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鰭尾燈魚

小鰭尾燈魚

小鰭尾燈魚(學名:Triphoturus micropterus)為燈籠魚科尾燈魚屬的魚類,體細長,側扁,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5.58—5.87倍;為頭長的3.46—3.59倍。頭長為吻長的4.83—5.58倍;為眼徑的5.15—5.33倍;為眼間距的4.80—5.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75—3.00倍。肛門位於臀鰭前方。尾柄細長,其長為高的2.5倍以上 。
小鰭尾燈魚小鰭尾燈魚

頭中等大。吻較短,前端鈍,吻長約等於眼徑。眼較小,側上眼間距幾等於眼徑。鼻器圓形,呈玫瑰花狀,位於眼前方。口大,口裂長,略傾斜。兩頜約等長,上頜骨狹長,後部不擴大,末端可延至前鰓蓋骨前緣。兩頜具銳利絨毛小齒帶;犁骨、齶骨具塊狀小齒。鰓蓋邊緣光滑。鰓孔大。鰓耙細長和側扁。鰓蓋膜峽部不相連。
體、頭後背部、鰓蓋、頰部均被圓鱗,鱗片容易脫落。側線完全。

背鰭13—14;臀鰭17—18;胸鰭9—10;腹鰭8;尾鰭5—19—5。鰓耙3+1+8。側線鱗34—35。椎骨33。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之後的上方,約在體之中央處。脂鰭小,在背鰭的遠後方臀鰭起點約在背鰭基底中部的下方,其基底比背鰭基底長。胸鰭短小,末端不達腹鰭基。腹鰭位於背鰭前上方,其長略大於胸鰭。尾鰭叉狀,上下副條堅硬。

發光器

小鰭尾燈魚小鰭尾燈魚
(AO)發光器4—5+5—6。鼻部腹側發光器(Vn),位於眼的前緣和鼻部腹側之間。鰓蓋發光器(Op)2個,Op2比Opl大。鰓膜條發光器(Br)3個,位於口的腹面。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幾互垂直。胸鰭上方發光器(PLO)、腹鰭上方發光器(VLO)、SAO3、Pol2均鄰側線下緣。胸部發光器(PO)5個,PO4升高,約與PVOl成一水平線。腹部發光器(VO)5個,VO2升高,位於VOl與VO3之間的上方,約與PVOl、SAO1三者成一直線。肛門上方發光器(SAO)3個,明顯成鈍角,SAO1在V04與VO5之間的上方。體後側發光器(Pol)2個,位於脂鰭前下方,二者與最後的AOa成一斜行直線。臀前部發光器(AOa)4—5個,沿臀鰭基呈水平狀。臀後部發光器(AOp)5—6個,均位於臀鰭基的末端後方,沿尾柄腹側排列。尾前部發光器(Prc)3個,通常與(AOp)分開,三者呈一斜線,相互距離約相等,Prc3位於側線上緣。雄魚和雌魚均在尾柄背、腹緣具有鱗狀尾部發光腺,邊緣不具深黑色素,尾下腺較尾上腺長大。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海區。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