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眶燈魚

顏氏眶燈魚

顏氏眶燈魚(學名:Diaphus suborbitalis),燈籠魚科眶燈魚屬、海洋暖水性深海發光魚類。體延長,側扁。白天棲息於深水層之處,夜間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動。分布於中國南海,日本,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顏氏眶燈魚顏氏眶燈魚

文獻信息:Weber1913
命名人:Weber
命名年代:1913年
DiaphussuborbitalisWeber,1913,“Siboga”Exped.Rep.,57:90,fig.31,(印尼巴厘海):Wisner,1976,Occ.Pad.Cal.Acad.Sci.,110:4,8,9,fig.3;Nafpaktitis,1978,Bull.LosAng.Co.Mus.Nat.Hist.Sci.,30:31,figs.27—29(印度洋);Kawaguchietshimizu,1978.Bull.Ocean.Res.Inst.Univ.Tokyo,10:89—92,figs.33,35(日本駿馬河);楊家駒,陳素芝等,1980,南海海洋科學集刊,1:101,圖22(南海);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92,圖337(南海);許成玉等,1988,東海深海魚類:125—126,圖99(東海);楊家駒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類:104—105,圖73(南海)。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4.17-4.40倍;為頭長的3.14-3.56倍。頭長為吻長的4.37—5.85倍;為眼徑的4.10-4.37倍;為眼間距的2.56-3.1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5-2.00倍。體長而側扁,尾部短。體、頭、頰部均被圓鱗,鱗片容易脫落。側線完全。肛門位於臀鰭的前方。

頭部

頭部較大,以背鰭起點前為體最高處。吻短,前端圓鈍,吻長小於眼徑。眼大,側上位,在頭的前部。眼間距平或稍下凹,其長大於眼徑。鼻器圓形,呈玫瑰花狀。口大,口裂甚長;口角延伸於眼的遠後方。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細長,後端不擴大。兩頜和齶骨為尖銳的絨毛狀小齒;中翼骨具齒叢。鰓孔大,鰓蓋骨後緣成尖角形。具假鰓,鰓耙細長。鰓膜不與峽部相連。尾柄側扁,短而寬。

背鰭14—15;臀鰭12—13;胸鰭9—10;腹鰭8;尾鰭6—19—6。側線鱗34—35。鰓耙數6+1+13。(AO)列發光器5+5。椎骨數32。
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臀鰭起點在背鰭基末端稍後的下方,其基底長約與背鰭基底長相等。脂鰭起點在臀鰭基末端的上方。胸鰭位低,短小,末端不達背鰭、腹鰭的始部。腹鰭腹位,短小,末端不達臀鰭起點處。尾鰭叉狀,上下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鼻部背側發光器(Dn),位於鼻器的後背緣和眼前緣之間,通常比鼻器小,成熟雄魚Dn比鼻器大,呈心臟形。鼻部腹側發光器(Vn),位於眼的前腹緣,向上延長,與Dn互為相連,後端稍為越過眼前緣垂直線的後方,在雄魚中Vn略呈半圓形,等於Dn的大小。鰓蓋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骨後下方,OP2明顯比Opl大。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依次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位於胸鰭基部的前下方,兩者與POl呈成一斜行直線。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胸鰭基的背上方,距胸鰭基比距側線為近,在成熟的雄魚中其附近發光鱗很大,約等於瞳孑L的大小;雌魚的發光鱗約為PLO垂直徑的2倍。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其高度略高於PVO2。腹部發光器(VO)5個,前3個依次漸升高,成一斜直線。腹鰭上方發光器(VLO),距腹鰭基比距側線為近,偶也會在這兩者之中間。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SAOl與VO4和VO5幾成一水平狀;SAOl與SAO2的距離短於SAOl與SAO3的距離。體後側發光器(Pol),位於脂鰭基的前下方,SAO3和Pol與側線的距離約為它直徑1.5倍。臀前部發光器(AOa)5個,AOal和最後AOa位置升高,AOal與SAO2成水平狀或微高於SAO2。臀後部發光器(AOp)5個,AOpl在臀鰭基末端的後上方,其他沿尾柄腹緣排列,水平狀。尾前部發光器(Prc)4個,呈半月形,Prc4與側線間的距離是它直徑的1.5倍。

分布地帶

熱帶海洋的種類,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