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高三》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以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地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班主任王錦春一起走過的“高三”一年的生活,片子曾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紀事》欄目以及北京大學放映。

基本信息


簡介

對於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高三早已不只是年級的稱謂,它似乎成為了一種象徵、一種痛楚。
2005年,周浩的中國首部完整紀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高三》在央視和北大公開放映時,在社會上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也許是機緣巧合,在2006年臨近高考的日子,《高三》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這部記錄一段畢業生生活的紀錄片,重新走入了人們的視線。

劇情簡介

《高三》劇照《高三》劇照

《高三》將視角瞄向了高三學子這個特殊的群體。該片以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學生林佳燕(已被中央民族大學錄取)的日記為主線,從2004年暑期補習、高三上學期、下學期、體檢直至高考、錄取,全過程地記錄了高三(7)班學生及其班主任王錦椿在高三階段整年的學習、生活,真實反映了當代高中學生亦累亦苦亦樂的生活和人民教師的敬業精神。

高三(7)班的78位同學和老師王錦春一起度過了難忘的高考前夕的歲月。高三開學第一天,王錦春就一遍遍地告誡自己的學生:“你們要像一頭狼那樣勇往直前,向前,你們別無選擇!”家長也一次次在孩子的耳邊叨念著:“如果你不想像爸爸媽媽一樣做農民,這是改變你命運的唯一機會!”這些80%來自農村的學子們面臨著12年寒窗後的第一次人生抉擇,他們肩負著整個家族的眾望,面臨著全國各地800萬備考生的競爭,忍受著巨大的壓力乃至孤獨與寂寞……

影片伴隨著朴樹那首清新淡然的歌曲《那些花》開始和結束,但這些處在花季年華的少年們真的能像“花兒”一樣開放嗎?影片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

獲獎情況

《高三》榮獲2006年REELCHINA 當代中國紀錄片雙年展評審會獎。入選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瑞士festival black movie、台灣紀錄片雙年展。

導演簡介

周浩,60年代生人,曾服務於新華社《南方周末》等國內一流媒體。2001年開始紀錄片製作,作品多次入選國際重要電影節並獲獎,並出任芝加哥國際紀錄片節、廣州紀錄片大會評審,同時創建了紀錄片中文資訊網站“鏡像中國”。

周浩是中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其諸多作品曾獲國際大獎,代表作《高三》或第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其本人還成立了影像工作室及網站,現任職於南方報業集團。

內容節選

《高三》《高三》

無休止的句號
持續一年的跟蹤拍攝,最終讓班主任王錦春喜憂參半。
因為不甘心失敗,他才接了高三7班,沒想到結果更糟,高考成績創下了執教生涯的最差記錄。
有老師私下嘀咕,是不是攝像機惹的禍?王錦春堅決否認,現在,他又帶著另一個畢業班,夙興夜寐,試圖畫上圓滿的句號。
《高三》央視版本播出後,王錦春成了地方上的名人,2005年被推上了武平縣十佳青年的位置。此前數年,他幾度與省勞模、五四獎章擦肩而過,難免心灰意冷。
而即便這惟一的“好處”,卻也來得僥倖,提名名單的決選採取了大眾投票方式,他在書面投票中高居榜首,卻在簡訊投票中落在了最後,兩相平衡的結果是排名十佳的末尾。
他還和往常一樣,送妻子去上無休止的醫院夜班,然後折回學校,守著70名畢業生直到宿舍熄燈,9歲的女兒呆在家裡,偶爾會在電話里哭著說,爸爸,我害怕。
這兩年,武平一中走了不少老師,鄭副校長粗粗算了一下,不下數十位,“那真是釜底抽薪,學校惟有無奈。”
作為教學骨幹的王錦春還留著,去年,石獅市一所中學校長看到央視的報導,高薪挖他,允諾安排妻子工作,他咬咬牙,想著學校對自己還算不錯,於心不忍。
一年過後,他說不清選擇是對還是錯,紀錄片在當地的影響正日益減弱,這樣的機會也許不復再有。
當年的同事,現在有的成了他的領導,有的喬遷大都市,這些世俗的比照,不免煩擾心境,王老師聊以自慰的便只剩下桃李滿天下,他總是如數家珍地訴說著自己的輝煌,那些年薪動輒數十萬的學生,那些至今未被打破的學校高考成績記錄。
畢業班依然熱鬧,他照舊早晨5點半起床,騎著摩托上班,在學校泡到晚上11點,學生不在宿舍里唧唧喳喳後才回家睡覺。
作為一名教師,他說,已經夠了,雖然不免自嘲的味道。他的一位學生曾經定性老師“性格決定命運”,在弟子的眼中,40歲的老師或可生活得更好,可惜沒有勇氣告別。
2、復讀的天空
高三七班最後有18名同學落榜,除了一位棄學打工,剩下的17位,悉數選擇了復讀。
鍾生明當年一走出考場,就對山上的父親說,“我的任務完成了。”落榜在他意料之中,他無所謂,暑假出去打工,乾什麼始終不肯說,只是一個字“混”。
當著昔日同學的面,他樂於炫耀自己掙錢的能耐,他說自己打網遊,最多時存了1萬多,即便打工,也是每月4000多元。在一片驚羨的感嘆聲中,不禁眉飛色舞。
一同落榜的“死黨”陳斌,在家人的安排下,上了一所外地的自費大專。鍾生明一下子冷清了,泉州的叔叔看著這個侄子不爭氣,把他強拉到了外地學校復讀。
一位看了《高三》的師兄,對這個不愛讀書但機靈透頂的小師弟,頗有興趣,對他說,只要考上大學,可以幫助他在網遊方面發展,鍾生明覺得,這是出身貧寒的自己最好的機會。
他說,一年來,心性收斂不少,沒再翻牆曠課,也沒再上網,“英語可以考及格了,數學還是不行,不知道最後會怎么樣。”
他看好女同學馮銀靖,總是拍著對方的肩膀,哥們一般地說,“你是高三7最大的希望,現在還是。”
馮銀靖覺得這話特真誠,她本來成績很穩定,卻意外地考砸了。她心理素質好,從不怯場,最後只能歸咎於“命不好”。落榜後,有次聽到鍾生明還這么說,竟在電話里哭了出來。
張麗華學的畫畫,2005年差1分與中國美術學院失之交臂,隨後去廣東畫了三個月的糖果裝飾紙後,又回來復讀。今年,因為專業聯考全軍覆沒,她幾乎確定將第三次復讀。這個戴著蛤蟆鏡、裝束略顯另類的女孩,是大家公認的堅強者,即便這樣,依然談笑風生,她說,這個秋天還會回來。
喬玲不再課堂上鼓搗卡通人物畫了,周浩再也沒有機會抓拍到她在霧氣蒙蒙的窗戶上塗鴉的場景。
林麗珍落榜後想死的心都有了,所幸父母開明,疏導,小女孩卻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十字架,一再對記者機械化地重複,“再考不上,父母怎么想,怎么想?”
學校附近聽說有一座很靈的寺廟,每逢高考,香火特旺,幾個復讀的女孩悄悄拜過,“除此之外,不知道還能再使什麼勁”。
去年年底,武平一中把校門換了,大家開玩笑說,風水破壞了,兆頭不好....

幕後製作

“我記錄的只是一種狀態”
“其實,我只是想記錄中國一個普通縣城的十幾歲孩子的成長片段”,導演周浩說,他的初衷並無意去表現高考,但紀錄片出來以後才發現,這個題材是中國從未有過的。
“(這部片子)在中國的背景中探討普遍性的教育問題,激發並鼓勵觀眾考慮一種更人道的學習方式。”這是香港電影節評審的評語。今年3月,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片人王慶鏘偶然看到了《高三》這個片子,主動給周浩打電話,周浩這才送片參選,更沒想到會獲獎。呈現在觀眾面前的紀錄片只有一個半小時,但周浩為此花了一年時間跟老師學生們相處,拍了70個小時的素材。
《高三》講述了一群面臨高考的孩子的故事,真實而自然。片子一開頭就是天蒙蒙亮,班主任王錦春罵偷懶的男生起床的鏡頭。課桌上堆成小山的複習資料,一遍又一遍地模考,深夜學生還在教室里埋頭做題,家長老遠跑來送補品……這些畫面讓每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很熟悉。看到片中兩個男生晚上十點翻牆去網咖上網,在場觀看的大學生都笑了。
周浩說,紀錄片雖然客觀真實,但也會帶上製造者強烈的主觀色彩。他稱《高三》是“一個38歲的老男人對一群孩子的看法”。周浩認為獨立紀錄片就是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獨立並不代表正確,但能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角度。
“紀錄片是一面鏡子”
“我聽到最荒誕的一個評價,是說《高三》是一部勵志片”,周浩說,但他非常滿意這種效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日本山形紀錄片電影節的選片人阿卡莎說,“真是幸運,我沒有在這裡上中學。”在周浩看來,紀錄片就像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片中的班主任王錦春是一個突出的形象。他稱得上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好老師,關心學生的學習,將離家出走的學生勸回來,自己掏錢給學生買西洋參含片,高考前與學生一一握手打氣。紀錄片出來以後,也是王錦春的一段話讓周浩引以為豪,認為是對他的最高評價:“非常感謝你,不知道你上輩子欠我什麼,讓你來補償,這(指《高三》)是我留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大家最關注的是片中的“男主角”鍾生明,他也是最有故事的一個人。鍾生明是通常意義上的差生,沉迷網路,半夜翻牆上網咖。片中有他的一段獨白,表達了他對網路遊戲的愛好,他對大學的渴望。“很多人看完片子都說,他將來可能才是這個班上最有出息的一個人”。
讓周浩感到遺憾的一點,則是片中女孩的形象不夠豐滿。周浩說,拍了一大半,想到要找個成績好的,他知道林佳燕一直在記日記,事先沒有告訴她a,等高考結束才說要用她的日記,但因為性別的限制,他始終不能深入女生們的內心世界。
“紀錄片永遠有遺憾。”周浩的第一部紀錄片《厚街》也頗受好評,“《高三》是一個過渡,下部片子肯定比這兩部好。”

幕後花絮

作為班主任的王錦春,無疑是《高三》中的一個主要人物,在給學生開的第一次動員會上,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估計到我死的時候,我都會說,我人生最苦的就是高三一年。但我要說,到高三了,你就給我拿出半條命來,我不要你一條命,因為據我所知,還沒有哪個學生是讀書讀得非常勤奮,然後就不行了。”說完他誇張地伸伸舌頭,身子向旁邊一歪,這個舉動引起學生們哄然大笑。
而在家長會上,王錦春更是語出驚人,“一定要把孩子明年的升學問題,當作一年當中的頭等大事來抓,沒有什麼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當家長們聽得頻頻點頭時,他卻像法官一樣來了一句,“千萬不要去鬧離婚什麼的,要夫唱婦隨,你要離婚,等你孩子考出去以後再離。”也許是導演本身就是記者出身,所以那種老師輔導學生學習的“經典”鏡頭,在片子中很少出現,而王錦春的動作和語言卻成為了他的標誌。
好學生總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不同。片子中那個差生鍾生明就是《高三》里著墨頗多的一個人物,被老師們視為“無藥可救”的他,其實卻又是一個聰慧、活潑的孩子。這個玩網路遊戲上癮,常常宿舍熄燈後,就翻圍牆去通宵上網的孩子,其好強、自尊卻管不住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多同齡人的真實寫照。在一天晚上,鍾生明一邊吃著麵條,一邊對著鏡頭說,“我很渴望得到一種認同感,如果我也能考高分,那老師肯定對我好,其實每天被老師找,每天要想著要躲著他,遲到一點還要看著他的臉、那個痛苦呀……”片中的這段獨白,真實地表達了鍾生明內心中那種既渴望學習,又逃避現實的矛盾。當只有在網路遊戲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豪感時,他同樣嚮往著大學的生活。
對於紀錄片而言,導演往往追求的是對真實、原生態的表達,同時也會忽略一些其他因素,但在《高三》中,多次出現了學生自己演唱的朴樹《那些花兒》,“你們就像被風吹走插在了天涯,她們都老了吧,她們還在開嗎,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學生們在沉悶教室中苦讀的情景,與清澈的女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發差,這種通過音樂來反映人物心態的手法,並不是新鮮的方式,但它卻不失為這部片中的神來之筆。

看點

周浩認為,高三那段歲月,作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每一個中國學生,尤其是山區或貧窮地區的學生,或許就是一生中惟一一次獲得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
周浩說:“如果說社會是一棵大樹的話,我所拍出來的作品只是這棵樹的一個分支的一面橫截面。我所拍出來的東西對整個社會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它的確是真實的,我希望它能給看過的人帶來一些思考。”這也正是他拍攝《高三》的初衷所在。

影片評價

劇照《高三》劇照

這部歷經一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客觀真實地表現了高三(7)班的師生勇敢面對高考帶來的種種壓力、無所畏懼的心路歷程。該班所在的武平一中是當地最好的學校,學校80%的同學來自農村。這個有著78位學生的班級是眾多正處於高三階段學子們的縮影。

這是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拍攝的紀錄片,催人淚下。這部片子,絕對真實地再現了中國高三學生那段難忘而又令人詛咒的歲月。如果沒有應試教育,而是另一種教育方式,相信絕大多數貧窮或山區學生將更不可能進入大學之門。這部影片當然不會去讚揚應試教育,但它記錄了發生在中國的這段許多中國人所經歷的歷史。謹以此片獻給那些即將參加高考和已經跨越高考的人們。

《高三》紀錄了中國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學一個高三畢業班的真實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著愛情的“早戀生”,學生的父母,每個親歷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相關視頻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是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紀錄片又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