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壯燈魚

黑壯燈魚

黑壯燈魚(學名:Hygophum atratum)為燈籠魚科壯燈魚屬的魚類。體中度延長,側扁。分布於北緯15°-30°之間的東西太平洋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MyctophumatratumGarman,1899,Mem.Mus.Comp.Zoo1.Harv.,24:268(北太平洋).
MyctophumatratumBekker,1965,TrudyInst.Okean.,80:86—89,fig.8(太平洋);Wisner,1976,(U.S.)NavyOceanRes.Dev.Act.Ret.,3:35—36,figs.28—29(東太平洋);陳真然,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02,圖3(南海);黃增岳等,1983,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論文集,1:236(南海);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89—90,(下冊):圖318(南海);楊家駒,陳素芝等,1996,大洋性深海魚類:69—71,圖48(南海).

形態特徵

體中度延長,側扁。體、頭的背後部、鰓蓋部均具圓鱗。側線較直。體長為體高的4.36—4.75倍;為頭長的3.20—3.34倍。頭長為吻長的6.86—7.69倍;為眼徑的2.46—3.07倍;為眼間距的3.58—4.7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0—1.81倍。尾柄較高,側扁。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頭中等大。吻較短,前端稍突出,其長短於眼徑。眼較大,側上位。眼間距窄,平坦,後部隆起,其寬小於眼徑。鼻器圓形位於眼的前方,玫瑰花狀。口端位,口裂長而傾斜。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向後延伸超過眼後緣,末端擴大。兩頜具絨毛狀小齒。鰓耙細長,側扁,因分布區域不同,其鰓耙形狀而有變異。出現假鰓。鰓蓋骨薄。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

背鰭12—13;臀鰭18—20;胸鰭13—15;腹鰭8;尾鰭5—19—5。鰓耙4—5+1+13—15。(AO)發光器5—6+5—8。脊椎骨36。背鰭起點在腹鰭基部的後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為近。脂鰭位於臀鰭末端的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末端的後下方,其基底比背鰭基底長。胸鰭細長,鰭基上緣在眼中線的上方,末端可達臀鰭的前部。腹鰭短小,腹位。尾鰭深分叉,副鰭條柔軟。

發光器

黑壯燈魚(簡圖)黑壯燈魚(簡圖)

鼻部背側發光器(Dn)和鼻部腹側發光器(Vn),分別位於眼與鼻器之間的上下方,兩者之間不相連,相距較遠。眼上發光器(Suo)出現小圓形,位於眼的後背緣。鰓蓋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骨的後下方。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三者分別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部發光器(PVO)2個,均與P01成斜線排列;PVO1位於PO2的前上方。胸鰭上方發光器(PLO),在胸鰭基與側線之中間。胸部發光器(P0)5個,該5個發光器排列接近水平狀,只P05略高點。腹部發光器(VO)4個,沿腹緣呈水平狀排列。腹鰭上方發光器(VL0),在腹鰭與側線之中間,位置略低於PVO2。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明顯成角排列,SA01通常位於V02與V03之間的上方,偶也會在V03的上方,SA01距V02比距VO3為近。體後側發光器(Po1)2個,Pol1在最後AOa垂直線的後上方;P012位於脂鰭基的下方。臀前部發光器(AOa)5—6個,依次沿臀鰭基部水平排列。臀後部發光器(AOp)5—8個,前面2—3個在臀鰭基上方。尾前部發光器(Prc)2個,相互距離寬,Prc2位置升高。Prc2、SAO3和Po12三者均在側線下緣。體長45mm性成熟的雄魚,尾上腺(SUGL)具有一大橢圓形發光腺;體長35mm的雌魚中,尾下腺(INGL)出現3—4個小圓形重疊排列發光腺,位於最後AOp與Prc1之間處,尾上下腺的周圍具深黑色素。雌魚的尾下腺(INGL)小而長,在35mm左右的個體中,是由2—3塊橢圓形發光腺組成;在40mm以上的雌魚,尾下腺互相間的邊緣不清,變成一大的腺體,位於最後1個A0p與Prc1間的尾柄腹緣,發光腺周圍黑色素較深。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南海;東、西太平洋北緯15°—30°之間。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