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為家》

《四海為家》

這部片子是《流浪北京》的續片,同樣五位人物在五年之後、分別在五個不同國家的一段生活記錄。片子分為五段:1、家在北京;2、家在巴黎;3、家在義大利;4、家在奧地利;5、家在美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製作人的話

四海為家四海為家

《流浪北京》完成時是1990年,片子裡五個人物中的四個已經陸續離開北京移居其它國家。九零年的夏天,我和唯一留在北京的牟森在北京一個胡同里喝酒,他當時是《流浪北京》的唯一觀眾。酒喝的半醉時,牟森問我:《流浪北京》的續片還打算拍嗎?我說打算的;牟森說:那好,不過那時我肯定不在北京了。

那時我們對北京都非常失望,我自己也想離開北京。我當時存有續拍《流浪北京》的願望是想問:在北京還有夢想嗎?如果北京不給我們夢想,巴黎會給嗎?美國會給嗎?

三年後,也是夏天,《流浪北京》的續片《四海為家》在北京開始拍。牟森依然在北京,他是去了西藏,也去了美國,但後來還是回到北京。鏡頭是從他開始的,到九四年春夏,鏡頭移到海外,尋訪拍攝了已經定居在外的高波、張大力、張夏平和張慈。這時人物已不止五個,原因是他們都有了配偶或孩子。

補充一點,片子臨近完成時,高波、還有張大力帶著他們的妻子、還有孩子回到北京定居。

五年過去,人的生活足跡就像畫了個圓圈地輪迴了一次。以後若干年,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許還會再離開北京或是又返回北京。這一點他們不能肯定,我也不能肯定。我能肯定的是,我是希望用記錄的方式關注著中國人這種永無歸宿的肉體與精神的流浪。

1995年2月

三、參展放映

1995: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1996:香港國際電影節;維也納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

1997: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新中國/新視覺"

導演介紹

吳文光,在中國DV紀錄片界的地位相當於崔健在中國搖滾界的地位。

1956年10月出生雲南昆明

1974年中學畢業後到農村當“知識青年”務農至1978年

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

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學任教

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電視台做記者

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寫作和拍攝紀錄片

著作

《1966,革命現場》(台灣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流浪北京》(台灣萬象出版公司,1994年)

《江湖報告》(《芙蓉》文學雜誌自1999年第4期起連載)

DV作品

《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長度:150/70分鐘;1990年

片子記錄的是五位自由藝術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五位人物是:寫作的張慈、拍照片的高波、畫畫的張大力和張夏平以及戲劇導演牟森。他們戶口所在地分別是雲南、四川、黑龍江等,他們放棄老家的工作來到北京、或者在北京大學畢業後自動留在北京,途徑不一,但目的大致相似,即在北京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

影片分為六段:1、為什麼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國之路;4、1989年10月;5、張夏平瘋了;6、《大神布朗》上演。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