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氏珍燈魚

朋氏珍燈魚(學名:Lampamyctus bensoni),又稱為斑氏光魚。燈籠魚科珍燈魚屬、海洋深海發光魚類。體延長,側扁。頭中等大。體長約114mm,體暗色。有發光器。棲息於790-1051米深層水處。分布於中國東海,日本。

基本信息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朋氏珍燈魚
拉丁名稱 Lampamyctus bensoni
英文名稱 \
地方名稱 \
作者單位 \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燈籠魚目
拉丁目名 Myctophiformes
中文科名 燈籠魚科
拉丁科名 Myctophidae
中文屬名 珍燈魚屬
拉丁屬名 Lampamyctus
分布類別 海水

形態特徵

背鰭13~14,臀鰭13~19,胸鰭15~16;腹鰭9,尾鰭7+19+7。側線鱗36~39。鰓耙5+l+11。
體長為體高5.1~6倍,為頭長3.6~3.9倍;頭長為吻長6.3~6.7倍,為上頜長1.3~1.5倍,為眼徑4.1~4.6倍,為眼間隔4.3~5.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6~1.9倍。
體延長,側扁。頭中等,吻短而鈍尖,前端篩骨嵴稍突出。眼較大,前位。眼間隔較寬,等於或稍小於眼徑。口大,上頜骨後端接近前鰓蓋骨邊緣。牙細小,上下頜、犁骨、齶骨、中翼骨及舌上均具牙帶或牙叢。鰓蓋膜與峽部不連。鰓耙發達。無翼耳棘。
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位於體中央。
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後上方。脂鰭在臀鰭基後端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基底後端下方。胸鰭長,向後伸達臀鰭中部。腹鰭較短,後端達肛門。尾鰭叉形。尾鰭前副鰭條棘狀。
體暗色,頭部除頰部及軟區外均黑色。除胸鰭外各鰭均暗色。口腔和鰓腔均暗色。
發光器,(Vn)小,圓形,位於眼前緣中部稍下方。(0P)2。(PV0)2,(PVO1)在(PVO2)後方,胸鰭基的下方,(PVO2)在胸鰭基上半部的前方,(PVO1)、(PVO2)與(P02)排列成一直線。(PLO)1,位於(PVO2)前上方,緊鄰側線下方。(VL0)1,在側線與腹鰭基間距的上部1/4處。(SA0)3,排列成一鈍角,(SAO1)稍高於(SAO2),位於(VO3)上方,(SAO2)位於臀鰭起點上方;(SA03)位於側線上,與(AOa1)相對。(Pol)1,位於側線上。(PO)5,(P04)升高,約位於(PO3)上方;約與(SA01)在同一水平線上。(V0)4,排列成行,有些個體(VO2)稍升高。(AOa)7~8,等距離排列,間距大於發光器,最後1個升高(或稱Pol1);(AOp)8,等距離排列,間距大於發光器,(A0p1)在臀鰭基後端上方。(prc)4,與(AOp)相連,(Prc1)和(Prc2)在尾鰭前副鰭條上方,(Prc3)稍升高,(Prc4)位於側線上方。(INGL)由7~8發光鱗組成,尾柄上部在尾鰭前副鰭條前方有1小而細長的發光腺。

習性

生活習性 \
繁殖習性 \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