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形杯

――《說文》二觚。 beam]破觚而為圜。 [law]自削以觚。

觚(gū)形杯

〈名〉飲酒器和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作用相當於酒杯。造型為圓形細長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細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靡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較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細長,中腰更細,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無“十”字孔。這一時期的觚胎體厚重,器身常飾有蠶紋、饕餮、蕉葉等紋飾。西周后期,肌逐漸消失。
飲酒器,作用與爵、角相同。初見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周。
觚之與觶,古籍記載頗有混淆處,如《考工記》:“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韓詩》雲“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對於觚的容量解釋也不相同。現今考古界所通稱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訂的舊名,是否即為古籍中的觚,無法證明。因為商周之觚銘中皆無自名,但據形體定為飲酒器,還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頂,並有一流可飲,是為飲器的直接證明。
觚與爵是一組配合使用的青銅飲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與斝成組合的。鄭州白家莊三號墓、安陽小屯338號墓中均出土過二觚、二爵、二茸。
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這一時期觚的基本形體有以下數種:
半封頂流口式,中腰收縮,上口喇叭形封頂似商早期的盞狀,出有一流槽可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此器僅一件,今館藏於河南開封。
寬體式,上口似喇叭而傾度不大,胴體較粗,器底約在通高的三分之二處,圈足約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
寬體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寬,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束腰式,器形中等,胴體收縮,最小徑在體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
西周時期,觚趨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銅觚。但西周青銅觚也有較為特殊的,如中腰甚細的觚,體形比例皆細長,自圈足以上皆作細體管狀喇叭形,外觀無腹;還有腰細如筆管狀的腰極細式觚,皆為西周早期觚的獨特形狀。
(1)
(形聲。從角,瓜聲。本義:中國古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的一種酒器,用青銅製成,口作喇叭形,細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條稜角,容量3升,一說是2升)
(2)
同本義 [beaker;goblet]
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說文》
二觚。――《儀禮·特牲禮記》。注:“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坐取觚洗。――《儀禮·燕禮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
左邊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邊几上汝窯美人觚。――《紅樓夢》
(3)
又如:觚不觚(觚不成其為觚。形容似像而又不像的意思);千盅百觚;美人觚(飾有美人圖案的飲酒器)
(4)
古代一種寫字用的木板 [wooden writing-tablet]
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邈然。――晉·陸機《文賦》
(5)
又如:操觚(意即拿木簡寫文章);觚牘(竹簡木札。古代用以寫字,也指書信);觚簡(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借指書籍)
(6)
有稜角的器物[angular object]假借為“柧”。方梁[regular beam]
破觚而為圜。――《史記·酷吏傳》。索隱:“觚八棱有隅者。”漢書注:“方也。”
(7)
稜角 [corner]。如:觚壇(有稜角的祭壇);觚稜(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的殿堂屋角。借指宮闕、京城);觚陛(稜角整齊的台階。借指壇場)
(8)
法 [law]
自削以觚。――《太玄·大》。注:“法也。”
(9)
又如:繩之以觚(猶繩之以法)
(10)
劍柄 [sword handle]
操其觚,招其末,則庸人能以制勝。――《淮南子·主術》
(11)
又如:操其觚(抓住劍柄);劍觚(劍柄) 
鄭碼:RLPS,U:89DA,GBK:F5FD
筆畫數:12,部首:角,筆順編號:3535112335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