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狗母魚

印度狗母魚

印度狗母魚(學名:Synodus indicus),狗母魚科狗母魚屬、海暖水性底棲魚類。體延長,尾部近似圓管形,尾柄兩側無嵴棱。頭部稍平扁。體呈暗褐色。體長約260mm。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以及中國東海、南海等海域,一般生活於熱帶海洋50米水深的海區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印度狗母魚印度狗母魚
體長為體高的6.35—6.67倍;為頭長的3.50—3.87倍。頭長為吻長的3.71—3.88倍;為眼徑的5.84—6.76倍;為眼間距的6.02—7.1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03—2.23倍。體延長呈長紡錘形,略平扁,體以背鰭起點至腹部為體的最高處。沿體、頭後背部、頰部和鰓蓋部均被大的圓鱗。鱗片較易脫落。側線完整,較直。尾鰭基部具2個長腋鱗。尾柄平扁,中側無嵴棱。尾柄長約為尾柄高的2倍。腹膜白色。幽門盲囊數較多。腰骨後突寬短。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新鮮時魚體背上部呈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鰓蓋後上方出現2或3塊黑色斑紋;背和兩側有雜色不規則水平狀帶紋;尾鰭下葉末端黑色;背鰭有暗色斑紋,其他鰭色淡。福馬林液浸後魚體頭、背及兩側褐色,腹部色淡。

頭部略平扁,呈尖長三角形。吻中等長,稍突出,明顯大於眼徑。眼較小,側上位;脂眼瞼較發達。眼間距凹,其寬略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眼前緣與吻端之間,距眼前緣為近;前鼻孔具一長三角形、前端有1缺口的皮質鼻瓣。口大,前端位。口裂稍傾斜,狹長;口角超過眼的遠後方。上頜略長於下頜,頜骨末端不擴大,向後延伸到眼的遠後方。上頜齒2行;下頜齒2—3行。兩頜內側齒尖銳而大;口閉時上頜長齒露於外。齶骨每側通常有1組細長齒帶,每組齒2—3行。舌大,細長,舌端齒大。鰓孔人。鰓蓋後緣光滑,無棘;鰓蓋骨薄而透明。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為細齒狀。鰓膜骨條12—14。

背鰭12—13;臀鰭9—11;胸鰭12—13;腹鰭8;尾鰭19。側線鱗52—56;側線上鱗3.5,側線下鱗5.5。頭背部縱列鱗16—17;頰部鱗4—5。幽門盲囊13—14。脊椎骨數5l—56。背鰭位於腹鰭基的後上方,其起點至吻端大於至脂鰭的距離;其最長鰭條的長度是最末鰭條的2—3倍,或更長些。脂鰭位丁臀鰭中部的卜方。臀鰭位於體的後部,靠近尾鰭基。胸鰭小,側位;向後延伸末端不達從背鰭起點至腹鰭基的連線。腹鰭前腹位,外側分枝鰭條顯著比內側短,第五分枝鰭條最長。尾鰭叉形,上下葉約等長。

分布地帶

通常生活於水深20—100m的海區里。分布於中國南海;非洲東海岸,紅海,印度馬拉斯,大洋洲西北部海域,菲律賓沿岸海域。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