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頜燈籠魚

短頜燈籠魚

短頜燈籠魚(學名:Myctophum brachygnathum)為燈籠魚科燈籠魚屬的魚類。體略長而側扁,體較厚;尾柄細長。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南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文獻信息:Bleeker1856
命名人:Bleeker
命名年代:1856年
ScopelusbrandygnathosBleeker,1856,Act.Soc.Sci.Indo-Neerl.,1(5):65(印度尼西亞).MyctophumbrachygnathumNafpaktitiseta1.,1969,Bull.LosAng.Co.Mus.Nat..Hist.Sci.,5:25,fig.27(印度洋);Wisner,1976,(U.S.)NavyOceanRes.Dev.Act.Ret.,3:65—66,fig.60(東太平洋);陳真然,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07,圖12(南海);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上冊):90,(下冊):圖323(南海);楊家駒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擂8,圖54(南海).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4.00—4.25倍;為頭長的3.55—4.06倍。頭長為吻長的5.13—5.86倍;為眼徑的2.03—2.42倍;為眼間距的2.62—2.9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0—2.37倍。體被櫛鱗,不易脫落。腹緣上的鱗片,鋸齒明顯。臀鰭基上鱗片邊緣圓滑。側線完整,側線上鱗片較大。肛門位於臀鰭基的前方。

頭中等大。吻短,前端鈍圓,吻長短於眼徑。眼大,側上位,於頭的前部,眼徑幾等於眶後緣至鰓蓋後上緣之間的距離。眼間距較寬,其寬大於吻長。鼻器呈玫瑰花狀,位於眼前緣。口較大,口裂微傾斜。上頜骨細長,末端微擴大,末端可超過眼後緣;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具絨毛狀小齒,成帶狀。鰓蓋後背緣呈牙狀突起。鰓耙細長,側扁,其長約等於鰓絲長。假鰓較發達。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尾柄側扁,其長約為高2倍左右。

背鰭13—14;臀鰭18—19;胸鰭17—19;腹鰭8;尾鰭6—19—6。側線鱗36—37。鰓耙數7—8+1+16—17。(AO)發光器7—8+3—4。椎骨35—36。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位於腹鰭和臀鰭之間的上方,其基底長短於臀鰭基底長。脂鰭位於臀鰭後端的上方。臀鰭位於背鰭末端垂直線的後下方。胸鰭細長,鰭條末端可超越背鰭起點。腹鰭腹位,細長,末端約可達肛門。尾鰭叉形,上下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短頜燈籠魚簡圖短頜燈籠魚簡圖

鼻部背側發光器(Dn)和鼻部腹側發光器(Vn),分別位於眼眶前上下緣。鰓蓋發光器(Op)2個,Op2明顯比Op1大,均位於上頜骨末端的後下方。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0)2個,兩者位於胸鰭基部的下方,與:P01在一斜線上。胸鰭上方發光器(PL0),位於胸鰭基與側線之間,而接近胸鰭基。胸部發光器(PO)5個,前4個沿胸部腹緣呈水平狀排列,P05位於腹鰭基前,位置比前4個略高。腹部發光器(VO)4個,四者沿腹緣呈水平狀排列。腹鰭上方發光器(VL),在腹鰭與側線之中間。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略成角,SA01位於V04的上方或稍前的上方;SAO2至SA03的距離大於SAO2至SAO1的距離,SAO3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其直徑的1/2,體後側發光器(Po1),位於脂鰭的下方,在側線的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7—8個,沿臀鰭基部排成一列。臀後部發光器(AOp)3叫個,位於尾柄腹緣,其中AOp1位於臀鰭末端的上方。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位於尾鰭基部腹側,Prc2位置略為升高。在45mm以上的個體,雄魚的尾上腺(SUGL)具4—5個覆瓦狀的發光鱗,邊緣黑色組織不很深;雌魚的尾下腺(IN-GL)具1—2個小圓形,互為重疊的黑色發光鱗。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區。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