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距眶燈魚

基本信息

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目:燈籠魚目(Myctophiformes)
科:燈籠魚科(Myctophidae)
屬:眶燈魚屬(Diaphus)

體態

體中等大,較高,側扁,後部略細。頭大,長形。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不擴大;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前部齒較大,鋤骨無齒,齶骨齒後部小或無。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4,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短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2-13;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小而圓形,位於眼前上方;鼻部腹位發光器(Vn)小而長圓形,位於眼前緣垂直線之後下方;眶下位發光器(So)小而圓形,邊緣具黑色素,位於瞳孔中心緣之後下方;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胸鰭基上緣,其下方有一發光鱗;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PVO2位於胸鰭基中部前方,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腹部發光器(VO)5個,前三個依續升高,排列呈一斜線,後二個沿腹緣排列;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腹鰭基部;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略呈彎線狀,SAO1位於VO5的後上方,SAO3位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與AOp排列呈半弧形;臀鰭前部發光器(AOa)6個,AOa1位置升高,但不超過SAO2,AOa6亦升高,六者排列呈半弧形;臀鰭後部發光器(AOp)4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2倍處。尾部發光腺無。

瀕危等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易危VUA2d+4d
依據標準:本種棲息環境易受自然條件影響。又因經常被捕撈,致使數量下降。根據估計本種過去10年逐年減少,至少減少30%,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且還將繼續下去

致危因素

過去: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維持生計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規模漁業
采捕-食物-維持生計或本地貿易
意外致死-誤捕-與漁業有關-鉤捕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補充、繁殖或增殖力弱
內在因素-種群密度低
內在因素-生長緩慢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現在: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維持生計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規模漁業
采捕-食物-維持生計或本地貿易
意外致死-誤捕-與漁業有關-鉤捕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補充、繁殖或增殖力弱
內在因素-幼體死亡率高
內在因素-種群密度低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將來: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維持生計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漁業-規模漁業
采捕-食物-維持生計或本地貿易
意外致死-誤捕-與漁業有關-鉤捕
內在因素-擴散能力有限
內在因素-補充、繁殖或增殖力弱
內在因素-幼體死亡率高
內在因素-種群密度低
內在因素-生長緩慢
內在因素-分布區狹窄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