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排黏液膿血樣大便。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覆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腸道症狀輕或無,病情兇險。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癒率高。若療效欠佳或慢性患者變多,可能是未經正規治療、未及時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

基本信息

病因

1.傳染源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患者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與慢性隱匿型菌痢為重要傳染源。2.傳播途徑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3.人群易感性人群對痢疾桿菌普遍易感,學齡前兒童患病多,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成人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接觸感染機會多有關,加之患同型菌痢後無鞏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間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故造成重複感染或再感染而反覆多次發病。

概述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排粘液膿血樣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覆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循環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腸道症狀輕或缺如,病情兇險。 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癒率高。療效欠佳或慢性變多是因為未經正規治療、未及時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癒的關鍵。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病高峰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1.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狀與消化道症狀,可分成四型:(1)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現,畏寒、發熱達39℃、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後重。稀便轉成膿血便,每日數十次,量少,失水不顯著。一般病程10~14天。(2)輕型全身中毒症狀、腹痛、里急後重均不明顯,可有低熱、糊狀或水樣便,混有少量黏液,無膿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以此與急性腸炎相鑑別。一般病程3~6天。(3)重型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狀及腸道症狀。起病急、高熱、噁心、嘔吐,劇烈腹痛及腹部(尤為左下腹)壓痛,里急後重明顯,膿血便,便次頻繁,甚至失禁。病情進展快,明顯失水,四肢發冷,極度衰竭,易發生休克。(4)中毒型此型多見於2~7歲體質好的兒童。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高熱達40℃以上,而腸道炎症反應極輕。這是由於痢疾桿菌內毒素的作用,並且可能與某些兒童的特異性體質有關。2.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可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部分患者可能與急性期治療不當或致病菌種類(福氏菌感染易轉為慢性)有關,也可能與全身情況差或胃腸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關。主要病理變化為結腸潰瘍性病變,潰瘍邊緣可有息肉形成,潰瘍癒合後留有瘢痕,導致腸道狹窄。分型如下:(1)慢性隱伏型患者有菌痢史,但無臨床症狀,大便病原菌培養陽性,作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菌痢的表現。(2)慢性遷延型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長期遷延不愈,腹脹或長期腹瀉,黏液膿血便,長期間歇排菌,為重要的傳染源。(3)慢性型急性發作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後症狀已不明顯,受涼、飲食不當等誘因致使症狀再現,但較急性期輕。

診斷

1.接觸史近期有不潔的飲食史或與菌痢患者密切接觸史。2.急性腹瀉伴有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排黏液膿血便,左下腹有壓痛。3.血象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加。4.糞便常規黏液膿血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與紅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可分離到痢疾桿菌;糞便免疫檢測示痢疾桿菌抗原陽性。5.急性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覆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呼吸衰竭。腸道症狀輕或缺如。6.慢性菌痢過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瀉兩個月以上。

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臥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嘔吐者需靜脈補液。抗生素治療原則上不少於5~7日。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本型來勢兇猛,應及時針對病情採取綜合性措施搶救。(1)抗感染選擇敏感抗菌藥物,靜脈給藥,待病情好轉後改口服。(2)控制高熱與驚厥(3)循環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①擴充有效血容量;②糾正酸中毒;③強心治療;④解除血管痙攣;⑤維持酸鹼平衡;⑥套用糖皮質激素。(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3.慢性菌痢的治療(1)尋找誘因,對症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可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乳酸桿菌等益生菌,以利腸道正常菌群恢復。(2)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可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飲食注意

為了預防菌痢傳播,除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外,在飲食上還有下列禁忌:

肉類濃汁及動物內臟。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鹼和胺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濃作用越強,加重了消化道負擔。而且細菌性痢疾病人腸道有病變,有噁心嘔吐等症,消化吸收更差。

粗纖維、脹氣食物。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纖維粗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導致局部充血、水腫,炎症不易癒合。而牛奶和糖、豆製品也易引起腸道蠕動增加,導致脹氣。 忌辛熱刺激食物。韭菜、羊肉、辣椒、鮮辣椒粉和濃茶、酒、各種咖啡飲料,都是強烈的刺激品,可致血管痙攣收縮,使黏膜充血、水腫、破損,故忌用。

另外,在恢復好轉期間的患者,由於腸胃較弱,仍應禁食生冷、堅硬、寒涼、滑膩之物,如涼拌蔬菜、豆類、冷飲、酒類、瓜果等。

護理方法

(1)病人應給予胃腸道隔離,直至症狀消失、大便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為止。

(2)應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3)飲食一般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瓜果桃梨、雪糕等生冷之物也暫勿食用,以免增加胃腸負擔,加重胃腸功能紊亂。恢復期可按具體情況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4)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及手觸摸可疑污染物品後,一定要用肥皂流水將手洗乾淨。

(5)有失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藥。如有嘔吐等而不能由口攝入時,則可給予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靜脈滴注,注射量視失水情況而定,以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

(6)有酸中毒者,酌情給予鹼性液體。

(7)注意腹部保暖,禁行冷水浴,對痙攣性腹痛可給予阿托品及腹部熱敷。

中國國家法定傳染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