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rin

mandarin

Mandarin,即國語,又作Mandarin Chinese,意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以及海外華人的通用語言。 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國語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Mandarin這個英文單詞最早是從葡萄牙文(Mandarim)一詞發展而來的。而Mandarim是從葡萄牙文的動詞mandar來的,意思是指揮、管理。 該英文詞語的漢語釋義有:n.國語;(舊時)中國政府的高級官員;柑橘 adj.官僚的;中國式服裝的;過分文雅的

​使用

mandarinmandarin

在英語中,通常用Mandarin Chinese表示漢語國語,Chinese作為"漢語/中國語"的意思不僅包括漢語的其他方言,也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因此通常用Mandarin。此外,Mandarin Chinese的含義還偏向於指漢語中的一個體系--官話,而不是單純的"國語"。

來源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羅,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英文中用Mandarin(曼達林)一詞來表示中國官僚,源自於葡萄牙語中的mandarim(早期拼寫mandarin)。早在皮萊資使團被囚禁後,被囚葡國人寫下的信札中,葡萄牙語中就已廣泛使用Mandarim一詞。(這些信札是葡萄牙關於中國最早的報導之一,成書於1524年)。在Castanheda的《História do descobrimento e conquista da ndia pelos portugueses》中

,十六世紀末經澳門進入中國大陸的利瑪竇也在葡萄牙人中推廣使用了該詞。

利瑪竇中國札記英文版第45頁(附圖提供了原版,第52頁。)引
明朝1617年出版的《利瑪竇中國札記》第一次出現“Mandarin”(拉丁文:Mandarinos)這個詞, 從而證實Mandarin(曼達林、中國官僚、官話)和滿洲人毫無關係,更不是“滿大人”的意思。

有許多人把葡語中的這個詞想成mandador(指揮者)或者mandar,源自拉丁文mandare

然而,現代字典同意葡萄牙人是從馬來語menteri(朝臣、部長)一詞中借來的,馬來語menteri一詞又是從梵語mantrin (天城體: 〉) (意為部長–語源學上來講又相關於"曼怛羅").

引根據馬來西亞Ungku Abdul Aziz教授,這個詞源於馬六甲蘇丹國期間住在馬六甲的葡萄牙人試圖會見中國政府高官,並用馬來語標記“朝臣、部長”意思的Menteri一詞來代指中國的“大官”。但是由於葡萄牙人不諳馬來語,把“Menteri”的音加了一個“n”,發成了“Mandarin”。

在十六世紀“曼達林”這個詞還沒有普遍使用時,在歐洲人旅行者圈中“Loutea”一詞也可以代指中國文官 (該詞拼寫各異)。如,在Galeote Pereira1548至1553年的中國旅行記中(1565年在歐洲出版)Loutea一詞廣泛使用;或者,在Gaspar da Cruz所寫的《Treatise of China》(1569年在歐洲出版)中,Louthia一詞廣泛使用。葡萄牙荷蘭殖民史專家C. R. Boxer解釋道:本詞來源於中文常見的“老爺”一詞(漢語拼音:lǎoye;廈門話:ló-tia;泉州話:lāu-tia)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所著的《大中華帝國史》(1585年)也是如此稱呼中國文官的。《大中華帝國史》借鑑了Galeote Pereira以及Gaspar da Cruz兩公的文字,並成為十六世紀晚期歐洲人了解中國標準參考書

另外,《利瑪竇中國札記》記載了Lauye和Lautie兩種發音,見右圖。

在西方,“曼達林”一詞一般與“士大夫”這個概念相關,士大夫一般會吟詩作文,讀儒入仕。

“曼達林”一詞又可以代指標準的北方中文,因為明、清的官員用該方言。該詞是在明代就開始使用的中文“官話”一詞的翻譯。歐洲早期作者如利瑪竇將“官話”一詞寫作Quonhua,以符合利瑪竇時代的轉寫系統,耶穌會在利瑪竇逝世後多年都沿用此轉寫系統。

國語

北京話和國語的區別

國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是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的。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國語的標準,詳細分析如下: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國語並不等於北京話。北京話仍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e)”說成“han”,把“蝴蝶(hudie)”說成“hudiěr”,把“告訴(gaosu)”說成“gaosong”,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區的人難以接受。另外,北京話里還有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īn lue”、也有人念成 “qǐnlue”;“附近”一詞,有人念“fujin”,也有人念成“fǔjin”,這也給國語的推廣帶來許多麻煩。另外,北京話兒化音很多,如:地—地兒 ,字—字兒 ,天橋—天橋兒。等等,很多很多,國語吸收了一部分,但由於北京話兒化音過多,也不能全部吸收。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制定了國語的標準讀音。因此,國語的語音標準,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國語異讀詞審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範。

就辭彙標準來看,國語“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京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準,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北京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契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京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苞米”,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不能把所有北京話的辭彙都作為國語的辭彙,要有一個選擇。有的非北京話地區的外來辭彙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北京話里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國語辭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面語中經常出現,早已加入了國語辭彙行列。國語所選擇的辭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面上的詞語。國家語委正在組織人力編寫《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將對國語辭彙進一步作出規範。

國語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標準包括四個方面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國語的書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

語音特徵

與印歐語系相比,國語語音有鮮明的特點:

⒈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國語中,一個音節最多只有4個音素,其中,發音響亮的元音占優勢,是一般音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個音節內可以連續出現幾個元音(最多三個),如huai(壞),但國語音節中沒有複輔音,即沒有像英語lightning(閃電)、俄語Встреча(遇見)那樣幾個輔音連在一起的現象。

⒉音節界限分明,節律感強。漢語的音節一般都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聲母在前,韻母緊隨其後,再帶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便有了鮮明的音節界限。從音素分析的角度觀察,輔音和元音互相間隔而有規律地出現,給人周而復始的感覺,因而極便於切分音節。

國語音系

能夠區分意義的音素叫音位。例如:“布bu”和“鋪pu”,“變bian”和“騙pian”,“標biāo”和“飄piāo”就是靠b、p兩個音素來區分的,b、p就是音位。

人類能發出的音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說是無限的,但某種語言或方言選擇一定的聲音來區別意義是有限的。在某種語言或方言裡,這些能區分意義的音素互相對立,互相區別,而又互相聯繫,互相制約,構成某種語言或方言的語音系統,簡稱音系。

從聲韻調系統來看,國語有聲母21個,韻母39個,聲調4類。

聲母下面所列的22個輔音,除ng不作聲母外,其餘21個都作聲母。

輔音音素:

塞音b p d t g k

塞擦音z c zh ch j q

擦音 f s sh r x h

鼻音m n ng

邊音l

韻母39個韻母按它們的結構分為單韻母、複韻母、鼻韻母。

單韻母10個,上列10個元音都作單韻母。

舌面元音:前元音 i衣 u 迂 e

央元音 a啊

後元音o喔 e婀 u烏

舌尖元音:舌尖前 -i(zi資 ci疵 si韻母)

舌尖後 -i(zhi知 chi吃 shi詩 ri日的韻母)

捲舌元音:er兒

這10個元音在構成音節時有選擇性。舌尖前元音-i只跟z c s拼合構成音節,舌尖後元音-i和zh ch sh r拼合構成音節。e、er能自成音節、不直接跟輔音相拼。其他元音既能跟輔音相拼,也能自成音節。

輔音音素中的m、n、ng三個鼻音,在某些方言裡可以獨立成音節。比如,有些地方稱“媽媽”為“m ma”。稱“你”為“n”,稱“五”為“ng”。國語中有嘆詞“喑欠 hm”、“哼hng”等純輔音音節。這是個別的現象。

複元音和聲調複韻母13個,由兩個或三個元音複合而成。有:

ai ei ao ou

ia ie ua uo ue

iao iou uai uei

鼻韻母16個,由元音和鼻輔音n或ng複合而成。有:

an en ang eng ong

ian in lang ing iong

uan uen uang ueng

uan un

聲調4類

⒈陰平念高平調(調值55)。如:飛媽書家音乒;

⒉陽平念高升調(調值35)。如:池河神床笛重;

⒊上聲念低降升曲折調(調值214)(但在句中多讀半上聲21,兩上聲字連讀時,前字一般變為陽平)。如:馬把始可果表;

⒋去聲念高降調(調值51)。如:電滅醉亞進貢。

音素系統和聲韻調系統,都可以用來說明漢語的語音結構。這兩套系統可以結合,但不能混淆。比如:聲母是由輔音充當的,但輔音不等於聲母,因為輔音除作聲母外,還可以作韻母的一部分--韻尾。韻母雖然主要是由元音充當的,但韻母不等於元音,因為韻母裡面還有輔音。

漢語和其他地方言音系相比較,國語音系比較簡單,它的聲母、韻母、聲調,一般來說,比其他方言要少,因而比較容易掌握。

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跟英、法等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較,漢語語音的最大特點是:聲調區別意義。

國語語音的特點是:聲母除舌尖後擦音r、鼻音n,m 、邊音l外,無濁音。韻母多複元音,鼻韻母有前後之分。另外,國語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沒有入聲(音節尾唯閉塞音p,t,k及演化出的喉塞音?),尖團合流(不分尖團),聲調較少,調式簡單。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