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犧支

唐犧支,(1887-1924),民國陸軍中將,將軍府愨威將軍。字以祀、洗恥,土家族後裔,湖南慈利縣三官寺人。唐犧支幼讀私塾,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入縣立高等國小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後考入武昌湖北陸軍國小堂。肄業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一標第一營,由正兵、副目、正目升至排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唐犧支,(1887-1924),民國陸軍中將,將軍府愨威將軍。字以祀、洗恥,土家族後裔,湖南慈利縣三官寺人。唐犧支幼讀私塾,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入縣立高等國小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湖南西路公立師範學堂,後考入武昌

湖北陸軍國小堂。肄業投湖北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一標第一營,由正兵、副目、正目升至排長。

1908年加入同盟會,為群治學社發起人,後參加振武學社和文學社等革命組織。為反清革命組織骨幹。1911年8月,隨新軍駐防宜昌。10月12日,武昌起義的訊息傳到

宜昌,在宜昌率部回響,與宜昌革命黨人胡元龍等約同宜昌“公益會”和地方人士代表召開秘密會議,籌劃於18日舉義。19日,宜昌易幟後,被推為民軍司令部司令長。12月16日,唐率部攻下

荊州城,

湖北軍政府委任唐為荊(州)宜(昌)(恩)

施鶴(峰)總司令,為當時鄂西數十縣最高軍政長官。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南北議和,宜昌、荊州唐犧支所部改編為鄂軍第七鎮,同年3月改師建制,唐犧支亦由統制改為師長。

鄂西大局已定,唐犧支從革命全局考慮,請示

湖北軍政府揮師北伐,並從荊州、沙市軍中挑選英勇善戰的將士約一標,編入北伐第一軍,奔赴襄陽,準備進攻河南。當時

袁世凱向

黎元洪誘和,雙方已達成停戰協定。

黎元洪電令唐:“南北和議,可以期成,荊宜軍隊暫時毋庸調動,以待後命。”北伐軍遂回原地駐紮。

1912年9月,唐犧支被

袁世凱政府授予陸軍中將,勛二位、二等文虎章。同年冬,唐犧支赴京任將軍府咨議職,後回慈利家鄉小住。

辛亥革命之後,

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全國發動了反對

袁世凱獨裁統治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唐犧支翌年東渡日本。

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於1915年12月12日,登上“

中華帝國皇帝寶座”,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 “討袁”運動。唐犧支憤然回國,住在漢口策劃反對

袁世凱復辟帝制。1916年6月6日,

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反對聲中氣惱憂懼、抱病而死,結束了83天黃粱美夢。

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曾電召唐犧支入京許以重任,唐犧支不願此行。

民國6年(1917年),唐犧支充任湘西靖國軍援川司令官,次年改任湖北靖國聯軍招討使。出川時,曾取道桑植回老家慈利,在

洪家關結識

賀龍,並送其步槍20餘支,其女博文拜賀龍為義父;賀龍回贈銀元100元。之後,

賀龍與唐犧支常有書信往來。

民國8年(1919年),唐犧支至恩施任靖國聯軍參謀長。

民國10年(1921年)唐犧支任湖南討賊軍司令官,曾一度任慈利團練局局長。發起組織溥利公司開發磺場。

民國12年4月7日,非常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

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民國11年(1922年)唐犧支應孫中山電召去廣州任別動隊總司令、湖南勞軍使。適

黎元洪再任總統,唐犧支應召入京,授

將軍府將軍,兼湖南

督軍

趙恆惕駐京代表。民國13年(1924年)3月,唐犧支因肺結核在北京

將軍府逝世,英年37歲。葬於北京西門外天主教義地。當時

北洋政府

段祺瑞為

臨時執政,

黎元洪下野後寓屋天津,唐犧支病逝後,黎元洪致電弔唁並送葬儀1000銀元。

宜昌起義

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6月,宜昌革命團體“宜昌公益會”在

西壩川主宮成立。他們以

宜昌府中學為活動重點,從警界、商界、學界發展會員273人,秘密開展反對清廷的活動。1911年5月,保路運動發生後,清廷崇洋媚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億萬民眾同仇敵愾,宜昌成為保路風波的前沿陣地。胡冠南、嚴紹陵在宜昌的 “

四川會館”(今宜昌四中)成立川漢鐵路研究會,以研究為名,向鐵路工人宣傳革命。湖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加強了策動起義工作。“文學社”是由“

科學補習所”演變而來的,1911年1月成立於武昌,領導人是同盟會會員

蔣翊武等人。“共進會”是同盟會的一些會員於1907年8月在日本成立的。領導人是劉公、

孫武等人。這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組織發展工作。吸收了約6000名下級軍官和士兵參加,占湖北新軍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1911年7月20日,文學社在四十一標調防前就召開代表會議,制定了調赴宜昌新軍的發難計畫,確定唐犧支負責與已出防四川之三十一標曹子清、胡冠南及三十二標葉正中等人聯絡,謀圖占領宜昌。

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湖廣總督瑞澄特調新軍兩個營來宜昌,防範川漢鐵路工人起事,頗有革命思想的唐犧支隨軍派駐宜昌。新軍駐防宜昌後,以唐犧支為首的文學社和以胡云龍為首的共進會,聯合傾向革命的宜昌地方人士,時刻與武昌革命黨人保持密切聯繫,積極進行回響武昌起義的準備工作。時駐宜昌附近的巡防營2000餘人,加之宜昌水師等都在秘密監視新軍,然而,由於傾向革命的新軍力量雄厚,再加上傾向革命的新軍力量漸多,敵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這些積極因素促使後來的宜昌起義得以一舉成功。

同年10月13日得到武昌起義的訊息,他與新軍四十一標 “共進會”胡云龍和三十二標楊棟臣等黨人,約同宜昌“公益會”胡冠南、嚴紹陵、警界代表張徑武、學界代表唐人瑞和地、市知名人士代表共43人,於10月14日在東山寺 (今宜昌東山烈士陵園)召開秘密會議。會議制訂了起義計畫,行動綱領,決定10月18日起義,推翻清軍駐宜昌統制機構。

正當唐犧支在商防管帶李春澄寓所密謀起義之時,訊息不脛而走。剛剛結束時,宜昌知府金世和竄入室內,攜著李春澄出去詢問大家在這裡乾什麼。宜昌知府內情盡知,事態嚴重,十萬火急。然而,宜昌清軍此時內部發生裂變:宜昌清軍巡防營統領崇歡預感清王朝末日來臨,認為宜昌不可久留,藉口 “赴援省城”聞訊逃跑。新軍第一營管帶戴壽山、隊(連)官施化龍棄軍離隊。駐宜湖北新軍軍權落到“文學社”唐犧支和喻洪啟、董學超、沈岳喬、歐陽超等手中。大家擔心發生意外事件,唐犧支一邊派人遙探,一邊派人到川路彈壓局索取子彈。守局管帶楊正坤逃匿,局儲彈藥遂全為起義部隊所有。唐犧支當機立斷,決定10月18日夜起事,當晚正式宣告反正,翌日全城光復,10月19日晨,“全宜昌城高懸漢幟,萬民歡呼”。宜昌各界召開會議,將舊鎮署改設司令部,唐犧支被各界代表公舉為鄂軍駐宜司令部司令官。自此,

湖北軍政府無“西顧之憂”。宜昌城裡的滿族官員,除敵對分子

參將倭和布等人外,凡願意投降的均免死罪。唐犧支又致電並派員到

施南,促令陸軍三十二標管帶李汝魁反正。

唐犧支招賢納士,名人志士紛至沓來。張鵬飛時為鄂軍

都督手下之“紅人”,其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加入“文學社”,他是積極主張舉義之人,潛心聯合宜昌民軍,秘密偵察荊州滿人情報,如荊州清軍兵力分布、

荊州城內外清軍首領。之後,張鵬飛從

沙市乘船,於10月19日到達宜昌。他與

宜昌起義軍執事一道組成宜昌民軍司令部,共同推舉唐犧支為司令官,眾推張鵬飛為司令部參謀長,協助唐犧支將宜昌民軍擴編為兩個協(旅)。

時有原分布在

宜昌至秭歸一帶修築川漢鐵路的3萬民工,因停工滯留宜昌紛紛罷工遊行。同盟會會員黎懷瑾以工頭的身份,秘密組織鐵路工人伺機奪取清軍武器起義。因走漏風聲,黎懷瑾和20多名鐵路工人被害。這更加激發了鐵路工人的憤慨。張鵬飛代表宜昌民軍與川漢鐵路宜昌總理李稷勛、助理陳燮堂陳述民工因停工滯留利害關係。雙方經過縝密磋商,在川漢鐵路民工中廣泛宣傳推翻清王朝的偉大歷史意義。很快從民工中挑選1萬青年壯士加入義軍,及時壯大了革命力量。並協助餘下2萬民工及時返鄉。之後,攻打重鎮荊州,張鵬飛身先士卒,親自督陣攻城。川漢鐵路工人從軍的戰士英勇奮戰,許多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宣統二年(1910年)6月,胡冠南在

宜昌與嚴紹陵、胡云龍等人成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宜昌公益會”,曾在旅日期間加入同盟會的胡冠南首任“宜昌公益會”會長。1911年8月,清廷端方帶兵從

宜昌進川鎮壓川漢鐵路工人。胡冠南尾隨其後,意在擊斃端方。宜昌起義時,胡冠南還滯留在重慶,因胡冠南為各界人士所信任,故宜昌派專人將其迎回,任宜昌民軍司令部政事參謀。宜昌民軍兵分多路進襲荊州,出自於胡冠南之韜略。1914年,一等參謀官胡冠南參加了以湖北討袁(世凱)司令部名義在漢口起事。

鑒於荊州不解決,則宜昌無門戶的理念,唐犧支當即“先傳檄滿員招降,並促使漢籍府、縣官歸順。檄文所至,降者無數”。唐犧支下令繳銷清廷舊部人員偽印,頒發新印,司令部還派員到宜昌所屬各縣聯絡,各縣紛紛擁護,加快了鄂西和川東地區轉向革命的步伐。

攻打荊州 聲威大震

武昌起義成立了

湖北軍政府,清王朝惶惶不可終日,調集數路大軍進逼武昌湖北軍政府,形成包圍之勢,情況緊急迫在眉睫。全國各省紛紛支持武昌起義。

宜昌脫離清朝統治,不僅使武漢革命軍解除了隱患,而且還使盤踞在荊州之敵完全陷入革命勢力包圍之中。唐犧支深感奪取荊州後武漢才能解除威脅的重要,於是先傳檄荊州。此時,

宜昌各州、縣均已投誠,11月4日,參謀關克威率兵一營直入當陽,當地百姓大開城門迎接宜昌民軍入城。當陽等處亦受招撫,唯荊州清軍將軍等執迷不悟,託庇外人,妄圖中立。唐犧支識破其奸,及時加強對川東、鄂西各地防範布置。

11月13日,唐犧支下達攻打荊州之命令,命

統帶喻洪啟為總指揮率兵東下。唐犧支採納胡冠南進言,首先是“敲山震虎”攻打荊州外圍。為了切斷清軍外援部隊,11月16日,

宜昌民軍兵分四路,進攻荊州清軍駐防重地。唐犧支命令鄧金標攻打八里山;命令關克威攻打荊門;命令胡云龍攻打萬城草市。“分兵合圍,步步為營”的戰術,使

宜昌民軍捷報頻傳:鄧金標、胡冠南部19日夜襲八里山,與清軍激戰梅槐橋,擊潰清軍精銳部隊2000多人,戴家灣西南山地擊斃清軍600多人。11月23日夜,歐陽超又率一部偷襲了萬城敵營,將敵驅之梅槐橋。至此,

八嶺山和萬城均落入革命軍之手。11月25日拂曉,革命軍進攻梅槐橋敵陣,將敵壓縮在戴家灣西南山地一線。此時,關克威已克荊門,截斷襄陽與荊州的通道。26日拂曉,敵左都統恆齡集中了3000人進撲革命軍梅槐橋陣地。歐陽超部因寡不敵眾,勢頗危急。好在

八嶺山鄧金標部已從側翼出擊,一鼓擊潰敵人的戴家灣西南陣地。進攻梅槐橋之敵後路既被切斷。

宜昌民軍和荊州清軍經過一系列戰鬥,荊州清軍逐漸不支,全軍退入荊州城內固守。為了挽回敗局,荊州清軍托外籍傳教士出面磋商議和。陣前指揮員喻洪啟立即轉報唐犧支,唐犧支立即指出:“兵伐城內,刻不容緩!”

之前,清王朝調集幾路大軍進逼武昌,形成包圍武昌

湖北軍政府之勢。此時,能解武昌之危的重大希望在於攻克荊州,解除

湖北軍政府外圍之險。時有譚延闓就任湖南軍政府

都督之後,又以故交召令湖南民軍

王正雅(1870-1920年,慈利溪口人),授以湖南西北路安撫使之職。

王正雅欣然應召,親自到常德、

慈利、永順、石門等地招募勇士,並撥

都督府右路巡防二隊、前路巡防一隊、都督府衛兵一隊,編為“武字營”,轄六個營,加上宋強帶領的學生軍,共1700多人火速增援唐犧支軍。

12月9日,湘鄂兩軍於黃昏時刻發起猛攻,清軍都統恆齡於12月10日自殺。自此之後,敵軍更加惶惶不可終日。12月12日,清軍將軍連魁等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決定投降。

12月18日,唐犧支與

王正雅親率數十人,直驅荊州將軍府,滿族將士皆跪地迎接。唐犧支、

王正雅好言撫慰,允許保其財產,所有投降將士不予歧視,滿人感恩不已。

功勳卓越 英年病逝

荊州戰後恢復之初,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

黎元洪委任唐犧支為荊宜施鶴司令部司令,辦理荊沙善後事宜,並節制荊、宜、施、鶴四屬軍隊及民事、財政事務。唐犧支委派前沙市檢察廳監督方忠源為司法司長,組織荊沙臨時司法署;以

朱純經、餘

鼎城為協理,辦理提工、善後等事,並在荊州城內設縫紉工廠,以興工藝。之後,唐犧支奉命軍援陝西。

人物故居

2010年11月,湖南省慈利縣文物局將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的“唐犧支故居已被納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行列”。唐犧支故居位於三官寺土家族鄉

三坪村12、13組,現存房屋建築面積占地約3000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