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蜥魚

帆蜥魚

帆蜥魚,即長吻帆蜥魚(Alepisaurus ferox),別名槍蜥魚,英文名Longnose lancetfish。仙女魚目(Aulopiformes)帆蜥魚亞目(Alepisauroidei)帆蜥魚科(Alepisauridae)帆蜥魚屬(Alepisaurus)的一種。因背鰭長且高、呈帆狀而得名。體細長而稍側扁,長可達2米餘,肌肉鬆軟,骨質脆弱,呈半透明狀。頭側扁,頂部平坦。吻尖長。眼有脂眼瞼。口大,兩頜具銳齒,大小不均,犬齒或小齒,間雜有幾個大的劍狀齒。體光滑無鱗,側線呈管狀,明顯凸出。無鰾。背鰭始於鰓孔的後上方,止於臀鰭起點的後上方。脂鰭中等大;臀鰭位於體的後部;胸鰭位低,前端鰭條最長,呈矛狀;腹鰭小;尾鰭深叉形,上葉部分鰭條延長成絲狀。新鮮時,頭部及體背部藍青色,體側和腹部銀灰色,具有珍珠光澤。為大洋性深海中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特性。性兇猛而極貪食,往往囫圇吞咽各種中小型餌食,以大型浮遊動物、軟體動物、底棲動物、蝦類及魚類為食。分布較廣,世界三大洋除極地海域外均有其蹤跡,中國見於西沙、中沙群島等海域。

基本信息

​生物概述

帆蜥魚帆蜥魚

帆蜥魚,即長吻帆蜥魚(Alepisaurus ferox),別名槍蜥魚,英文名Longnose lancetfish。仙女魚目(Aulopiformes)帆蜥魚亞目(Alepisauroidei)帆蜥魚科(Alepisauridae)帆蜥魚屬(Alepisaurus)的一種。因背鰭長且高、呈帆狀而得名。體細長而稍側扁,長可達2米餘,肌肉鬆軟,骨質脆弱,呈半透明狀。頭側扁,頂部平坦。吻尖長。眼有脂眼瞼。口大,兩頜具銳齒,大小不均,犬齒或小齒,間雜有幾個大的劍狀齒。體光滑無鱗,側線呈管狀,明顯凸出。無鰾。背鰭始於鰓孔的後上方,止於臀鰭起點的後上方。脂鰭中等大;臀鰭位於體的後部;胸鰭位低,前端鰭條最長,呈矛狀;腹鰭小;尾鰭深叉形,上葉部分鰭條延長成絲狀。新鮮時,頭部及體背部藍青色,體側和腹部銀灰色,具有珍珠光澤。為大洋性深海中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特性。性兇猛而極貪食,往往囫圇吞咽各種中小型餌食,以大型浮遊動物、軟體動物、底棲動物、蝦類及魚類為食。分布較廣,世界三大洋除極地海域外均有其蹤跡,中國見於西沙、中沙群島等海域。

長吻帆蜥魚肉質稀爛,含水分多,無經濟價值。由於常可從其腸胃中發現一些深海物種,故具有學術研究意義。

帆蜥魚科(Alepisauridae)帆蜥魚屬(Alepisaurus)兩種廣布性深海魚的統稱。包括長吻帆蜥魚(A.ferox)與短吻帆蜥魚(A.brevirostris)。體細長,長可達2米左右。背鰭長而高,口大且有尖牙。是貪婪的肉食性魚,以各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生活習性

編號: 5609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目名: 燈籠魚目
中文科名: 帆蜥科
拉丁科名: Alepisauridae
中文屬名: 帆蜥魚屬
拉丁屬名: Alepisaurus
拉丁種名: ferox
定名人: Lowe
年代: 1833
中文名: 帆蜥魚
原始文獻: Proc. zool. Soc. Lond. 1:104.
模式產地: 馬德拉群島外海
生境: 生活在溫帶, 熱帶的深海里
國內分布: 南海, 東海, 台灣
國外分布: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廣泛分布
資料來源: 東海深海魚類:137-138.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36-37. 台灣魚類志:160.
帆蜥魚帆蜥魚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