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眶燈魚

燦爛眶燈魚

燦爛眶燈魚Diaphus fulgens (F. Cuvier,1825),又名照耀眶燈魚,是輻鰭魚綱,眶燈魚屬內的物種之一,體稍延長,側扁,以背鰭前的垂直處為體最高處。頭中等大。為熱帶海洋的特有種,多在北緯10°和南緯10°之間深海中活動。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燦爛眶燈魚燦爛眶燈魚

文獻信息:Brauer1904
命名人:F.Cuvier
命名年代:1825年
別名:照耀眶燈魚(陳真然,1983)
台灣俗名: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測量標本:1尾;體長10.5mm。采自南海北緯12°05',東經111°06',水深100m處。
全世界計有2亞科,分別為燈籠魚亞科(Myctophinae)及珍燈魚亞科(Lampanyctinae),共約32屬240種(Nelson,2006),台灣紀錄2亞科18屬49種(Wang&Chen,2001;台灣魚類資料庫,2006)。
Myctophum(Nyctophus)fulgensBrauer,1904,Zool.Anz.,28(10):402,fig.4(印度洋4°06'S,70°02'E).DiaphusfulgensWisner,1976,(U.S.)NavyOceanRes.Dev.Act.Ret.,3:133,fig.120(熱帶太平洋);Nafpaktitis,1978,Bull.LosAng.Co.Mus.Nat.Hist.Sci.,30:69,figs.70—71(印度洋);KawaguchietShimizu,1978,Bull.Ocean.Res.Inst.Univ.Tokyo,10:31—33,fig.9(在10。N,10。S間熱帶海洋和南日本海);陳真然,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09,圖15(南海);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9l,(下冊):圖332(南海);楊家駒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類:91,圖63(南海).

形態特徵

燦爛眶燈魚燦爛眶燈魚

體延長,側扁。吻尖突。頭中大。眼大。口端位或次端位;口裂上緣僅由前主上頜骨所構成。齒細小,鋤骨具齒。
體長為體高的4.20倍;為頭長的3.50倍。頭長為吻長的7.50倍;為眼徑的3.75倍;為眼間距的3.3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1倍。鰓耙5+1+12。具側線。側線位於體側中部,稍直。
體被圓鱗櫛鱗,頭背後部、鰓蓋部被圓鱗,鱗片容易脫落。
發光器,(A0)列發光器5+5。分布於眼前、前鰓蓋骨及側線下方之體側。
背鰭13;臀鰭13;胸鰭10;腹鰭8;尾鰭6—19—6。側線鱗35。背鰭單一,住於體中部,後方具脂鰭臀鰭稍長,起點於背鰭後下方;胸鰭小,側位;腹鰭小;尾鰭叉形。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上層浮游魚類。許多種類皆具垂直洄游習性,白天棲息於300-1200公尺間,黃昏前能上升至海表面至200公尺深處。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南海;為熱帶海洋的特有種,多在北緯10°和南緯10°之間深海中活動。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