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王氏

太倉王氏

太倉王氏是在南朝金粉之地留下深刻歷史印記的琅琊王氏的余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遠祖王朐封為唐和州刺史,朐封曾孫仁鎬任五代時期明州衙推。仁鎬世孫縉任宋右司諫,以風節議論顯於世,為高宗朝一代名臣。縉玄孫宗成為漕貢進士,遊學來吳。宗成孫夢聲於元初被行省徵辟為崑山州學正,任職近四十餘年,為地方名宦。

家族簡介

太倉王氏是在南朝金粉之地留下深刻歷史印記的琅琊王氏的余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遠祖王朐封為唐和州刺史,朐封曾孫仁鎬任五代時期明州衙推。仁鎬世孫縉任宋右司諫,以風節議論顯於世,為高宗朝一代名臣。縉玄孫宗成為漕貢進士,遊學來吳。宗成孫夢聲於元初被行省徵辟為崑山州學正,任職近四十餘年,為地方名宦,逝世後葬在岳王楊林河南岸,其後裔以儒傳家,繁衍於太倉市岳王、牌樓之間。夢聲六世孫輅有二子:王僑、王倬,分別於成化年間進士及第,自此科第蟬聯,門第常青,太倉王氏發展成橫跨明清兩朝,風流相承數百載的衣冠詩書望族。家族之中人才輩出,著名人物有抗倭名將王忬、文壇盟主王世貞、畫苑領袖王鑑等。

家族人物

太倉王氏名人

王夢聲(1240-1326),字應甫,號古川。脈出琅琊,晉丞相王導之裔,唐和州刺史王朐封之後,宋右司諫王縉六世孫。其家族世居嚴州分水。夢聲祖父宗成,宋漕貢進士,遊學來吳,樂其風土,卜居崑山湖川鄉漕頭塘,今太倉岳王境內。夢聲,南宋鹹淳年間進士,授迪功郎,秘書省史館檢閱。鼎革之後薄元德不肯出,而行省強辟之,至元十三年署為崑山州儒學正,嘆曰:“吾以升斗隱也”。時兵焚之餘,學宮頹圯,夢聲始至出私財修治,自殿堂而下鼎鼎一新,手植銀杏數株,數百年後猶存。二十四年大水,學田所入不足供用,以己貲佐之,不復取償學癝。居唯亭時,嘗開渠築堤,手書分水堤三字,勒碑堤上,示不忘故土也。著有《古川野叟集》。夢聲年八十六卒,崇祀崑山名宦祠,葬於岳王舊街老楊林河南岸百餘步處,史稱古川公墓。古川公有三子,中一子夭,其長子賡留崑山,少者廙徙東鄉為余之始祖。
王廙,字德輔,夢聲少子。任山東東昌府教授。
王大年,字鑒川,廙子。舉賢良,充本州學録,遷饒州路儒學教諭,葬於岳王騰涇之原。
王輅(?-1479),字尚殷,號夷庵,父琳,祖琬,曾祖方澤,六世祖王夢聲。少讀書修行,不樂仕進,忠信敦切,與物無忤。里中有丐者和借貸者以時至,令從佃人所取,家有田三千畝而歲不能盈一囷。妻怪之,輅笑指少子曰:“此花帶金人也,人或可望金,我何憂貧。”蓋嘗遇胡僧受相書一卷,盡得其妙,然不輕為人相。後以子貴,贈南京兵部右侍郎。妻張氏,有四子:僑、佳、偡、倬。
王僑,字德高,號易軒,輅長子。成化十一年登進士,授武寧令,外艱歸服,除補山東曹令。入為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終郎中,以老疾致仕,以恩進階四品。卒年七十有四。僑為人誠直詳謹,凡兩為令皆有德於民,而不善事上官取聲譽,在郎署亦淹久,然意泊如也。有五子。
王佳,輅次子,早逝。
王偡,輅三子。有四子。
王倬(1447-1521),字用檢,號質庵,輅四子。弘治正德年間名臣。甫七歲,外祖素庵先生授以國小,數月悉成誦,無一字舛遺。素庵語女曰:“是兒必昌大汝家”。成化十四年登進士,歷知山陰、餘干、蘭溪三縣,任內以善於斷獄而著稱。而使他在仕途上平步青雲的卻是他的赫赫武功。明朝中期吏治敗壞,各地民眾暴動此起彼伏。王倬以文官領兵,機敏過人,用兵如神,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其官職也由縣令歷遷御史,貴州、瓊崖兵備副使,廣西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以治軍實功,被命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後終南京兵部右侍郎。王倬的優異表現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高度評價:“所至稱循良吏,民思之。”王倬孝友天性,豁達大度,家產不能及中豪,而割田千畝仿范氏義莊養贍族人。自奉儉薄而厚於濟物,祿俸之餘,每分及族黨。故舊師資執友,罔不周到。雖遠戍之卒,行役之氓,饑寒患難,告於公,必滿所欲。居官清廉,不求虛名,務圖實效,公事之餘,則好與諸生講論經義。正德年間,宦官劉瑾權擅天下,不少官員為保全自身而賄賂劉瑾。王倬卻不為所動,認為“生死貴賤命也,賄則使我盡喪其平生”。劉瑾倒台後,朝廷為褒獎其名節,在家鄉賜建都憲、方伯兩坊,築石牌樓以銘之,鄉人聚而成市,牌樓鎮因此而得名。家居時擴建先祖留下的王家花園,開闢廣達十餘畝的鹿場,飼養麋鹿,因此又名麋涇園。妻陳氏,有二子三女。《明史》言其以謹厚稱。
王悌,字民悅,僑次子。弘治二年舉人,未仕早卒。
王憬,字民瞻,號任齋,僑幼子。弘治十七年舉人,仕黃陂知縣,政事清簡,吏民愛而稱之。滿三載以入覲,嘆曰:“使我束帶而見督郵,孰與衣輕褣躡不借使蒼頭攜一鴟夷從而臥馬鞍山足也。”請於吏部得致仕。年六十卒。
王恬(1483-1554),字民熙,號一齋,偡次子。力耕好學,魏文簡公講道東南,恬負笈前往請得從弟子列。為國子生,久試不第,遂業醫。後游京師,吏部請得福建布政司都事,謝曰:“仆老矣,即徼幸得一官,安能歲活數百千人哉。”不就而歸。有子世雍。
王愔(1482-1559),字民服,號靜庵,倬長子。少而有游閒公子之樂與名,不復從有司辟,晚仕山東布政司都事。性寬然,與物無營,不起怨憎。樂施予,好赴人之急。妻武岡知州龔震之女,有四子五女。
王忬(1507-1560),字民應,號思質,倬次子。幼聰慧穎秀,其兄愔常張宴雜奏伎,忬卻充耳不聞,每讀書至夜分。嘉靖二十年登進士,授行人,遷御史,有政聲。繼巡按湖廣。二十九年復巡按順天。當年歲末,蒙古首領俺答進犯古北口,王忬聞報,度邊關必潰,夜草疏請議戰守策,自身疾馳至通州據之,召吏民給仗,聽約束。甫畢,而十餘萬蒙古大軍果至。王忬縋城使使來京師請援。京師震恐,急集諸營兵。王忬日夜乘城守,俺答逡巡半月無法攻克,於是向西北繞行而進圍京師三天乃撤,史稱“庚戌之變”。事後,王忬被超擢為右僉都御史,經略通州以東諸軍事。三十一年,出撫山東。以浙江倭寇告急,出任提督軍務,巡撫浙江及福、興、漳、泉四府,任用俞大猷、湯克寬、盧鏜等,率軍於普陀山大破倭寇,毀其巢穴。未幾,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加兵部左侍郎,兼薊遼總督。不久,進右都御史。王忬才本通敏,為世宗所信任。但與權相嚴嵩不協,對嵩陷害忠良屢彈指唾罵,常指嵩橫且敗壞國事,嚴嵩父子大恨之。三十八年,嚴嵩以俺答進犯潘家口為名,將忬下獄論死。忬被逮時,方遣部將破虜,獲首八百餘級,嚴嵩抑而不報。穆宗即位,得以昭雪,後贈兵部尚書。著有《思質奏議》。忬惇信扶義,俶儻重然諾,急朋友之難甚於己,一飯必報,至讎隙不以掛胸臆中,坦易無城府,時自謂生平無不可對人言者。篤於經術,閱書一過目,即成誦,於百家言無所不窺曉。相傳王忬家藏清明上河圖真跡,嚴嵩子世蕃得知後強行索要,王忬難以割捨,就請高手臨摹一本送去。而王忬在巡撫兩浙時,有一裱畫匠湯臣生活困難,王忬因同情他就帶回到自己家中作一些活計,後來又推薦給了嚴世蕃。湯在嚴府看出畫乃新作,恩將仇報上門要挾,索要忬妾雪娘。忬怒將湯趕出府去。湯於是向嚴世蕃告發,嚴心中大恨,遂與其父以他事將王忬害死。其事跡後衍化成戲劇《一捧雪》傳唱至今,故老相傳在牌樓、岳王一帶不演此戲,演則天變,六月飛霜。妻華容知縣郁勛之孫女,有二子一女。《明史》有傳。
王世芳(1487-1547),字濟美,悌獨子,正德十六年登進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時妻父官禮部尚書,世芳乞改南,歷遷兵部郎中,嘉靖七年出為贛州知府,時詹事霍韜貴用事道經贛,世芳無加禮,韜心善之,語太宰,遷廣東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世芳公廉不發私書,多所汰黜,以故頗不得士心。會改先師像,殺祀禮,世芳遲不下,被論調江西,遂拂衣歸。妻禮部尚書毛澄之女,後續弦山東參政丘經之女。有七子(一貫、一誠、一正、一中、一恭、一善、一藝)五女。
王世仁(1507-1560),字均美,憬子。國子生,謁選得分宜丞,累官至溫州府通判。世仁生而孝友忠厚,與人交尤坦易,胸中無柴棘
王世德(1509-1578),字求美,愔長子。國子生,蔭南京詹事府主簿。妻四川參議虞臣之孫女。有子一夔。
王世業(1519-1577),字居美,愔次子。國子生,授四夷館譯字。妻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之孫女。有子一龍、一瑞。
王世聞,字升美,愔三子。諸生,未仕。妻劉氏。有子士良、士方。
王世望(1531-1587),字瞻美,愔四子。諸生,授太醫院吏目。妻陶氏。有子士驛。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忬長子。幼稱許為神童,六七歲已能讀父書至數十萬言,十五詠寶刀詩,師為之避席。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時錦衣衛

王世貞畫像王世貞畫像
都督陸炳貴幸用事,匿奸人閻某,欲貸其死,世貞搜炳家得之,炳婉轉請脫,復因執政以請,皆不許,時人無不為之側目。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方嚴嵩炙手時,其意欲引置世貞而為重,數近而世貞數遠之,嵩終不能籠。會忠臣楊繼盛被逮,密使人告急,且以孤相托,世貞馳騎往營救,又為楊夫人削稿請代。楊繼盛受辟日,出宣武門酹酒泣奠,經紀其喪,大失嚴嵩意。而其父忬又以沈鍊冤死,北向唾罵不已,遂以此中禍。三十八年,父忬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告免,未成,與弟世懋持喪歸。隆慶元年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按察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僕寺卿。萬曆二年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因忤張居正罷官。後起為應天府尹,復被劾罷。居正歿後,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贈太子少保。世貞乃明代中葉之文壇盟主、史學巨匠,時人捧其言行為圭臬,影響遠播海外。其早年鑑於台閣體文風不振,提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晚年文學思想轉變,以恬淡自然為宗。史論其博才異學橫絕一世,下筆千言,波譎雲詭,而又尚論古人,博綜掌故,下逮書、畫、詞、曲、博、弈之屬,無所不通;碩望大年,主持海內風雅之柄者四十餘年,天下之豪俊以死名於其一家之學,直千古可廢也。《四庫全書》稱:“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於世貞者。”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80卷、《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207卷、《弇山堂別集》100卷、《弇山史料》100卷、《史乘考誤》10卷、《嘉靖以來首輔傳》8卷、《藝苑卮言》8卷、《觚不觚錄》1卷、《讀書後》8卷、《尺牘清裁》61卷、《書苑》10卷、《畫苑》12卷、《弇州山人題跋》7卷、戲曲《鳴鳳記》等,相傳《金瓶梅》亦為其所著。《明史》對其評價甚高:“始與李攀龍狎主文盟,攀龍歿,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世貞生而美姿觀,風采玉立,與客談笑,覺溫秀之氣溢於眉目間。語及古人忠孝節烈,則又慷慨淋漓,為泫然罷酒。祖父質庵公設義田千畝,世貞倍拓之。家居時築弇山園,有東南第一名園之稱。妻太常卿魏校之侄孫女,側室高氏、李氏。有三子四女。《明史》有傳。
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忬次子。幼秀穎異他兒,兄中舉時方八歲,五鼓批衣起坐,父怪而問之,曰:“吾有憂。”問何憂,曰:“憂他日之後吾兄舉也。”父大悅之。嘉
王世懋畫像王世懋畫像
靖三十八年登進士,即遭家難。父雪,始選南京禮部主事,遷員外郎,改尚寶丞。出為江西右參議,轉江西、陝西、浙江、福建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政,遷福建左參政,終南京太常寺少卿,先世貞三年卒。臨終前寫遺書與兄,有言曰:“惟願廟堂勿固寵,勿近小人,勿聽人言搜人過,諸君勿偏見,勿立黨,勿思報復,即死無憾。”世懋美風神,眉目如畫,性明穎,以經術稱,善詩文,名亞其兄。著有《王奉常集》54卷、《藝圃擷餘》1卷、《窺天外乘》1卷、《饒南九三郡圖說》、《閩部疏》等。平生孝友天至,篤倫理,嗜義若渴,有所聞汲汲行之,遠識長慮悠然能見事後,少亦微有耳目之好,觸一語立斷遣之。居官必著聲,為上下所愛。死之日,海內紳衿靡不有蘭催玉折之嘆。世懋家居澹圃,至今尚有遺物望海峰在人民公園。妻歸化知縣章宗實之女,側室汪氏、魏氏。有四子四女。《明史》有傳。
王一誠(1514-1570),字明得,世芳次子,嘉靖三十七年舉人,以心疾久不應會試,隆慶二年登進士, 授溫州府推官,未仕而卒。妻太常卿魏校之女。有三子(綬、紈、繢)三女。
王士騏(1554- ?),字冏伯,世貞長子,萬曆十三年鄉試解元,十七年登進士。授兵部主事,二十九年改禮部,時儲位久虛,有以冠婚及期請者,上允行,士騏爭以先冊立而後婚冠,祖制不可違,乃止。後調吏部郎中。沈一貫當國,士騏故門下士,迫清議稍去,就其間,一貫銜之。三十一年會得匿名書言傾儲事,事連士騏,取中旨,削籍歸。光宗立,錄國本功,追贈太僕寺少卿。士騏家居賁園,又稱莘莊。著有《醉花庵詩選》5卷、《符秦書》15卷、《銓曹紀要》15卷、《御倭錄》9卷、《四侯傳》等。妻商城知縣沈孚聞之女。《明史》有傳。
王士驌(1566-1601),字房仲,世貞次子。為諸生,以蔭入太學。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大舉進攻朝鮮,蘇浙不時傳海警。士騏以兵曹在假,為桑梓計,厚募拳勇,習騎射備水師,慕義者因相從談武事。士驌與上海喬一琦、無錫秦燈,俱自負貴介,又王能文章,喬善書翰,秦善談論,各有時名,往來無間,年少輕佻,出則弓馬侍衛,以為滅倭封侯立至。時有奸人趙州平者竄身諸公子間,與納交引以自重,且投刺富人大家曰:“吾曹欲首事,靖島寇,貸君家千金為餉。”或給數十金。遇不肯者,趙恐嚇曰:“為我守金,不久我且提兵剿汝家。”有人以招納亡命譖之,江南巡撫朱鴻謨素喜事,得書大悅,欲以為功,遽露章言之朝廷,直雲連結倭寇,反形已具,而先收捕諸公子。又世貞家有僕名胡忠者,善說評話,世貞酒酣輒命說解客頤,忠每說宋太祖明武宗事,輒自稱朕,稱人曰卿等,以為常,世貞歿後,士驌攜忠至酒樓,胡作此等語,諸公子亦效之以為笑樂,至此並為罪。士驌贈答詩有雲“君實有心追季布,蓬門無計托朱家”,燈嘗自稱小秦王,皆被指為謀反確證。其後論趙及秦處斬,王戍邊,喬發配。然鞫之皆無實,江南人以為冤。後因救之者眾,得釋,斥蔭籍。坎稟不平之氣悉寓詩歌,識者謂有隱痛焉。士驌工制義及古文詞,而艱於一遇,遂遴選被錄取的舉子試卷,親加批點,刻印成書,在蘇杭一帶發行,還流傳至北方,風靡天下。而喬後從戎,屢有軍功,於薩爾滸之戰中敗於努爾哈赤,投崖自殺,以忠義聞名。士驌年三十六早卒,無子。妻潘氏,陝西按察司副使潘允哲之女,為其收拾遺文,有《中弇山人稿》5卷等。《明史》有載。
王士駿(1569-1597),字逸季,世貞三子。諸生,有才名,卒年僅二十九,無子。妻嚴氏。
王士駰,世懋長子。國子生,早卒。妻山東按察司副使袁尊尼之女。
王士騄(1562- ?),字閒仲,世懋次子。萬曆二十二年舉人,後逡巡三十載數奇不前,謁選憲幕以歸。有文才,著有《攝月樓詩稿》。妻吏部員外郎沈璟之女,能詩文兼善草書。
王士騋,世懋三子。例仕州同。妻錦衣衛指揮同知史繼書之女。
王士駪,世懋四子。妻南京禮部右侍郎韓世能之女。
王瑞庭,字慶常,士騏長子。萬曆三十四年武科舉人。習為侈汰,嘗築廓然堂,不當意立命拽毀之,至三始成。姿聲色,先世業盪盡無餘。子最繁,號圓照名鑒者,襲蔭為廉州太守,精繪事。余皆落拓無生產,有入沙門者,其季兩人為優,以歌舞自活,大為時賞。
王瑞璋,士駰獨子。萬曆三十七年舉人,以心疾廢仕進。有三子。
王瑞國(1600-1677),字子彥,號書城,士騄子。天啟元年舉人。束修砥行,精研書史。吳門文震孟、姚希孟等皆折輩與交,為復社成員。周順昌罹璫禍,裹金急其難;馬世奇殉國,設誄以哭之。清初江南反側未靖,凡郡中大族,多被誣以通叛而攫其財,瑞國為群小所構,受驚受辱,毀家行賕,僅得免,而累世之畜已盡矣。本欲終隱不出,懲艾前事,以門高懼及,因就吏部謁選,順治十三年授增城知縣,三載而歸。順治末以奏銷案革去衣頂,又清將祖永烈鎮蘇州,以奴投旗故,檄拘瑞國父子,遂破家。後築瘞硯齋,著述以老。有《瘞硯齋集》32卷等。
王鑑(1598-1677),字玄照,後避諱改圓照,號染香庵主,瑞庭子。崇禎六年舉人,八年以祖蔭左府都事,十二年授廉州知府。任內減賦賑災,資助逃亡農民返鄉耕作,捐俸銀修復府縣學宮,
王鑑畫像王鑑畫像
每月初一至海天書院給生員講課,寒暑不斷。時粵中盛開採,民苦不堪言,鑒力請上台得罷。在任三年,兩袖清風,歸時僅有俸銀三十兩作行資。入清不仕,年甫強壯,屏絕聲色,不異老僧。就弇園故址,營構居之,蕭然世外。自述:“餘生平無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其畫遠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黃公望。運筆出鋒,用墨濃潤,樹木叢郁,後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長,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其坡石取法黃公望,點苔得之吳鎮,用墨學倪瓚。尤其是其青綠設色山水畫,縝密秀潤,嫵媚明朗,綜合了沈周、文徵明清潤明潔的畫風,清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歷來為後人所稱道。鑒之畫得宋元神髓,不徒以形似,而有神韻超越的意趣。與王時敏相互砥礪,並臻其妙,同於六法有開繼之功,被人稱為“畫苑領袖,後學津梁”,與王時敏、王翬、王原祁並稱“四王”,他們共同對清代和近代山水畫產生了深遠影響。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散稿》等。康熙十六年卒,遺命以黃冠道衣殮雲。《清史稿》有傳。
王介福,字受茲,世貞曾孫。由恩例為中書,弘光時授海防道,除書甫下而清兵至,下獄,後僅身免。
王昊(1627-1679),字惟夏,瑞璋長子。束髮授書,一過能記誦,有文藻,下筆如宿構,弱冠負盛名。稍長,涉獵書史,縱筆為古文辭,吳偉業嘆為天下無雙。性傲岸,不肯就省試。時吳下文社盛起,爭相延致。負才名,交遊遍海內,每議論風發,傾其四座,飲酒至石而不亂。順治十八年以奏銷案無端牽染,械送北上,後得免歸,而遺產斥賣略盡。築當恕軒,寢處其中,日縱酒不復飲食,研經繹史,授徒自給。康熙十八年召博學鴻儒,踉蹌至京師,疾甚,猶日酣飲不少節,強就試,遂不遇。帝因其文學素著,特授內閣中書舍人,命下而昊已卒。死時貧無以斂,朝中諸大臣素往來或慕其名者,皆酹金以為賻,得以反喪南歸。妻顧氏,側室錢氏,有七子(之洵、緝修、之滉、澤高、之淹、之濤、文翰)四女。詩與黃與堅等並稱“婁東十子”,於“婁東十子”中尤錚錚有聲。著有《當恕軒偶筆》53卷、《碩園詩稿》35卷等。《清史稿》有傳。
王曜升,字次谷,昊弟,諸生。性豪邁,與兄昊皆有文名。跌宕文史,尤精音律。以奏銷掛誤,悒悒出遊,入都客死。曜升工詩,與黃與堅等並稱“婁東十子”。著有《東皋集》等。《清史稿》有載。
王天植,字陳立,瑞國子。諸生,妻國子監祭酒吳偉業長女。
王景(1627-1706),後改名遵晦,字明先,瑞國子。未冠補諸生。眉目秀拔,丰神盪逸,人謂潘安、衛玠復生。性敏而氣雄,不屑以繩墨自拘。年少寓吳江時,有宦裔大族吳女才貌美艷,因兩相慕悅,遂挈此女而逃,居西子湖。未幾事發,被誣以叛逆通南之罪,受榜笞無數,論死。感賦梅花百律上總府,江南總督郎廷佐憐其才,方得解。而吳女亦才思燦然,其供狀有“禍因踏青南陌,惹來蝶浪蜂狂;隨喜東禪,遇著鶯儔燕侶。……。系遊絲於蕭寺,再易春秋;綰錦帶於西廂,兩往寒暑。猶恐歡娛不久,離別有時,是以王生泛范蠡之舟,賤妾踵西施之跡,將謂五湖浩渺,雲雨當行,誰知七島飄流,風波頓作。……。幸遇神爺秉燃犀之照,水怪潛形;奮焚樹之霆,山精破膽。楊賊已伏□幸,王生宜成其美。憶昔淡妝卓氏,服縞素而就相如,王孫弗較;紅拂□□,著紫衣而歸李靖,楊相不追。古有其事,今亦宜然。伏乞神爺將奴斷配王生,庶使潘安無恙,還夸擲果之車。賈女多情,永遂偷香之願。”等語。景後退隱淞南黃土涇,以著述自娛。久乃應陝西稷山縣聘,參其幕事。無何,關西馬如龍督浙藩,素相善,邀赴藩幕,暨巡撫江西,復參撫幕事。日經兩童子焚香執紈扇侍左右,披羅衫據案裁答,神思澹遠,見者不知為世人也。暇則偕諸同事賭詩醉酒,飲不逾蕉葉而興會不淺,或詢年少事,即整容曰:“日月影斜,窺琴音微逗,此非相如盛德事,乃猶掛齒頰耶。”固扣不答。所著有詩文集二十餘卷,康熙四十五年以疾卒。景少為松江夏允彝門下士,夏公以甲申城破殉節死,有一獨子完淳,年方十七,天才俊發,時時慷慨悲歌,以抗清事泄逮至江寧,景往探之,完淳泣曰:“一死無恨,惟室中婦方妊,今以累君。”景頷之,潛走松江,伺其娩,潛抱以歸。後景亦起大獄,倉皇不得所,其友徐方平復抱之歸。完淳死,此子卒賴兩人以全。
王倫春,字元之,世芳玄孫。曾祖一恭,為崑山縣學生,自太倉徙崑山。倫春早歲補諸生,罹世變,棄去。與弟捷春最友愛,門戶事皆專任,先人遺產悉予之。捷春因病破產,復給以所居屋宇,而自遷他所,及歿,厚其葬。生平不以欺詐逆人,急人之難,常恐不及,貸而負者亦不責償。性尤孤介,貴顯有力之門裹足不往,杜門課子,編纂文字以老。
王輯修,字方鄴,昊次子。能文。康熙二十三年副貢,補國子監典籍。四十一年授陝西府谷知縣,弭盜除強,有神君之頌。歿於任,崇祀府谷縣名宦祠。 著有《芸架詩鈔》22卷等。
王之垣,字函三,倫春次子。康熙三十二年舉人,授婺源教諭。後以老疾罷歸,婺源人士為立教澤碑,做亭覆之。性坦易,文章簡潔有法度,學行為世人所重。著有《經史類編》等。
王良糓,字是穮,輯修子,能詩文,善書,為名諸生,雍正七年,以王暮薦補富陽知縣,潔己奉公,民安其治。三年引疾歸,留心桑梓事,浚河渠輯縣誌,多所贊助。著有《稼軒詩》。
王淑京,字道舒,之垣子。康熙五十一年登進士。授當川令,遷知劍川,終眉州知州。所至愛民,能忘勢利,卒於官。
王劬留,字聖思,良糓子。諸生,工詩,著有《梅庵詩草》。
王酇留,字邁生,良糓子。諸生,與兄劬留俱有文名。以父歿,哀毀卒。
王昭麟,字公符,號小弇山人,酇留子。由國子生充四庫館校,錄選龍游縣丞,乾隆四十六年擢江山知縣,所至多善政,尤愛士。工詞章。善真草書,書學於其舅沈璜,得其神髓,特加雄渾。後乃出入董其昌、張照之間。弱冠即為劉墉所賞,名重於時。天台、雁岩碑刻,往往出其手。以圭誤罷,貧至不能自濟,卒年六十。著有《小弇詩鈔》。
王昭被,字見山,號鶴道人,昭麟弟,諸生。行草俱妙,喜畫梅,尤善寫照,縱筆所之無不如意。
王濟美,字繹元,世貞後裔,乾隆十七年副貢,學術該洽,尤工經義,遠近宗之。
王健行(1915-1968),原名爾康,乳名亨,以字行世,岳王人,世貞後裔,無黨派人士,近代知名醫家。曾祖晚升,嘉、道時人,出生書香門第,從岳王舊街油車弄遷至新河俞家浜居住,曾設義田養贍族人。晚升公育有四子,分為四房。祖父半亭,晚升公第三子,為清代小吏,同治年間從當地巨富蕭百萬手中購置院落一所,並請翁同龢題槐蔭堂匾額懸於中廳,族中稱之為新宅,位於岳西蕭家弄。半亭公育有三子一女,長子仁裕為浦太福姨夫,無子,次子乳名泉者早逝,遺有一子相范,相范有兩子士詳、士診。父仲剛,半亭公幼子,光緒三年生於新宅,少以姿容俊美聞名,因娶沙溪醫術世家錢氏女,遂習醫,清末已著醫名。後因處事公正,被推選為南雙廟廟董主持廟務。仲剛公秉承家風,一生尊孔尊廟,小孩練字的紙張皆要燒毀在廟內菩薩前的惜字灶中;祭祖必依禮而行,率子孫跪拜惟謹;對內身體力行教育子女節儉知足禮讓,小孩米粒掉於地皆令其拾起,寓意一粥一飯當思之不易,常講知足常樂,要求子女不好高騖遠,遇矛盾時教育子女需謙虛謹慎禮讓三分,常講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求互尊互愛,不記人小過,更不得欺凌他人;對外則以慷慨好客知名,家中食客常有,凡窮苦人上門借錢或乞討,都會予以安排滿足,鄉鄰皆尊稱其為“先生公公”。建國初,因高齡中風臥床不起,且土改破家,長子喪亡,於五二年鬱鬱而終。仲剛公初娶錢氏,生女麗娟和子乃康,後續弦沈氏,生子爾康,再續弦吳氏,生幼女鳳娟。健行,生於民國四年,幼從秀才吳采芝讀於私塾,繼而轉赴沙溪讀中學,後考入中國醫學院,在滬學習期間深得老師讚許,畢業後設診所於閘北,因日寇入侵而返鄉
王健行-1939年王健行-1939年
。回鄉不久,遇當地有一患者重病臥床三月有餘,延請眾多名家會診,皆無效,已奄奄一息。健行前往擬藥方一劑,被其他醫家群起攻擊,以為以熱攻熱,必傷人命。但患者因已無其他良方可試,以僥倖之心飲之,卻大痊愈,健行也一舉成名。行醫三十年,聲名遠播江南,婦孺皆知,四方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時人稱之為扁鵲重生。其主治內科和婦科,於婦科尤有獨到見解,深獲國內醫學界讚許,有諸多醫論和藥方傳世。健行公嗜飲酒,酷愛京劇,能拉一手好京胡。平生性善,好施予,擅用廉價藥治病,以待人親切見稱,對貧困患者常免診金並贈送藥材,廣獲里人及貧病患者尊頌。建國後,歷任岳王醫院院長、太倉縣一至五屆縣人民委員會常務委員、蘇州地區醫學會副會長等職,獲“江蘇省名中醫”稱號。文革中因受迫害,割腕自盡,四方聞者莫不惋惜,不少患者更是痛哭不止。後平反。妻顧秀珍,有四子二女:士詒、士安、錦屏、士祺、士新、錦秋。太倉縣誌有傳。
王冠群(1904-1950),健行兄,原名乃康,乳名倫,以字行世。早年從父學醫,開業於岳王西街,與同德堂中藥店互為表里。後拜於幫會頭子張啟龍門下,加入國民黨。國民黨統治時期曾長期任岳王鎮鎮長,著聲望於鄉里。建國初鎮反運動中,以舊政權人員身份,被鎮壓殞命。妻龔氏,側室徐氏、阿娣。有三子二女:士言、士謚、錦舞、錦蓉、士評。
王夢齡(1902-1965),健行從兄,原名壽康,乳名驊,以字行世。曾祖晚升。祖父石泉,晚升長子,育子二。父守元,石泉次子,晚清秀才,遷居三家市,育有二子。夢齡,守元長子,高中畢業後曾拜宗應之為師學習中醫。青年時期加入國民黨,出任浮橋區區長助理,日寇侵略期間,因不願做漢奸,棄職回家辦私塾,其學生至今仍能背誦他當時所授內容:“家有黃金用斗量,不如送兒上學堂。黃金有價書無價,書比黃金價更昂。”同時兼行醫,但凡有請必到,從不嫌病人窮苦髒穢,且不收任何費用,贏得了當地鄉民的尊敬。後任當地日報《太倉明報》編輯,同時秘密任太倉縣地下國民黨縣黨部幹事,從事抗日鬥爭運動。抗戰勝利後,曾與陸京士等一起出任太倉私立乃德初級中學的校董。建國後,在太倉縣第一初級中學工作,為該校語文教員兼校醫,雖薪資微薄,仍資助數位貧困學生上大學。晚年屢受政治運動迫害,文革初自縊身亡。後平反。育有一女一子:士璉、士謨。弟魯城亦以教書為業,有兩女士珍、士堃。
老三房王士祥家祖傳遺物之印記老三房王士祥家祖傳遺物之印記
王武(1941- ),健行族孫。五世祖晚升。高祖石泉。曾祖育子二,早逝。祖頌衢,因父母皆早逝,幼時撫養於叔父守元家,民國初年曾執教鄉里,學生中多社會賢達,頗有聲望,為當地鄉紳,解放后土改破家,六零年去世,育有二子。叔祖相晨幼時出嗣於二房為秀才吉甫之後,有兩子士訓、士誠。伯父士謙,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善繪畫,執教滬上。父士諤,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長期執教於上海國強中學,善書法,為民盟成員,育有一女三子。武,上海水產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我國水產養殖學科的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曾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推廣先進個人(1984)、農業部優秀教師(1985)、上海市勞動模範(1986)、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2)、全國優秀教師(2007)、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百位“三農”模範人物(2009)、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0)等光榮稱號。現任全國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每年赴各省重點漁區開展科技督導工作。與妻朱琳育有一女,常居上海。姊雁秋亦大學教授。附唐宋王氏先人

王煦,字朐封,睦州桐廬人,王導後裔。任唐侍御史,和州刺史等職,以興利除弊蜚聲政壇。
王仁鎬,字美器,琅琊人也。生於唐天佑三年,仕明州衙推,遷居桃源。卒於宋乾德四年,年六十一。立身正直,行止孤高。平生精於易象,志誦蓮經,七日受持,晨夕不怠。終老林村溪北之林第,窆於鄞縣崇德鄉應岙之原。——節選自《大宋故明州衙推王公墓銘序》,見2006年寧波鄞州區出土的墓碑。另據《鄞縣通志·氏族》云:“王仁鎬,吳越官明州衙推,顯德年間自睦州桐廬來,為唐侍御史煦之曾孫。五世居策分居分水。”
王縉,字子云。王氏系出琅琊,晉司徒導南渡,始家江左。其後有居睦州桐廬者曰朐封,仕唐為和州刺史,生肅清主簿淘,淘生梁烏程丞耕,耕生周明州衙推仁鎬,因家於明,而處者為嚴州分水人。公逾冠游太學中,崇寧五年進士第。後以論事忤宰相,出知英州,御史循行,上公治行第一。紹興六年遷右司諫。公在言路知無不言,每謂人才實難,多事之際尤宜為朝廷愛惜。以故不專彈擊,而惟論安危利害大計與所以啟悟君心者。上嘗稱公中正不阿得諫臣體。後知常州,會有故從官歸自敵中,蓋嘗仕敵國,據吾京邑而為之守者,過郡,公惡之不為禮,力求見,公面詰醜之。而宰相秦檜與之親厚,歸而泣訴,檜怒。十一年春,公落職以主管台州崇道觀,即告老歸。二十九年六月已酉,與親戚笑語如常,時語其家人曰:“心中無一事,時至可矣。”夜分而逝,享年八十七,葬於縣之分水鄉茅山之原。有《霜台諫垣藁》九卷。配詹氏,贈左光祿大夫良臣之女。子男二人,日休,紹興五年進士,右承議郎,權發遣筠州軍州事,日勤,與兄同年進士,左朝散郎,權發遣處州軍州事。孫男四,琭右從政郎,玼、珙皆右迪功郎,珌未仕。 ——節選自《王司諫縉墓志銘》,見宋代張栻南軒集卷三十八。

附仁鎬明州一脈

王致,字君一。其先睦之桐廬人也。祖仁鎬,周顯德時仕吳越忠懿王官四明節度衙推,因家焉。父居簡篤行有名,不苟祿於世,生三子:晗、震、致。致以道義化鄉里,諸生子弟師尊之。宋仁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不就。樂道安貧,鄉人莫不高其行。因其講堂名鄞江書院,世稱鄞江先生,著有《鄞江集》9卷。王安石治鄞,他致書與論政事,安石復書曰:“無事於職,而愛民之心乃至於此,可以為仁矣。”歿後,宰臣陳執中奏錄其文,得一百八十篇,藏之秘閣。
王說,字應求,晗子。教授鄉里三十餘年,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熙寧九年以特恩補將仕郎,為明州長史。既歿,神宗御書“桃源書院”賜其林村教學之所,贈銀青光祿大夫,世稱桃源先生。與王致、樓郁、杜醇、楊適並祠,稱慶曆五先生。子孫世守其學。著有《五經發源》50卷,集奏議、書疏、詩文為10卷。有五子:瓘、瑜、玩、琦、珩。
王該,字蘊之,說弟。登慶曆六年進士。王安石宰鄞時,與之友善,以詩章相唱酬。與兄齊聲。熙寧中知鄧城,官舍有嘉木,葉長數尺許,每得一詩,取葉書之。既罷,歸囊蕭然,唯脫葉甚富。晚居廣德湖中之望春山,學者稱為望春先生。有遺稿10卷。有子玉(政和二年進士)。
王瓘,字元圭,說子。元豐五年進士。喜藏書,以文稱。
王珩,字彥楚,說子。大觀三年進士,仕至宗正少卿。與蔣璿、顧文、薛朋龜、汪思溫五老會,最為鄉里盛事,年八十卒。有遺稿17卷。
王勛,字上達,玩子。登政和八年進士。建炎四年高宗東巡,授鄞宰,復知長興,有治聲。紹興七年擢提舉廣南市舶,疏財仗義,一錢之利皆歸有司,家人不識舶貨之名,以清裁著名。及卒,賈胡率錢二百萬緡為賻,子正己卻之曰:“吾父以廉直聞。雖貧,猶能負喪以歸。”清白之傳,實桃源家訓。贈金紫光祿大夫。
王正已,字正之,勛長子。乾道二年知江陰軍。後除荊湖路轉運判官,轉江西提刑等職,終太府卿。幼警悟,少長益嗜書史,自力於學多識前言往行曉暢事理,立身立朝所守一定不可回奪。剖符持節幾半,東南所至皆有績。仕宦湖北時與詞人辛棄疾交好,辛為其寫下名句“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可誦藏書至二萬卷,自號酌古居士,著有《酌古堂集》。有二子:澤(監紹興府都稅)、潛(德清丞)。
王正功,字承甫,勛次子。以父澤補將仕郎授宜黃縣主簿。乾道中為荊湖南路轉運使主管帳司,正功果於立事,剖析滯訟無留難。改知莆田。淳熙七年通判潮州。後除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權知桂林府事。正功善詩,在桂林時,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句,有《荊澧集》行於世。有四子:深(巢縣尉)、澒(青陽尉)、洙(紹熙四年進士,蕪湖主簿)、泌。
王正民,字經父,勛三子。以叔祖遺澤補官,後倅臨安,終奉直大夫知安慶府。亦有廉名。
王轟,勛曾孫,淳祐元年登進士。

附夢聲其餘支系

王恢(夢聲九世孫)支:進士10人,舉人17人。著名者有:王三錫(嘉靖進士,光州知州)、王三接(嘉靖進士,河東都轉運使)、王任用(嘉靖進士,會試第二名,禮部主事)、王臨亨(萬曆進士,杭州知府。明史有載)、王永祚(萬曆進士,右僉都御史巡撫鄖陽。明史有載)、王志堅(萬曆進士,湖廣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長於經術,善詩。明史有傳)、王志長(崇禎舉人,未仕,長於經術。明史有附傳)、王慶祚(崇禎舉人,昌邑知縣)、王元臣(康熙進士,會稽知縣)、王喆生(康熙進士,順天解元,翰林院編修)、王緝植(康熙進士,中書舍人)、王景獻(雍正進士,懷遠知縣)、王荃(乾隆舉人,福建道御史)、王鶚(國子生,乾隆年間萊州知府)、王若沂(乾隆舉人,孟津知縣)、王若常(入貲,乾隆年間薊州知州)、王學浩(乾隆舉人,未仕,名畫家。清史稿有傳)、王京星(乾隆舉人,望江知縣)。
王俊(夢聲十世孫)支:無科名。著名者有:王俊(俊,字德宏,於成化年間創建楊林新市,構屋百楹,招鄉人居之,因其形似鶴,故又稱鶴墅。平日關心民眾疾苦,每逢饑荒歲月,屢出私糧救濟百姓,朝廷為表彰其義行,特授承事郎七品散官。後人為紀念他,將鶴墅更名為鶴王墅,因方言中鶴岳同音,遂演變為今岳王鎮。)
王周紹(夢聲十一世孫)支:進士1人。著名者有:王周紹(隆慶進士,刑部郎中)。
王治(夢聲裔孫,世系佚)支:進士3人。著名者有:王治(嘉靖進士,未仕,精醫)、王士龍(萬曆貢生,南京鴻臚寺少卿,精醫)、王峋(明末諸生,精醫,以孝聞)、王家瓚(清初諸生,精醫,以孝聞)、王岱東(乾隆進士,徐州府教授)、王丙(乾隆貢生,名醫。清史稿有傳)、王兆辰(嘉慶進士,潁州府教授)。

家族歷史

史籍記載

東漢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稱:周靈王之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谷、雒水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使叔譽聘於周,見太子,與之言,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歸告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平公遣師曠見太子晉。太子晉與語,師曠服德,深相結也。乃問曠曰:“吾聞太師能知人年之長短。”師曠對曰:“汝色赤白,汝聲清汗,火色不壽。”晉曰:“然。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帝,汝慎無言,殃將及汝。”其後三年而太子死。孔子聞之曰:“惜夫!殺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傳稱王子喬仙。仙之後,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南朝宋何法盛在《晉中興書·卷七·琅琊王錄》中稱 :“其先出自周王子晉。秦有王翦、王離、世為名將 。”
南朝齊任昉在《王文憲集序》中稱:“其先自秦至宋,國史家牒詳焉。晉中興以來,六世名德,海內冠冕。古語云:‘仁人之利,天道運行。’故呂虔歸其佩刀,郭璞誓以淮水。若離、翦之止殺,吉、駿之誠感,蓋有助焉。”
南朝陳姚察在《粱書》中稱:“王氏自姬姓已降,及乎秦漢,繼有英哲。洎東晉王導經綸江左,時人方之管仲。其後蟬冕交映,台袞相襲,勒名帝籍,慶流子孫,斯為盛族矣。”
宋張栻在《王司諫縉墓志銘》中稱:“晉司徒導南渡,始家江左。其後有居睦州桐廬者曰朐封,仕唐為和州刺史,生肅清主簿淘,淘生梁烏程丞耕,耕生周明州衙推仁鎬,因家於明,而處者為嚴州分水人。”
明王鏊在《通議大夫南京兵部右侍郎王公倬神道碑》中稱:“王氏裔出琅琊晉光祿大夫覽,覽孫鎮東司馬導渡江為元臣。周顯德中明州衙推仁鎬始居分水,宋漕貢進士宗成來家崑山之湖川。湖川近分屬太倉,故今為太倉州人。”
明王錫爵在《南京太常寺少卿王公世懋墓志銘》中稱:“王之先自即丘子覽而下世有聞人,至五季而有諱仁鎬者,吳越王鎮海節度衙推,官嚴之分水,曾孫縉,宋左司諫,六傳至夢聲,崑山州學正,即其官家焉,崑山後割隸太倉州,遂為太倉州人。”
明歸有光在《丘恭人七十壽序》中稱:“予家故與王氏有連,知其家世為詳。自唐御史朐封之後,至分水、明州而來崑山。司馬與憲副之祖某官,兄弟同舉進士,自是科第蟬聯不絕。”

家族譜系

周靈王(?~公元前545年)--太子晉(姬姓王氏之祖,世傳成仙而去)- - - - - - -
- -王翦(居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太子晉後裔,秦大將軍,降趙、燕、楚三國,征服百越,封武城侯。《史記》載“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功為多。”)--王賁(秦大將軍,降魏、齊二國,滅代,封通武侯)--王離(?~公元前208年。秦大將軍,代蒙恬戍北疆,於鉅鹿之戰為項羽所虜)- - - - - - - -
- -王吉(居琅琊皋虞,今山東即墨。?~公元前48年。王離後裔,西漢諫議大夫,精通經義,有賢德。《漢書》載“自吉至崇,世名清廉。有累世之美。”)--王駿(?~公元前15年西漢御史大夫,所歷皆顯能名,眾人以其不得封侯為恨)--王崇(西漢大司空,封扶平侯,以避王莽而去位)- - - - - - - -
- -王仁(居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王崇後裔,東漢青州刺史)--王融--王覽(206~278年。西晉光祿大夫,以孝悌知名於世)--王裁(西晉鎮軍司馬)-
-王導(遷江東建康,今江蘇南京。276~339年。永嘉元年率族南渡,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位大丞相,提攜三世,號為仲父。《晉書》稱當時“王與馬,共天下”,奠定了琅琊王氏魏晉南北朝第一門閥的地位)- - - - - -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琅琊王氏名人有:二十四孝之一的曹魏太尉王祥、竹林七賢之一的西晉司徒王戎、人稱一世龍門的西晉太尉王衍、舉兵犯闕的一代梟雄東晉大將軍王敦、時人比作管仲的東晉第一名相王導、以青箱學傳世的東晉尚書令王彪之、書聖王羲之、與父齊名的書法家王獻之、風流為東晉之冠的王徽之、東晉名臣司徒王珣、慧眼識英雄的東晉司徒王謐、南朝宋開國元勛太保王弘、南朝宋史學家王韶之、南朝齊書法家司空王僧虔、三世國師一代儒宗的南朝齊開國元勛太尉王儉、被南朝齊武帝委以顧命重任的尚書令王晏、當世稱譽的南朝齊文學家王融、入北魏輔佐魏孝文帝改革並被委以顧命重任的司空王肅、寫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名句的南朝粱詩人王籍、隨南朝粱覆沒而北遷入周的尚書左僕射王褒、南朝陳司空王沖、陳隋之際的著名書法家僧人智永、以文詞為隋煬帝所重的王胄、唐代則天朝名相王方慶等。這一家族自漢代登上歷史舞台,至兩晉之際逐漸達於興盛,歷東晉南朝,經十數代人,不僅子弟眾多,而且才俊輩出,三百餘年冠冕不絕,其流風餘韻還延續到隋唐時期。
- -王朐封(居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王導後裔,唐和州刺史)--王淘(唐肅清主簿)--王耕(後梁烏程丞)-
-王仁鎬(遷明州桃源,今浙江寧波。906~966年。後周明州衙推)-
宋朝時期,王仁鎬後人著名者有:居寧波的有開浙東學風的王致家族。居桐廬的有高宗朝名臣王縉家族。
-王居策(遷嚴州分水,今浙江桐廬)--王?--王?--王?--王縉(1073~1159年。宋崇寧進士,右司諫)--王日?(宋紹興進士,?州軍州事)--王?--王?-
王宗成(遷崑山湖川,今江蘇太倉。宋漕貢進士)--王?--王夢聲(宋鹹淳進士,元崑山州學正)--王廙(元東昌府教授)--王大年(元舉賢良,饒州路教諭)--王方澤--王琬--王琳--王輅--王倬(明成化進士,南京兵部右侍郎)--王忬(明嘉靖進士,右都御史)--王世貞(明嘉靖進士,南京刑部尚書。)--王士騏(明萬曆進士,吏部郎中)--王瑞庭(明萬曆武舉人)--王鑑(明崇禎舉人,廉州知府)- - - - - - - -
明清時期,王夢聲後人著名者有:居太倉的有衣冠詩書望族——王世貞家族。居崑山的有科舉官宦世家——王三錫家族。居唯亭的有醫學世家——王治家族。
太倉王氏明代以科舉起家,鼎盛時期四代甲科,一門八進士,其中王倬、王忬以政事顯,王世貞更是以文學名滿天下,是明代中葉的文壇盟主,將明代文壇上的復古運動推向了極致,王氏家族也由此達到了一個輝煌的頂點。明末清初,以詩書為主流的家族文化又綻開了王鑑這一丹青藝術的奇葩。康乾以後王氏家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至文革破四舊時,王家的歷代祖墳被悉數毀壞,顯赫的家族歷史也悄然湮沒於世事的滄桑之中。

家族文化

王世貞詩詞欣賞

飲歐陽鎮朔即事有贈
旌旗春偃白龍堆,教客休停鸚鵡杯。
歌舞未殘飛騎出,月中生縛左賢來。
孫太初
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
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道場山陰五十秋,哪能華表鶴來游。
君看太華蓮花掌,應有笙歌在上頭。
登太白樓
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
白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
過長平作長平行
世間怪事那有此,四十萬人同日死。白骨高於太行雪,血飛迸作汾流紫。
銳頭豎子何足雲,汝曹自死平原君。烏鴉飽宿鬼車哭,至今此地多愁雲。
耕農往往夸遺蹟,戰鏃千年土花碧。即今方朔澆豈散,總有巫鹹招不得。
君不見,
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萬鬼聲啾啾。郭開賣趙趙高出,秦璽忽送東諸侯。
送妻弟魏生歸里
阿姊扶床泣,諸甥繞膝啼。平安只兩字,莫惜過江題。
憶江南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
家在五湖東。

王鑑山水畫欣賞
九夏松風九夏松風
茂林蕭寺茂林蕭寺
紅葉秋山紅葉秋山
秋林山色秋林山色
溪山亭子溪山亭子
雅宜春色雅宜春色
秋山蒼廬秋山蒼廬
柳塘春水柳塘春水
青山明秀青山明秀
秋山白雲秋山白雲
王氏先人魏晉篇

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
晉受禪時,廊廟之士,莫不歡容,而王祥色不加怡。時人為之語曰:「王公恨恨,有送故之情。」
王祥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初,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佩刀,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別駕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此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弟覽曰:「吾兒凡,汝後必興之,足稱此刀。」覽後奕世多賢才,興於江左矣。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帝自閣上望見,使人問戎姓名而異之。
王戎喪幼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戎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王戎之婦,常卿戎。戎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王戎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
王戎目王衍:「夷甫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
王衍雅尚玄遠,常疾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衍晨起,見錢閡行,令婢:「舉阿堵物!」
王衍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於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舉樏擲其面。衍都無言,盥洗畢,牽王導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導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王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
王衍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桓溫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虎率爾對曰:「運自有廢興,豈必諸人之過?」 
王澄年十四、五,見王衍妻郭氏貪慾,令婢路上檐糞。澄諫之,並言諸不可。郭大怒,謂澄曰:「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婦,不以新婦囑小郎。」急捉衣裾,將與杖。澄饒力,爭得脫,逾窗而走。
王澄與人書,稱其兒徵:「風氣日上,足散人懷」。
有人詣王太尉(衍),遇安豐侯(戎)、大將軍(敦)、丞相(導)在坐。往別屋,見季胤(詡)、平子(澄)。還,語人曰:「今日之行,觸目見琳琅珠玉。」
王敦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帝即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時王愷、石崇以豪侈相尚,愷嘗置酒,王敦與王導俱在坐,有女伎吹笛小失聲韻,愷便驅殺之,一坐改容,敦神色自若。他日,又造愷,愷使美人行酒,以客飲不盡,輒殺之。酒至敦、導所,敦故不肯持,美人悲懼失色,而敦傲然不視。導素不能飲,恐行酒者得罪,遂勉強盡觴。導還,嘆曰:「處仲若當世,心懷剛忍,非令終也。」
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王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王敦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唾壺邊盡缺。
及敦病甚,明帝欲討之,知其為物情所畏服,乃偽言敦死,下詔曰:「敢有舍王敦姓名而稱大將軍者,軍法從事。」
桓溫平蜀,集參僚置酒於李勢殿,巴蜀縉紳莫不悉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英發,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奇拔磊落,一坐讚賞不暇坐。既散,諸人追味余言。於時尋陽周馥曰:「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馥曾作王敦掾。
桓溫行經王敦墓邊過,望之云:「可兒!可兒!」
王導拜揚州刺史,賓客數百人並加沾接,人人有悅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胡人為未洽。導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人。」任大喜悅。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闍,蘭闍。」群胡同笑,四坐並歡。
王導拜司空,桓彝作兩髻、葛裙、策杖,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超,阿龍故自超!」不覺至台門。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元帝登尊號,百官陪列,引王導升御床共坐。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
王敦起事,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周凱將入,導呼曰:「伯仁,以百口委卿!」周直入不顧。既見帝,苦相存救。帝納其言,周大悅,飲酒至醉。及出,諸王故在門。周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系肘後。」敦至石頭,問導曰:「周侯可為三公否?」導不答。又問:「可為尚書令否?」又不應。因云:「如此,唯當殺之耳!」復默然。導後知周凱救己,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初,王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無不利。淮水絕,王氏滅。」其後子孫繁衍,竟如璞言。
王悅幼便和令,王導愛恣甚篤。每共圍棋,導欲舉行,悅按指不聽。導笑曰:「詎得爾?相與似有瓜葛。」
王恬有美形,問訊王導。導撫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稱!」又云:「敬豫事事似我。」
王薈云:「酒正引人著勝地。」
瘐亮少為王玄所知,庾過江,嘆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導書,求女婿。導語信云:「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羲之,因嫁女與焉。
王羲之性愛鵝,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時人目王羲之:「飄如游雲,矯若驚龍。」
王胡之嘗在東山甚貧乏。陶胡奴為烏程令,送一船米遺之,卻不肯取。直答語:「王修齡若飢,自當就謝仁祖索食,不須陶胡奴米。」
王廞登茅山,大慟哭曰:「琅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王珣疾,臨困,問王謐曰:「世論以我家領軍比誰?」謐曰:「世以比王北中郎。」珣轉臥向壁,嘆曰:「人固不可以無年!」
謝安領中書監,王珣有事,應同上省。王后至,坐促,王、謝雖不通,謝猶斂膝容之。王神意閒暢,謝安傾目。還謂劉夫人曰:「向見阿瓜,故自未易有,雖不相關,正是使人不能已已。」
王珣與謝安交惡。王在東聞謝喪,便出都詣王獻之道:「欲哭謝公。」獻之始臥,聞其言,便驚起曰:「所望於法護。」王於是往哭。督帥刁約不聽前,曰:「官平生在時,不見此客。」王亦不與語,直前哭,甚慟,不執末婢手而退。
太極殿始成,王獻之時為謝公長史,謝送版,使王題之,王有不平色,語信云:「可擲著門外。」謝後見王,曰:「題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韋誕諸人,亦自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長。」謝以為名言。
王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王獻之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獻之:「由來有何異同得失?」獻之云:「不覺有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
王徽之、王獻之俱病篤,而獻之先亡。徽之問左右:「何以都不聞訊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奔喪,都不哭。獻之素好琴,便逕入坐靈床上,取獻之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王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王徽之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