中度紅腫,其上可見乳白色或灰白色大片假膜,但範圍仍不超出扁桃體。有時假膜帶黃色,若混有血液,則呈暗黑色。假膜開始較薄,邊緣較整齊,不易剝去,若用力拭去,可引起小量出血,並在24小時內又形成新的假膜。
(3)嚴重型扁桃體和咽部水腫、充血明顯。假膜在12~24小時內蔓延成大片。除扁桃體外,並波及齶弓、上齶、懸雍垂、咽後壁和鼻咽部,甚至延及口腔黏膜。口腔有腐臭味,頸淋巴結腫大,甚至可出現淋巴結周圍炎,頸部腫大如“牛頸”。咽白喉的咽部疼痛大多不顯著。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有高熱或體溫不升、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嘔吐、脈細速、血壓下降,或有心臟擴大、心律失常,亦有出血、血小板降低等危重症狀。
2.喉及氣管支氣管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擴散至喉部所致,亦可為原發性。多見於1~5歲小兒。起病較緩,伴發熱,咳嗽呈“空空”聲,聲音嘶啞,甚至失音。同時由於喉部有假膜、水腫和痙攣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狀,吸氣時可有蟬鳴音,嚴重者吸氣時可見“三凹征”,患者呈現驚惶不安和發紺。喉鏡檢查可見喉部紅腫和假膜。假膜有時可伸展至氣管和支氣管,嚴重者細支氣管內亦有假膜形成。
3.鼻白喉
少見。指前鼻部白喉而言,後鼻部白喉乃咽白喉的一部分。鼻白喉可單獨存在,或與喉白喉、咽白喉同時存在。多見於嬰幼兒,原發於鼻部者較多。病變範圍小,全身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漿液血性鼻涕,以後轉為厚膿涕,有時可拌鼻衄,常為單側性。鼻孔周圍皮膚發紅、糜爛及結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見白色假膜。未經治療者常遷延不愈。
4.皮膚或傷口白喉
不多見。系由皮膚或黏膜直接或間接感染而得。本型症狀雖不重,但病程遷延,且易於傳播白喉。
5.其他
外陰、臍、食管、中耳、眼結膜等處偶爾可發生白喉。局部有炎症和假膜,常伴繼發感染。全身症狀輕。國內曾有報導慢性型白喉,病程1~3個月,此種病例雖不多,但在疾病傳播上有其重要性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輕度增多(10~20)×10/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0.80左右)。
2.咽、鼻黏膜拭子塗片。
3.奈瑟或龐氏染色鏡檢。
找到有異染顆粒的棒狀桿菌(僅有參考價值)。
4.螢光抗體染色檢查
陽性。
5.細菌培養
鼻咽拭子或患處取材培養生長白喉桿菌,毒力試驗陽性。

診斷

1.流行病學
秋冬或早春季節,當地有本病流行或散發;或患者於病前l周內有與白喉患者接觸史。
2..咽白喉
(1)局限型①輕、中度發熱,伴有乏力、精神不振、厭食。②咽痛,流涎,咽部輕至中度充血。扁桃體紅腫。③在扁桃體表面或咽峽部有點狀或片狀灰白色假膜,不易剝離,強行撕下則基底表面滲血。④頜下淋巴結腫大、微痛。
(2)播散型全身中毒症狀較重,假膜廣泛,頸淋巴結腫大及周圍軟組織水腫,易並發心肌損害。
(3)中毒型發病較急,全身中毒症狀嚴重,假膜廣泛,且常因出血而呈黑紅色,咽部組織腫脹壞死,頸淋巴結腫大及周圍軟組織水腫;有出血傾向,可發生循環衰竭。
3.鼻白喉
流漿液血性鼻涕,鼻黏膜有假膜,鼻孔外周及上唇常出現淺潰瘍
4.喉白喉
有發熱、乾咳、聲音嘶啞、吸氣性呼吸困難及喉梗阻等表現。

治療

1.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和減少活動,一般不少於3周。要注意口腔和鼻部衛生。
2.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能抑制白喉桿菌生長從而阻止毒素的產生。常選用青黴素,約需7~10天,用至症狀消失和白喉桿菌培養陰轉為止。對青黴素過敏者或套用青黴素1周后培養仍是陽性者,可改用紅黴素,分四次口服或靜脈給藥,療程同上。羥氨苄青黴素、利福平等也可能有效。
3.抗毒素治療
抗毒素可以中和游離的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結合的毒素。在病程初3日套用者效果較好,以後療效即顯著降低,故應儘量早用。劑量決定於假膜的範圍、部位及治療的早晚。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體者給2萬-4萬U;假膜範圍廣泛,中毒症狀重者給4萬-10萬U;喉白喉和鼻白喉患者給1萬-3萬U。發病3日後方治療者劑量加倍。抗毒素可以肌注或稀釋後靜滴,一次給完。24小時後病變繼續擴大者可再以同量肌肉注射一次,注射抗毒素前應詢問過敏史,並做皮膚過敏試驗,試驗陰性者方可套用,陽性者按脫敏法給予。
4.心肌炎的治療
患者應臥床休息,煩躁者給以鎮靜劑。可用潑尼鬆口服,症狀好轉後逐漸減量。嚴重病人可用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50U,溶於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中做靜滴。
5.神經麻痹的治療
吞咽困難者用鼻飼。
6.喉梗阻的治療
對輕度喉梗阻者需密切觀察病情的發展,隨時準備做氣管切開。呼吸困難較重,出現三凹症時,應即進行氣管切開,並在切開處鉗取假膜,或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7.白喉帶菌者的處理
先做白喉桿菌毒力試驗,陽性者隔離,並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劑量同前,不必用抗毒素。培養連續3次陰性後解除隔離,對頑固帶菌者可考慮扁桃體摘除。白喉恢復期帶菌者如需做扁桃體摘除,必須在痊癒後3個月,心臟完全正常時進行。
恢復期帶菌者帶菌時間的長短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治療:單用抗毒素治療時,可有3%的病人成為長期(3個月以上)帶菌者,並用抗毒素和抗生素者絕大多數(90%)在4天內細菌消失,余在12天內消失,偶有3個月後仍帶菌者。②疾病類型:咽白喉比鼻白喉消失快。③伴有鏈球菌感染、慢性扁桃體炎或咽峽炎者細菌消失慢。健康帶菌者:以前一般占人口1%~2%,流行期間可多達10%~20%,易被忽視而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中國國家法定傳染病

春季易發疾病大點兵

春季是很多疾病肆虐的時間,這些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早知道,早預防,早發現,讓疾病遠離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春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