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關路十號》

《秦關路十號》

民生上海,海上的男男女女作者:kavkalu題記只要朱鷹文堅持這條道路,他會成為一個好的紀錄片工作者的,他有著敏銳的視角和把握能力,他將樸實拍成了美麗。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一條極其普通的裏弄裏,開有一戶古樸的老煙雜店。從店主的爺爺開始,幾代經營下來,至今已經六十多年了。時間流逝,上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個小店依然保持著古老、簡易的經營方式。本片紀錄了這個小煙雜店新一代店主的普通生活。小店老闆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經營著祖傳的小店;他在裏弄裏有不錯的口碑,他與他的妻子、朋友、鄰居構築了他們自己獨立的人情天堂。濃釅的人情、真切的人生充盈全片。

導演簡介

朱鷹文,1980年出生,上海人。導演,技術監製。畢業於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2004.2-2004.7獨立創作完成《秦關路十號》/《秦關路十號》入圍雲之南紀錄影像論壇2005雨水青年論壇

2004.7-2005.1獨立創作完成《仲夏九七》

2008年創作完成《上海八英里》

作品闡述

我(朱鷹文)想,從平民視野出發,深切地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以平易、真誠、親切感悟他們的生活。

秦關路十號是我的第一部作品,當時帶著尋找城市中即將消失的文化這個想法,我行走在上海,記得是2004年大年初二的早上,當看見“萬源醬酒煙雜商店”那飽經風霜的排門板時,我一下子震撼了,深深的木痕是歷史的雕刻,磨了發光的桌面散發著幽幽的光芒。距小店一步之遙就是上海著名的四川北路商業街,那裡高樓大廈,百貨商店比比皆是,而這裡卻還保持著古樸的民風。隨著對老闆的了解,發現小店除了形式上具備了老上海的特色外,同時也是弄堂里的“交流中心”,朋友,鄰居都喜歡和老闆閒扯上幾句,慢慢的老闆就成了里弄的萬事通。在這部作品裡我著重展示了老闆和朋友們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他們的普通生活。當片子拍完的時候我和他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至今還保持著很好的聯繫。   

影片評價

《鄉愁》比,我更加喜歡《秦關路十號》,當那熟悉的搖鈴聲想起,在飄著菜香的老街,我們進入城市的腹地。

民間皆智慧,小老闆和鄰居那段不要輕易說離婚的話讓我感觸頗深,世界很大,誘惑很多,可是,對於小民而言,這些是他人的傳說

昨天還有媒體問我怎樣才是上海,秦關路就是上海,一個帶著切口卻存著善意的上海。

對於我更加關註裡面出現的上海男人們,鮮活而真實,當我們的銀幕上不正氣的和不爭氣的上海電視講阿慶之流的上海“癟三”拿出來丟人現眼博取廉價而卑俗的笑聲,生活在虹口老街坊的這些同樣中年的上海男人在《秦關路10號》卻以原生態表現著上海男人真實的信息。

義氣、責任。現實和幽默。

只要住過舊城的上海人就會感到一種人情的暖意,你甚至可以穿越悠長的時空聞到雞湯的香味,世人都知道上海男人把家,買汰燒都會,這是一個陰性的城市,這個城市的男人大抵懂得疼愛老婆。他們在家長里短尋找樂趣、相互戲謔卻不傷和氣。

一起長大的樂趣,在城市化進程里已經消失在高樓的閉鎖里孩子在網路親近卻在現實疏遠。

而大人們的兄弟情也隨著老街的消失而漸漸散去 。

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紀錄民生的紀錄片工作者,他們擔負起了已經缺失十年的上海城市電影沒有完成的任務

這是朱鷹文的第一部片子,它甚至比同樣的老房子題材《仲夏九七》更有價值和人文意義

我特別喜歡這部紀錄片裡的空鏡頭,在那熟悉的鈴聲里老虎窗上一隅天空,有些落寞,有些亮

這就是鄉土上海這是真正的民生上海。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