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軒集

張□卒後,其弟張杓搜其遺稿四巨編,托屬朱熹為之論定,朱子又訪得四方學者所傳數十篇,益以平日往還書疏,編次繕寫。 張氏為學贊同朱子分辨義利“乃儒者第一義”的觀點,他以“天理”為義,“人慾”為利,強調“學莫先於義利之辨”。 張□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此書對於研究他的理學思想,與朱子理學思想的關係等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軒集〗四十四卷。
張栻(1133-1180)撰。栻號南軒,故以為集名。張□卒後,其弟張杓搜其遺稿四巨編,托屬朱熹為之論定,朱子又訪得四方學者所傳數十篇,益以平日往還書疏,編次繕寫。未及終成,而已有刻其別本流傳,朱子認為所刻之本為張□早年未定之論,而晚年談經論事,發明道要之語,反多有佚遺,乃取前所搜輯,參互相校,斷以張氏晚年之學,定為四十四卷,並於書前詳記改編經過。書中包括書十卷,答問四卷等內容,反映作者學術思想的史料,主要在記、序、史論及答問等著作中;因為張□與朱熹最為友善,放書中錄張氏與朱子書信凡七十三件,。張氏為學贊同朱子分辨義利“乃儒者第一義”的觀點,他以“天理”為義,“人慾”為利,強調“學莫先於義利之辨”。在二程及朱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天理與人慾絕對對立起來,警戒學者在潛心孔孟之學的同時,有徹底拋棄“利”,也即“人慾”,才能達到聖人之境,才能學有所成。他把仁、義、禮、智看作是人生所固有的道德,斷言“所謂禮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成永恆不變的規律。他極力提倡自己的“明理居敬”思想,認為“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他同朱子一樣,強調“居敬”和“窮理”密不可分,二者互相發明。張□推崇周敦頤,認為周敦頤之學淵源精粹,實“自得於其心,而其妙乃在太極一圖”。張□雖然出胡宏門下,但對其師及胡宏父胡安國之學,,卻能不持門戶之見,所評多能據實而言,他認為胡安國的《春秋傳》在大旨上有功於“扶三綱,明大義,抑邪說,正人心”,但同時又指出,其書中間又多有“合商量處”;對胡安國之侄胡寅所撰《讀史管見》他認為“病敗不可言;其中有好處,亦無完篇”。張□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此書對於研究他的理學思想,與朱子理學思想的關係等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淳熙十一年(1184)刻本為現存最早版本;另有元刻本,明繆氏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刊本最為精審;《四庫全書》收載,道光間又有蜀刻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