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劇團》

《火把劇團》

《火把劇團》這部紀錄片講述生命就像是火把一般,一旦點燃了,就注定了會有熄滅的一天。便為這樣一種命運,做了一次詳盡的闡述。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火把劇團”的稱呼來自於文革期間,當時傳統的川劇劇目在公共演出場所被禁,但偏遠的農村卻在私下演出,因常在夜間,需用火把照明,漸漸有此稱呼。2001年,成都的6個國家川劇團合併為一個劇團,除了出國演出外,在成都已經基本沒有演出了。而更多的地方小型川劇團均遭解散。現在的“火把劇團”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後,在國營川劇團漸至解散、演員下崗後自行組建的民間演出組織。它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與時代息息相關……李保亭,從八歲就開始學唱川劇的老把式,如今只能告別川劇舞台,改行表演歌舞,走進以低俗流行為特點的流動劇場及酒吧歌廳演出。
王斌,一個堅持以川劇表演為生的人,不得不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命運。老茶館終於被拆,每天演出的舞台從此消失。

相關信息

徐辛的這部作品紀錄的是西川成都一個川劇班子裡幾個演員的生存狀態,通過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這樣一段時光,折射出傳統文化在現在社會的處境。
整部片子分兩條線,一個是川劇劇團,一個是走低俗路線的歌舞團。李保亭是學川劇出身,但不得不半路改行,帶領自己的歌舞團演出,內容無非是搖滾,勁舞,街舞,還有演員打扮成乞丐博觀眾掌聲,甚至是搬上他們所謂的“小神童”來用老練的颱風吸引台下的眼球。李保亭靠著這樣一個歌舞團還能夠混碗飯吃。而王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川劇表演,但是生活卻拮据得可憐,他們在老居民區裡的茶館裡演出,一場演出需要十幾個演員,只有3元錢的門票,其中還有1元是茶水錢。光靠門票收入是難以為繼的,為了生存,他們甚至上門為辦喪事的人家表演變臉。影片中一個廣告標語委婉地道出了他們的辛酸:“劇團關門,演員可恥”。
一次次的化妝,一次次的登台,一次次地從台下觀眾手裡接過錢,即便是停電了也要繼續著演出,讓人不禁為他們感到淒涼。當鏡頭停留在一個步履蹣跚,自己艱難地把身體挪上車子的老人時,當最後的鏡頭無聲地在拆遷的茶館長廊里遊走,我們是否想過,川劇,究竟還能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多久?在整個一部如此真實的紀錄片中,一場演出結束後,導演用一個靜止的長鏡頭對準了依次出場的人群,他們互相攙扶,全是老人,沒有一個年輕的面孔!片子裡,載著王斌趕赴喪事人家的司機說了一句話,“我看川劇遲早要絕種的”,搖晃的車廂,看不到路的盡頭,而王斌的背影是否可以告訴我們答案?他,也很迷惘……
這部片子放映的時候,有一些同學離開了教室,可能覺得太悶太冗長了,也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一些與片中人物一致或是相似的思維方式和人生閱歷,又也許,是我們漸漸地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與洞察力,所以導致了它不能像《幼稚園》、《請投我一票》那樣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搖搖欲墜的傳統價值與文化,誰又能挽救呢?
也許我們能做的只是嘆息。
也許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演職員表

導演:徐辛

製作人:徐辛

攝影:徐辛

剪輯:徐辛

錄音:徐辛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