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紀錄片]

《彼岸》[紀錄片]
《彼岸》[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彼岸》敘述一群未考上大學的外地孩子的明星夢碎的故事。他們來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在實驗劇《關於〈彼岸〉的語法討論》中飾演角色。他們連演七場,很多著名藝術家都前往觀看,就他們的真實而富於激情的表演給予高度評價。

基本信息

簡介

由獨立製作人蔣樾用整整兩年時間跟蹤拍攝完成的榮獲多項大獎的優秀紀錄片《彼岸》,將向觀眾講述一群“北漂”追尋青春夢想的艱辛歷程。

這是一群沒考上大學的十八九歲的孩子,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連國語都說不標準,所擁有的只是青春的身體。他們在帶有先鋒色彩的民間戲劇工作者牟森創辦的一個電影學院短期班學習表演,並終於有機會在牟森執導的一部實驗話劇《關於“彼岸”的語法討論》中擔任演員。在電影學院的一間教室里,他們吃著低劣的一伙食,一遍高過一遍地朗誦:“我要渡過這條河,最終,到達彼岸;我要渡過這條河,我要……我要……”這部戲獲得了極大成功,觀眾淚流滿面,很多藝術家都去看了,給予很高的評價。每次演完,孩子們都激動得擁抱痛哭,大家似乎已經看到了彼岸,進入了遙遠的精神理想境地。

然而,隨之而來的現實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夢想。牟森在《彼岸》之後要排一個新戲,孩子們都留在北京苦苦等待,沒有錢也找不到工作,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合租的房子要到期了,吃飯成為問題,他們只能流落京城。

但是,他們還在以自己的方式苦苦地追尋。片子結尾是三個特別不服氣的孩子一起回到自己的家鄉農村,自編自導了一個戲,那個農家孩子把腦後的頭髮留長了紮成一個小辮——這是一種現代藝術家的象徵符號。他說,他的願望是要為自己的父老鄉親們寫戲和演戲。演出現場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上,村裡的鄉親們扶老攜幼地來了。牟森和他穿著醒目的女友也被邀請前來看戲。整個戲的語言和形式其實都是對牟森的複製,當演員咬文嚼字歇斯底里地念著“先鋒腔”的台詞時,鄉民們一臉茫然,要讓他們理解這些在寒夜裡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難為他們了……但正如蔣樾所說:“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一個夢想,無論實現還是不能實現,這夢想都是非常寶貴的。”

幕後

《彼岸》《彼岸》

蔣樾為此跟拍了四個月,但在戲演完的同時,他也因經費短缺而被迫停機。三個月後他再次見到這群孩子時,他們已被命運無情地拋回了殘酷的現實,無望地在北京漂流。有的女孩成了歌廳門口招徠顧客的小姐,有的男孩則成了騎車給人送速食麵的學徒。又過了四個月後,他們實在撐不住了,只能滿含絕望地離去。蔣樾追蹤其中三個孩子踏上返鄉之途。他們回到農村之後,竟然自己排了一齣戲叫《一隻飛過了天堂的小鳥》,在村子裡上給幾十個老人演了一場。戲的一開始就在修理一台拖拉機,到劇終也沒修好,最後一群人在荒野里推著拖拉機行走,他們的美夢就此化為烏有。

導演

《彼岸》導演《彼岸》導演

蔣樾1962年生

1988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文學系編劇專業。同年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從師黃健中導演,參與拍攝故事片《龍年警官》、《過年》(任副導演)

1991年開始獨立製作紀錄片

1993年開創《東方時空•生活空間》短紀錄片模式

代表作品有:《東方三俠》、《票友》、《上班》、《礦工》等

作品年表:

《喇嘛藏戲團》(1991年)

《拉薩雪居民》(1992年)

《天主在西藏》(1992年)

《彼岸》(1993年)

《靜止的河》(1996年)

《幸福生活》(2002年)

《愛情戰爭》(合導2002年)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