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青眼魚

短吻青眼魚

短吻青眼魚(學名:Chlorophthalmus agassizi),青眼魚科青眼魚屬、深海發光魚類。體延長,稍側扁,背鰭前方的背緣稍微圓凸。頭較大。體呈暗褐色。體長約160mm。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南海、東海等海域,一般生活於熱帶海洋水深100米的海區中。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短吻青眼魚短吻青眼魚

ChlorophthalmusagassiziBonaparte,1840,Icon.FaunaItal.Pesci.,3(28):144,fig.c(地中海);Smith,1953,Scafish.S.Afr,:115,fig.184(德拉瓜灣);Karrlohara,1956,Res.Rep.KochiUniv.,5(15):4;MISRA,1976,Zool.

Surv.India,2nded.,2:310,fig.87(印度洋);陳兼善,1969,台灣脊椎動物志:164(台灣東港);沈世傑,1984,台灣魚類檢索:140(台灣東港);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85,(下冊):圖308(東海)。

形態特徵

短吻青眼魚短吻青眼魚

體中等大小,延長、側扁。腹部略平。體長為體高的5.25—6.61倍;為頭長的3.02—3.13倍。頭長為吻長的3.23—3.64倍;為眼徑的2.42—3.11倍;為眼間距的8.30—9.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19—2.30倍。頰部、鰓蓋部以及體被圓鱗,鱗易脫落。側線鱗53—55,側線上鱗5—6。側線完全,直線狀。肛門位於腹鰭的後方。

頭大,側扁。吻短,前端突出,略往上翹。口裂斜,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頜顯著突出,前緣有橫列板狀小齒。兩頜具帶狀小齒,犁骨、齶骨也具小齒。鰓耙數3—4+15—16。鰓膜骨條8。鰓耙細長,質硬,外緣具齒狀突出。假鰓發達。

背鰭10一11;臀鰭9—10;胸鰭15—16;腹鰭9;尾鰭1+17+1。背鰭起點位於體的前半部,其起點於腹鰭起點的前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為近,或位於吻端與脂鰭中間。脂鰭約在臀鰭後部1/3處的上方。臀鰭基部略比背鰭基部短,起點距尾鰭起點比距腹鰭起點為近。胸鰭側中位,鰭條長,可達腹鰭末端。腹鰭中等大小,兩腹鰭互為接近,其長可達頭長的1/2,其起點距臀鰭起點比距吻端為近。尾鰭叉狀。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廣泛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溫暖海區。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