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平

3.《蔡和森與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研究》,獨撰,《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論中共早期報刊建設宣傳及其經驗教訓》,第一署名,《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5.《一部評介中共黨史研究的力作》,獨撰,《黨史與黨建》(上海)2002年第5期。

一、概況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徐方平,男, 1964年生,湖北江陵人,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1987年畢業於湖北大學歷史系,1991年入武漢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研究鴉片戰爭和辛亥革命的權威學者蕭致治教授。2002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全國著名的中國經濟史專家朱英教授。2005年3月——2005年4 月, 在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參加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教育部聯合舉辦的“全國高校首屆思想政治理論研討班”學習1個月,獲結業證書。
現為湖北省中共黨史學會湖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會理事,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共黨史專業方向負責人、碩士生導師,湖北省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負責人。湖北大學首批關鍵教學崗位責任教授。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兩課”教學先進工作者。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出版專著《蔡和森與〈嚮導〉周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1部,出版編著《中國革命史論》、《現代化視野下的孫中山研究》等3部,在《歷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江漢論壇》、《百年潮》、《湖北大學學報》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1998年、2004年和2008年先後3次協助著名黨史專家田子渝教授組織召開了有關武漢抗戰或孫中山研究的國際學術會議,並於2008年9月赴台灣作學術交流。
其中,與導師合作的碩士畢業論文《中英早期茶葉貿易》被《世界史研究年刊》、《兩岸文化交流》(台灣)等權威刊物和書籍全文轉載,並榮獲1994—1998年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年評選)。主編的《中國革命史論》教材,獲2004年湖北省教育廳頒發的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論文《蔡和森與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研究》獲湖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第七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主持省(部)、廳和校級科教研項目8項,主持2007年教育部項目“中共早期傳媒與黨的先進性建設問題研究”,作為主要參與者參加了田子渝主持的2004年國家課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研究。主持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中共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研究”,經費9萬元。
二、教學
(一)、先後主講的課程 本科生專業課程2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2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主講研究生課程3門:“毛澤東晚年的理論和實踐”、“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
(二)、教學研究課題 非常重視教學研究,先後主持或參加的教研課題有:
1.毛澤東思想概論實踐教學之研究 湖北大學教研項目 , 2003—2005年。
2.毛澤東思想概論與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研究 湖北省教育廳項目, 2001—2005年。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學改革 湖北大學教研項目 ,2003—2005年。
4.“五位一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研究 湖北大學重大教研項目 ,2006—2008年。
(三)、教育教學效果 以學生為本, 以“教書育人”為宗旨,工作態度端正,任勞任怨,出色完成各項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長期受到領導、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好評,近5年(2003—2007年)共10個學期有7個學期教學被評為優秀。2006年下半年被學生評為“最滿意的老師”之一。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高校“兩課”教學先進工作者。2003年被聘為“湖北大學首批關鍵教學崗位——毛澤東思想概論”責任教授。2008年被聘為湖北省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責任教授。
(四)、教學研究論著
1.第一主編:《中國革命史論》(教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論加強“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中的實踐教學》,《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3.《把握主要矛盾,提高學習效率》,獨撰 ,《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4.《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之我見》,獨撰《湖北大學教學研究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第一主編:《五位一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模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在“毛澤東思想概論”中講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獨撰《中華教育改革與創新》,中國計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7.《關於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的思考》,獨撰,《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9期。
三、科研(1999年評副教授以來情況)
(一)、主要論著
1.《蔡和森與<嚮導>周報》(博士論文,23.4萬字),獨著,2006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8月27日的《光明日報》發表了署名“文怡”的書評,給予了拙著較高的評價。
2.《現代化視野下的孫中山研究》(46萬字),第一署名,2005年9月,崇文書局。
3.《蔡和森與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研究》,獨撰,《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2期。(重要核心)
4.《論中共早期報刊建設宣傳及其經驗教訓》,第一署名,《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5期。(重要核心)
5.《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對發展觀的探索》,獨撰,《中國教育報》2006年5月9日(理論版),(重要核心)
6.《調查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基石》,獨撰,《中國教育報》2006年7月25日(理論版),(重要核心)
7.《填補空白的珍貴史料》,獨撰,《光明日報》2006年9月6日第10版(書評)。
8.《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和諧社會理論基礎的構建》,《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2期。
9.《蔡和森的兩次婚姻》,獨撰,《百年潮》2004年第2期。(CSSCI收錄)
10.《〈武漢國民政府史料〉出版(書訊)》,獨撰,《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
11.《青年毛澤東緣何“遊學”》,第一署名,《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CSSCI收錄
12.《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第一署名,《湖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核心)
13.《從孫中山倫敦蒙難看英國對華外交政策的實質》,獨撰,《江漢論壇》1999年第9期 。
14.《略論〈嚮導〉周報的特點與影響》,獨撰,《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004年第4輯。
15.《一部評介中共黨史研究的力作》,獨撰,《黨史與黨建》(上海)2002年第5期。
16.《聞名湖北的湖南將領唐犧支》,獨撰,《湖北文獻》(台灣),2005年第2期。
17.《鄧小平“西藏和談”政策與“一國兩制”的形成》,獨撰,《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18.《蔡和森再婚之謎》,獨撰,《黨史天地》2004年第2期。
19.《兩大理論成果的產生及其啟示》,第一署名,《毛澤東與20世紀的中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蔡和森論孫中山與商團事變》,第一署名,《現代化視野下的孫中山研究》,崇文書局2005年版。
21.《析孫中山實業計畫未能實施的原因》,第一署名,《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國父紀念館2005年版。
22.《從黨史角度推動湖北紅色旅遊的發展》,第一署名,黨政幹部論壇》,2006年第11期(增刊)。
23.《蔡和森在武漢大革命的危急關頭》,獨撰,《黨史天地》2007第6期。
24.《論蔡和森對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的傑出貢獻》,獨撰,《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25.《〈先驅〉對列寧東方戰略的率先傳播》,獨撰,《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2007第7輯。
26.《弘揚抗戰精神 發展紅色旅遊》,獨撰,嚴學軍主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論當前我國的商業賄賂問題及其對策》,《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1期。
28.《董必武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歷史路徑和啟示》,鍾德濤主編《董必武思想與實踐研究文集》第1集,第二署名,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蔡和森之女蔡轉》,第二署名,《黨史天地》2004年第11期。
30.《關於農村棄耕問題的幾點思考》,第二署名,《湖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二)、主要研究領域和特色
1.中共早期報刊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關係研究 研究《嚮導》、《先驅》等中共早期傳媒在馬克思主義於中國早期傳播歷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注重從巨觀上全景式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和規律。《蔡和森與<嚮導>周報》專著出版後,《光明日報》發表了署名“文怡”的書評,給予了拙著較高的評價。全國知名黨史專家田子渝教授在《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著作“開創了中共黨史人物研究和報刊研究的新視窗”。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晶芳在中共黨史界最權威刊物《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3期上撰寫2006年度“中共黨史研究述評”時,認為著作“從新聞史的視角考察了蔡和森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創立和發展《嚮導》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貢獻”。
主要觀點:中共早期傳媒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是中國無產階級報刊的本質要求,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創辦的《少年》第9號曾就“怎樣將共產主義搬到中國去套用?”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過積極的討論,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中共早期傳媒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的。近代中國內憂外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啟蒙和救亡的雙重變奏實踐中,最終選定了馬克思主義。幼弱的中共要完成艱巨的革命任務,非通過自己的傳媒宣揚黨的新戰略、新綱領,以擴大影響和壯大發展革命力量不可。如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先驅》曾就黨的二大民主革命綱領作過相當積極的宣傳,並在第14號刊登了要不要與國民黨合作的討論文章,從而論述了建立聯合戰線的必要性。
中共早期傳媒是當時開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最主要的傳媒,傳單、賀年卡等更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工具。《新青年》、《共產黨》月刊、《嚮導》周報、《前鋒》、《中國青年》等眾多報刊構建起中共的強勢話語體系。小冊子、賀年卡、壁報、圖畫等更是中共進行馬克思主義多樣化通俗宣傳的有力形式。
中共早期傳媒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以《嚮導》周報為例,經過2年多的努力,《嚮導》終於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立於輿論的指導地位”,成為中共的“政策指導之機關”,使黨倡導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深入人心,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周刊。《新青年》也成長為在國內頗有影響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刊物。
中共早期傳媒積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運動寶貴的經驗教訓,主要有:理論是旗幟,宣傳有紀律,必須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進行宣傳;宣傳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實事求是,既要注重理論宣傳,更要注重現實鬥爭的實踐指導和宣傳;反對形成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空洞無物的宣傳,反對文字晦澀艱深的對牛彈琴式的宣傳。
創新之處:研究方法的創新 綜合運用新聞學、傳播學、政治學、統計學和歷史學等學科理論知識,進行巨觀、中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其中,對《嚮導》、《今日》、《少年》和《先驅》等報刊進行重點的個案研究,對《新青年》季刊、《前鋒》和《嚮導》等中共中央創辦的理論刊物或時政報刊進行重點的巨觀比較研究。
研究使用資料方面的創新 過去的研究,幾乎完全使用的只有《共產黨》月刊、《嚮導》周報、《中國青年》、《蔡和森文集》等常見的史料。本研究除繼續使用上述資料外,將大量也同時審慎地使用共產國際方面的檔案資料,使用孫中山國民黨和相關報刊雜誌對《嚮導》等中共報刊評價的資料,使用鄭超麟、陳公博和張國燾的所謂的“灰皮書”回憶資料。研究過去學者們極少關注的《今日》、《少年》等報刊。
研究領域方面的創新 如前所述,學術界關於20世紀20年代黨的報刊傳媒問題的研究歷史悠久,成果豐富。但是關於中共早期報刊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互動”關係的研究,則甚為少見。我們將中共早期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問題聯繫起來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研究觀點方面的創新 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提出了如下一些新的觀點:中共在創立之初就是一個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政黨;中共早期傳媒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應該是黨的先進性題中之義;中共早期傳媒是當時開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最主要的傳媒;中共早期傳媒積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運動的寶貴經驗教訓,為我們今天正在開展的學習貫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鑑的歷史啟示。
2.湖北籍中共黨史人物或在兩湖工作過的黨史人物研究 主要研究了蔡和森、毛澤東和董必武等中共黨史人物,特別是重點研究了蔡和森,出版或發表有關蔡和森的著作1部,論文近10篇,獲獎2項。其中,有的文章被《中共黨史研究》、《報刊文摘》評點或轉摘,被多家網站摘載,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可見,蔡和森研究居全國前列。
以《蔡和森與<嚮導>周報》著作為例,對傳統的中共黨史人物研究的新探索,至少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研究視域新穎、開闊,體例獨特。該書以“革命史”的研究範式為主軸,兼采新聞學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三位一體,有機融合,有助於讀者全景式地認知蔡和森對中國共產黨早期新聞工作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多方面貢獻。
第二,引用史料豐富,考證詳實。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生命。大膽地引用了張國燾、鄭超麟等所謂“灰皮書”的回憶資料,引用了逐漸解密的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方面的檔案資料,引用了孫中山和國民黨與中共關係有時趨於緊張的報刊資料。同時,依據第一手史料,對有的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考證,糾正了過去的錯誤。例如,學術界一直認為《嚮導》周報上海通訊社遭帝國主義巡捕搜查的時間是1924年12月19日。該書作者通過查閱《嚮導》上的文章,發現其時間有誤,應該是12月9日。
第三,分析實事求是,論從史出,勇於學術創新。關於蔡和森與《嚮導》周報這個選題以前學界已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受史料和研究指導思想的限制,因而對有的問題要么缺乏更加深入的分析,要么加以規避。該書作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避諱,不拘泥於傳統觀點,對蔡和森擔任和離任《嚮導》主編一職的原因,對蔡和森與陳獨秀在領導《嚮導》方面的合作與分歧,對《嚮導》在宣傳工作方面的不足等問題均作了深入的分析。
第四,理論聯繫實際,資政育人,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該書以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為切入點,以蔡和森與《嚮導》周報的“互動”關係為個案研究對象,聯繫當前中共中央正在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際,就蔡和森主編的《嚮導》周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聞事業史上的地位、貢獻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了頗為精闢的論述。
(三)、主持或參加的課題
1.主持武漢紅色文化與和諧武漢建設研究 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2007年 經費0.7萬。
2.主持中共早期傳媒與黨的先進性建設問題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07年經費5萬。
3.主持湖北省紅色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和綜合利用研究,湖北大學重點專項研究項目,2005 年,經費1萬。
4.作為重要成員參加田子渝教授主持的200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研究,承擔了8萬字的項目結題撰寫任務。
5. 主持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中共傳媒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研究”,經費9萬元。
(四)科研獲獎
1論文《中英早期茶葉貿易》(原載《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2001年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省部級獎)。
2蔡和森生平與思想再研究, 2007年獲武漢市第10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獎。
3.主編的《中國革命史論》教材,獲2004年湖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頒發的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論文《蔡和森與1924年廣州商團事變研究》,獲湖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第七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