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不觚

觚不觚

選自《論語·雍也》。論語,儒家經典之作,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四書五經”中的“四書”之一。“雍也”為論語中的章句,也就是該文篇名。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解釋

觚,,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上下都圓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了。

直白譯過來就是:觚都不像是觚了,還能叫觚嗎?還能叫觚嗎?

早在孔子之前,以禮樂為核心的文化符號體系就已存在,只是由於缺少倫理價值觀念的支撐,使得這一體系十分鬆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謂”建構”,就是要以“仁學”的價值觀念來支撐“禮樂”的符號體系,以克服“禮崩樂壞”的局面。針對當時文化符號體系混亂的現狀,孔子曾發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嘆。

這個跟當時的狀況有關,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因此,他竭力主張以“正名”的方式來重新整頓價值觀念和符號體系,並理順二者之間的表里關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