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眶燈魚

呂氏眶燈魚

呂氏眶燈魚(學名:Diaphus luetkeni),別名棒突眶燈魚。系燈籠魚科眶燈魚屬、海洋暖水性發光魚類。體較高,中等延長,側扁,前部比後部寬。體長45mm。白天棲息於深水層,夜間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動。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熱帶海域(北緯42度-南緯11度)。

基本信息

簡介

呂氏眶燈魚簡圖
呂氏眶燈魚

文獻信息:Brauer1904

命名人:Brauer

命名年代:1904年

別名:棒突眶燈魚(陳真然,1983;黃增岳等,1983)。

測量標本:2尾;體長9.8—15.0mm。采自南海北緯15。00’,東經112。00’,水深500m和北緯18。00’,東經21。00’,水深1808mm處。

英文描述

Myctophum(Nyctophus)LutkeniBrauer,1904,Zool.Anz.,28(10):303,400(印度洋).Myctophum(Diaphus)luetkeniBrauer,1906,Wiss.Erg.Dt.Tiefsee-Exped.“Valdivia”1898—1899,15(1):221,fig.141.DiaphusluetkeniParr1928,Bull.Bingham.oceanogr.Coll.,3(3):118;Taning,1928,Viden-sk.Meddrdansknaturh.Foren.,86:59;HartmannetClarke,1975,Fishery.Bull.,73(3):637,table4,(3。30’N,145。00’W);Wisner,1976,(U.S.)NavgOceaRes.Dev.Act.Rpt.,3:107,fig.92(東太平洋);Nafpaktitis,etal.,1977,Mem.SearsFdnMar.Res.,1(7):131。figs.73-75(北大西洋);KawaguchietShimizu,1978,Bull.Ocean.Res.Inst.Univ.Tokyo.10:85—89,fig.31(熱帶東太平洋);Nafpaktitis,1978,Bull.LosAng.Co.Mus.Nat.Hist.Sci.,30:42—43,figs.39—40(印度洋);陳真然,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10。圖18(南海);黃增岳等,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42(南海);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92,(下冊):336(南海);莫顯養,1993,台灣魚類志(沈世傑主編):162(台灣海域);楊家駒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類:103,圖72(南海)。

形態特徵

呂氏眶燈魚簡圖
呂氏眶燈魚簡圖

體長為體高的4.08—4.20倍;為頭長的3.06—3.35倍。頭長為吻長的5.33—6.38倍;為眼徑的4.00—4.06倍;為眼間距的3.82—4.0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30—1.70倍。體、頭後背部、鰓蓋部均被圓鱗,鱗片易脫落。側線鱗35—36。側線鱗完全,沿體側中上部自鰓孔後上緣始至尾鰭基部。椎骨33。尾柄短而寬。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頭大。吻短,鈍而突出。眼中等大,位於頭前部側上方。眼間距寬而微突出,其寬等於眼徑。鼻器圓形,玫瑰花狀。口大,口裂微傾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細長,末端不擴大,其長為眼徑2倍多。兩頜、齶骨、犁骨具多列絨毛狀小齒,成帶狀;中翼骨具齒叢。鰓耙6+1+14。鰓孔大,鰓蓋骨後緣呈尖角形。具假鰓。鰓耙細長。鰓膜與峽部不連。

呂氏眶燈魚呂氏眶燈魚
呂氏眶燈魚呂氏眶燈魚

背鰭15—16;臀鰭15—16;胸鰭10—11;腹鰭8;尾鰭6—19—6。背鰭的起點在腹鰭起點稍後的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其基底略長於臀鰭基底。脂鰭位於臀鰭基末端的上方。臀鰭始於背鰭基後部的下方,背鰭的末端約與臀鰭的第5或6鰭條相對。胸鰭短小,位低,其末端不達背鰭、腹鰭起點處。腹鰭腹位,末端不達臀鰭始部。尾鰭叉狀,上下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AO)列發光器6+4。鼻部背側發光器(Dn),小圓形,中間凹下成杯型結構,位於鼻器的上方,其大小比鼻器小。鼻部腹側發光器(Vn),位於眼的腹緣,很長,但不超過眼後緣;成熟雄魚Vn前端擴大,在背緣具4—5個極微小圓形突起,突出於虹彩之中;:Dn和Vn互為分離。眶前發光器(Ant)不出現,但在Dn的背上緣有一微小發光點。鰓蓋發光器(Op)2個,位於口角的後方,Op2明顯大於Opl。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依次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位於胸鰭基部外下方,與POl成一斜行直線。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胸鰭基的背上方,距胸鰭基比距側線為近,成魚在其附近具有1箇中等大小的發光鱗,其垂直徑約為PLO的2—3倍。胸部發光器(P0)5個,PO4位置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O2、VO3依次漸漸升高,前三者成一斜線,VO5位於肛門的後上方。腹鰭上方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基與側線之間,而略接近側線。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略微成斜線,SAO;略高於VO5,在VO5的後上方;SAOl與SAO2的距離小於SAO2與SAO3的距離;SAO3位於臀鰭起點垂直線的後上方,SAO3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其直徑的1.5倍。體後側發光器(Po1),位於脂鰭的下方,Pol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其直徑的1.5倍。臀前部發光器(AOa)6個,AOal與最後1個AOa位置升高,AOal通常比SAO2略高。臀後部發光器(AOp)4個,AOpl位於臀鰭基末端稍前的上方,沿尾柄腹緣排列。尾前部發光器(Prc)4個,成弧形,前兩個間的距離小於其他各個間的距離,Prc4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它直徑的2倍。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熱帶海域(北緯42度-南緯11度)。

生活習性

大洋性魚種。白天發現於375-750米水層;夜晚在40~325米。棲息于海洋的中層帶,棲息深度40-750米。[1]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