橢錦燈魚

橢錦燈魚

橢錦燈魚(學名:Centrobranchus choerocephalus)為燈籠魚科錦燈魚屬的魚類。體延長,側扁,尾部細長。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文獻信息:Fowler1904
命名人:Fowler
命名年代:1904年
別名:橢刺鰓燈魚(黃增岳等,1983)。
CentroanchuschoerocephalusFowler,1904,Proc.Acad.nat.Sci.Philad.,55:754(夏威夷群島附近);Gilbert,1905,Bull.U.S.FishCommn,1903,23(2):594(夏威夷);(Gilbert,1908,Mem.Mus.Comp.Zool.Harv.,26(6):224(16。39’S,149。11’W);Fowler,1928,Mem.Bernice.BishopMus.,10:67;Bolin,1959,Rept.Sci.Res.‘MichaelSars’Deep-SeaEsped.,1910,4,2(7):18;Bekker,1964,TrudyInst.Okean.,73:62—66,fig.25(太平洋);Wis-ner。1976,(U.S.)NavyOceaRes.Dev.Act.Ret.,3:91,fig.77(東太平洋);黃增岳等,1983,熱帶海洋,2(1):62—63,圖3(南海);陳索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91,(下冊):圖330(南海);楊家駒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類:140,圖99(南海).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5.3倍;為頭長的3.9倍。頭長為眼徑的4.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4.5倍。尾柄細長,其高小於眼徑和吻長。肛門位於臀鰭前方。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不明顯。

頭中等大。吻長,前端尖而突出。眼中等大,側上位,於頭的前部。眼間隔圓滑而隆起。鼻器橢圓形,如玫瑰花狀,幾占吻端的全部。口中等大,亞端位,口裂微斜。上頜長於下頜。前頜骨和下頷骨均具數列銳利小齒,成帶狀。犁骨齒一叢,較大。齶骨齒1列。中翼骨齒叢橢圓形。上頜骨細長,末端不擴大;向後延伸超過眼的後方。鰓耙退化,成細小棘狀齒叢。鰓蓋膜與峽部不相連。

背鰭11;臀鰭19;胸鰭14;腹鰭8。第一鰓弓上有6個小齒叢。椎骨39—40。背鰭起點位腹鰭基的後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脂鰭位於臀鰭末端的上方。臀鰭起於背鰭末端的後下方,其基底明顯長於背鰭基底。胸鰭較小,胸位,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分叉。

發光器

(AO)列發光器5—6+10—11。鼻部背側發光器(Dn),位於鼻器的背後方與眼前上緣之間。鼻部腹側發光器(Vn),很小,圓形,位於鼻器腹側後方與眼前下緣之間。Dn和Vn的周圍有黑色組織相連。鰓蓋發光器(Op)2個,位於上頜骨的後端,Op2較Op1大。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依次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位於胸鰭基部的斜下方。胸鰭上方發光器(PL0)於胸鰭基上端水平線之上,圓形,很小。胸部發光器(PO)5個,沿胸部腹緣呈水平狀排列。腹部發光器(VO)4個,沿腹部腹緣呈水平狀排列。腹鰭上方發光器(VLO),位於腹鰭上方,約與PVO2成一水平直線。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略成一斜行直線,SAO1位於V02與V03之間的上方。體後側發光器(Pol),位於最後1個AOa的上方,脂鰭的前下方。臀前部發光器(AOa)5—6個,(少數4—7個),沿著臀鰭基部依次排列。臀後部發光器(AOp)10—11個(少數為9—10),最前面的4—5個AOp在臀鰭基上。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二者互為接近水平狀,與AOp有較寬的距離。在27mm的標本中,雄魚的尾上腺(SUGL)明顯出現6—7個覆瓦狀發光鱗;雌魚的尾下腺(INGL)為4—6個小橢圓形的發光鱗。尾部發光腺的周圍有黑色素

分布地帶

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多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